f148大分析

早期F-14隻有掛載各種空對空飛彈,經過改良之後可以攜帶炸彈、火箭、偵查莢艙和電子干擾系統等等。 最初是設計用來攜帶鳳凰飛彈,可是基於與地面的空間過小而改到翼套的位置。 F-14也擁有在當時獨有的資料鏈,能把雷達測得的資料與其他F-14分享,如此,F-14的雷達畫面可以顯示其他F-14探測到的目標。 《捍衛戰士:獨行俠》(2022年):為主角所屬機隊進行潛入任務的敵國所持有的機種,也是主角過去曾操作過的舊型戰機。 《危機任務》(Turbulence,1997年):電影後半曾出現過前往支援攔截的F-14,將因意外卡在747客機起落架上的車輛擊毀、讓客機安全降落的劇情。

以上使F-14有相當的高攻角性能,在小於38°攻角可完全受控,而瞬間則可以拉大到65°。 F-14的對地攻擊能力不是原設計有的,原設計著重的空戰能力自然有優勝之處。 有負責運作測試的海軍官員說:F/A-18E/F在各方面都比以往的型號優秀,除了…加速性能、極速及持續轉向率。

F-14B也改用了新的雷達鎖定預警系統ALR-67,第一架改裝F-14A+於1986年12月首次試飛,第一架全新生產的F-14A+則於1987年11月首度飛行。 在最初的改裝計畫當中,F-14A+/F-14B只是一個中間改裝計畫,所有F-14B最後都將提升至F-14D的規格,最後卻因惡劣政治干涉取消。 由於A-6的退役,而且無後繼機,F-14在1990年代被賦予對地攻擊任務,但因為F-14的主要任務是艦隊防護,對地由其他戰機負責,起初F-14使用無導引的炸彈。 之後為了能使用精確導引武器,F-14加裝了低空導航暨夜間紅外線標定筴艙(Low Altitude Navigation and Targeting f14 Infrared for Night, LANTIRN),使F-14具有前視紅外線系統,可於夜間作戰及雷射目標標定能力。 F-14的進氣道有活動的斜面、分流門,由飛行電腦控制,使震波在任何速度、高度下也遠離發動機,噴嘴有可動瓣,可根據發動機需要而調節。

f14

1992年,F-14隻有能力投放無誘導炸彈,而航艦上負責對地攻擊的A-6及A-7快將退役,而F/A-18C/D的載彈量/航程遠未能滿足海軍需要,剛開始研製的過渡性機種F/A-18E/F又成軍需時,1994年格魯曼及海軍提出為F-14增加對地攻擊能力,以填補A-6退役後至F/A-18E/F服役前的空檔。 就在這時,剛巧一種價格相對低廉,可以使F-14俱有對地攻擊能力的裝備低空導航暨夜間紅外線標定莢艙出現(英文簡稱LANTIRN)。 LANTIRN是一種外掛莢倉,內置前視紅外線系統(FLIR)及鐳射標定器,能為F-14提供前視紅外線影像及以鐳射標示目標,如此,F-14在任何時間、天氣也可以搜索目標,並以鐳射將其標示,為武器導引,也即是擁有全天候精確對地攻擊能力。

之後美國海軍考慮過勞斯萊斯授權生產的斯佩(Spey)發動機(美軍授予型號TF-41)、F401-PW-26C以及奇異公司(GE)新開發的F101X,但最終還是回和空軍合作,使用發展替代F-15與F-16這兩款戰鬥機所使用的F100發動機。 至此,F-14的退役已成定局,後繼機F/A-18E/F在2000年(8年後)服役,而F-14則在2006年退役(比海軍原先預期的2015年早了9年),期間美軍應對著多次戰事,當中的表現顯露出兩者性能上的差距。 F/A-18E/F原設計的性能在航程、速度本就不及F-14,因為了縮短研發時程省卻了部份應有的測試,導致試飛時才發現設計有問題,在經補救後才能將問題控制在「可接受程度」,相關性能也因而進一步下降致「可接受程度」,在911後攻擊阿富汗的行動中尤為明顯。 美國海軍陸戰隊起初有意採購增加對地攻擊能力的F-14,後因成本過高而放棄。

f14: 飛行性能

把酬載量及航程一拼考慮的話,F/A-18E/F的酬載量只是F-14的36%,後期改良了的F/A-18E/F也只及F-14的50%,也就是一架次F-14能完成的攻擊任務,換作F/A-18E/F的話就要兩架次才能完成。 以當時攻擊阿富汗境內目標要飛行825里(1328km)為例,F-14D攜帶四枚2000磅(907.2kg)鐳射導引炸彈、兩枚鳳凰及兩枚響尾蛇飛彈、675發20mm子彈及兩個280加倫(1.06m3)外掛油箱下,航程達500里(805km),只需空中加油一次就足以完成攻擊阿富汗的任務。 而F/A-18E/F即使在對地武器減半的情況下也只有350里(563km),也即要加油兩次才能完成阿富汗的攻擊任務,而且要兩架次F/A-18E/F才能完成一架次F-14所能投放的彈藥量,此外,還需要多一倍架次的加油機配合。

LANTIRN也同時增加了另一些功能,包括Ku波段地形追沿雷達及在當時是普遍但F-14卻又缺少的整合全球定位慣性導航系統(GPS-INS)。 f14 冷戰時代,蘇聯為首的共產國家勢力所擁有之機載型反艦飛彈以及反艦巡弋飛彈,有能力對美國艦隊短時間內發射多枚飛彈,令美國艦隊在同一時間內受到多枚飛彈攻擊,也就是飽和攻擊。 為了防禦敵方的飽和攻擊,F-14配置休斯(Hughes)開發的AN/AWG-9長程雷達系統,配合專為此雷達而設計的AIM-54鳳凰飛彈(由於雷達系統與重量問題,其他戰機難以使用此型號飛彈),可以同時追蹤24個90km內的目標,並能同時對其中6個目標進行攻擊或欄截。 這是當時美軍海軍所擁有唯一的多目標同時接戰系統,另一個多目標接戰系統是9年後服役的神盾系統。

  • 在最初的改裝計畫當中,F-14A+/F-14B只是一個中間改裝計畫,所有F-14B最後都將提升至F-14D的規格,最後卻因惡劣政治干涉取消。
  • 為使駕駛者有良好視野,其駕駛艙罩為泡型艙罩設計,兩發動機之間的機身容納了油箱、航空相關裝置(例如可變後掠翼的機械)及飛控系統,而機炮為一具20mm M61火神式機砲,置於左側。
  • 停泊時,機翼後掠角可增至75°,與水平尾翼(升降舵)部分重疊,以節省航空母艦上的寶貴空間。
  • 在緊接的時期中,由於重量輕、體積細、更可靠及更佳抗電戰能力的固態電子器件發展迅速,F-14的武器不斷改進。
  • 除美國海軍外,唯一擁有F-14的國家是伊朗,於1970年代共接收了79架F-14A,兩伊戰爭期間F-14有出色的戰績,外間估計即使缺乏原廠支援下,伊朗的F-14共擊落了160架伊拉克戰機,雖然伊拉克聲稱擊落了超過70架F-14,但外面估算實際只有約10架F-14被擊落,伊朗至今仍有F-14服役。
  • 以當時攻擊阿富汗境內目標要飛行825里(1328km)為例,F-14D攜帶四枚2000磅(907.2kg)鐳射導引炸彈、兩枚鳳凰及兩枚響尾蛇飛彈、675發20mm子彈及兩個280加倫(1.06m3)外掛油箱下,航程達500里(805km),只需空中加油一次就足以完成攻擊阿富汗的任務。

採用了可變後掠翼設計,不只使F-14在不同高度、空速也能有最佳升阻比,也使其能同時滿足低速航艦升降及超音速時機動的需要。 F-14採雙發動機、雙尾翼設計,由於研發時技術所限需要兩個人操縱,為一雙座戰機。 然後,F-15在隨後的發展中,性能也逐漸補充上來,包括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彈的服役,使得F-15也也具備「射後不理」的空戰優勢,以及藍盾筴艙、新式座艙系統的輔助,使的後期型的F-15C,也成為相當不錯的攔截戰機。 比較格鬥性能,雖然之前提到F-14曾經在1975年模擬空戰贏過F-15,但是那次結果應該不準確,因為那時候的F-14已經服役5年,而F-15才剛服役1年,飛行員對F-15的性能還不熟悉。 按照以色列空軍的分析,在以F-5E為假想敵時,F-14並不能做到全面壓制,而F-15則可以全面壓制。

原因在於F-14機體太重,引擎推力也不足,導致爬升率、加速性,與滾轉率都不夠好,這是以色列日後選擇F-15的原因。 (圖/美國海軍)先說F-14,雖然人們往往受到電影「捍衛戰士」的影響,都會想到電影中幾場精彩的纏鬥情節,以為它是一種空優格鬥戰機。 然而事實不然,雖然F-14的格鬥能力確實不差,甚至可說是美國海軍有史以來最佳的噴射戰機,但嚴格說起來,F-14是「攔截機」,並非空優戰機。 如果以帳面上的性能來比較,F-15要勝過F-14,因為F-15擁有普惠F100-PW-100發動機,是當時代推力最大的航空發動機,使F-15具備超過1的推力-重量比,也使F-15當時創下飛行高度的紀錄,2.5馬赫的極速,也是西方戰機中最快的,僅次於蘇聯的MiG-25。 1970年代,可以是美國軍用航空發展史上最精彩的10年,最重要的幾款第4世代戰機都出現在這一時期,包括F-14雄貓,於1970年首飛,F-15鷹於1972年首飛,F-16戰隼於1974首飛,F/A-18大黃蜂,其前身YF-17也是1974年首飛。 本篇來討論F-14與F-15兩種高級重型戰機,在性能上誰才是王者。

f14: 發動機

兩翼套的前側位置設有可收納和張開的小三角前翼,作用可以讓升力重心前移,目的是扺消機翼後掠時導致的升力重心後移及超音速飛行時產生的機首下壓的現象。 當主翼伸展至後掠角小於35時前翼會被禁止張開,以避免升力重心過度前移而導致不穩定在M1.4以上會自動伸出,這使F-14在M2下仍可以有7.5g的機動性,但後來為了簡化維修而取消了此功能。 就算前翼收起,翼套本身也對F-14的飛行性能有所幫助,除了提供升力外,翼套的後略角較大,形成了像雙三角翼或LEX的作用,在較大攻角時(16°— 25°)會產生邊緣渦流,流經主翼上方時令升力提升最多達40%,並在攻角達至90°也不失速。 而機翼上的襟翼也可在機動時下打,除增加升力外也在主翼上方產生低壓吸引機首產生的渦流遠離垂直尾翼,使垂直尾翼在高攻角時也能發揮較大的作用,保持機身的橫向穩定性。

兩翼套下也有一武器掛架,可以使用雙聯裝掛架攜帶兩枚空對空飛彈,一枚飛彈與一具火箭夾囊,或者是一枚飛彈與低空夜間標定暨導航莢艙(LANTRIN)。 當F-14攜帶6枚AIM-54鳳凰飛彈時,其中兩枚是裝在這個位置。 扁平的機身下方、機腹位置,分前後兩排共有4個武器掛架;此處可以攜帶炸彈,空對空飛彈,干擾與偵查莢艙等。 部份F-14在1987年改用新發動機GE F ,這些F-14起初稱為F-14A+,1991年改稱F-14B。

f14: F-14 VS F-15 雄貓與鷹誰更強?

由於伊朗購入的AIM-54飛彈數量有限和零件老化,伊朗在兩伊戰爭期間曾經嘗試將MIM-23鷹式防空飛彈掛載於F-14,後來則自行製造AIM-54飛彈的國產版本。 1975年4月,F-14首次參與作戰行動,由航艦企業號起飛,隸屬VF-1及VF-2中隊的F-14A參與在南越常風行動,負責在美軍自西貢(現稱胡志明市)撤僑的路線上空進行巡邏掩護,這是F-14第一次參與實戰。 可掛載的武器包括AIM-54鳳凰長程空對空飛彈,AIM-7麻雀半主動雷達導引中程空對空飛彈,AIM-9響尾蛇紅外線導引短程空對空飛彈。 其他的航電的電戰設備有電戰系統、雷達告警系統,雷達干擾絲,紅外線干擾誘餌及導航系統。

f14

早在F-14A服役之前,格魯門公司已經知道TF30渦輪扇發動機有許多問題,因此於1970年2月提出換裝新發動機的建議,預備採用的對象將會與設計中的FX,也就是後來美國空軍的F-15相同的發動機。 初期裝有紅外線探測器,但發現效果不佳,被諾斯洛普的AAX-1光學電視所取代,但只在晝間有作用,電視的有效範圍可達97km,可以自動追隨雷達所發現的目標。 當新的F-14D裝備服役時就換上IR/TCS戰術電眼系統,同時包含了紅外線與光學追蹤功能。 F-14的原設計只有一片垂直尾翼,在發動機艙下方設有可收摺的腹鰭,以增加在超音速飛行時的穩定性,但經風洞測試後改為後果更佳的雙垂直尾翼,外傾5°,置於兩發動機艙的上方,只保留細小的外傾腹鰭,以平衡垂直尾翼所產生的阻力,並簡化為固定式。

1999年9月9日,隸屬VF-2中隊的一架F-14向MiG-23發射了一枚AIM-54C鳳凰飛彈,但並無命中。 在是次行動中,單是VF-32中隊就已執行了16次攻擊行動,出動38架次,總共投放了50,373kg各式彈藥。 F-14的空軍型,原本計劃取代F-106和XF-108的本土防空攔截機的構案。

f14: 使用國

F-14機身為三胴機體結構,兩個發動機分別置於駕駛艙兩側後方的獨立艙體內,與駕駛艙相隔數吋之遠,駕駛艙往後漸修薄,在兩發動機之間成一扁平狀機身把兩發動機相連,此段機身容納了油箱、電子、飛控系統,與及可變後掠翼的機械結構。 f14 這種氣動佈局與把發動機噴嘴緊密靠近相比有較低的氣動阻力,因為兩噴嘴過於緊密會氣流交互干涉而扁平的機身也成了機翼以外的升力體,為戰機帶來額外的升力,降低了翼負荷,大為提升了轉向能力,前蘇聯的Su-27系列也使用類似設計。 1968年,海軍提出VFX計劃,設計要求為雙座位、雙發動機對空戰機,極速M2.2,內置M61火神式機砲及必要時能作密接空中支援,能攜帶6枚AIM-54鳳凰飛彈,或6枚AIM-7麻雀飛彈加4枚AIM-9響尾蛇飛彈。 投標的製造商有:通用動力、格魯曼、凌-特姆科-沃特(Ling-Temco-Vought),麥道、洛克威爾,當中採用可變掠翼設計的有四家公司。 更有意思的是,在兩型王牌戰機的服役初期,在數次美國海軍與空軍的模擬對抗賽當中,帳面性能較弱的F-14,竟能屢屢演出逆轉勝,擊敗F-15,更使雄貓迷津津樂道。 甚至據說,伊朗的巴勒維國王,就是看到F-14的飛行性能壓勝F-15,才下單大買F-14,數量達到80架,這批服役於伊朗空軍的F-14,也成了這個時代唯一服役中的雄貓戰機了。

飛機起飛離地後,就會自動轉換成起落架空載模式,此時除了開加力,發動機的噴口都是在收縮狀態,增加推力。 1991年1月21日,一架F-14B被SA-2地對空飛彈擊落,機師Devon Jones上尉隔日獲救,但雷達攔截官 Lawrence Slade 上尉則被俘,戰後獲釋。 1986年,一架裝有鳳凰飛彈的F-14逃到伊拉克,有一架或更多F-14被送到前蘇聯以換取技術支援。 Combat Aircraft估計在2009年,伊朗仍有44架F-14,在2013年,宇航一週估計伊朗仍有19架可運作的F-14,2014年,FlightGlobal估計伊朗仍有28架F-14。 伊朗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前伊朗皇家空軍在1976~1978年間自美國接收了79架F-14A,1979年伊斯蘭革命造成政權更替後,全數F-14A由現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納入,因美方制裁已完全無法取得原廠支援,目前全體由伊朗自行探尋零件與維修。 根據2019年時外界的估計,伊朗空軍依然保有約24架能實際操作的F-14A。

在美國空軍首先訂購的誘因下,海軍也決定採用F110-GE-400發動機在新生產與現役的F-14機體上面,而這一款海軍版的發動機與空軍的F110-GE-100有82%的零件互通性。 裝上新發動機的F-14,爬升率增加61%,作戰半徑增加35%,攔截半徑增加62%,除此之外,飛行員再也不需要擔心快速變化油門時發動機會有熄火或更嚴重的問題發生,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操作以發揮F-14最大性能,且維修間隔也比TF30發動機增加近一倍。 1982年至1986年間,F-14在黎巴嫩沿岸巡邏及拍照偵察,以支援多國部隊及美國海軍在該區的行動。 期間F-14使用戰術空中偵察莢艙系統尋找及標定攻擊維和部隊的炮兵,並提供目標情報給海軍的離岸支援火力。 期間敘利亞空的8架米格機迫近一架正以TARPS進行偵察任務的F-14,兩架負責護航的VF-11中隊F-14與之對抗,其中4架米格機被F-14鎖定後逃回敘利亞,其餘的米格機則沒有與F-14接觸。 但使用可變後掠翼會增加重量,而每枚鳳凰飛彈重達460kg,F-14可同時掛載6枚,也即2760kg,在這負載下,海軍還要求F-14有良好機動性。

F-14是當時唯一擁有類似的多目標同時接戰功能的戰機,直到1991年(17年後)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服役後,美軍才有其他戰機做得到。 在攻擊阿富汗的行動中,為免進入海鷹一號(蠶式)反艦飛彈的射程範圍,美國的航艦須停留在較遠的海域,艦載機也得飛較遠的航程才到達攻擊目標,這樣的攻擊任務要求戰機有足夠的行航及攜彈量。 技術資料上,F/A-18E/F的最大航程略舜於F-14,最大酬載量比F-14略佳,表面上相距不遠。

  • LANTIRN是一種外掛莢倉,內置前視紅外線系統(FLIR)及鐳射標定器,能為F-14提供前視紅外線影像及以鐳射標示目標,如此,F-14在任何時間、天氣也可以搜索目標,並以鐳射將其標示,為武器導引,也即是擁有全天候精確對地攻擊能力。
  • 由於A-6的退役,而且無後繼機,F-14在1990年代被賦予對地攻擊任務,但因為F-14的主要任務是艦隊防護,對地由其他戰機負責,起初F-14使用無導引的炸彈。
  • 扁平的機身下方、機腹位置,分前後兩排共有4個武器掛架;此處可以攜帶炸彈,空對空飛彈,干擾與偵查莢艙等。
  • 新發動機的效率較高,增加了F-14的作戰半徑;推力的增加,彈射起飛時再不用開後燃器,更重要的當然是再沒有TF30的可靠性問題。

再搭配專屬武器AIM-54鳳凰長程空對空彈,可擊落100公里外的威脅目標。 射程太長也有誤擊無辜的可能,雄貓的機鼻下,還安裝有TCS(光學攝影系統),早期是AN/AXX-1型電視攝影機,觀察距離達到100公里,到了F-14D的時代,AXX-1改成IR/TCS紅外/光電系統,同時包含了紅外線與光學追蹤功能,美國空軍類似的裝備要等到藍盾筴艙發明後才具備。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美軍連同34個國家的多國部隊在沙烏地阿拉伯執行沙漠之盾行動,以保護沙烏地阿拉伯。 美軍最早介入的部隊是艾森豪及獨立號航艦戰鬥群,各自有四個F-14中隊,美軍起初部署到該區的部隊都是由美國海軍提供空中掩護。 1991年1月17日,行動沙漠風暴展開,總數達10個中隊的F-14負責為友軍攻擊機隊護航、船隊遠程防護,戰鬥巡邏及戰術偵察,99架F-14執行了4124次飛行任務。 F-14有一值得注意的中央空中資料電腦(Central Air Data Computer),是早期版本F-14的綜合飛行控制系統,採用以MOS技術製成LSI的晶片組,MP944,是史上第一部的微型處理器設計。

《碧血長天》(The Final Countdown,1980年):在該片中VF-84中隊的F-14戲份貫穿全片,並有穿越時空擊落兩架日本零式戰鬥機的鏡頭。 整部電影全部在尼米茲號航空母艦上完成實景拍攝,並有RF-8、F-8、A-6、A-7、EA-6B、S-3B、E-2C等其他機種參演演出。 美國與利比亞在利國地中海沿岸的錫德拉灣曾經發生過兩次小規模的空戰,史稱「第一次和第二次錫德拉灣事件」。

f14

另外,F-14是一架雙座戰機,執行攻擊任務時需兩人冒險進入敵方防空網,F/A-18E/F本是單座戰機,卻因要攻擊兩次才能投放同量的彈藥而同樣需要兩人冒險,而且第二位進入戰區者失去了奇襲效果而面對較大危險。 最後回程,使用F/A-18E/F需要雙倍飛行架次,也即是要在航艦降落的架次也多一倍,而在航艦降落一向有著一定的風險。 1992年海軍安原先升級F-14以替代NATF的構想,向國會提出升級F-14的要求,越戰王牌飛行員的眾議員Duke Cunningham批評F/A-18E/F性能不足,用作取代F-14的話會危害空中優勢,但最後國會認為升級費用在當時冷戰結束的情況下太高而否決,在美國國內這是個富爭議性的決定。 F-14D Quickstrike 採用APG-71雷達,裝有LANTIRN及能發射包括鐳射導引炸彈、SLAM巡弋飛彈、AGM-65小牛飛彈、AGM-88 HARM反輻射飛彈及魚叉反艦飛彈等多樣攻擊武器。 1970年12月21日,在批出合約後只是22個月,F-14首次試飛。 1973年4月發射了單一枚AIM-54鳳凰飛彈命中200km外的目標,11月22日,一架在7600m上空以M0.78飛行的F-14,在38秒內發射了6枚AIM-54鳳凰飛彈,當中4枚直接命中目標,同年達至初始作戰能力。

即使如是,TF30的可靠性、穩定性仍遠低於要求,壓氣機失速容限設計得太小,進氣氣流變化很容易導致停車。 1976年9月14日由甘迺迪號航艦上,一架F-14失去控制掉入北大西洋的意外算是最有名的一樁事件。 美國海軍怕蘇聯會撈起並得到機上雷達與AIM-54鳳凰飛彈,威脅艦隊整體安全,調動大批艦艇以及機密的NR-1核子動力潛艦進行打撈,兩個月後終於將飛機與所有的飛彈撈起。

f14

VF-41中隊的兩架F-14投下鐳射導引炸彈攻擊了位於波士尼亞的彈藥庫,由於當時F-14仍未裝備標示目標用的LANTIRN,F-18負責標示目標導引F-14投下的彈藥,是F-14首次投放鐳射導引炸彈。 兩發動機前方、進氣道外則各有一翼套,可變後掠翼的轉動點就在翼套內,使得轉動點遠離機身縱軸,目的是為了減少因可變後掠翼改變後掠角而引起的升力重心位置變動,由於三胴機體的兩發動機相隔較遠,相比同時期的F-111,F-14機翼轉動點離機身較遠,因此升力重心的移動更少。 隨後因海軍沒有其他戰機能滿足作戰需要,在服役後期曾追加低空導航暨夜間紅外線標定筴艙,具備基本的精確對地攻擊能力。 ASF-14則是以F-14的基礎下盡可能達致最多NATF的性能,不可以以現役機體翻修重製,而必須是全新製造的機體。 發動機可以是F-22的F119-PW-100,如此,極速將只受限於機身能承受因與空氣高速磨擦而產生的高溫有多高。

F-14自服役後的一段相當長時間只有空戰能力,在1991年的波灣戰爭中,海軍的對地攻擊任務是由A-6、A-7及F/A-18C/D負責。 格魯曼的原設計是沿用F-111B的TF30發動機,而海軍當時計劃改用正在研製中的普惠F 發動機。 由於要攜帶6枚AIM-54鳳凰飛彈(原為F-111B而設)、AWG-9雷達及7,300kg燃油,即使比F-111B輕,F-14仍是能在航艦起降的戰機中最重及最大的機種。 相比之下,F-15就不具備如此優秀的遠程攔截性能,在阿拉斯加的F-15機隊就特別辛苦,由於此處位在面對蘇聯的最前線,F-15需要執行緊急攔截任務,由於沒有合適的視覺觀察儀器,因此飛行員會抬頭顯示器旁,加裝一支高倍狙擊鏡,這當然很克難。

由香港SEO公司 Featured 提供SEO服務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