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種為水平感染,是指帶有病毒的血液或體液,進入有傷口的皮膚,或經由黏膜進入人體而傳染(特別是血液中),如性交、輸血、打針、針灸、刺青、穿耳洞、共用牙刷或刮鬍刀、血液透析,這些都可能是B肝的感染途徑。 依據衛福部死因統計,每年約13,000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為全國主要死因的第9位,肝癌則為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 國人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的肇因主要為B型肝炎及C型肝炎,據調查,死於肝癌的病患中,約有70%的人為B型肝炎帶原者,而20%為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
因此,若肝炎患者血中IgM e型 肝炎 anti-HAV陽性,表示其正罹患急性A型肝炎。 若血中IgG anti-HAV陽性,表示近期內或以前得過A型肝炎病毒感染。 Anti-HAV屬於保護性抗體,人體中有此種抗體就不怕 A型肝炎病毒再侵入。 人體遭感染後,約2-6週發病,在發病前之潛伏期的後段,A型肝炎病毒會出現於糞便中,但在發病後一兩週內即消失,故患者潛伏期之後半段,其糞便具感染性,發病後,其糞便之感染性很快就消失了。 e型 肝炎 A型肝炎病毒在患者血中存在之時間甚短,僅在潛伏期中段,其在肝內複製最旺盛時出現。
e型 肝炎: 這種打呼聲很危險 醫師親自示範
只是在慢性肝炎的急性惡化病例時,這種抗體的上升度不會很高,因此,我們仍然可以從上升度的高低,來判別是急性肝炎還是慢性肝炎 的急性惡化病例。 此外,由於有不少慢性肝炎病例的血清球蛋白會升高,我們還可以利用血清球蛋白的上升度,做為鑒別診斷急性肝炎或者是慢性肝炎的急性惡化的參考依據。 早期C型肝炎沒有可預防的疫苗,但最近已有能徹底治癒C型肝炎新藥出現,而且並獲得健保給付。 E型肝炎:傳染途進和A型肝炎相似,因此預防方式也是注重個人及環境衛生;其屬於水媒介傳染病,多發於雨季或洪水氾濫過後,主要發生在開發中國家。 感染E型肝炎病毒,可能沒有症狀,也可能會有急性肝炎的症狀,例如:噁心、嘔吐、疲倦、黃膽等。
根據臺灣的臨床統計,B肝帶原者又感染到D型肝炎病毒的機率約為3%,其中又以性工作者、尋芳客等為高危險群,因此早期臺灣還一度將D型肝炎視為性病的一種。 e型 肝炎 5.E型肝炎病毒 E 型肝炎病毒感染造成急性肝炎,常造成區域性流行,好發於西南亞及非洲。 其情況類似A型肝炎病毒所造成者,但死亡率較高,連1%-2%,特別是在孕婦。
e型 肝炎: 肝病知識肝病資訊
許博堯醫師說,造成黃疸的原因有很多種,包括肝病、溶血、膽道阻塞等,如果出現相關症狀,應該要盡早就醫,查明導致黃疸的原因。 現在有 A型肝炎疫苗,屬於不活化病毒之疫苗,共需施打三倒,第一劑和第二劑間隔一個月,第二劑和第三劑間隔五個月,其免疫效果甚佳,通常打兩劑後,95% e型 肝炎 以上會產生anti-HAV,具保護作用。 由於環境衛生之進步,現代的年輕人已甚少在小時候接觸到 A型肝炎病毒,故其體內沒有anti- HAV,因而應該接種A型肝 炎疫苗。 與此種E病毒相關之抗體為anti-HEV,亦分IgM及lgG兩種。 LgM anti-HEV僅出現於急性E 型肝炎之患者。
LgM anti-HDV雖然在急性D型肝炎會呈陽性反應,但在慢性D型肝炎患者亦然,因此不易分辨急、慢性病患。 IgG anti-HDV苦存在於B型肝炎帶原者血中,表示患者之體內有D型肝炎病毒存在,其意義與anti-HCV類似。 A型肝炎病毒會激發人體抗體產生anti-HAV抗體,感染初期出現IgM anti-HAV,而後IgG anti-HAV濃度逐漸升高,而lgM anti-HAV則在3-4個月後消失。
表面抗原 核心抗體 表面抗體 其他標記 診 斷 1. B型肝炎核心抗體免疫球蛋白是近期或初次感染B型肝炎的指標,急性感染B型肝炎或慢性B型肝炎之急性發作時,數值會增高。 Ribavirin 主要是經由調節免疫系統,誘發病毒 RNA 產生突變而無法進一步合成,增加抑制病毒複製的效果。 此藥品單獨使用的成效並不佳,但搭配干擾素能有加乘的效果。 (一) 垂直傳染:指帶原的母親在生產前後將B、C型肝炎病毒傳染給新生兒,台灣過去約有40-50%的帶原者經由此途徑傳染。
e型 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什麼?會出現什麼症狀?
死者生前已預付3個月的房租,但房東目前已將房屋另租他人,家屬已經決定向房東提告,爭取相關權益。 我國從民國七十三年開始實施新生兒全面施打B型肝炎疫苗,十六年來已經將兒童B肝帶原率從原來的百分之十點五降為百分之一點七,足見B肝疫苗的效果確實卓著。 「C 型肝炎」是非經口性感染的「非 A 非 B 型肝炎」,相對地,經口性感染的「非A 非 B 型肝炎」叫做「E 型肝炎」,因此,E 型肝炎和「A 型肝炎」,同樣是屬於經口感染的肝炎。 據報導,E肝疫苗HEV 239(商品名益可寧)已得到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已於2012年10月上市,為世界上首支E肝疫苗。
最重要的是注射B型肝炎疫苗,一般來說,產生的抗體大部分的人會持續終身,但是有部份的人在注射10-15年之後,抗體的量可能太低測不到,但是一但碰到B型肝病毒感染,抗體的量又會升高,產生保護作用。 因此,若是你曾經打過疫苗卻檢查不出抗體,有可能是你的抗體濃度分泌量隨著時間而變少了。 一起用餐不會傳染B型肝炎,因為B型肝炎是經由血液和體液傳染的疾病。 許博堯醫師指出,B型肝炎的傳染途徑是以母嬰垂直傳染和水平傳染為主,母嬰垂直傳染是由母親傳給嬰兒,而水平傳染與共用牙刷、針頭、針灸、刺青、穿耳洞等有關,如果器具未經完整消毒,就有可能傳染B型肝炎病毒。
而口服抗病毒藥物的副作用則較少,雖無法治癒B型肝炎,卻能有效抑制病毒增長,降低肝臟受損及出現併發症的機會。 干擾素的作用並不是消滅病毒,而是降低病毒活性,以減少對肝臟細胞的損害。 須特別注意的是,注射干擾素可以能產生如感冒般的副作用:發燒、畏寒、疲倦、頭痛、肌肉痠痛等。 脂肪肝的可能是酗酒、體重過重、糖尿病、高血脂症引起,而使ㄩㄥ類固醇、抗病毒藥物或化學物質也會導致脂肪肝。
e型 肝炎: 肝炎種類ABCDE:傳染途徑你要知
慢性帶原者需進一步測其血中HBeAg及anti-HBe。 若HBeAg陽性,顯示其體內B型肝炎病毒之複製旺盛,亦表示其血液具高傳染性;反之,若anti-HBe陽性,顯示其體內B型肝炎病毒之複製甚少,亦即其血液之傳染性低,但如果病毒發生突變,不分泌e抗原則屬於此點之例外。 病毒標記病毒標記中文臨床意義HBsAgB型肝炎表面抗原呈陽性,表示已遭B肝病毒感染。
「肝炎病毒標記」簡單來說就是抽血檢查血液中的病毒抗體或抗原,在驗血報告上並不是高高低低的數值。 B、C、D型肝炎是台灣慢性肝炎最主要的原因,它們都是經由血液或體液傳染的。 打針或刺青、穿耳洞時,如果器械消毒不完全,就有可能受到感染。 過去有不少人是因為輸血而感染B、C型肝炎,但捐血中心從民國七十一年開始,已經對捐血者做B型肝炎的全面篩檢過濾,C型肝炎也從八十一年開始篩檢,因此現在因輸血而感染的機會已經很少了。
除了以上幾種常見的病毒性、非病毒性肝炎之外,還有幾種比較少見的肝炎。 如:自體免疫性肝炎、代謝性肝炎(威爾森氏症)、膽汁滯留型肝炎、巨細胞病毒、庖診病毒、黃熱病毒、EB病毒………等等病毒所引起的肝炎。 起初,研究人員發現有一些經由輸血感染的肝炎既非A型也非B型,所以稱為「非A非B型」。 直到一九八八年發現真正的罪魁禍首是另外一種不同的肝炎病毒,才正式命名為「C型肝炎」。 E型肝炎的感染途徑與A型肝炎相似,都是“病從口入”。
酒不但直接損害肝臟,也影響其它營養素的吸收利用,對肝臟的傷害尤其嚴重。 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和飲食衛生習慣,食物務必煮熟,避免感染。 :病毒能於冷藏環境之下生存且對熱穩定,需加熱至100度五分鐘才可以殺死(尤其是海鮮類)。
B~D型肝炎因為會導致慢性肝炎,總體來說對人們的危害程度較高,主要透過不乾淨的針具(輸血、靜脈藥物注射、器官移植、血液透析、針灸、民俗醫療、刺青等)、母子垂直傳染、或性行為等途徑感染。 依據肝臟發炎的時間長短,病毒性肝炎可以分成急性與慢性。 傳會引發急性肝炎,導致猛暴性肝炎之機率小於1%,在正常人約干分之一。 通常皆能自然痊癒,且體內產生具保護性之anti-HAV抗體,終生免疫。
e型 肝炎: 感染経路
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人類慢性感染E型肝炎的證據,E型肝炎病毒如何的潛存在自然界仍是未清楚。 臨床症狀一般以年輕人與中年人較明顯,年紀較小的人少有症狀,但較諸A型肝炎有較高的死亡率,尤其在懷孕第三期的婦女死亡率更可高達百分之十以上。 若血中HBsAg陽性,可能是最近得到B型肝炎病毒感染,也可能是慢性帶原者;但若血中HBsAg陽性超過六個月以上,則為慢性帶原者。
任何原因引起肝臟發炎,造成肝細胞的破壞,都稱為「肝炎」。 外來物質或病毒侵入體時,我們的免疫系統會發動炎性細胞(例如:淋巴球)浸潤到組織內放出免疫物質,以對抗體來物,稱為「炎性反應」,也就是所謂的「發炎」。 會引起肝炎的原因很多,病毒感染、藥物、酒精,甚至些先天性的異常,都有可能。 有慢性病毒感染者可能沒有症狀,但是由於肝炎病毒可能間歇性地破壞肝臟細胞,所以慢性B型肝炎的患者可能突然出現「急性發作」的情形,急性發作時會發生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全身無力、黃疸等類似急性肝炎的症狀,也會導致肝衰竭。 症狀(意即感染為暫時的,患者隨後會自行痊癒),死亡率在已開發國家並不高;但免疫缺陷的患者有較高的風險發展為慢性肝炎,並造成明顯較高的死亡率。 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因服用降低免疫力的抗排斥藥物,因此為慢性E肝主要的風險族群。
病毒性肝炎在台灣是非常重要的疾病,消除慢性病毒性肝炎需要三大策略共同配合:預防、篩檢及治療。 台灣早期母子垂直傳染嚴重,因此B型肝炎盛行率非常高,曾經是全世界第一名。 民國73年開始大規模實施新生兒接種B型肝炎疫苗,使得新生兒B肝帶原率大幅降低,但40歲以上的盛行率仍有10-12%。 C肝感染則是有15%的人會引起急性肝炎,高達85%會變成慢性帶原,50%的C型肝炎慢性帶原者會發展成慢性肝病。 E 型肝炎在印度、緬甸、尼泊爾、阿富汗、舊蘇聯的中央亞細亞地區、中國的新疆等地區都有大小流行的報告。 在台灣地區也有病例報告,也有無症狀的感染,因台灣的豬感染豬型的E型肝炎病毒,與人感染的病毒很相似,所以很可能是人畜共同感染的疾病,因世界各地的感染型有不同,因此使用國外檢驗試藥檢驗時,檢驗結果會有錯誤。
- 與B型肝炎相似,C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化患者每年約3%會出現肝細胞癌。
- C型肝炎病毒可以說是一種很「狡猾」的病毒,基因突變率很高,「分身」很多,很難針對某一種研發疫苗,所以到目前為止並沒有C型肝炎疫苗可打。
- ;主要的症狀有疲累、食慾不振、輕度發熱、茶色尿、灰白便的黃疸前期及皮膚搔癢數日,一週後症狀減輕或更嚴重的黃疸期和黃疸消退的恢復期。
- 一般來說,不可能經由看診就能將B肝病毒與其他病毒引起的肝炎做區分,所以血液檢測非常重要,主要目的是檢測B型肝炎的表面抗原、抗體。
- 根據台灣本土的流行病學研究探討,發現在南部某些地區之未分類的急性病毒性肝炎罹患者中,其血清中偵測出E型肝炎病毒之抗體高達22%。
-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抽血檢查,某些情況則可能需要肝穿刺(切片)檢查。
表面抗體平常在感染 B 型肝 炎已經痊癒,而表面抗原消失後約三個月才出現,因此表面抗體呈陽性時,表示這個人不會再感染 B 型肝炎。 E型肝炎與A型肝炎一樣主要經口傳染,其發病後症狀和其他急性肝炎並無不同,其治療亦是如此。 它是單股核糖核酸病毒,呈球體狀直徑大約32 to 34 nm,感染後的潛伏期在15到60天,平均40左右。 典型的臨床表現包含腹部疼痛、食慾喪失、茶色尿,發燒、肝腫大、黃疸、倦怠、噁心和嘔吐。 在感染後至症狀出現的前兩週,糞便中都可發現病毒,若衛生環境不佳這些排泄物會造成污染,這也是其傳染途徑。
號稱為B型肝炎「閨中密友」的D型肝炎是一個很特別的病毒! D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 Virus, HDV)是一個有缺陷的病毒,若只有D型肝炎病毒時,並不會對人體有任何的傷害,一定要有B型肝炎病毒的結合才能形成具有傳染性的完整病毒。 避免菸酒:醫學研究顯示,有抽煙、喝酒習慣的B型肝炎帶原者,其罹患肝癌機率是不抽煙、不喝酒的B型肝炎帶原者的4至5倍。
e型 肝炎: 感染症法に基づく医師及び獣医師の届出について
B肝的慢性帶原者中又有30%-50%會發展成慢性肝病。 「急性肝炎」指的是6個月以下的肝臟發炎,期間內從沒有症狀、症狀不明顯,到產生猛爆性肝炎、甚至死亡。 e型 肝炎 在台灣也有報告,也有無症狀的感染,因台灣的豬感染豬型的E型肝炎病毒,與人感染的病毒很相似,所以很可能是人畜共同感染的疾病,因世界各地的感染型有不同,因此使用國外檢驗試藥檢驗時,檢驗結果會有錯誤。 (二)E型肝炎與A型肝炎類似,發病情況通常為突然出現發燒、全身倦怠不適、食慾不振、嘔吐、噁心、肌肉痠痛及腹部不舒服,數天之後發生黃疸。 另外,在已開發國家有越來越多的慢性E型肝炎案例為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器官移植病人。
- 至於相對的抗原,在血清中只能測定到「B型肝炎 表面抗原」 ,而「核心抗原」 在血清中測定不到,只能在組織標本中染色表示出來,因此在臨床血清學檢查中,不檢查核心抗原。
- 人體的免疫系統有個防衛小尖兵,稱它為細胞毒性T細胞(淋巴球的一種),他平常並不會干擾正常細胞的運作,但是,一旦正常細胞遭受病菌感染,就會將感染的細胞殺死,目的是要除去入侵的病菌。
- 預防傳染的方法是避免不必要的打針、輸血、刺青、穿耳洞,不共用牙刷、刮鬍刀。
- 目前,台灣地區是世界上病毒性肝炎最盛行的區域之一,台灣的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主要是因B型及C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由此可知病毒性肝炎對國人之健康影響甚鉅。
- 與 B 型肝炎的 anti-HBc (核心抗體)呈陽性,有同樣的意思。
- E型肝炎病毒主要是經由糞-口途徑傳染的,而在某些地區的爆發性大流行亦主要由於飲水被汙染(因大雨洪水汙染水源)以及汙染食物而造成地區性大傳染。
近年來,B型肝炎因為有疫苗可打,已逐漸得到控制;C型肝炎則因為一般人警覺性不夠,而且目前沒有疫苗,所以可能繼B肝之後成為另一個危害國人健康的主要肝病。 因此,台灣在民國108年提出「消除C肝政策」,配合「消除C 肝、超越世衛」的願景,希望「在2025年(民國114年)前C肝口服新藥治療人數達到25萬人」。 預期2040年前減少慢性C肝病患12.3萬人、肝硬化患者減少2.8萬人、肝癌患者減少2.4萬人。 此外,健保從108年開始,只要確認感染C型肝炎,不論有無肝纖維化,均給付新型DAA治療。 台灣身為B型肝炎防治有成的國家:世界第一個全面施行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注射、大規模的施行BC型肝炎篩檢。 在台灣,C型肝炎的感染率僅次於B肝,雖然沒有疫苗可以預防C型肝炎感染,但是近年來C肝的藥物DAA療效很好,只要每天口服使用,副作用小、治癒率非常高(台灣DAA整體治癒率達到95%以上)。
若從發病情形分類,傳染性肝炎引起的都是急性發作,痊癒後即完全復原。 血清性肝炎發病後,部份病人渡過急性期後會轉變成慢性發炎狀態,成為慢性肝炎,乃至發展出許多併發症,例如在台灣為大家熟知的B型慢性肝炎,容易生成肝硬化與增加肝癌的發生機會。 在台灣也是由於有大量的B型肝炎帶原的人,因此肝硬化與肝癌的罹病率也高居不下,希望藉由這幾年來B型肝炎疫苗的注射能降低這些疾病發生的機會,在已研究發表的報告已經可看到這樣的結果了,B型肝炎對下一代而言將不再是個惡魘。
因此,WHO在2016年時提出「2030年前消除BC肝」的願景。 慢性帶原者常常沒有症狀,但是有一部份的帶原者會發展成慢性肝病。 慢性肝病包含肝炎、肝纖維化及肝硬化,大約六成的肝硬化患者帶有肝炎病毒。 研究顯示,慢性肝病發展成肝細胞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00倍,甚至有報導指出高達八成的肝細胞癌患者有罹患BC型肝炎 。 肝炎病毒中會造成慢性肝炎的只有B~D型,其中B、C型肝炎是最常見的兩種。 成年的B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有25%的人會引起急性肝炎、10%的人會變成慢性帶原,但如果是小時候感染B肝(如:母子垂直傳染),就有90%的機率會變成慢性帶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