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空法師大智度論不可不看攻略

黃金蓋完以後,他裡面有八十個寮房,八十個大的,等於不是寮房,八十個殿堂。 講經的,吃飯的,那麼這個修行的殿堂,八十個殿堂。 這當中呢,他把他的財富完全都花光了,花光以後,他的親屬就譏嫌他,說你看,你說這個布施能夠得到可樂果報,但是你現在布施的結果,你就是當下就貧窮,誰看到後世了呢? 那麼這個時候沒飯吃了,連吃飯都有問題呀,你看到這種境界。 有罪喜樂相應,這個非聖道是有罪喜樂相應;這個聖道的樂,無罪喜樂相應。 換句話說,你去受用五欲樂,也同時種下一個未來痛苦的因,因為你在受用的時候已經結下了罪業,這個罪業未來是要得不可樂果報。

  • 它的情況是一種轉化、變易的情況。
  • 你會在聽完以後在寂靜處去思惟這個道理。
  • 當然,第八識之所以扮演這個角色,不是它自己要的,是第七意識執著它為我。
  • 觀心無常我們很容易感覺得到,比如你造善業造得多的人,你內心容易寂靜。
  • 從理論上來說第六意識不應該受眼耳鼻舌身的影響,不應該,它跟它是完全沒關系的,因為它的根是第七意識,所以這個地方也值得我們注意。

這個仙人看到這個女兒以後,就動了凡夫的這些欲。 就是他有一天呢,到一個小國。 這個印度當時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有十八個大國,又有各式各樣的小國。 在這個小國當中有一個叫僧伽羅國,僧伽就是出家人的僧伽,羅是四維羅,僧伽羅國。 僧伽羅國根據考據就是現在的錫蘭。 那麼這個僧伽羅國,這個錫蘭呢,有一個佛牙精捨,這個精捨裡面供著佛陀的牙齒的捨利。

依空法師大智度論: 佛光菲揚 第1集 – 宿霧慈恩寺

就是說前五識不能單獨生起了別,一定要依止第六意識當分別依。 我們一個菩薩,我們依止佛陀的開示,知道這個五欲,它就像刀上的蜂蜜,雖然我們去舔這個蜂蜜得到一點點的美味,但是卻被這個刀給割傷了。 我們就思惟五欲的過患,我們就厭惡這個五欲,就追求無上菩提。 你對無上菩提希望以後,你就願意去在佛法僧的清淨的境界去聞思修,去作意。

依空法師大智度論

這個影像並沒有現前,但是我們夾帶這個文字的因緣,能夠生起內心的影像。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在《法華經》上講從本垂跡、開跡顯本,佛陀的身有三種身,法身跟報身叫本門。 佛陀的本門我們凡夫是不能見聞覺知的,這種本門,這種法身報身。 我們凡夫能夠見聞覺知的是什麼呢?

依空法師大智度論: 大乘起信論 第3集

我昨天看到這一段,我想,孔夫子的智慧真是不得了。 其實這個緣起法是很深的。 依空法師大智度論 我們學習經論我們才知道:哦,這個非意樂所作業,不能構成強大業性的。

依空法師大智度論

我們看修禅定的人,剛開始修禅定是散亂心,欲界的境界有欲,但是他慢慢慢慢欲界定到未到地定到初禅,他得到初禅的時候心中的欲就熄滅了,離欲了。 但是他的色身還是這個色身,看他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完全一樣,但是他心中沒有欲了。 他修禅定之前的根跟禅定之後的根是完全一樣,但是他的心識有變化,他的第六意識跟禅定相應把這個欲給調伏了。 所以我們心中的欲是從心識所發動的,不是根所發動的。 其次就是分別依,這個分別依就是第六意識。 前五識要生起了別,只有第一剎那,就是率爾心的時候,它一落入尋求的時候,第六意識要生起活動了。

依空法師大智度論: 佛光山斗六禪淨中心佛學講座 慧祥法師主講自性起用

所以我們看這個業,看這個業性,諸位也在研究南山律,對於業性,大小乘的看法不同。 小乘,特別是有部,根本說一切有部,認為業是有獨立自主的體性。 這個業,就像你造了罪業以後,這個業是不能改變的,一定要得果報。 所以你破了根本罪,一定要到三惡道去,重忏不亡,這個業是有自性的,這個法是有自性的。 依空法師大智度論 不受因緣的改變,說,你造了重大的罪業,第八識的相續心還是這樣,你造了重大的善業它明了性也是這樣,它不隨順任何的因緣而有變化,這就是實法。 但事實上不是這樣,你阿賴耶識是受熏的,你造了善業的時候,它的明了性會變化的,造了惡業它也會變化的,這叫受熏。

這個大臣就跟苻堅大王說,他說龜茲國有一個有道德有智慧的人,這個人要請到我們國家來輔助大王,大王一定能夠完成統一的大業。 苻堅說好,那就派軍隊去請來,就請呂光派了七萬大軍,一下子把龜茲國給打敗了,打敗以後就強迫地把羅什大師要請到長安城。 這個忿、恨、惱它生起的因緣都是在不如意的境界。

依空法師大智度論: 大乘起信論

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維摩詰居士的居家行誼,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 面對眾生的恭敬供養法及諸瞋惱淫欲法,雖未得道,於煩惱法中能忍,是名法忍。 依空法師總結時表示,星雲大師為了辦教育忍辱負重。 一生推動人間佛教,承受無數忍辱波羅蜜。 一路走來成了「我就這樣忍了一生」的最佳寫照。

依空法師大智度論

他要殺他的母親,這個是五逆的重罪,他就往他家裡走過去。 這個悔就是已經做了事情,追悔。 如果你做了善事你追悔,你當初做了某一種布施持戒的善事,後來你後悔:我當初不應該這樣做,那麼這樣子的追悔是屬於惡,對善法的追悔。 如果是對惡法的追悔,這個是屬於善。 這個就是看它用在什麼情況。 這個是屬於隨煩惱,這是隨順根本煩惱這微細的煩惱而生起的比較粗重的煩惱,就是忿、恨、惱、覆、诳、谄、憍、害、嫉、悭。

所以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一切法不生也不滅,那個生滅是虛妄的,虛妄地生起,結果也虛妄地被消滅掉,是這個意思。 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認為我們的五蘊的生命體有一個我,那個我相是不真實的。 然而我們修我空觀把它消滅以後,這句話是說明一切法是不生不滅的。 一個人成就聖道以後,他未來的生命裡面沒有痛苦這件事情了,沒有這件事情了。 他願不願度眾生是一回事,他成佛的快慢也是一回事,但是他沒有痛苦的感受了。 入了聖位的菩薩,那個痛苦非常微細非常微細的,那是俱生的。

在欲界裡面有一個地叫五趣雜居地,就是包括了地獄、餓鬼、畜生、天跟人。 不過當然,這當中在五趣雜居地他的受,在《瑜伽師地論》講很多這個受,就是這個果報,這個感受,有這個樂受跟苦受,人天的樂受就多了,地獄、餓鬼、畜生的苦受就多。 不管他是樂受、苦受,都是有欲。 第一個是自性的分別,這個自性的分別就是在諸法的自相上的分別,自相。

依空法師大智度論: 依空法師大智度論 文章標籤

所以八地菩薩的時候,他的分別我執、俱生我執完全破壞,他是完全無我的,他完全是法執了。 他只是在內心當中有一種清淨的願力,想要度眾生、想要成佛的願力使令他執著而已。 他想要成就佛道,想要成就度化眾生,但是他沒有一種自我的執著了,沒有了。 他的生命體不像我們凡夫以自我作出發,他完全是活在願力當中,一種希望在支持著他。 但這個不是我執,這是一種法執。

如敝人的《六十感恩紀-惠敏法師訪談錄》所述,我在慈明寺讀《弘一大師傳》的時候,已經有出家的志向。 依空法師大智度論 但是我們那一群學佛的人知道如果當時出家的話,家裡會有很大的障礙,我們覺得等到中年才出家。 因為當時佛教還不是那麼普遍,大家對佛教的了解還不是那麼清楚。 我小時候對佛教的印象就是拜拜、吃素這樣的印象。

這個賊也是學習過佛法,他想,他說:哎呀,佛陀過去生行菩薩道的時候難捨能捨,捨這個頭目手足,原來這件事情是假的。 我跟佛陀拿一個寶珠,佛陀都不給呀! 佛陀行菩薩道這件事是假的。 那麼他動這個念頭以後,佛陀的頭就開始往下垂了,就垂到他的手上,這個頭就低著,那麼他就把這個寶珠拿起來,就拿走了。 大師在早期聽經的時候,他是小乘的也聽,大乘的唯識也聽,性宗的也聽,但是等到你講經的時候你就必須融匯貫通。

世間上的事情,世間上的人,他可以賺很多錢,但是他心不一定安。 心不安,世間上的人就是這樣,恐懼。 其次,智慧的資糧,你對佛法的教理的學習有深刻的體會,你也不容易退轉。 因為你知道這個修行就是一條路了。

香港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