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梁良從事影評工作凡五十年,評論的電影作品如恆河沙數,能夠從中精選結集實屬不易,實在是喜愛電影讀者的一大佳音。 一直很欣賞梁良的影評,他在《亞洲週刊》幾十年的專欄我一直拜讀至今,他評論每一部電影基本上是以觀眾的視野為標準,不會譁眾取寵或存心挑剔,三言兩語就將該電影的優劣剖析得一清二楚,誠高手也。 如今以「華語片」和「外語片」的形式單獨成冊的紙本書,採取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內容分類和編輯架構,各自反映了我對中外電影的一些基本看法。 為了讓讀者更容易理解我的挑選原則和理由,在兩書的正文之前會先寫一篇「導讀」作概略性說明,各章節前再單獨書寫一篇「小導讀」作較詳細解釋,有勞各位朋友「按圖索驥」,更增閱讀樂趣。 常任俠先生於東方藝術史論的研究成就,早為中外學界所公認。 然而,詩歌與戲劇創作則為他治學生涯中與之並舉的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
從時間跨度上考察,從上個世紀的二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作者創作的劇本約有十餘部,劇.. 金馬獎是亞洲華語電影業界最具影響力與代表性的電影獎之一,歷史悠久,1962年,為促進國內電影事業的發展,獎勵優良國語影片和優秀電影工作者,由行政院新聞局創設了第1屆金馬獎。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華語片 如今讀他從歷年影評文章沙裡淘金集結的《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裡面大多數都是十分熟稔的電影,還有不少是我們分別都寫過影評的作品,儘管觀點未必相同,但相信我們都做到了有為有守──言所當言,不受任何人情包袱左右。 我自愧遠不如他的就是──快,他真個是倚馬千言,才能累積下這麼多著作。 他的電影知識從製片、導演到編劇再到最擅長的電影評論,內容豐富,觀點特殊,仔細研讀他從分析電影美學到比較各國拍片制度,電影編導手法到亞洲電影的評介等,一直是最受歡迎的老師。 電影人與影評人是一對歡喜冤家,當導演或編劇見到影評對自己作品讚譽有加時,不免心花怒放,頗有深得我心之感,電影公司也常會視之為宣傳材料。
這開啟了我們合辦藝專第一屆實驗電影展的契機,影展後來輾轉轉型為國際學生影展「金獅獎」,倒是始料未及的。 可惜當時聯名合辦的另一個同學葉俊明英年早逝,不然又可多一人同行職場了。 梁良曾經在製片協會的講座課堂上順口提到,最佳的學電影途逕,是從電影作品中追尋,他多年來的看片筆記,記憶中自己應該看過各類型,世界各國影片超過一萬部,他用他一貫最常見的笑容跟年輕學子互相勉勵! 沒想到,全班同學聽到後,沒有人鼓掌也沒有人提出問題,個個目瞪口呆,表情嚴肅了起來,全班鴉雀無聲。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華語片: :::相關網站
之後這半個世紀,我一直看電影、寫電影、並在兩岸三地的報刊上發表文章和出書,至今未曾中斷,不經不覺已經五十年了。 為了紀念這個比較值得紀念的日子,我決定要出版這套《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 1972年2月,我的第一篇電影文章《冬令大專青年「國片欣賞座談會」》在香港的「中國學生週報」電影版上刊登,雖然這只是一篇通訊稿,但我把它視為自己的影評人生涯的開端。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下冊,主要評論焦點切入日本電影、美國、英國、法國等大師作品,例如《彼岸花》、《驚魂記》、《畢業生》、《小巨人》、《第三類接觸》、《印度之旅》、《刺激1995》等百看不厭的電影作品。 梁良用他獨特的觀點,將外語片分為:「名導的足跡」、「從愛情到親情」、「我們是這樣長大的」、「歷史是這樣寫成的」、「真假人生」、「奇思妙想」、「載歌載舞」、「令人腦洞大開」、「市場是他們的」等單元,分門別類、有系統地介紹令資深影迷回味無窮的外語片。 縱然如此,當我看到按自己的初步想法整理出來的成書內容,竟然有六百多篇文章,總字數達八十多萬字,這麼龐大的出書規模讓出版社的編輯嚇了一跳。 以當前的出版業景氣,想把全部文字都印刷成紙本書出售自然很不現實。 經討論後,編輯讓我從其中再作篩選,可分上下兩冊,每冊以十二萬字為度,分別刊登「華語片」和「外語片」的影評,於是就有了如今這套紙本書。
購買產品如為數位影音商品(如:CD、VCD、DVD、電子書等),因受智慧財產權保護,恕無法接受退貨。 綜觀海強的評論大致可以窺見其文風樸實誠懇,犀利但不潑辣。 他以庶民藝術筆觸向經典致敬,為潮流疏理,給觀影人指點迷津,給影迷討一個說法。
金馬獎從充滿政治意義的強人祝壽儀式,到變成所謂的「華語」影壇奧斯卡,被稱為全世界最難拿到的電影獎,當中的變革當然是饒富意趣。 本書榮獲2012年奧斯卡金像獎,被美國影藝學院收藏聯合國教科文國際民間藝術組的特別貢獻獎台灣導演協會電影文化貢獻獎我在之前致柳城老師的信裡說,你的《電影三字經》寫得真好,我很感動,又很感慨。 本書為中國、日本、法國關於著名影人姜文及其電影《鬼子來了》的評論,評論者從多種層面和多個維度探討了這部影片的思想內涵和藝術特色。 這套《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宛如半世紀兼顧創作與映演的臺灣電影史,其價值自有公評。 而我讀來卻另有一種咀嚼自己青春的滋味,包括這個朋友、這些電影、這些歲月……。
迄至在成功嶺接受預官訓練時,又聽說他回香港發展,到邵氏公司工作,還在《香港影畫》雜誌寫影評,真是豔羨不已。 一個星期天放假,我到臺中特地買了一本《香港影畫》好好拜讀,收假回營無處收藏雜誌,便捐給連上中山室的書庫了。 梁良老師,是我多年好友,我近距離觀察,他是一位默默耕耘的電影評論作家,不求聞達,為人謙和,對中外電影知識與時俱進,每日到各大小戲院,試片室看片寫筆記,推薦好片,參加講座,我從他身上看到,他用文字狂愛電影,成為他的信仰。
訂單完成收款確認後,出貨廠商將會和您聯繫確認相關配送等細節。 可是,吳永剛編導的《神女》卻以關懷與同情的態度來描寫妓女的悲慘遭遇,而阮玲玉又能以其精湛的演技與超凡的魅力將一個為兒子前途而含辛茹苦的娼妓塑造得栩栩如生、令人同情,單就這兩點而言,已足以使《神女》在中國影史上占一席位。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華語片: 「影評」商品搜尋結果共 751 筆
此時海強的筆耕生涯是對電影的愛,注入了強烈的儀式感與使命感。 因此,在文字中除故事地圖外還融入電影結構美學及電影語言的論述。 再來,最讓我感興趣的,莫過老師對金馬獎的評論:包括評審手記與從第六屆到第五十八屆十七部作品短評兩部分。
近二十多年因個人電腦普及,能保留到的原稿較多,但亦非全部,因此,如今發表的2000多頁內容,只能說是從我手頭擁有的影評中挑選出來的部份而已。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華語片 為了加強書中影評文章的資料性,我頗費了一些功夫,在每篇本文之前分別列出:中英文片名(或別名)、導演、編劇、演員、製作和出品年份等重要的影片訊息,某些文章還會加上「後記」或「附註」做一些補充說明。 除了某些特別有需要的文章會刊出其原來出處外,書中大部分的影評均出處從略。
如因合作廠商無法提供商品或服務,請與本公司聯繫辦理退貨或換成等值商品。 本公司收到您下單(要約)後,仍需確認交易條件正確、供貨商品有庫存或服務可提供。 如有無法接受訂單之異常情形,或您下單後未能完成正常付款,應視為訂單(買賣契約)全部自始不成立或失效,本公司得於合理期間內通知說明拒絕接受訂單。
因此,此時期寫影評者第一自己得先設法看懂,其次是努力幫讀者影迷去破題解惑。 其他有關電影思潮、流派大師等資訊,就要靠圖書館跟幾本小眾專業雜誌了。 在我熟識的愛影人朋友中,海強可能是唯一一直自食其力艱辛創業的影評人專業戶。 他餐風飲露、自奉甚儉地從香港來臺求學打拼到成家立業,並於1977年定居臺灣。
其中,在香港出刊而發行至全球華人地區的《亞洲週刊》是我撰寫影評專欄時間最久的一本雜誌,自創刊不久後的1988年至今一直以「特約作者」身分負責每週一篇的臺灣影評,本書收集的近三十五年出品的中外影片,相關的影評大多來源於此。 撫今追昔,我要特別感謝那些曾經給我提供園地發表影評文章的媒體,刊登數量比較多的報刊包括:香港的《中國學生週報》、《香港時報》、《中外影畫》、《電影雙週刊》、《亞洲週刊》;大陸的《大眾電影》、《中國新聞週刊》;以及台灣的《民族晚報》、《今日電影》、《世界電影》、《中國時報》等。 其中,在香港出刊並發行至全球華人地區的《亞洲週刊》是我撰寫影評專欄時間最久的一本雜誌,自創刊不久後的1988年至今,一直以「特約作者」身份負責每周一篇的台灣影評,這套書中收集的近30多年出品的中外影片的影評大多來源於此。
- 梁良用他獨特的觀點,將外語片分為:「名導的足跡」、「從愛情到親情」、「我們是這樣長大的」、「歷史是這樣寫成的」、「真假人生」、「奇思妙想」、「載歌載舞」、「令人腦洞大開」、「市場是他們的」等單元,分門別類、有系統地介紹令資深影迷回味無窮的外語片。
- 我曾戲謔地對年屆七旬的梁良說:「我認識你的時候,你才十八歲。」的確,我們是國立藝專影劇科的同班同學,剛入學就認識了這個從香港負笈來臺的僑生,大家暱稱他「高梁」,這與金門酒廠無關,蓋只因他長得高高瘦瘦。
- 經過與本書編輯懷君(我跟她在上一本書《條條大路通電影》合作愉快)的來回磋商,不久取得共識,決定把本書分為五大章節編排。
- 在囑咐記者立刻趕往中環的東方文華酒店現場查證後,略微定神即去電梁良,請他準備寫一篇張國榮一生大事記與演藝的事功評價,然後才向總編輯報告。
- 海強初階入此行道時對電影充滿了熱情、好奇與強烈的參與感。
- 爾後除了各自揮灑青春,又都選修了技術組,還旁聽編劇組、演導組的課程,於是一同上課,一同製作舞台劇,一同拍電影,我們應該志不在精研技術,而是藉摸索最不熟悉的技術,增進藝術的修養,日後的發展也印證了當年企圖能藝技雙修的初衷。
- 可惜當時聯名合辦的另一個同學葉俊明英年早逝,不然又可多一人同行職場了。
我猜想年輕學子忽然體會到,看電影不只是休閒娛樂,而是K書。 一路參與了諸多電影活動跟聚會,如辦影展、當評審、寫影評、教電影課、編雜誌(《影響》)及出書等。 月換星移世事多變,不變的是海強那支健筆與對電影那顆熾熱的心。 老師在自序中只針對影評略述,事實上,他個人除文字創作,在製作電影以及電影教學更是投注不少心力,老師好奇心強烈,也與時俱進跟著時代的腳步脈絡不斷進步!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華語片 如何能夠在十多萬字的有限篇幅中,透過我寫出來的一些影評,具體而微地把近百年歷史的華語片面貌呈現出來?
© 本頁內容乃 YesAsia.com 所提供或獲授權刊登。 未經 YesAsia.com 書面許可,不得複製或轉載於任何媒體。 然後,梁良開始評論新電影之後的重要作品,《藍色大門》、《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返校》、《美國女孩》等近年來受到關注的新片。 梁良「閱影」無數,中外電影裡的什麼「橋段」,什麼「噱頭」,他如數家珍,所以和他一起討論劇本是件賞心樂事。
五、六○年代,一個沒有電視、沒有冰箱的時代,台灣老百姓每天準時守在收音機旁,收聽廣播劇,這是人們一天最期待的時刻。 在那個廣播劇的黃金年代,「崔小萍」的大名每天迴盪在萬千聽眾的耳邊──一家老小沏一壺茶,.. 金馬獎從充滿政治意義的強人祝壽儀式,到變成所謂的「華語」影壇奧斯卡,被號稱為全世界最難拿到的電影獎,當中的變革當然是饒富意趣。 依照客戶指定配送之商品(約配商品)接獲訂單逾30日您未通知出貨及受領商品,為了保障您的權益,本公司得取消訂單,請客戶重新下單購買。 針對大型商品(包括:大型家電、家具床墊、健身按摩器材、車類…等),我們將於完成收款確認後,一天內〈不含例假日〉將會有專人與您確認相關配送細節等的聯繫。 偏遠地區、樓層費及其它加價費用,皆由廠商於約定配送時一併告知,廠商將保留出貨與否的權利。
購買前請以購買當時銷售頁面資料為準自行判斷,該等資訊亦不得作為向第三人為任何主張之依據,包括但不限於:主張市場上有其他更優惠價格之補償或其他請求。 ※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華語片 本服務提供之商品價格 、漲跌紀錄等資訊皆為自動化程式蒐集,可能因各種不可預期之狀況而影響正確性或完整性, 僅供使用者參考之用,本服務不負任何擔保責任。 如果把電影業比作一個龐大的天體,毫無疑問,最引人矚目的是第一線演員,他們是最最耀眼的星辰。 電影明星是對都市時尚感知最早的人群,他們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無一不在聚光燈下被成倍放大,感染著純情的少年和癡.. 黃霑,香港著名作曲家、填詞人,對粵語流行曲的發展有里程碑式的貢獻,其填詞的《獅子山下》《上海灘》《滄海一聲笑》等名曲,傳唱廣大華人地區。 黃霑2004年身故後,一班學者啟動「黃霑書房」計劃,花多年時間搜..
梁良老師,持續在亞洲各大報章雜誌及電影學術刊物上,寫了五十年的影評,評介半世紀的中外影片及電影思潮變化。 他的影評焦點深入亞洲及兩岸三地華語電影發展,及至世界各地的經典重要電影作品。 再次研讀他的文章,令我尊敬他淵博的電影知識及大半生專注於致力影評創作的精神,實在是一位難能可貴,窮畢生精力耕耘電影評論的學者。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純粹「就片論片」的影評集,本書還算是我出版過的第一冊,因過去的著作要不是專題性的電影論述結集,就是目的性明確的電影工具書,針對上映新片所寫的影評收進單行本中發表的很少。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純粹「就片論片」的影評集,本書還算是我出版過的第一冊,因過去的著作要不是專題性的電影論述結集,就是目的性明確的電影工具書,針對上映新片所寫的短評收進專書中發表的很少。 1972年2月,我的第一篇電影文章〈冬令大專青年「國片欣賞座談會」〉在香港的《中國學生週報》電影版上刊登,雖然這只是一篇通訊稿,但我把它視為自己的影評人生涯的開端。
中國《盲山》《圖雅的婚事》臨時退賽:影響了《圖雅的婚事》余男,《蘋果》范冰冰,與湯唯《色,戒》陳沖《意》四位金馬影后之爭,不然,女主角部分競爭激烈程度將不輸上述的最佳導演之爭。 (p.43)金馬獎史上競爭最激烈的1991年第28屆金馬獎…..最佳導演提名四人:《阿飛正傳》王家衛、《推手》李安、《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阮玲玉》關錦鵬,你說那一個導演沒資格得獎? ….結果..王家衛《阿飛正傳》獲得最佳導演獎….,楊德昌《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選上最佳劇情片….,李安《推手》和關錦鵬《阮玲玉》同時獲得評審團特別獎….(熊按:分豬肉加誰都沒得罪…哈哈!)。 本公司對於所販售具遞延性之商品或服務,消費者權益均受保障。
假如不是在念中學時已經看過一次,真不敢相信《畢業生》(The Graduate)已經是八年前的電影了! 因為它有最新穎的導演技巧,走在時代尖端的新潮行動,歷久常新的流行曲配樂。 除了髮型和服飾與今日不同之外,重看本片一點也沒有落伍之感。
- 在臺灣報禁開放那年,我應聘到《中國時報》負責影劇版的編務,終於領到久違的薪水,筆耕的量也自然地漸減,難為梁良還持續不怠做他的「寫字一族」,從此我們又多了一重編者與作者的關係。
- 再來,最讓我感興趣的,莫過老師對金馬獎的評論:包括評審手記與從第六屆到第五十八屆十七部作品短評兩部分。
- 隨後我轉念一想,找到了一個或可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法:在紙本書之外同時製作完整版的電子書,把我選出來的八十多萬字的影評稿全部收入,並且以我原先的分類構想作電子書的編輯框架,形成獨立的「一套十冊全文版」,與紙本書同時公開發行販售,讓《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在知識的平行宇宙中以不同形式留存於世。
- ….結果..王家衛《阿飛正傳》獲得最佳導演獎….,楊德昌《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選上最佳劇情片….,李安《推手》和關錦鵬《阮玲玉》同時獲得評審團特別獎….(熊按:分豬肉加誰都沒得罪…哈哈!)。
- 那次聽說梁良也被關在不遠處的另家飯店寫劇本,忍不住撥了個電話給他,兩人暢談許久,就是不能講在寫什麼題材?
我選擇了在20世紀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於香港、臺灣以及中國大陸陸續出現的「新電影」作為軸線的中心,區分為「新電影之前」、「新電影時期」、「新電影之後」三個章節,依影片的製作年份分別列入其中。 而把這一、兩百篇撰寫於不同年代的影評文章共冶一爐,並置於歷史長河之中閱讀,想來亦能多少反映出我對電影看法的一些演變,以及在評論風格上的一些差異吧? 相對之下,臺灣電影以外的華語片,在本書中只能算是聊備一格,無法讓讀者一窺全豹,這是我深感遺憾的事。 身為筆耕大半生的影評人,眼看個人的「精選集」只能留下交出來的文稿的四分之一左右,而大部分的文章將因未獲出版機會而從此灰飛煙滅,真是情何以堪。 隨後我轉念一想,找到了一個或可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法:在紙本書之外同時製作完整版的電子書,把我選出來的八十多萬字的影評稿全部收入,並且以我原先的分類構想作電子書的編輯框架,形成獨立的「一套十冊全文版」,與紙本書同時公開發行販售,讓《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在知識的平行宇宙中以不同形式留存於世。 撫今追昔,我要特別感謝那些曾經給我提供園地發表影評文章的媒體,刊登數量比較多的報刊包括:香港的《中國學生週報》、《香港時報》、《中外影畫》、《電影雙週刊》、《亞洲週刊》;大陸的《大眾電影》、《中國新聞週刊》;以及臺灣的《民族晚報》、《今日電影》、《世界電影》、《中國時報》等。
電影評論風格務實,著重大眾對影片的反應,對華語電影之研究著力甚深。 曾任多屆電影金馬獎、電視金鐘獎、優良電影劇本徵選、及大陸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等評審委員。 現為香港《亞洲週刊》之特約作者、中國影評人協會副祕書長、中華電影製片協會常務理事、中華編劇學會及台灣電影教育學會理事。 在影評人生涯屆滿五十年的2022年,梁良整理、精選歷年的影評原稿,首度出版純粹「就片論片」的影評集《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電子書,共分為華語電影(全集/分集3冊)、英語電影(全集/分集5冊)及其他語系電影(全集/分集2冊)。 梁良影評50年精選集(上):華語片 前兩章是獨立成篇的重要話題──「焦點時代:1930年代中國電影」、「焦點話題:金馬獎作品」;後面的三章則以歷史發展為軸線,將兩岸三地加上星馬出品的華語片分梯次列入。
反之,當然勃然大怒,認為該影評人不懂欣賞自己深邃的藝術手法,反唇相譏的有,與該影評人反臉成仇家的也有;在港臺影業畸形繁榮的時代,甚至聽說有指使黑道去恐嚇影評人的惡劣行為。 所以影評人不易為,尤其是能被電影人普遍認為評論公允,又能從事數十年不輟的影評人實在屈指可數,梁良可算一個。 我粗略地回顧了一下,這些年來,我從電影院、電視機、錄影帶及影碟、網上串流平台等看過的各類型電影早已超過一萬部,曾經發表過的長短影評起碼有兩、三千篇,陸續出版過的各類型電影著作也有二十多本,以「量」來說,算是筆耕得還算勤奮的「寫字一族」,但「質」方面卻著實差強人意,沒什麼值得誇耀的成績。 海強初階入此行道時對電影充滿了熱情、好奇與強烈的參與感。 囿於大環境及社會風氣不開,觀影委實不易,除了靠片商試片或小眾地下片源外別無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