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傳不可不看詳解

公元七世紀初,那爛陀寺開始重視密教中的陀羅尼,並編纂了密教根本典籍《持明咒藏》,還形成了設置壇城的禮儀,壇城中巳出現供奉的神。 從此那爛陀寺便成為發展密教的重要基地之一。 正如「密教的傳承系統很難判斷清楚,傳承中心是七世紀後半葉的那爛陀寺」(註:聖嚴法師編述,《印度佛教史》174頁)。

佛傳

(一)取得之目的﹕為了用來記錄客戶的個人訂單以及配送商品的用途、最新特惠訊息及提供會員個人化之推薦服務。 無論佛教的那一派,一旦教義上有所質疑或需要勘驗時,即便一字之差,都得從佛經或印度佛教大德的著述中尋求正解。 佛傳 「師師密付本心」,壇經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辭簡意足,自古以來,自身如來妙性已然「圓覺」,上天自然賦予「使命」,何謂「使命」? 「道脈」法傳者,如歷代宗師,亦是德高望重,性德高超,洞悉寰宇實性者,皆謂「明師」也!

佛傳: 釋迦牟尼佛傳職員表

禪宗是釋迦牟尼佛親傳的正統法脈,以經教為根,以禪定為本,往內實修實證不可思議的印心佛法。 而禪宗印心佛法修行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成就三寶佛,也是跟傳統佛教不同的地方,不是求阿彌陀佛來渡我們,而是要修到跟阿彌陀佛同等,靈性成就時與阿彌陀佛同等、魂成就時與釋迦牟尼佛同等、魄成就時與藥師佛同等。 釋迦牟尼,是印度迦毗羅衛國人(就是現在的尼泊爾)。

佛傳

淨飯王太子,姓喬答摩,名悉達多,漢譯為一切義成。 因為他是釋迦族裏的一個大聖人,所以稱為釋迦牟尼。 悉達多太子降生的時候,正是西元前六世紀中期,根據印度古代風俗,女人生小孩一定要回娘家去生產,在摩耶夫人回娘家時,路過嵐毗尼花園,看到花園裏有一棵美麗而十分鮮豔的無憂大樹,她將右手攀著這棵大樹的樹枝。 正在這個時候,悉達多太子就從母親的右脅降生了下來。 嵐毗尼花園的遺址,現在由尼泊爾政府作為古跡保護為佛教聖地,以利人民群眾參觀瞻仰。

佛傳: 阿彌陀佛的真實法相

而其經典的依據,也最普遍,從《長阿含經》、《過去現在因果經》、《普曜經》、《方廣大莊嚴經》、《佛所行讚》、《本行經》以及南傳的巴利文藏經等,均有詳實的記載,其情節細節或有出入,但內容大同小異。 如依原始的經典,燃燈佛授記本生的內容。 共計二部份,一為釋迦前生(或稱儒童、或稱善慧,或稱摩納)買花供佛。 佛的右側為一比丘,從買花人到供花人到跪地布髮人,其實都是同一人,即釋迦前生,但三次出現、姿勢不一,發揮及高度的佈局技巧。 若再追溯二世紀時的佛傳佈局,在貴霜(Kushān)王朝時代,西北印度的犍陀羅(Gandhāra)式佛傳佈局,通常以佛誕、宮中生活、出家前夜、白馬跪別、苦行、降魔成道、說法、舍衛城神變、涅槃等,為最常見的題材。 但追溯其更早的圖像形式源流,則無疑地,是來自印度。

創立佛教的釋迦牟尼出身於釋迦族迦毗羅衛國(Kapilavastū),父親淨飯王,母親摩耶夫人。 在母親摩耶夫人返回娘家的途中,生於蘭毘尼園無憂樹下。 降生七日後,母親過世,由姨母大愛道撫養成人。 29歲時,當他視察子民的時候,深感人間生老病死的苦惱。 雖然不斷沉思,但不得離苦之道,於是離開皇宮,遍訪名師,苦修6年。

波羅王朝以其對佛教的支持和庇護而聞名;該王朝是最後一個信奉佛教的印度王室。 在波羅王朝中後期,印度西部的佛教已經被伊斯蘭教入侵者消滅,只在東印還得以留存。 歷代波羅國王都是虔誠的佛教徒(所謂「波羅七代護法」),他們長期出資建設北印著名的佛教綜合大學那爛陀寺和超戒寺。 其中以研究密宗為主的超戒寺是波羅王朝國王達摩波羅主持修建的,據說規模比笈多王朝時修建的那爛陀寺還大。

佛傳: 佛光文化悅讀網

到了現代,佛教已經傳播到世界各地。 過了一會,太子醒了,就在床上觀看女子們的睡相,但見樂器亂丟在各處,日間美如天仙的眷屬,現在有的發出鼻鼾, 有的口中流涎,衣釵零亂,醜態畢露。 佛傳 太子覺得這一副副的臭皮囊,實在是樂少苦多, 他感到要捨離的心更加迫切了,而且覺得再不能將寶貴的時光消磨在追尋無聊的娛樂上面,要趁年青的時候實踐自己的理想, 追求那自由自在的心靈和可以帶給更多世人利益的崇高承擔。 第二天,太子就去見淨飯王,對父王說︰“恩愛集會,必有別離, 請求父王準許我出家,找尋那不怕老、病、死、沒有恩愛別離的無憂之城,將來我找到了,再回來帶大家到那永恆快樂的地方。 ” 但是淨飯王又怎麼會答應太子的請求呢,只是勸太子趕快打消出家的念頭,除了結婚生子,將來還要幫助父王治理國家。

佛傳

對自己有個約束,在做不好的事情的時候讓自己多有控制,儘量不要與人發生爭端,減少人際麻煩,當然這也算是一個益處,自己透過修養的提升來達到自身的修行。 不過,這多屬於被動的條件,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和做人的態度,更可以透過這些好的行為讓佛牌給予自己更多的物質價值。 經濟壓力不會太大,也更希望能讓這些第一次佩戴佛牌的人與佛牌有一個互動,產生好的一面才請其他好一點的佛牌要更為理智。

佛傳: 台灣藏傳中心

最使我們關心注意的一個地方,叫山際普陀岩,又叫補怛洛迦山。 非常芬芳美麗,在老遠地方,亦能聞到它的奇異的香氣。 佛傳 佛傳 補怛洛迦山,就是我們虔誠嚮往的觀世音菩薩清淨莊嚴的道場。

他們五人的頭髮和鬍鬚,都自然而然地落了下來,成為佛最初得度的五比丘。 佛傳 到此世間三寶皆已具足,佛寶即是釋迦牟尼佛,法寶是四聖諦法,僧寶就是最初被度的五比丘。 聽從大王廣行佈施,救濟眾生,有求必應,人人滿意。 在金輪王登位時刻,這七種寶貝,自然而然,從虛空之中飛來,供給使用。

佛傳: 阿彌陀佛的由來

因此,在西藏佛教的後期,就脫離印度佛教後期宗派而獨立發展,雖然它仍保留佛法的基礎。 就其核心思想而言,西藏佛教從未在西藏僧人手中遭受更改或增加。 他們的論疏都有明顯標記,為了權威起見,他們都會引用佛陀的主要教法或印度學者的著作。 因此,如果認為西藏佛教有別於原始的印度佛教,或把西藏佛教稱為喇嘛教,這是不正確的。

佛傳

在造像碑正中上端刻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中段刻交腳彌勒菩薩像,下段刻釋迦說法三尊像,下段右側刻文殊維摩對問圖,這些圖像題材雖來自漢譯的佛典,但圖像的創意卻是中土的。 本文為追溯此二源流,以下先分析其佈局大要。 此後,釋尊自稱如來(梵 tathāgata)。 如來之語義甚多,一般意指「乘如實之道,而善來此娑婆世界」。 初轉法輪後,釋尊至摩揭陀國,化度拜火教之優樓頻羅迦葉(梵 Uruvilvā-kāśyapa)、那提迦葉(梵 Nadi-kāśyapa)、伽耶迦葉(梵 Gayā-kāśyapa)等三兄弟,及其弟子千人。 又化度六師外道之一的詭辯派舍利弗(梵 Śāriputra)及目犍連(巴 Moggallāna),其後二人成為釋尊之兩大高足。

又依《法華經》卷三化城喻品載,過去久遠劫,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於未出家時,有十六王子,後均出家為沙彌,聽聞《法華經》,遂皆成佛;其第十王子即後之釋迦如來。 《法華經》化城喻品(大九‧二五上):「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淨修梵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此時已非初發心。 藏傳佛教打著佛教招牌,喇嘛披著佛教僧寶的外衣,假修行之名,行邪淫之實,愚癡地迷信男女性交的雙身法可以使人即身成佛,這與佛法的修行完全無關,卻騙人說是最高級的佛法…… 佛傳 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末法時代的我們,榮幸的也做了宇宙第一聖佛陀的弟子,緬懷先賢的十大弟子的事蹟,有很多可作我們修學的龜鑑。

完成後迦膩色迦王以赤銅為鍱,以梵文鏤刻筆錄,建塔珍藏,不允許此論在迦濕彌羅國之外流傳。 有一次,城中闖來了一隻發狂的大象,到處搗亂,太子和同伴們見到了,提婆達多和阿難都試著看可不可以馴服這隻大象,但都不能成功。 於是太子就使出他的臂力,用手執著大象,擲出城門,迅速地跑出城門外以手接持,不令墮地損傷,化解了一場禍害。 在這兩座城的中途,有一座美麗的園林,名叫藍毗尼園,王后經過時見到園中鮮花盛開,香氣撲鼻,蜜蜂和彩鳥在林中歌唱, 和風吹過,悅人耳目。 於是王后吩咐轎夫停步,下轎走到園中一棵娑羅樹下休息一會,這時娑羅樹正開滿了艷麗芳香的花朵, 王后在樹下休息的時候伸手去攀捉一支下垂的枝條,當她的手觸到樹枝的時候忽然有一種感覺,知道臨盆的時候到了。 侍從們立即用布幔圍起了一個帳幕,王后就在藍毗尼園中,右手攀捉娑羅樹枝,立著從右脅生下了她的孩子。

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 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以說是形塑大乘佛教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有別於藏傳佛教之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 第三次結集的記錄僅保存在南傳佛教的文獻中,沒有其他資料可供印證,故有學者對這次集結持懷疑態度。 根據南傳佛教的資料,這次集結發生在阿育王時代,由目犍連子帝須主持,集合了一千名阿羅漢,歷時九個月完成。 在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典籍中也有著阿育王時代其他部派進行自己的第三次結集的記載。

  • 至1652年順治九年,清世祖冊封格魯派領袖五世達賴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拉呾喇達賴喇嘛」。
  • 《維摩經》和《法華經》同樣的是南北名僧多次講說、注疏的經典,同樣是北朝皇帝經常倡導的題材,《維摩經》和《法華經》同時出現在同一石碑中,既是反映佛法對時間、空間?
  • 因此他就到處參訪明師,研究學問,連指甲都沒有時間剪,當時的人都叫他長爪梵志(後來因舍利弗皈依佛陀,他也皈依做了比丘)。
  • 首先舉製作於五世紀現藏於鹿野苑博物館的八相成道碑(圖3),此碑為笈多派(Gupta School)的佛傳圖代表作品。
  • 他同時也從尼泊爾和迦濕彌羅等國引進諸多經書,佛像和佛塔,在他的兩個妻子,文成公主和毗俱底公主共同的影響下皈依了佛教,並為文成公主帶去的佛像分建小昭寺,為毗俱底公主攜帶的八歲等身釋尊佛像建立大昭寺。
  • 《大智度論》卷四、《俱舍論》卷十八等載,三大阿僧祇劫前,有佛名釋迦牟尼,世尊為菩薩時,逢此佛而發心,且願如其作佛,此即最初之發心。

很多的大臣論師起初都覺得他年少無知,不屑與語。 佛傳 他們都派年少的弟子和他酬答,但舍利弗言詞清晰,義理周詳,語驚四座,諸大論師此時才都佩服讚歎,國王也很歡喜,當即將一個村莊賞賜給舍利弗。 舍利弗誕生在婆羅門種姓的家庭,父親提舍是婆羅門教中負有盛名的論師。 當母親懷他的時候,他母親的智慧,就異於尋常的婦女,據說這是受胎兒的影響。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