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洞「圓通寶殿」主祀觀世音菩薩,右洞則有著許多石刻佛像,吸引不少香客前來參拜。 登錄種類:宗教景觀詳細登錄資料仙洞巖,舊名靈仙洞最勝寺、靈仙洞最勝禪寺、基隆仙洞辨天宮,簡稱仙洞,是位於臺灣基隆市中山區的海蝕洞佛寺,歷史可追溯至臺灣清治時期,被列為基隆市文化景觀,也是附近地名仙洞庄、仙洞町、仙洞里的命名依據。 經歷「清領」、「日治」、「民國」三個時期,位於基隆當地最大的天然海蝕洞內,是基隆市第一個文化景觀,也是基隆八景之一的「仙洞巖」。 仙洞巖為海蝕洞穴,相傳有先人在此得道,故名為仙洞,同治年間築佛寺於此,主祀釋迦牟尼、觀音佛祖,又稱「代明宮」,明治39年(1906年),日人遷「代明宮」於他處,改祀辦小乘佛教財神,是基隆著名的旅遊景觀之一。
久良栖祠東勢郡蕃地社祠埋伏坪祠東勢郡蕃地社清水神社大甲郡清水街鄉社能久親王・開拓三神・天照大神1937年(昭和12年)現址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原為大日本帝國陸軍營區),1937年(昭和12年)鎮座,尚有後參道、石燈籠、狛犬、清水街震災紀念碑。 伊東氏為山梨縣南都留郡人,慶應元年(1865年)生,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來臺,通曉漢學,能作詩。 大正十二年(1923年)裕仁皇太子(後來的昭和天皇)來臺時伊東氏曾三次獻詩並刊登於《現中國臺灣省日日新報》上,學者葉玉雯認為這表示伊東氏可能隨行,或至少有晉見機會。 基隆有著岩窟秘境景點甚是知名,仙洞巖,是基隆八景之一,仙洞聽濤,在這聽得見海浪聲,距離海也是非常近的喔!
仙洞巖佛寺: 日本北海道三大夜景之一!…
海(;),俗名佐伯真魚,於唐朝為日本派遣僧,師學於今西安青龍寺,惠果阿闍黎門下,受獲傳承付法第一人,賜受法號遍照金剛,謚號弘法大師,日本佛教僧侶,至中國學習唐密,傳承金剛界與胎藏界二部純密,為唐密第八祖,日本佛教真言宗的開山祖師。 也因其书法功底强,而被称为“五笔和尚”,與嵯峨天皇、橘逸勢合稱平安時代三筆,著名作品為風信帖。. 他們的神像通常分列在淨土宗禪宗佛寺的第一重殿兩側,因此又稱天王殿。. 地藏菩薩(क्षितिगर्भ ),常稱幽冥教主地藏菩薩,音譯為「乞叉底蘗婆」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地藏」條目。
而「佛手洞」的重點,就在這個石壁上宛如人手指的風化現象,也因此這裡被稱作佛手洞。 這現象是天然風化而形成,見證了海陸的變遷,是相當獨特的景觀。 佛手洞的入口光看就覺得很有神秘感了,大家也不要害怕,進入佛手洞裡面都有燈光,且基隆市政府也有做階梯可以走,也不用擔心會滑跤,是很安全的洞窟。
仙洞巖佛寺: 基隆七堵賞桐懷舊之旅
戰後在此修行的仙足尼師則於民國63年(1974年)表示過去傳說有仙人於此得道故名為「仙洞」,有一種說法該仙人指的是呂洞賓。 又相傳同治年間有一位來自中國大陸湖南省的和尚於此修行,為其同學夏獻綸請來,後來被夏氏帶回中國大陸,夏氏也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留有「海外洞天」四字及遊記碑刻。 仙洞巖佛寺 基隆|仙洞巖、佛手洞會想到事隔多年再來仙洞巖走走,完全是因為友人拖著我下載了,基隆三大區塊,基隆文化復興之餘,結合十四個新文青景點、100家美食餐廳,再融入時下流行的AR擴增實境,要讓遊客享受一邊吃,一邊玩,暢遊大基隆的「穿梭大基隆app」。
- 仙洞巖原為一處天然的海蝕洞穴,也是基隆當地最大的海蝕洞,因傳說有仙人在此修道而登天,故名仙洞巖,早在日據時代此洞便已存在,據文獻記載,置身此處能夠聽到絕妙的海濤音,但是如今已不復聽聞。
- 仙洞巖岩壁構造,仍留有海浪日夜沖刷的線條痕跡,在這千萬年前海蝕而成的洞穴,佛教、道教、日本信仰的神明共同受到供奉與朝拜。
- 此時期開始要求學校帶領小學生在例祭日參拜神社,公學校的學生則需參加相關紀念日的祭典活動。
- 仙洞巖自清同治11年(公元1872年)開始供奉佛祖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另稱「代明宮」。
- 這裡的視野還算不錯(山坡上往 奮起湖神社遺址 的 觀景平台 視野更佳),可以看到 奮起湖車站 及 奮起湖車庫 ,以及附近山景。
- 東石神社東石郡朴子街鄉社能久親王・開拓三神・天照大神1936年(昭和11年)現址為朴子藝術公園,尚存鳥居、參道、石燈籠、主殿基台。
此洞與主洞岩壁上的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千手觀音、地藏菩薩、十八羅漢等佛像,是基隆市民、墓碑雕刻師李榮坤於民國61年(1972年)起陸續完成,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則雕成於民國63年(1974年)。 【仙洞巖】為昔日基隆八景之一的「仙洞聽濤」,是個熱門景點;為基隆八景之一,光復後[仙洞巖]恢復其原有的佛寺身份,也延請了匠師在沙岩的洞壁內雕刻了許多佛像,刻工精美,法像莊嚴,值得一遊。 整個 仙洞是一座寺廟, 稱「仙洞巖」,屬於 中國南方 福建( 閩南 )、廣東( 粵東 )沿海地區及 台灣特有的佛教系統;就是雖為佛寺但一樣供奉著道教及民間信仰神祇,算是佛教中特殊的 「民間佛教」類型。
仙洞巖佛寺: 台灣的門神—韋馱、伽藍
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臺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頁 ,1999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也其許多臺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的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 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民間日籍台裔的志願兵力,仍有漢人赴中參戰抗日,日本政府在民族認同問題下,改派臺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臺灣人的煎熬,詳見臺灣抗日運動、高砂義勇隊。 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教育設施、公共衛生、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 而因為日本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造成的低中國性,與戰後初期「陳儀政府」治理失政集負面中國性大成,並視當時臺灣人為「日本奴化教育下的劣等國民」,在臺灣本地人與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形成族群隔閡。
為一處天然海蝕洞,經過幾萬年來的海水衝擊侵蝕,才形成了今天奇異的洞穴景觀,早期時代洞臨大海,置身於洞內能夠聽到海潮拍岸聲,故有「仙洞聽潮」之說,為早期基隆八景之一,可惜自從築港後現已不再有這種情境了。 慈眉善目的尊者眼含慈悲憐憫,分別是普賢、文殊、地藏王菩薩及觀世音菩薩,係民國60年間由基隆市石雕家李榮坤費時之作。 至於洞中的巖寺是何時創立的,目前沒有人知道,裡面供奉觀音佛祖及三寶佛祖神像,另有日治時代遺留下來的第九番、第十番的觀音石佛,以及菩薩、護法等佛雕刻像。 臺灣戰後時期,是指臺灣歷史上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迄今、由中華民國管轄的時期,也稱為中華民國時期及國民政府時期。 臺灣清治時期是指臺灣及澎湖由清朝統治的時期,在台灣歷史上又稱作清領時期、清據時期,從1683年清廷派施琅發兵攻滅南明勢力明鄭王朝起,至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予日本為止,共212年,為台灣歷史到目前為止持續時間最長的分期。 清朝初期繼承明朝的觀念,視台灣為化外之地,未入版圖,明鄭王朝末任君主鄭克塽降清以後,康熙對台灣棄守問題詢問朝中官員;而朝中官員對於台灣是否收入版圖,分成兩派。
仙洞巖佛寺: 【基隆中山】仙洞巖 靈仙洞最勝寺 神秘岩洞 別有洞天 仙洞公園 俯瞰基隆港 佛手洞 基隆景點 0則留言
此外基隆燈塔、仙洞巖、佛手洞同樣都位於港口西側,也都擁有不可錯過的美景。 「佛手洞」雖然就位在仙洞巖旁邊,但過去卻少有人知道,直到前些年經當地里民大力外呼籲開發觀光,才由基隆市政府重新規劃成一人文景觀區,在洞內加設燈光並鋪設碎石步道,以防止溼滑,遊客進入洞穴有種探險掘密的體驗,因而感嘆大自然造物的神奇,打響名號後,吸引不少人慕名前往。 仙洞巖附近奇岩怪石林立,自然天成,景觀引人,洞旁有登山石梯可達仙洞公園及聖安宮,仙洞公園上有觀景亭,可俯瞰基隆港貨櫃碼頭作業船隻和遼闊的海天風光,景致極為優美。 「仙洞巖」巖口左側有兩尊石刻觀音,從已模糊的日文字刻可看出,是於日據時代由日本人塑立供奉的;右側有石階可登上仙洞公園,園內景像怡人,可俯瞰基隆港,更與「大佛禪寺」遙遙相對。 壁頂上「慈靈遠蔭」這四個右上勒字,又顯示了人們對「仙洞巖」諸佛菩薩守護眾生的殷深依賴。
日本民間信仰相信,正月時將七福神乘坐寶船的圖繪放在枕下的話就能夠得到一個吉利的初夢。. 媽祖的影響力由福建莆田湄洲傳播開來,歷經千百年,對於東亞海洋文化及中國沿海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被學者們稱為媽祖文化。 仙洞巖佛寺 仙洞巖佛寺 2009年10月,妈祖信仰入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仙洞巖佛寺: 基隆秘境景點|仙洞巖海蝕洞裡的神秘佛寺,勇闖狹窄難行的一線天
释迦牟尼(शाक्यमुनि,,意為「釋迦族之聖者」),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公元前566年-公元前486年,Siddhāttha Gotama;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創始人,尊稱释迦牟尼佛,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 被尊稱為佛陀(、意為「覺悟者」)、世尊(释尊)等;通稱釋迦如來、釋迦文佛、釋迦佛,从明朝开始,漢地還尊稱他為如來佛祖,或稱佛祖,即「佛教之創祖」,簡稱如來佛。 在中國民間信仰中,被神化而視為至高神明,故在一般道教、民間信仰之廟宇也往往設有大雄寶殿供奉之,甚至是三寶殿,供奉含有釋迦牟尼佛之三寶佛及菩薩、羅漢、祖師等;然而在佛教中,神属于六道众生中的天眾,释迦牟尼佛是已经解脫出離六道輪迴的圓滿智者。. 洞外形如鐘,洞內總面積約五百多坪,如「爪」字形分為三個洞隧道,以中洞最寬廣短淺,左洞最長。 明治四十年(1907年)7月,《現中國臺灣省日日新報》記者慎堂指出該洞內非常黑暗需要提燈進入,佛像奉祀於離洞口四、五十步處,有微弱的常明燈。 再向前走五、六十步洞穴分為二邊,其中較狹窄者會滴水,溫度與洞口差異極大、十分涼爽。
在日治後期,日本內務省認為神明造應儘量由伊勢神宮使用,神明造較為簡樸和莊嚴,其他的地方神社應避免使用同一樣式,於是台灣總督府亦不允許台灣新設的神社使用神明造樣式。 八坂志賀助曾提出台灣的神社使用流造形式的優點,考量台灣的熱帶氣候,流造的各社殿以迴廊連結,可避免日曬和多雨造成祭祀上的不便。 而且因台灣的樹木以闊葉木為主,其樹型較針葉木為彎曲,故神苑的樹林與具曲線的流造式風格社殿搭配較為調和,能增加神域的森嚴感。
另外也有少數與佛教無關而稱為「巖」的廟宇,如 台北 文山的 仙跡巖,主祀 孚祐帝君(呂洞濱);內湖的 碧山巖,祭祀 開漳聖王,兩間廟宇的主神與佛教一點關係也沒有,但一樣以「巖」來命名。 是否有著什麼典故我不清楚,但顯然「巖」在 臺灣不一定只限於 佛教寺廟,道教與民間信仰的廟宇以「巖」來命名大家也都能接受;倒是這些以「巖」命名的 道教或地方神祇廟宇都是建築於山上。 亦有主神為佛教高僧的民間信仰廟宇稱為「巖」者,如 艋舺的 仙洞巖佛寺 清水巖、泰山的 泰山巖、三峽的 長福巖……等等,祭祀著 清水祖師、顯應祖師等得道僧人。
- 由於道路十分狹窄,廟方特別強調一次僅能同時容納十人通過,且成人還需彎腰甚至邊走邊蹲才能通過。
- 觀世音菩薩(अवलोकितेश्वर,),漢語音譯「阿婆盧吉低舍婆羅」、「阿縛盧枳低濕伐邏」,名號意為「觀察世間音聲覺悟有情」,又譯為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在民間信仰中常被尊稱觀音佛祖、觀音大士、白衣大士。
- 記憶中 仙洞內洞穴可一直走數十公尺到另一頭的出口,可俯瞰 基隆港一角,我小時候走過;右洞後方洞穴已封閉,左洞延伸小洞沒照明又太小,實在記不起來小時候是怎麼通的。
- 這類型佛教在 台灣主要有 龍山寺系統和寺廟名稱末字為「巖」的佛寺;此種佛道相容信仰有別於 中國( 閩、粵沿海除外 )、日本、韓國的佛教,也與今日 台灣興盛的「大乘佛教」或稱「正信佛教」不同。
- 「仙洞巖」最早名為「海外洞天」,光緒年間才改名為「仙洞」,中國古代一些文人雅士喜歡在景區吟詩作對、潑墨揮毫,並將詩詞鐫刻於巖石上。
- 七福神是在日本信仰中被認為會帶來福氣、財運的七尊神明,一般以惠比壽、大黑天、毘沙門天、壽老人、福祿壽、辯才天、布袋為七福神,整體形象類似中國的八仙。
- 明治四十年(1907年)7月,《臺灣日日新報》記者慎堂指出該洞內非常黑暗需要提燈進入,佛像奉祀於離洞口四、五十步處,有微弱的常明燈。
佛手洞出口處從「仙洞巖」旁的階梯往上走,會發現「仙洞公園」,別認為它占地小就不以為意,這裡視野遼闊,是俯瞰整個基隆港的絕佳場所。 佛手洞內有箭頭指引佛手洞如同迷宮般走到最深遠的洞窟石壁上方,會發現一處天然風化形成像是人五指的節理,有如佛的手印一般,所以才取名為「佛手洞」。 一線天彎腰蹲身可保持前進一線天盡頭別有洞天一旁的「佛手洞」也是天然的海蝕洞地形,順著指標就能走到入口,洞內設有燈光並鋪設碎石步道,以防止溼滑。 相傳在基隆一處神秘的洞穴,有人在此修道成仙飛逝,為了滿足心中的好奇,阿美特地前來一探究竟,這才發覺原來它真的大有來頭、別有洞天。 上階梯到仙洞巖後,洞旁有的石梯可爬上仙洞公園及聖安宮,也可以在公園俯瞰基隆港貨櫃碼頭的船隻和美麗的海景風光。
、十八羅漢、土地公、四大天王,亦曾由大甲旅居基隆、於碼頭工作之民眾供奉大甲鎮瀾宮六媽(後於山上另建基隆聖安宮),為香火最旺的一區。 廣場現在屬於港埠用停車場、貨櫃場及道路,可通往基隆港卅一號碼頭。 民國99年(2000年)5月9日,在立委王拓協調下,基隆港務局局長謝明輝同意將廣場部分土地交由仙洞里使用,規劃為綠地。
1896年7月,時任台南縣知事磯貝靜藏向台灣總督桂太郎提議將延平郡王祠改為神社,此舉藉著結合本地信仰來推展神道,並透過強調鄭成功的日本血統和其作為民族英雄開山聖王的地位,以爭取台人對日本統治的認同,將有利於政務推動。 仙洞巖佛寺 臺灣總督府在向日本拓務省核示後,1897年2月13日,延平郡王祠改號為「開山神社」,建築則沿用原延平郡王寺的閩南宮廟式建築,並未依循日本的神社規劃傳統。 此為台灣第一座神社,也是唯一由台灣民間信仰轉變為神社的例子。
一旁的「佛手洞」也是天然的海蝕洞地形,順著指標就能走到入口,洞內設有燈光並鋪設碎石步道,以防止溼滑。 我還蠻喜歡基隆的,現在基隆弄得比較乾淨及創新,不會那麼破舊了。 仙洞巖分為主洞、及左右兩洞,每一個洞窟都別有洞天,涼風徐徐有如天然冷氣,在主洞的兩側石壁上,有許多古老的神佛雕像與清朝先人遺留的墨跡,其手工惟妙惟肖、筆法雋逸秀麗,出得洞外,可以循右邊石階步行至仙洞公園與聖安宮,山海交映。 阿美 共發表56篇文章 以「回歸自然」和「沉澱心靈」為名,以「分享感受」和「體驗生活」為用,品嚐不同的旅遊型態,如:健康旅遊、生態旅遊、美食旅遊、人文旅遊、秘境探索等,歡迎來到美遊記與阿美享受旅行、放鬆身心。
為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觀音、文殊、普賢一起,深受世人敬仰。 以其「久遠劫來屢發弘願」,即在於『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故被尊稱為大願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之梵文名「क्षितिगर्भ」(Kṣitigarbha),音譯為「乞叉底檗婆」,「ksiti」(乞叉底)有大地之意,「Garbha」(檗婆)有胎藏或含藏之意,故云「地藏」。 佛寺,又稱寺院、寺,梵文稱為精舍 vihāra, 又稱伽藍,禪宗則多稱為叢林,是佛教的宗教建築物,也是僧伽居住、修行的地方。
民國79年(1990年)其著作《現中國臺灣省基隆懷舊繪與圖 登懷古文》一書並贈送給母校仙洞國小,此書也成為民國108年(2009年)臺大城鄉所《仙洞巖研究調查資料報告》之基礎,調查報告中並有全文翻譯。 不過學者葉玉雯認為該回憶錄有部分錯誤和疏漏,也使臺大調查報告產生偏誤。 仙洞洞口前供奉一尊大型釋迦牟尼佛像,右側有石階可登上仙洞公園(又名仙仁樂園)、眺望基隆港。 洞口處有「是仙人之舊館,為群生作干城」、「方便門開無二法,修行路入有三乘」兩對楹聯,以及「潘慶辰一行仙洞遊誌」石碑。
仙洞巖佛寺: 日本信仰觀音追溯唐朝 信徒香火不息承載記憶
香港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