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經詳細資料

如欲知一切佛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及一切法式及諸威儀。 此即言菩薩摩訶薩以無所得為方便修習般若波羅蜜也。 所以下文接著說,是空法中,不見諸佛菩提等故。 即如心經言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無證無知無形無相。 雲何當有得菩提者。 如我但有名字。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經: ▣三世覺母:大智 文殊師利菩薩介紹

善根便是不貪不瞋不癡,而貪瞋癡三毒便是煩惱的異名。 因為被這些煩惱所覆,所以不見佛性。 是故言善男子善女人,必須久習善根近善知識,才能了知這種甚深道理。 佛語文殊師利下,世尊讚歎此法甚深不可思議,以不可思議故,所以不能誹謗亦不能讚歎。

故觀無量壽佛經佛教行人,須依十六觀起修,并說如此觀者是為正觀,不如此觀者,悉是邪觀。 並以頭髮供養三寶,要求住持老和尚先給予一些食物,住持依願拿出三份的食物給她。 輪亦自證知而不取著。 欲得于一切眾生不起諍論亦複不取無諍論相。 爾時阿難從座而起。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經: T08n0232_001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第1卷

如汝所說,雖為一切眾生髮大莊嚴心,恆不見有眾生相。 為一切眾生髮大莊嚴,而眾生趣亦不增不減。 一一諸佛說法教化,各度無量恆河沙眾生,皆入涅槃,於眾生界亦不增不減。 欲得不墮惡趣。 當學般若波羅蜜一四句偈受持讀誦為他解說隨順實相。 如是善男子善女人。

今眾生相不定,隨其因緣果報而幻現,幻現之法,非是實有,故不增不減。 十二因緣,緣受生愛,緣愛故取,緣取故受後有。 如果沒有無明愛煩惱為因緣,則雖行而不受後有。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經: 文殊師利菩薩所說摩訶般若經

因為世尊爾時以有所得心供養承事,所以未蒙授記。 以有所得心親近供養,非是真親近,非是如法供養,而是貪著故。 接著如來說出欲見佛等等,皆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 怎樣是見佛呢? 不取於相是名見佛,如實了達空義是名見佛,如實知無所得是名見佛。

為一切眾生故見於如來者,即是文殊師利所說「我樂正觀利益眾生」之意。 雖為利益一切眾生而求見實相,而心不取眾生之相。 因為於實相中,無有眾生相可得也。 一切相入於實相,同是一相,所謂無相。 菩薩摩訶薩具云應為菩提薩埵摩訶薩埵,薩埵者譯為有情。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經: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要 智諭法師主講

如是是修般若波羅蜜。 不見作恩報恩者,作恩與報恩者皆是我人相。 佛又問眾生界相為有住不?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經 文殊答眾生無住。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經

雖不漏於三界,卻漏於偏真。 文殊師利斷求聲聞欲及辟支佛欲,二死已盡,涅槃四德已圓,故是漏盡真阿羅漢。 若過心行是名凡夫,所謂「過」,下文自作解釋,謂凡夫眾生不順法界是故名過。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經 法界者空義,不順法界則落於有法,落於有法則起惑造業受苦,故名為過。

欲知如是等相無疑惑者。 不見諸法若生若滅若垢若淨。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經 是故善男子善女人。 應作如是學般若波羅蜜。 欲知一切法無過去未來現在等相。

住無所住,則如諸佛住,因為諸佛皆是住無所住,住無所依。 此無所住處,便是寂滅不思議境界,而諸佛安處其中。 文殊師利言,如果我能作如是說,「我住般若波羅蜜中」,便是有般若波羅蜜想,和有我想了。

三十三天散諸妙花,并散天栴檀香,及餘末香,種種金寶,并作天伎樂,供養三寶。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經 供養般若波羅蜜者,供養法也。 供養諸如來者,供養佛也。

由於不可思議,所以無能誹謗亦無能讚歎。 所以無性之性,即是不生不滅,不老不死,不可破,不可壞,無有入,無有出。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經 以如是義故,假名如來入涅槃。 而實在說來,如來是盡未來際常住不變的,這種盡未來際常住不變即是涅槃。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經: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

第四應化聲聞,此乃佛及菩薩,以大悲心權巧示現,內秘己德,外現聲聞。 初發心乃至不退轉地菩薩摩訶薩,初住位菩薩名發心住菩薩,故即從初住算起。 不退轉地菩薩摩訶薩,是八地菩薩。 因為八地以上入無功用道,故名不退轉地。 文殊師利童真菩薩摩訶薩,明相現時,從其住處來詣佛所,在外而立。

  • 世尊即是法界,若以法界證法界者,即是諍論。
  • ​有人認為禪修與念佛是不同的法門,這絕對是錯誤的觀念。
  • 不墮惡趣,初果須陀洹人即已不墮。
  • 自「如是我聞,至菩薩摩訶薩十千人俱」,此有六種因緣,亦曰六種成就。
  • 阿難於佛弟子中多聞第一,得總持三昧,故曰得念總持辯才智慧。
  • 如來界及我界即不二相,不二相者,即一真法界也。
  • 文殊師利菩薩亦讚歎說,要這樣受持般若波羅蜜的善男子善女人,將得大利益,功德無量。
  • 佛說諸法,無作無相,第一寂滅!

非是妄外另有真,妄盡本空即是真,不增不減無得失,衣底之珠妄受貧。 若謂未來諸佛出興於世,一切諸佛亦應皆出現於世。 因為一相不思議中,無過去未來現在相。

亦無起者,以是因緣,不見菩薩坐於道場,亦不覺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見好丑,不生高下,不作取捨。 法無好丑,離諸相故。 文殊師利言:若諸眾生悉空相者,亦無菩薩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眾生而為說法。 我說法中,無有一法當可得故。

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