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歌 再唱》 電影5大優點

不知是否近年社會的問題愈來愈多,港台兩地都出現了一些以成年人透過與小朋友一起共同成長為故事骨幹的正能量電影。 這些電影以不少相似的故事情節帶出一些社會問題,《聽見歌 再唱》也有相似格局,有《五個小孩的校長》的殺校事件、有《老師會不會來回來》處於邊緣的山鄉小孩,也有《老師會不會來回來》、《熱血合唱團》失落於社會標準的老師,還有令師生重整人生的音樂比賽。 雖然《聽見歌 再唱》也像《五個小孩的校長》和《老師會不會來回來》那樣改編自真人真事,但與這些影片戲劇化的情節相比,《聽見歌 再唱》更接近現實世界的情境,參加歌唱比賽改變不了現實,也不以公認的「好」作為標準,而是透過比賽尋回歌唱給予歌者的意義。

影片中的音樂老師則以救贖者的姿態闖入,音樂是她療愈的手段,以此一點點擦亮孩子們的自信心,讓他們能夠在舞臺上唱屬於原住民自己的歌——這也是影片的結尾,使影片亦具有療愈的功能。 影片中的家長因合唱團事宜和學校老師產生衝突,這些原住民的小孩在家庭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需要做家務、照顧老人……不過最終這些矛盾都走向和解,在最後一場歌唱比賽中,因為山體滑坡家長們無法前往比賽場地觀看,於是便用布農族的歌聲歡送孩子們和二位老師。 讓他意識到,自己或許還帶著相同的盲點,在求學時代,離開部落來到一個全新的世界,自卑又恐懼的他因為想要快速地跟別人看齊,讓方雅各用埋頭苦幹、土法煉鋼的方式來學習。 所以他在教學時,也沿襲了體育課的那一套,要孩子聽命行事、用自己的軍歌經驗來教唱,直到黃老師來到學校代課成為了合唱團中的伴奏,並在發現方雅各的秘密時,點出了他的問題,兩人於是決定私下特訓,持續為孩子們找到特色,也激發了他們的自信。 在臺上發光發熱,同時方雅各也從孩子們身上找到靈感,發明瞭獨有的『動感指揮』,從中找回了自信。 《聽見歌 再唱》或許沒有驚險刺激的比賽場面,不走煽情熱血的敘事傾向,但他溫暖節制的風格,反而讓這個故事像微風一樣,輕拂過我們的臉龐,浮泛起暖洋洋的感動。

雖然對黃老師「流浪教師」這個身分的著墨不夠,讓黃老師臨近劇末的痛哭失聲缺少了一點說服力,但瑕不掩瑜,導演不管是受到馬彼得校長的故事啟發也好,或說是改編,都能掌握到本尊的精神,而有效透過大銀幕傳遞出來。 他帶到原住民的生活困境,也揭示了他們的樂天性格,更展現了他們對自己母語的尊重和發揚,除了馬志翔、陳嘉樺饒富默契的稱職演出外,一群孩子在攝影機底下毫無生澀羞怯感,各個活靈活現,自然異常,也展示了導演的調度功力。 馬彼得為了布農族教育與孩子的未來,2008年,結合幾位退休教師,組成台灣原聲教育協會,並有了台灣原聲音樂學校及原聲童聲合唱團;2009年公益發行《唱歌吧!》專輯即入團金曲獎,2011年參加香港國際青少年合唱比賽,獲得童聲組金獎及民歌組銀獎。 2012年齊柏林拍攝《看見台灣》時,即邀請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參與,在電影結尾玉山攻頂,並演唱「拍手歌」,那段情節和畫面,相信不少影迷一定記得「讓世界聽見玉山唱歌」,相當令人感動。 這一次觀看了2021年的《聽見歌再唱》,電影講述一所布農族小學的故事。 因為少子化關係學校面臨廢校危機,一個看不懂五線譜的體育老師、一個到處流浪的音樂代課老師、以及五音不全的布農族孩子們,被迫在短短三個月內組成合唱團,一起拯救學校。

《聽見歌 再唱》 電影: 聽見歌 再唱 (Listen Before You Sing)  2021

拍手歌為電影中的一支插曲,為一首布農族的合唱曲目,在布農族語中念為Kipahpahima,kipahpah的意思是拍打,ima的意思是數字五,拍打五指的是雙掌互拍,即為拍手。 布農族族人王拓南和伍欽光發現沒有一首布農歌歡迎大家信仰耶穌基督,於是用吉他和弦創作出全新的布農族語詩歌,歡迎來教堂同享福音的人。 在宇多田光富有個人魅力的歌聲中,極具代表性的《First Love》不僅是許多人千禧年代的重要回憶,居高不下的人氣也讓這首歌成為平成時代裡的熱門金曲,而這陣子剛剛在 Netflix 上架的日劇《First Love 初戀》就是以此為靈感誕生,同時找來滿島光與佐藤健合作主演,使其從還未上線就引來不小的關注。 Nintendo / Illumination距離《超級瑪利歐兄弟》電影四月上映越來越近,任天堂也放出了新的預告片來繼續吊大家的胃口。 這次的新短片中除了「星爵」Chris Pratt 聲演的瑪利歐外,由 Anya Taylor-Joy 及 Seth Rogan 獻聲的碧姬公主和大金剛也有了不少的戲份。 值得一提的是,你還能看到影片對《瑪利歐賽車》中彩虹之路的致敬呢。

當代表着社會標準的代課音樂老師黃韻芬(陳嘉樺飾)認為學生沒有可能勝出比賽而不願參加比賽和練歌,其他老師也在推卸責任時,原住民方雅各老師(馬志翔飾)卻盡力而為。 面對政府以社會「標準」殺校,純樸的原住民沒有將邊緣化的身份化作抗爭的資本,而是順應社會的「標準」,沒有足夠學生,只能接受殺校,就像他們面對大自然山石封路的挑戰,以及原住民父母迫於生活,將子女獨留在山等問題,原住民沒有戲劇性地憤怒狂吼,影片更重視師生重尋和珍視原住民的特色和獨特性,藉着歌唱比賽,將他們的文化帶到主流社會的視線內。 歌唱的原初意義 殺校是師生參與歌唱比賽的動機,他們比一般學生着緊學校存廢的原因,是學校不只是學生們接受教育的地方,也是原住民社區和情感支援的一個重要中心點。 因為不少學生的家長不是離家,便是有身體缺陷,學校連學生的膳食也照顧到。 校長深明即使勝出比賽,也未必能力挽狂瀾,逃過殺校的危機,只希望在殺校前,透過比賽給孩子見世面的機會和尋找歌唱真正的意義,讓音樂伴隨學生們在未來的人生走更遠的路。

齊柏林導演《看見台灣》最後一幕在玉山頂上唱歌的孩子們感動了許多人,他們是信義鄉久美部落馬彼得校長創建的「原聲童聲合唱團」。 由合唱團真實故事改編的《聽見歌再唱》,講述布農部落的小學即將被廢校,學校中的體育老師方雅各 (馬志翔 飾)以及來代課的音樂老師黃韻芬 (Ella陳家樺 飾)臨時將學校孩子組隊,在短短三個月內參加歌唱比賽的經過。 電影《聽見歌 再唱》以「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指揮馬彼得校長年輕時真實經歷為靈感所拍攝,電影劇情講述擔任體育老師也不懂五線譜的馬志翔「方雅各」,和Ella飾演的流浪音樂教師黃韻芬,將一群缺乏自信、五音不全的山區部落孩童,帶上舞台成為世界一流合唱團的故事。

遊走在各個學校的音樂代課老師,在一次陰錯陽差成為久埔國小合唱團的指導老師兼伴奏。 徐詣帆史堅強史榮和史耀的父親,因在學生時代競爭體保生輸給雅各,總是處處針對他。 黃舒湄陳教授方雅各大學時代很敬畏的音樂教授,嚴格犀利,於賽後點醒方雅各須忠於自己部落的聲音。 放入原住民、特別是布農族的一些中心思想,的確是讓這個故事更具有特色,同時像是部落長者的發言,似乎也注定了第一次比賽的結果。

我想這就是電影最終在比賽上選擇讓他們不依靠伴奏,展現出最純粹歌聲想傳達的意涵,確實讓人看得感動。 除了故事,合唱團的歌聲也為電影加了不少分,尤其是他們唱的《知足》,一邊聽一邊令人流眼淚。 《聽見歌 再唱》的電影原聲帶已經在數碼音樂平台上架,大家欣賞完電影可以去聽原聲帶延續感動。 感動之餘,影片的不足之處在於主題過於渙散,開篇呈現的大山景象和原住民部落文化現象好像是要挖掘台灣原住民的在地文化,隨時故事的發展——音樂老師的闖入姿態,一方面是在展示學校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又像是在表達山區學校所面臨的辦學困境……當表達的東西過多,影像就會變得頭重腳輕,讓人不知所云。 在我們的教育理念中,學生總是作為被規訓的一方,被教導何為對、何為錯,被教導在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而在影片中我們可以欣賞到另一種教育理念:沒有不好聽的聲音,只有不合適的位置。

事實上這部電影的靈感來源,就是將拍手歌發揚光大的馬彼得校長(Bukut Tasvaluan)以及臺灣原聲童聲合唱團​的故事喔! 馬彼得校長坦言,創辦原聲音樂學校十四年來,過程非常辛苦,部落孩子們要放棄自己週末休息時間來學校上課,特別是冬天,天色尚昏暗就要離開溫暖的被窩,坐上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對孩子們來說也是心志上的磨練,有許多人因過程太辛苦而放棄離開。 楊智麟說,這個電影劇本寫了十年,希望將馬校長的故事濃縮改編,也呈現每一個部落孩子遇到的困境和堅持的過程,盼讓觀眾注意到偏鄉部落議題,更發覺人生有很多值得努力的事、沒有走不下去的路。 馬彼得後來回到故鄉南投信義鄉久美國小任職,並沒有以體育專長發展教學特色,反而是籌組合唱團,主要是他知道部落小朋友中有大部分的家長為了生計到山下打拼,很多是單親或隔代教養,甚或自己一個人生活,因而大部分的孩子都缺乏自信。 他自己的生長經驗是沒有自信就發展不出能力,也不敢對未來懷抱夢想。 《聽見歌 再唱》的故事雖是虛構,但許多情節是馬彼得校長的親身經歷,例如馬彼得年輕時是以資優體育生保送師専就讀,曾因看不懂五線譜被音樂老師責駡。

《聽見歌 再唱》 電影: 沒有不好的聲音,只有適不適合的位置

鋼琴考試為了過關,他死記三首指定曲中最難的一首,不論抽到那一首,他就彈最難的這首,老師認為他最難的都會,就讓他過關,這些經歷結果變成片中方雅各的主要障礙。 有朋友覺得怪手開路加上方老師在參賽現場的破格指揮方式太煽情,我持相反意見,就樣的煽情有其必要性,這是有意義的煽情,有血有肉的煽情,就像以前只能在《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感受的高潮,如今居然能夠在《聽見歌 再唱》見證到,這讓我熱淚盈眶。 從在教會籌募參賽經費把布農族歌謠和台語歌謠結合唱給為了家計下山打拚的缺席父母聽,到比賽會場那首幾乎是把布農族文化用聲音和動作悉數表達出來的無伴奏歌曲,整個幕前幕後團隊那種無論如何都要把他們自己的生活唱給你聽的卯足了勁,其心意其懇切態度著實令我感動。 原來在劇中,「知足」第一次幕後配唱時,唱得太好,但因劇情設計是合唱團應該參差不齊,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只好重錄比較「不完美」的聲音版,至於好聽的完美版,則配上配樂大師陳建騏的重新編曲,在片尾呈現。 而第二首「小小的夢想」則是在2011年時,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首次受邀於國家音樂廳演出,與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國樂團合作的歌曲,這首歌的國樂絲竹聲,搭配布農族童音,十分特別。 片尾第二首《小小的夢想》則是2011年「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首次受邀,在國家音樂廳演出與「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國樂團」合作的歌曲。

除此之外,在《聽見歌 再唱》的敘事策略裡頭形塑出來的「不一樣」,仍然有許多值得商榷具爭議性的安排。 例如開場經營漢人身分的代課老師黃韻芳第一次踏入部落、遇見方雅各老師所感受到的「衝擊」,即以她剛踏入學校就撞見驅趕蜜蜂的方雅各老師將一桶尿潑灑在自己身上的戲謔段落表現,恐有淺碟化不同族群相遇必然會面臨到的文化差異之虞。 電影名稱《聽見歌再唱》體現了布農族唱歌時的獨有特色,當看完整部電影又回頭看到電影名稱時,更能感受到電影傳遞的文化價值,也想起布農族長老們的啟示:「布農族唱歌是用耳朵唱,我們很仔細聽別人唱,這樣才能唱出剛剛好的好聽」。 《聽見歌 再唱》已舉辦超過30場口碑試映,場場試映觀眾皆是看到演職人員表跑完,場燈亮起才不捨離開,上周末口碑場上映後也是如此。 其實該片並沒有片尾彩蛋,全靠「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演唱《知足》和《小小的夢想》兩首歌留住觀眾。

這部電影是編導楊智麟,根據自己在原聲音樂學校擔任志工的多年觀察,所虛構出來的長片故事,然而在這之前,他就曾經製作過兩部有關合唱團的紀錄片,《唱歌吧!》和《不只唱歌吧》。 並且在改編紀錄片的期間,把紀錄片主人翁馬彼得校長,和當時執導《KANO》的馬志翔結合在一起,因此創造出來方雅各的這個角色。 出身自布農族的馬彼得校長,年輕時離開部落去到師專就讀時,認知到自己與別人的不同,感到特別地不自在,後來在一次的校外活動中,下定決心要透過教育,回到家鄉來幫助部落裡的孩子,但因為偏鄉教育資源不足,又多有幹擾教學的意外狀況,讓他窮則變變則通。 也因此在2008年,他在原有的教育體制外,成立了『原聲音樂學校』。

  • 所以他在教學時,也沿襲了體育課的那一套,要孩子聽命行事、用自己的軍歌經驗來教唱,直到黃老師來到學校代課成為了合唱團中的伴奏,並在發現方雅各的秘密時,點出了他的問題,兩人於是決定私下特訓,持續為孩子們找到特色,也激發了他們的自信。
  • 2008年,楊智麟導演把這個合唱團錄製唱片的過程拍成紀錄片《唱歌吧!》,片中除了有小朋友的天籟之音,還捕捉到他們挑戰專業錄音及部落生活間面臨的重重困難現實,不過楊智麟沒有那麼大的野心與格局藉由一個國小合唱團錄音始末去勾勒出大脈絡的當代原住民社會觀察,他自始至終只聚焦於「找到自己」這件事。
  • 在電影中,原住民部落孩子們純真、嘹亮的歌聲及扣人心弦的電影台詞,使人笑中帶淚,好口碑持續延燒。
  • 除此之外,在《聽見歌 再唱》的敘事策略裡頭形塑出來的「不一樣」,仍然有許多值得商榷具爭議性的安排。
  • 2019年7月底開始拍攝,於2019年9月初,在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進行拍攝,經歷了45天的拍攝,拍攝過程中還因三場颱風而暫停拍攝,但還是順利的在2019年9月中殺青。

3月30日和4月6日分別舉行試映會和台北首映會,現場眾多藝人看完後,紛紛透露被劇情感動,更鼎力推薦。 深山裡的部落小學,一名不懂五線譜的體育老師方保羅,被校長指派擔任合唱團的指揮,期望他們在三個月後的合唱比賽上得到優異名次,才有機會解決被廢校的危機。 倉促成軍的合唱團,當孩子們在比賽會場看到別的合唱團的表現時,信心崩潰不敢上台,他們因為自己的聲音跟別人不一樣,直接認定別人是對的自己是錯的。 身為指揮的方保羅,半哄半騙地帶著孩子們上台演出,雖然成績不理想,但表演結束後的掌聲卻深深的震撼他們。 對於一個來自學生只有五十人的小學校,感受到一千多人的掌聲鼓勵,衝擊非常強烈,而方保羅也第一次體會到,孩子們會因為得到了掌聲,燃起了新的力量去面對挫折,他開始用體育專長發明練唱方式,重新用歌聲感動整個部落。 參加合唱比賽得獎、避免遭到廢校,原來只是《聽見歌 再唱》的故事前提,這部電影真正要講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擔任指揮的方老師如何帶領小朋友透過合唱找到自己的過程,沒錯,正是承襲它的前身《唱歌吧!》。

《聽見歌 再唱》 電影: 毒梟聖徒 劇情、劇評:韓國影帝承認了,被張震嚇到

此外,片中開場排球隊練救時遭蜜蜂攻擊,方雅各被叮咬後要排球隊集中尿液好用阿摩尼亞解毒,片尾下山比賽遇到土石流,突發奇想的解決方式都是馬彼得的真實經歷。 生活中心/曾郁雅報導用路人出門都必須遵守各種交通號誌與標示,如此一來才能保障彼此公共通行途中的安全,有名網友分享自己在過馬路時,發現原本畫在地面「枕木紋行人穿越道」樣貌長得不太一樣! 偶遇一幕讓他趕緊拍照並分享到網路,興奮喊出:「這才是我要的斑馬線!」,而這個景象也引發網友熱烈討論,紛紛敲碗地點想親自朝聖。 每一次觀看教育相關議題的戲劇或電影時,總會被劇中老師的堅持與毅力深深吸引。 那一種用生命影響生命的態度,都會燃起我心中的火苗,更用力地去愛身邊的每一個人。 陳奕、沈建宏升格製作人,今(30)日與導演郝心翔出席新戲《男公館》記者會,揭開台灣特殊行業「男模會館」的神祕面紗,實地走訪牛郎店見習,沈建宏表示紅牌必備條件是炒氣氛、會聊天、能表演,「陳奕做這行肯定是…

Getty Images中國對世界盃的報道中明顯沒有出現這樣的不戴口罩球迷的鏡頭。 在足球比賽中,「沒有球迷,足球就什麼都不是」這句話廣為人知,甚至已成為一些評論員的口頭禪。 周一(11月28日),當加納隊在一場經典的世界盃對決中擊敗韓國隊時,中國對這場比賽的報道進行了細微調整,以確保觀眾不會看到沒有佩戴口罩的球迷的畫面,也不會看到正從新冠疫情的限制措施中走出來的世界。 由拍攝到上映,足足籌備了12年的台灣電影《聽見歌 再唱》,由馬志翔及陳嘉樺 主演,電影早前今年4月在台灣上映時全台票房突破8000萬新台幣,更入圍台北電影獎最佳男主角(馬志翔)和最佳編劇(楊智麟)兩大獎項,亦是第五屆香港兒童國際電影節開幕電影 。 於是,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在最後,她好像終於找到了作為老師的意義跟價值,甚至重新有了目標,某種程度上來說,方老師,或者是久埔國小的大家,就是她人生的轉捩點吧! 我自己縱然是蠻意外這部分沒有感情線的發展(尤其導演刻意在黃老師生日那天留著很多方老師看似很欣賞黃老師的鏡頭),但卻也覺得慶幸沒有讓這部分太過失焦。

《聽見歌 再唱》 電影

《聽見歌再唱》電影是改編自前南投東埔國小校長馬彼得年輕時的經歷,他從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畢業後,在當兵時意外被指派去教唱軍歌(劇中有一段把孩子練唱「知足」當軍歌唱,應是改編這段有趣的經歷),而開啟對音樂的自信。 1993年,在學校被指派帶領合唱團,從此透過歌唱、音樂,引導學生走出不一樣的視野,他在2019年8月從學校退休。 方老師經歷過沒有自信的一刻,黃老師對自己代課老師的身份有質疑,部落孩子對自己跟別人不一樣而感到自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道坎,看不見但會絆住你的腳步。 歷史沒有辦法改寫,與生俱來的身份抹不掉,社會的不公平也未必是我們可以輕易改變,但正如電影名字所言,「聽見歌 再唱」,沒有樂譜也不要緊,先聽聽別人的歌聲,然後把自己的歌聲加進去,創造更動聽的樂章。 單一的聲音永遠都太單調,一首歌需要不同的聲音合起來,才是最完美的和唱;我們的世界也需要不同的人一起參與,才可以創造出和諧的社會。 馬校長帶領合唱團超過20年,被他教過的學生不計其數,他親身經歷過失去自信的恐懼,所以當他發現可以透過音樂為學生重拾自信後,他決定用音樂帶領學生創造人生精彩的一頁和建立自信。

但在失敗的背後,孩子亦有收穫,譬如他們知道了和別人不一樣不代表就是錯的。 馬志翔、陳嘉樺(Ella)主演電影「聽見歌 再唱」是根據「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指揮馬彼得校長的故事啓發而來的,13日到馬彼得校長位於玉山腳下的故鄉—南投縣信義鄉久美部落,舉行世界首映,吸引部落中8歲學童至80歲長老500餘人共同觀賞,全體觀眾屏息觀看到演職人員表走完才暴起如雷掌聲。 從紀錄片《唱歌吧!》到劇情長片《聽見歌 再唱》,不變的核心一直都是找到自己——藉由聽見布農族的歌聲,聽見部落,聽見族人,進而找到自己。 馬志翔、徐詣帆、撒基努、張惠春跟所有素人演員的表現融為一體,由原住民的角度去重新挖掘自己、進而肯定自己,這個逐步推進的英雄旅程,相較於另一部題材相近的《只有大海知道》在處理原住民在穿上丁字褲過程中其心態上的轉變所暴露出的敘事倉促與辯證議題能力之淺薄,無論劇本的層次、導演把素人演員和專業演員調到一個和諧的能力,相形之下都是精緻而深刻許多的。 依照真人實事啟發的《聽見歌 再唱》講訴不懂五線譜的體育同學和到處流浪的代課音樂創作同學,將一大群缺乏自信、五音不全的山地部族幼兒,帶上舞臺成為世界世界級樂團的故事情節。

《聽見歌 再唱》 電影

方老師是全片靈魂(以「原聲童聲合唱團」的馬彼得校長為原型),飾演方老師的馬志翔表演非常強大,把這樣一個單純、直率又熱血的角色詮釋得非常有說服力,且沒有流於樣板。 不過倘若單就劇情設定來看,方老師是個巨大卻蒼白的角色,巨大的是整個合唱團從練唱到參賽都是方老師撐起來的,他的一舉一動皆牽引著所有人的情緒,蒼白的則是片中方老師除了教體育、指揮樂團,便只有大學時代因看不懂五線譜被老師當眾責罵而有心理陰影這件事,其他如方老師跟家人關係,有否想過離開部落,為何沒有跟代課的黃老師發展出感情等等問題,我們一無所知。 一個看不懂五線譜的體育老師,一個不停流浪的合約制音樂老師,一群五音不全的原住民孩子,要在三個月內組成合唱團在全國比賽中奪冠,拯救山區小學免於被殺校的命運……體育老師方雅各為了帶領學生參加歌唱比賽,充當合唱團教練及指揮,但無論他們如何苦練,希望能唱得像其他合唱團那樣,到比賽當天依然感到格格不入,信心蕩然無存,更落敗收場。 但這卻令方雅各明白到原住民孩子是與別不同的,他們不必隨波逐流,不必模仿別人的聲音。

馬彼得回憶,第一次擔任合唱團指揮時,他只是一個臨危受命的體育老師、學校主任。 他記得當孩子們從遊覽車下來,看到都市學校的孩子們一隊又一隊,在教室走廊、操場上練習發聲,發現唱法跟他們不一樣時,孩子們就害怕了。 初看劇情介紹時,難免覺得他與許多電影的情節都有似曾相識之處,如《你的情歌》、《熱血合唱團》等音樂勵志電影,都是講老師如何帶著不被看好的學生,試圖在音樂中找回自我,在比賽中突圍而出。 但《聽見歌 再唱》捨去了《你的情歌》的情愛枝節,也沒有《熱血合唱團》的煽情取向,而更專注在「把歌唱好」這件事上,乾淨而純粹的風格更反而更得我心。

而女王拉瑪達、妹妹舒莉、姆巴庫、侍衛長奧科耶、朵拉•米拉潔等人則擔起保護帝國的重責大任,以抵禦外來的勢力入侵,努力為瓦干達開闢一條新的道路。 夏于喬、施名帥在公視微科幻影集《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的單元劇《梅莉》飾演一對夫妻,把「智慧鼠」當作傾訴對象,靠高科技產品維持婚姻,夏于喬受訪談到和導演老公林書宇3年的婚姻生活,「有些事無法跟先生聊,… 近幾年各式吐司熱潮燃起,引來許多民眾排隊搶購,但這現象卻讓俄羅斯正妹妲夏非常不能理解,她透露在俄羅斯吃麵包非常便宜,但在台灣單吃吐司搭配一杯咖啡就要幾百塊台幣,且吐司還只是單吃,讓她驚呼:「我真的覺得… 木村拓哉主演的日劇《邁向未來的倒數10秒》剛播放完畢,馬上就有他的新作訊息了。

每個角色的表演都恰到好處,連最熱血的方雅各老師都不會讓人感覺他過於空泛無趣,Ella飾演的平地代課老師也是稱職的綠葉。 跟幾部題材涉及原住民部落的電影如《太陽的孩子》或《只有大海知道》相比,《聽見歌再唱》比較不那麼聚焦在原民議題上,而也更適應大眾的口味。 《聽見歌 再唱》表面上是在說原住民合唱團孩子的故事,但其實何嘗不是也在說我們每一個人的故事? 孩子們被冠上的是「原住民」的標籤,我們或多或少也背負著一些標籤,例如「成績不標青」、「長得不漂亮」、「業績不及別人」、「職場媽媽」等等,為甚麼做不到最好的一群,好像是犯下離天大罪? 由甚麼時候開始,我們的人生只剩下別人對自己的期望和世俗的標準,而忘記我們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個體?

《聽見歌 再唱》 電影

所以在唱歌前要先聽別人在唱什麼,聽清楚了再一起唱,這樣合起來就是剛剛好的好聽。 而且在『唱歌以前要先聽別人在唱什麼,聽清楚了才一起唱,,後面加進來的聲音,要讓前面的聲音更好聽,合起來就是剛剛好的好聽。』,這個傳統智慧,也被呈現在中英文的片名裡,直接破題,於是『聽見歌,再唱』中間空了一格,然後英文片名。 就是Listen before you sing,提醒了現代人,你先聽,聽了之後,再開口。

徐詣帆飾演的史爸爸是方老師的死對頭,撒基努飾演王爸爸則是因為工作意外導致半身不遂而終日在家的鬱悶男子,在這個孩子多由祖父母帶大,父母必須離鄉賺錢的部落中,史爸爸、王爸爸跟方老師是少數儘管理由不同但仍留在部落的中生代原住民。 接下來的發展是,對音樂毫無基礎的方老師,帶著當年被嘲笑連中央C(五線譜入門知識)都不知道的陰影,儘管毫無能力仍拼盡全力,試圖為學生爭取就近上學的可能性,最終在與「正規」訓練下的學生合唱團競賽中異軍突起。 據了解,其實導演本來有拍攝片尾彩蛋,內容是敘述校長接到維也納寄來的邀請函,邀請合唱團與維也納兒童合唱團一起演出,校長興沖沖跑到操場問男主角方雅各老師:「想不想出國表演啊?」但導演和監製一來怕片子過長,二來希望觀眾專心聽歌,最後只好忍痛剪掉。

在南投信義鄉的東埔,有一個不懂五線譜、體育專科出身的小學校長,帶領一群布農族孩子組成「原聲童聲合唱團」,他們唱歌不按照譜唱、音不一定百分百準確,甚至隨興換聲部,但這個合唱團參加比賽卻屢屢拿下全國第一。 2008年,楊智麟導演把這個合唱團錄製唱片的過程拍成紀錄片《唱歌吧!》,片中除了有小朋友的天籟之音,還捕捉到他們挑戰專業錄音及部落生活間面臨的重重困難現實,不過楊智麟沒有那麼大的野心與格局藉由一個國小合唱團錄音始末去勾勒出大脈絡的當代原住民社會觀察,他自始至終只聚焦於「找到自己」這件事。 馬志翔扮演的體育老師,在兒童時期陰差陽錯學過鋼琴,然而他並不適合這項樂器,導致這段回憶成為他的童年創傷,在成年後還會被流動的音符隨時喚起這段痛苦的記憶,甚至再見音樂老師的時候,第一反應也是躲藏。 小孩被安排到不合適的位置,那種不安和焦慮感是伴隨一生的,更有甚者,一輩子都在躲藏最初的那臺鋼琴。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