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藝碩文創提供) 片中,導演選擇在蘇州崑劇院與白先勇進行長達四、五小時的訪談,以此刻畫白先勇與崑曲長達18年的緣分,並將這段珍貴的內容化作電影主軸,與崑曲藝師經驗分享,以及多位藝術家、學者的見解相結合,輔以崑曲發源地千燈古鎮、周庄等地的歷史人文痕跡,組合成一段帶有「崑味」影像紀錄。 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國家戲劇院首演,之後展開大規模校園與國際巡演,至今持續近400場,這個集結兩岸三地眾人之力完成的文化大工程,掀起全球崑曲復興風潮,影響力至今不墜。 白先勇改編製作的「青春版《牡丹亭》」於2004年4月29日推出,一演成名,大受好評,絡繹受邀國內各地及國際演出,掀起前所未有的觀賞熱潮;復又深入校園,藉由示範演出及推廣課程,將崑曲藝術滲透到年輕一代的生活中。 白先勇親自帶領各種大規模的策畫、演出及奔走,結合大陸、台灣、香港的文化界人才,讓崑曲接觸了新的觀眾,產生新的共鳴與廣泛的影響,讓超過一整個世代的人心動神搖。
他說崑曲的表情超越時空,就算是西方人或是從未接觸過崑曲的人,都能被其優美的形式和表達的情感所感動。 片中深度訪問王安祈、王童、汪世瑜、周秦、岳美緹、奚淞、梁谷音、張繼青、陳怡蓁、葉朗、樊曼儂等將近50位藝術家、學者與推廣者,回溯崑曲藝術一世紀以來興衰的時代樣貌,探討眾志成城的美學與專業,如何為即將衰頹的藝術注入新的活力與當代魅力。 本片並前往崑曲發源地千燈古鎮、周莊,捕捉崑曲與大眾生活的歷史痕跡,同時也到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蘇州、香港中文大學、高雄社教館,紀錄《校園版牡丹亭》與《青春版牡丹亭》的表演與交流。 白先勇強調,外界看起來好像他豎起了復興崑曲大旗幟,但背後其實是一大隊人馬群心協力。 他也在紀錄片中,談到了他對「青春版《牡丹亭》」所培訓出來的年輕一代演員的期許,希望他們成為延續崑曲復興運動的中堅份子。 「牡丹還魂-白先勇與崑曲復興」紀錄片就紀錄了白先勇18年來,如何藉由一齣戲,振興一個原本已經式微的崑曲劇種的歷程。
《牡丹還魂—白先勇與崑曲復興》 電影: 電影海報
由建國中學畢業後,考至臺灣大學外文系,結識夏濟安教授,發表短篇小說〈金大奶奶〉於《文學雜誌》,展開精彩的創作生涯。 就讀臺大外文系時,與同學王文興、歐陽子、陳若曦、李歐梵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一方面引介現代文學經典,一方面刊載大家所創作的實驗性現代小說,成為當時知名文學刊物。 後白先勇獲得藝術創作碩士,任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文化學系教授。 從挑選演員、引領拜師,結合兩岸創作人才,一直到首演時的幕後直擊,以及國際與校園巡演時所掀起的盛況,都留下精彩紀錄。
- 白先勇改編製作的「青春版《牡丹亭》」於2004年4月29日推出,一演成名,大受好評,絡繹受邀國內各地及國際演出,掀起前所未有的觀賞熱潮;復又深入校園,藉由示範演出及推廣課程,將崑曲藝術滲透到年輕一代的生活中。
- 就讀臺大外文系時,與同學王文興、歐陽子、陳若曦、李歐梵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一方面引介現代文學經典,一方面刊載大家所創作的實驗性現代小說,成為當時知名文學刊物。
- 由白先勇親自改編的「青春版《牡丹亭》」於2004年4月29日在國家戲劇院演出大受好評,其後在全球各地演出都造成現象級的轟動,英美地區的觀眾更是起立鼓掌,讚嘆崑曲如此優美動人。
- 2002年白教授應康文署邀請到香港演講崑曲,「在香港大學講了一場,兩場在沙田文化中心,」這兩場在沙田文化中心的演講讓白教授印象深刻、念念不忘,「這兩場很麻煩,因為是要講給中學生聽的,40多家中學,我想,要怎麼講給這些初中生聽呢?要這1000多個中學生不玩手機、專心聽我講崑曲,這怎麼辦?我在美國教了29年書,都是大學生,從來沒教過中學生,這真是我教書生涯最大的挑戰。」他笑著回憶。
- 鄧勇星在蘇州崑劇院與白先勇進行一場長達5小時的訪談拍攝,描繪白先勇18年來步步用心的擘畫與累積,以優美簡潔的電影語言表現出來。
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國家戲劇院首演,之後展開大規模國際巡演,掀起全球崑曲復興風潮。 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國家戲劇院世界首演,此後展開大規模校園與國際巡演,至今持續將近400場,背後可說是集結兩岸三地眾人之力的文化大工程,也掀起了一場崑曲復興運動。 由藝碩文創出品的《牡丹還魂-白先勇與崑曲復興》回溯此段崑曲復興歷程,卻不是以時間軸線來紀實的紀錄片,而是一部帶有「崑味」與詩意的影像紀錄。 鄧勇星在蘇州崑劇院與白先勇進行一場長達5小時的訪談拍攝,描繪白先勇18年來步步用心的擘畫與累積,以優美簡潔的電影語言表現出來。
《牡丹還魂—白先勇與崑曲復興》 電影: 牡丹還魂!白先勇推動崑曲復興歷程登大螢幕
白先勇說他從不在「情」上說教,「一百對男女有一百個愛情故事,每個人都不一樣,你說複雜不複雜,中間有男男的、女女的,情有多複雜。這也是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的題材,永遠寫不完愛情,因為太複雜了,你寫不盡。」白先勇說這些故事在崑曲裡也有,他引用了《牡丹亭》作者湯顯祖的話:「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愛情到了頂點可以穿越生死。 鄧勇星參與「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擔任《奼紫嫣紅開遍》白先勇文學家紀錄電影導演。 得到白先勇充分的信任「我可以暢所欲言,因為我知道,我講什麼他都懂」,以敏銳的感性與影像手法,結合藝術與人物最精微的真情,釀造出全新的電影視界。 《牡丹還魂-白先勇與崑曲復興》將於2021年1月15日起在國賓長春影院、光點華山電影館隆重上映,更多資訊請上官方FB:牡丹還魂-白先勇與崑曲復興。 《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創作於1598年,被譽為與同期的《羅密歐與茱麗葉》(1597年發表)同等重要的愛情神話,故事描述大家閨秀杜麗娘和書生柳夢梅兩人超越生死的愛戀,是一齣歌頌青春、愛情與生命的經典之作。
谁也不曾想过,在六百年后的二十一世纪,还能再重演虎丘中秋夜的情景。 幸好,沈丰英的一个眼神,俞玖林的天生身段,让这场游园惊梦,继续做下去了。
影片中同時也訪問張繼青、汪世瑜、梁谷音等眾多重要崑曲藝術家及學者,並前往崑曲發源地千燈古鎮、周庄,捕捉崑曲與大眾生活的歷史痕跡。 2002年白教授應康文署邀請到香港演講崑曲,「在香港大學講了一場,兩場在沙田文化中心,」這兩場在沙田文化中心的演講讓白教授印象深刻、念念不忘,「這兩場很麻煩,因為是要講給中學生聽的,40多家中學,我想,要怎麼講給這些初中生聽呢?要這1000多個中學生不玩手機、專心聽我講崑曲,這怎麼辦?我在美國教了29年書,都是大學生,從來沒教過中學生,這真是我教書生涯最大的挑戰。」他笑著回憶。 經由白先勇的訪談,描繪十八年來步步用心的擘畫與累積,將跨距近百年的口傳心授親身說法,傳、繼輩師長的堅持與傳承,校園學子參與學習與演出的開花結果,以優美簡潔的電影語言表現出來。 首先感慨于这么一帮人对复兴昆曲艺术的投入和坚持,作为受众,近几年才被触及到,但想不到这个项目已经从2004年到现在历经了十几年之久。 其次是真的被中国传统文化打动,从消费市场和内容市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都一点点地把自己带到传统文化的大门前,这部纪录片可以说是真的把自己带进去了,关注了很多年西方艺术,此刻就像是发现了自家后院里的宝贝一样…
由鄧勇星執導的《牡丹還魂-白先勇與崑曲復興》記錄白先勇推動崑曲的歷程,也呈現崑曲的歷史變遷。 片中,導演選擇在蘇州崑劇院與白先勇進行長達四、五小時的訪談,以此刻畫白先勇與崑曲長達18年的緣分,並將這段珍貴的內容化作電影主軸,與崑曲藝師經驗分享,以及多位藝術家、學者的見解相結合,輔以崑曲發源地千燈古鎮、周庄等地的歷史人文痕跡,組合成一段帶有「崑味」影像紀錄。 《牡丹還魂-白先勇與崑曲復興》由資深導演鄧勇星執導與編劇,跳脫固定的線性敘事,揉合訪談與實地紀實,並加入崑曲本身的美學意境,帶領觀眾從白先勇的角度,重新認識橫跨400年的崑曲藝術。 《牡丹亭》被譽為與《羅密歐與茱麗葉》同等重要的文學經典與愛情神話,男女主角勇於追求與逆轉的精神,與白先勇不屈不撓的開創歷程,兩線纏綿交織,形成本片攝人心魄的抒情敘事。 10多年前,白先勇有感於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崑曲,仍止不住凋零與式微,遂振臂一呼、四處奔走,組成一支堅強的創作隊伍,除了敦請蘇州崑曲「傳」與「繼」字輩的資深藝師們親身傳承、培訓出一批「小蘭花班」的年輕演員之外,更積極走入校園推廣。
編導鄧勇星則提到,他希望整部紀錄片是帶有「崑味」與詩意的影像紀錄,以四百年歷史為時間跨度,從明代湯顯祖的文本、白先勇大師的做工、傳承的使命等等為素材,透過兩岸三地大量訪談,細緻呈現這一場由白先勇帶起復興歷程,所有珍貴的影像,也勢必成為未來崑曲一頁重要的歷史。 兩岸開放,白教授回到中國,「第一次在上海,看上海崑劇團兩位當家主角蔡正仁(生)、華文漪(旦)演出《長生殿》,非常驚喜!我以為大陸沒有崑曲了,因為文革10年崑曲完全被禁,沒想到上崑那些演員還在,他們《長生殿》演的好得不得了,我非常非常激動,很感動,因為我覺得那麼了不起的藝術,經過文革10年,居然還可以浴火重生,演出謝幕時我激動地跳起來拍手。」白教授手舞足蹈地說。 由白先勇親自改編的「青春版《牡丹亭》」於2004年4月29日在國家戲劇院演出大受好評,其後在全球各地演出都造成現象級的轟動,英美地區的觀眾更是起立鼓掌,讚嘆崑曲如此優美動人。 白先勇說除了原著湯顯祖的「文本」詞句優美,最重要的是崑曲所描繪的「愛情」,白先勇以「愛得死去活來的悲喜劇」來形容。
本片以对华人文学大师白先勇及多位昆曲表演艺术家和学者的访谈为主线,穿插“青春版”和“校园版”《牡丹亭》在各地的演出与交流,让观众了解白先勇自2004年起如何以一己之力培养新人、推出“青春版”《牡丹亭》,为复兴昆曲艺术做出巨大贡献。 本片导演邓勇星,曾因《到阜阳六百里》荣获2011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导演,此前他曾在《他们在岛屿写作》之《姹紫嫣红开遍》中拍摄过白先勇。 經由本片,觀眾可以細觀一票難求的青春版《牡丹亭》的精細唱作與表演,更可以從白先勇的文學家視野,重新認識崑曲藝術的傳承與開創。 經由本片,觀眾可以細觀一票難求的青春版《牡丹亭》的精細唱作與表演,更可以從白先勇文學家視野,重新認識崑曲藝術的傳承與開創。
《牡丹還魂-白先勇與崑曲復興》,回顧白先勇投身崑曲藝術的 18 年,挪用折子戲的敘事,交織崑曲藝術的表演與美學,呈現人物、歷史、傳承、專業造詣的細膩過程,環環相扣,美不勝收。 劇組走訪 7 個城市取景,深度訪問張繼青、汪世瑜、王安祈、梁谷音、岳美緹、周秦等將近 50 位重要崑曲藝術家與學者,藉由訪談和實地取景的紀實,以及崑曲兼容戲劇、文學、歌唱、舞蹈之美學意境,呈現「一齣戲振興一個劇種」眾志成城的精彩歷程,經由本片,觀眾得以進得園林,細觀一票難求的青春版《牡丹亭》的精細唱作與表演,更可以從白先勇文學家視野,重新認識崑曲藝術的傳承與開創。 白先勇投身崑曲復興超過18年,2004年推出「青春版《牡丹亭》」於台北國家戲劇院世界首演,此後展開大規模的校園與國際巡演,至今持續演出將近四百場,為結合兩岸三地菁英打造出的鉅大文化工程,為具有至高美學成就的崑曲回春還魂,讓超過一整個世代的人心動神搖,至2011年更已達成200場的演出。 (台灣英文新聞/藝文組 綜合報導)《牡丹還魂-白先勇與崑曲復興》由鄧勇星導演,紀錄文學大師白先勇推動「青春版《牡丹亭》」的追求與實踐,呈現「一齣戲振興一個劇種」,將於2021年1月15日台北國賓影城上映。 華人世界最重要的小說家白先勇,投身崑曲藝術,在2004年推出「青春版《牡丹亭》」,同時接續推動大規模的校園與國際演出,結合台灣、香港、大陸的文化界人才,讓超過一整世代的人心動神搖。 《牡丹還魂-白先勇與崑曲復興》由鄧勇星導演,紀錄文學大師白先勇推動「青春版《牡丹亭》」的追求與實踐,呈現「一齣戲振興一個劇種」,將於2021年1月15日台北國賓影城上映。
「青春版《牡丹亭》」以湯顯祖於明代、西元1598年創作的經典作品為本,由白先勇領頭,集結成一組堅強的創作隊伍,現代化的重新詮釋《牡丹亭》。 2004年在台灣展開世界首演後,數年來,不僅「青春版《牡丹亭》」在全球累計了近400場演出,更演化出「校園版《牡丹亭》」等全新創作,透過一齣戲,與連貫的推廣,成功復興崑曲過往的盛世,寫下嶄新里程碑。 本片訪問了眾多重要崑曲藝術家及學者,回溯時代的樣貌,探討台灣文化界細緻的美學與專業,如何為即將衰頹的藝術注入新的活力與當代魅力。 本片並前往崑曲發源地千燈古鎮、周庄,捕捉崑曲與大眾生活的歷史痕跡,同時也到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蘇州、香港中文大學、高雄社教館,紀錄《校園版牡丹亭》與《青春版牡丹亭》的表演與交流。 「要怎麼吸引他們專心聆聽呢?後來決定,一邊請演員示範,一邊我就講崑曲裏的男歡女愛,初中生、高中生應該會喜歡聽。剛好蘇州崑劇院有一個小蘭花班,都是20出頭形象很好的年輕人,於是,我就請他們來示範,邊講邊演崑曲裏的愛情戲,牡丹亭、玉簪記、孽海記、長生殿這些。」這種演講方式果然奏效,「學生聽得很起勁,都不玩手機了。」白教授不盡莞爾。 而當時到香港示範演出《牡丹亭》演「驚夢」男主角柳夢梅的小生俞玖林,之後成了青春版《牡丹亭》的男主角。
10多年前,他看著崑曲即使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卻仍躲不過老化、式微的命運,逐漸步向凋零,於是發起了「青春版《牡丹亭》」的計畫。 本片導演鄧勇星以細膩敘事與抒情影像見長,他曾以第二部劇情長片《到阜陽六百里》獲得上海電影節最佳新人導演,第48屆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最佳原著劇本獎提名,獲最佳女配角及及最佳原著劇本獎,第12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電影、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新導演提名。 白先勇,1937年生於廣西桂林,父親為曾參與國民黨北伐與對日抗戰的名將白崇禧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