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埔土地公廟位於菱角池,鄰近林姓宗祠,其祭祀圈如此之大,與此地區林姓宗族勢力有關,也就是說這個地區聚落的同質性很高,大半都是林姓的族人聚居,他們之間有確實可尋的系譜關係﹝林一九八六:一九一﹞;此外,此一土地公廟歷史悠久,又較有組織,可能亦促使其成為此一地區祭祀圈最大的土地公廟。 此外,本文所處理的是具有公眾性與社區性的土地公廟,私人設立的土地公廟並不在討論之列。 雖然絕大多數的土地公廟屬於前者,私人奉祀土地公多設於廳堂,但也有設廟的,草屯鎮內部私設的土地公廟,已知者有三:﹝一﹞中正里敦和路旁臨北投新圳田間的一個小祠,內寫「福神」,聞係日據時代下庄聞人李昌期所私設,﹝二﹞土城里二坪仔中群公司﹝製鞋廠﹞所設的土地廟,﹝三﹞雙冬里一心農路的紙廠所設之土地公廟。 這些私設的土地公廟形制與一般公眾性的土地公廟無異,所不同者在於其沒有社區性的祭祀組織與活動。 ﹝二﹞如許嘉明所言,祭祀圈有角落、莊、鄉鎮,甚至超鄉鎮等大小層級的不同,但祭祀圈不只有擴大的情形,也有縮小的例子,其原因為何?
- 下圖是日治時期桃仔園及桃園街的區域圖,景福宮當時屬於桃澗堡桃園街,其位置就坐落於圖中標示桃園街的「園」字上方一帶有廟的標示圖案。
- 此外,廟裏虔敬祝禱的人們,裊裊的青煙,擲筊和求籤的聲音,交織出溫柔敦厚的庶民生活場景。
- 這棟磚造的閩式院落,也是自清代桃仔園城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建築,這是連桃園人都不見得知道的私人建築。
- 如果我們不從祭祀圈來看,就無從明瞭聚落群之結合與分裂。
- 在傳統建築的立面牆,匠師們通常將它擬人化分成數段, 由上到下依次為「水車堵」、「頂堵」、「身堵」、「腰堵」、「裙堵」、「櫃臺腳」等。
是繪於中國住宅和道教寺廟大門處的神像,亦見於朝鮮、日本、越南,主要貼在大門或後門,佛教道教寺廟也會在山門處設有門神塑像。 相傳,早期的兩尊門神分別是神荼與鬱壘,這兩尊神明是由玉皇上帝指派的守門侍者,他們會將害人或是騷擾百姓的魑魅魍魎收服後,丟到深山中讓猛獸啃食。 於是鬼怪們看到這兩尊守門神後,便都望風而逃,不敢再騷擾或是禍害百姓。 隨著時代的前進,皇宮、寺廟和民宅開始將有名的文臣武將也尊奉為門神。 日治時期的桃仔園在戰後定名為「桃園市」, 桃園升格為直轄市後,改稱「桃園區」,景福宮的位置就在桃園市桃園區中正路208 號。 位於火車站前的中正路上,人口稠密加上交通便利,遇到節慶的日子,廟前廣場車水馬龍,廟內摩肩接踵,熱鬧非常。
五汴頭福如宮: 臺中市烏日區九張犁福德祠
除了樟公與雞柔公之外,上述的樹公皆為榕樹神,且都有「竃貫」的活動,很多小孩子給榕仔公當義子﹝稱契子﹞,每年都要到榕仔公那裏祭拜,拿一個新的「貫」,所謂「貫」是指中有四方洞的銅錢,用紅棉紗線穿過,繫上榕仔公的護身符或榕樹葉,掛在脖子上,或置於宅中,以保平安。 榕仔公的義子眾多,尤其是下庄每逢中秋節,林仔頭每逢元宵節的時候,信徒前往「竃貫」,不絕於途。 以上三種形制中,石頭廟可說是最原始的,也就是說其形貌初設時就是如此,未經改變,甚至地點、座向也未改易。
我們現在看到的桃園區,約在乾隆三十年(西元1765 年) 左右逐漸形成。 桃園最早的市街是從十五街庄福德祠到草店尾福德祠間的草店尾街(中山路)以及公館頭街(民生路)所組成的T 字形街道聚落,是當時桃園最熱鬧繁華的地區。 除此之外,在祖先們落地生根之後,來自各個不同地區的人們(移民),就會將原來老家的守護神帶在身邊祭拜,例如:漳州人拜開漳聖王、泉州人拜廣澤尊王、清水祖師、客家人與潮州人拜三山國王……等。 而早期來到桃園開墾的先民大部分是漳州人,所以在當年最熱鬧的桃園街庄上,以漳州人為主的先民就把家鄉的守護神—開漳聖王,供奉來桃園祭拜,也把桃園開埠港口南崁港的玄壇元帥也一同迎奉於廟內,就是我們今天最主要將介紹的「大廟」—「景褔宮」。 過去我們桃園有非常多的土地公廟,一直到現在,在商圈林立的街頭巷尾,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很多古老的土地公廟,桃園區更是全台灣土地公廟密度最高的地區,可說是土地公的城市。
五汴頭福如宮: 五汴頭福如宮
走一趟景福宮,除了可以見到這些歷史建築,那雄偉的外觀,美麗的燕尾,屋簷下精巧可愛的裝飾,還有走進正殿裏頭,抬頭上望繁複細膩的大木結構,隨處可見傳統建築之美。 此外,廟裏虔敬祝禱的人們,裊裊的青煙,擲筊和求籤的聲音,交織出溫柔敦厚的庶民生活場景。 走出故事館左轉中山路,江再盛老先生創立於民國20 年的「中崎本鋪」,古早味的「蒸發蛋糕」、「布丁蛋糕」是桃園人記憶中的好味道。 桃園在清道光年間民生日漸富庶,人們開始有餘暇從事休閒娛樂組織樂社。 沿襲至今,在節慶或迎神賽會時,經常會有演出,高亢的嗩吶一開演,喧天價響熱鬧非凡。
﹝三﹞祭祀圈模式的內容到底只包括寺廟神之祭祀,還是也應包括無廟之神的祭祀? 里是古代社的最小單位,其規模甚小,史記所謂的二十五家為里,現在行政劃分最小的的單位鄰都比它大,與現在的里更不能相提並論。 不過現今臺灣的土地公廟卻延續古代里社之社祭的性質,即在人群聚居的最小單位中,便有一土地公廟,供居民奉祀。 這個最小單位的名稱,臺灣話有時說庄,有時說角落;日本話說部落,英文有時說hamlet,有時說settlement,聚落地理學所說的聚落,除了鄉村的村落之外,還包括街鎮,甚至是都市。 我們現在看到的景福宮為兩殿式格局,主建築乃是日治大正12 年(1923) 年桃園實施「市街改正」,廟宇後退讓路, 桃園街街長簡朗山獲推選主持重建。
增田福太郎在討論臺灣寺廟建立的歷史時,曾分三個時期來討論,一是前部落期,二是部落構成期,三是新社會成立期。 五汴頭福如宮 部落構成期是建立土地公廟的時期,一般廟祠則以民眾奉祀的祠堂,由拾得的香火或神像而建立的祠堂,個人所攜帶的神像所設之祠堂為部落民信仰的中心。 新社會成立期以各種同鄉、同業、同姓及志願團體所奉祀之寺廟神為主﹝增田一九三九、一九六七﹞。 表一共列有八十六個土地公廟,除了少數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聚落合祀以外,大部分是與一個聚落對應。
由土地公廟的方位亦可見土地公所保護及管轄的範圍,土地公廟的位置多在庄後,所謂庄前庄後係就水流所經之前後而論,水道蜿蜒流過聚落,而土地公廟就守在庄後「把水尾」,面向著水流的方向,意味不使社區的財富往水流。 水源對農村社會非常重要,土地公廟的座向反映出「肥水不落外人田」的心理。 此外,土地公廟一個更明顯的聚落性的活動是「吃福」,即是居民一起饗宴。
五汴頭福如宮: 臺中市霧峰區南勢里福德祠
就在車水馬龍的桃園站前商圈旁,我們一轉身走入時光隧道,歡迎大家一同走訪舊城區的老桃園。 從桃園國小(桃園公學校)出發,經過文昌廟,到達我們的目的地—景福宮,在香煙裊裊中,細細品味老建築裡的時光軌跡與民俗信仰。 廟左側的大廟口派出所現為「桃園街舊城故事館」,可以讓所有的市民朋友們更瞭解桃園過去的點點滴滴。 景福宮每年有三大重要祭典,分別為農曆正月十七日舉行的進香繞境活動、農曆二月十五日開漳聖王聖誕時舉辦的大型祭典、以及每年農曆七月的中元普度祭典,近年也新增成年禮、拜月老求姻緣等信仰文化活動。 到了嘉慶年間,在南崁與龜崙口一帶爆發多次漳泉械鬥, 死傷無數,因此百姓發起建築「桃園城」。 又因為地方上常常發生「瘟疫」,很多人不明原因的生病死掉,百姓們苦不堪言。
走進這條清代巷弄,紅磚牆中的陳舊磚門樓就是歷經了兩百多年歲月,仍舊守衛著庭院的「僯竹居」。 這棟磚造的閩式院落,也是自清代桃仔園城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建築,這是連桃園人都不見得知道的私人建築。 五汴頭福如宮 甲午戰後,日本派遣皇叔-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近衛師團來台接收,由澳底登陸後,一路挺進到桃仔園。 西元1895 年7 月26 日下午,日軍在桃園字武陵31 番地(現在的成功路和朝陽街口附近)打起帳幕,讓能久親王休息,並接見桃仔園的紳商代表:顏清亮、簡朗山、林芳、劉達仁等人。
假日小朋友們和爸爸媽媽來一趟桃園古城小旅行,可以從火車站前古老的景褔宮出發,慈祥濟世的媽祖信仰慈護宮、忠義武勇的關帝聖君武廟、威鎮廣澤鎮撫宮、文風頂盛的文昌廟和孔廟、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的鴻福寺、東西南北門的褔德正神土地公廟、忠烈祠、佛教蓮社……等。 1975 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集刊,36: 。 無論從祭祀圈的現況,或其擴大,縮小的過程,皆可看出聚落之上,有一個聚落層次,由數個聚落結合而成,此一聚落群,即稱為村落,但聚落群也可能沒有結合成功,而各自分散。 如果我們不從祭祀圈來看,就無從明瞭聚落群之結合與分裂。
五汴頭福如宮: 建築特色三 樑柱裝飾
由於他勤政愛民,得到漳州人的景仰,因此被漳州人當守護神膜拜,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是其聖誕,而故鄉的信仰也隨著移民的腳步來到台灣。 為了方便人們拜拜,通常廟裡都會有主祀和配祀的神明,這樣一來,便可以在同一座廟內祭拜不同的神明,省去奔波的辛苦。 在景福宮內,正殿主祀開漳聖王,並合祀玄壇元帥,龍邊(左龕)奉祀觀世音菩薩,虎邊(右龕)奉祀天上聖毋。 後來,景福宮廟方出售廟產二十甲,捐出來建築「桃仔園公學校」,也就是現今「桃園國民小學」的前身。 在日治時期的兒童教育有三種,「小學校」、「公學校」、「蕃童教育所」,當時的小學校是日本孩子讀的、臺灣和原住民的小朋友則是讀公學校和蕃童教育所。 以現在的眼光看來,小朋友可能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學校還要有分別呢?
下圖是日治時期桃仔園及桃園街的區域圖,景福宮當時屬於桃澗堡桃園街,其位置就坐落於圖中標示桃園街的「園」字上方一帶有廟的標示圖案。 由當時的地圖可見,桃園街外的各庄仍是多為田園草地的鄉村景象。 嘉慶十一年(西元1806 年)的械鬥中受到破壞,所以才有漳人在嘉慶十四年(西元1809 年)在周圍建土堡保衛家園之舉,並新建街道— 中南街(中正路),景福宮在嘉慶十八年(西元1813 年)的重建,就在此最熱鬧的街上 。
以前的人因為醫療不發達,碰到這樣的事情無能為力,只能求神明保佑。 「佳豪上境」位於台中市豐原區中正路803巷,由佳豪建設有限公司投資興建,成濟營造有限公司營造,陳淳頎建築師事務所建築設計,基地面積229坪、建蔽率46.82,樓層規劃為8棟地上4層建築,共有8戶透天住家產品,格局坪數規劃地坪25~36坪、建坪60~80坪。 周邊環境,車程約5分鐘即可抵達學區合作國小,距豐南國中約8分鐘車程,車程約3分鐘可至社皮運動公園,距臺中市立圖書館豐原分館約9分鐘車程。 其中雞柔崎土地公廟最為簡便,沒有四壁,只用四根塑膠管立在石頭與水泥舖設的平臺上,上面再蓋一塊塑膠片。 紅瓦厝廣福宮最特殊,是一墓形土地公廟,為客家形制,該地即為一客家聚落。 草屯鎮內分佈著一些客家聚落,規模都不大,如中原里龍仔頂,土城里紅瓦厝,北勢里屯園仔、茄苳腳、下崁底、高崙仔、雙冬里肉豆寮、粗坑,及平林里崁腳。
-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後、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
- 附近的文昌廟、鴻福寺、鎮撫宮、武廟(關帝廟)、慈護宮,皆是從古到今、護鄉佑民的信仰中心。
- 正立面左右龍虎門屋頂做「歇山重簷」, 三座屋頂巍然並立,更增廟宇雄偉氣勢。
- 本祠正殿坐南朝北,燕尾屋脊,正殿門面有螭虎竹葉窗,祠內有一對土地公與土地婆,其後方為石頭土地公,用水泥封住以防盜,下有兩尊附尊土地公及一尊關公神像。
- 雖然絕大多數的土地公廟屬於前者,私人奉祀土地公多設於廳堂,但也有設廟的,草屯鎮內部私設的土地公廟,已知者有三:﹝一﹞中正里敦和路旁臨北投新圳田間的一個小祠,內寫「福神」,聞係日據時代下庄聞人李昌期所私設,﹝二﹞土城里二坪仔中群公司﹝製鞋廠﹞所設的土地廟,﹝三﹞雙冬里一心農路的紙廠所設之土地公廟。
- 當時帶兵屯墾福建南部一帶,並於西元686 年上疏獲准增開漳州漳浦郡,為建立漳州的首任刺史,率眾在漳州墾拓,有「開漳」之功。
- 以往農業時代能夠停工休息的時間,即農曆新年節日和地方廟宇的神誕慶典, 當祭典來臨時,每戶除了捐錢做「神明戲」來熱鬧鄉里外,也要設宴請客和鄰鄉親友溝通感情,鑼鼓喧天熱鬧非凡,而離鄉在外就學、就業的子弟,也可藉此機會撥空返鄉團聚幫忙,聯絡家族情感、擁有共同記憶、更凝聚了地方上團結的向心力。
謝言:本文承草屯鎮各里里長及地方人士熱心提供資料,筆者甚為銘感。 此外,草屯鎮志採訪員洪英聖先生幾次陪看土地公廟,家父亦時而帶路探訪土地公廟,舍弟公餘之暇,以機車載我四處探訪,一併致謝。 土地公廟的祭祀圈,隨著聚落的發展,有擴大與縮小的情形。 擴大的情形有兩種,一種是聚落本身逐漸擴大,祭祀圈也變大,另一種是擴及其他的聚落,尤其是鄰近晚起的更小的聚落,如中原里的龍仔頂到鄰近北勢里的三角城拜土地公,龍仔頂為一客家聚落,只有十幾戶,有一義民廟﹝稱褒安宮﹞,居民正在倡議蓋自己的土地公廟。 土地公廟祭祀圈縮小的情形也有兩種,一種是聚落本身由於人口的外移而縮小,一種是本來聯合祭祀土地公的聚落逐漸坐大,各自蓋自己的土地公廟,例如北勢里的茄苳腳、屯園仔、三角城本來在茄苳腳合祀土地公,現已各有自己的土地公廟。
五汴頭福如宮: 臺中市霧峰區吉峰里福德祠
此外紅瓦厝廣福宮旁,另祀有石爺﹝客家人稱石頭公為石爺﹞。 除了上述具體可見之證據外,根據筆者訪問的土地公廟之沿革及發展之歷史,可發現除了石頭土地公廟之外大部分的土地公廟都是屢經改變形貌,甚至廟祠地點、座向,亦屢經改變。 每一次改變廟貌都要再次集結聚落內的人群,出資出力,隨著聚落的發展,土地公廟越蓋越高,也越蓋越牢固,雖然限於神格以及土地公信仰的聚落性,土地公廟的規模不可能太大。 ﹝一﹞是石頭廟,是在左右方及後方各豎起一塊石頭,上面再壓著一塊大石頭,裏面或供奉石土地﹝人形或長形頂部稍窄圓的石頭﹞,或僅設香爐,或僅有裝在玻璃框內的土地公畫像。
但獻油香錢的不限於聚落居民,尤其近一、二年來,大家樂頗為風行,玩徒們為避熟人耳目,多往別的地方的廟宇﹝主要是土地公廟和萬應公廟﹞求神「浮字」,草屯鎮有些土地公廟據聞非常靈驗,大家樂玩徒們捐獻頗豐,如下雙冬土地公廟懸有不少記捐獻款目的紅紙,亦有人捐獻洗手臺、時鐘等。 老四媽會 1.沿革與組織老四媽會成立於光緒九年(許嘉明 五汴頭福如宮 1975:184),迄今已有一百餘年。 另據台中縣志,民前 13年(1899)大肚下堡之居民(即今天肚角)為了漳州人辦同鄉會及福利安全而創四媽會,由沙轆支廳茄投區陳日目主倡,一人一元合買會地,隸屬彰化南門口區之南瑤宮,入會者為大肚下堡之漳州人與泉州人 360名(張勝彥1989:98)。 根據民國 72 年之計,會員有 7634 人★,但民國 68 年以前會員並沒有這麼多,此 五汴頭福如宮 乃因現任總理賴嘉勇上任以後,積極招收會員之故。
五汴頭福如宮: 白河鎮 五汴頭福如宮 福德正神
最近一二十年來土地公廟接二連三的重修改建﹝參見圖三所示之例﹞,形貌較大也較牢固。 土地公廟為聚落居民所共有,其興建與修護,自是居民合力共成。 事實上,土地公的蹤跡並不僅見於田間,在其他地方也可發現到,如墓旁、宗祠內、廳堂內、商店內與其他神明的廟宇內。
草屯鎮的土地公小祠,有些始立時即為小祠,有些原是石頭圍成。 小祠由於聚落人口尚少,很多都沒有祭祀組織,沒有固定的演戲。 較常見的是小廟形態的土地公廟,比起小祠,小廟沒有祭祀組織,沒有演戲的情形,已是罕見,因其聚落發展的歷史較久,人口較多,也較密集居住。 以上所言土地公廟的形制,僅就供奉土地公的祠宇本身而言,事實上一個完整的土地公廟,祠宇之外,金爐或者一處固定的燒金的地方是不可少的。
五汴頭福如宮: 第五章 建築特色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