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男子葉石濤》 電影8大好處

蔡英文強調,相信葉老會樂意看到,更多的台灣人,更多的後生晚輩,都能夠帶著台灣主體意識的視角,繼續思索台灣的過去及未來。 葉老說過,「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讓我們繼續耕耘,讓台灣這塊土地,孕育出更豐富的多元文化,也滋養出更多精采的創作。 此外,紀錄片邀集11位藝助術家詮釋葉石濤的文學作品,舞台劇《葫蘆巷春夢》,舞蹈劇場舞出《紅鞋子》和《牆》,在北海岸跳出《西拉雅末裔潘銀花》,藝術動畫詮釋《有菩提樹的風景》和《舊城—老人》,以落語呈現《群雞之王》,攝影家林柏樑拍攝《葉石濤肖像》。 這段經歷,在日後,被葉石濤寫成自傳小說《台灣男子簡阿淘》,他將自身化名為簡阿淘,現在,這個書名在紀錄片中被還原回本來面貌,從簡阿淘,復歸成《台灣男子葉石濤》──但,這還只是故事的一半,對我來說,真正的偉大,還在後面。

一定有許多未竟仍待補強,但,那應該是我們後輩的工作了──看著這部紀錄片,確確實實激起我這種心情。 如果說,文學是那一輩人的枷鎖,框限,牢籠,是上帝降下的天譴,那麼我覺得,葉老的作為,根本上就是想將這囹圄天譴,化為應許之地;在絕望裡,生出希望──但他不曾這樣自我標榜或誇耀,他只說:還不是因為學院裡面的學者不寫,所以只好我來寫。 他還說,自己只是一個平凡的、想要活下去的、台灣的平凡男子而已。 筆耕十分辛苦,酬勞也不豐富,且經歷過牢獄,內在心理、自信自尊,也已被損壞,堅持寫作未必能替他帶來什麼,不,說不定他本人連「我要堅持寫作」這樣的主觀意志都無法產生吧。 在這部紀錄片還有宣傳海報上,都出現葉老說過的話:「文學是什麼呢?文學是上帝給特定的人物降下的天譴吧。」這就是在說他的親身感受,也呈現了這部紀錄片和其他文學紀錄片最大的不同。

葉石濤是台南出身的台灣文學家,在文壇上與鍾肇政有「北鍾南葉」之稱,他文學詩詞中的一段文字「台南市一個適合人們作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活的地方」在賴清德擔任台南市長時被當成打造台南的願景詩句,更為聲名大噪。 做一部已故者的紀錄片,自然得透過許多友人、後輩的回憶,將他的一生從二維的時間線拉成三維的空間,甚或是四維的緬懷。 春暉出版社陳坤崙先生提到,葉先生跟他說話時都很溫暖,不管他自己遭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他對人講話時總是會讓你感到溫暖。 甚至,即便自己物質條件不佳,但在看到後輩需要些什麼的時候,依舊慷慨解囊。 點開後就可以觀看囉,高畫質免費線上看,台灣男子葉石濤線上看完整版、台灣男子葉石濤線上看小鴨。 提供繁體中文字幕,離線觀看,支援跨裝置(Android, iOS, Android TV, Apple TV, Chromecast, AirPlay, MOD)接續播放。

《台灣男子葉石濤》 電影

葉石濤自16歲開始從事小說創作,中學三年級完成日文小說〈征台譚〉,〈媽祖祭〉,向文學之路邁出步伐。 戰後,精讀《紅樓夢》學習中文,克服語言的斷裂、改用中文寫作,源源寫出〈葫蘆巷春夢〉、〈羅桑榮和四個女人〉、〈獄中記〉、〈紅鞋子〉、〈西拉雅末裔潘銀花〉等作品。 葉石濤的寫作生命,與台灣近現代史同起伏,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在目睹同時代台籍作家抑鬱以終,葉石濤決定為台籍作家發聲,寫下「台灣文學史綱」,是文學史上首次將台灣從附從的客體角色,提升為主體位階,給予台灣作家新的定位與視角。 他出生於日治晚期,十幾歲便以日文寫作,在文壇嶄露頭角,更於戰後成功克服語言轉換困難,持續寫作一生,直至2008年過世,與鐘肇政號稱「北鍾南葉」。 的確,他是台灣科技界最重要的代表性人物,也是台灣文藝界最重要的支持者,從書店、文學、影劇到紀錄片,甚或公益媒體,還有許多公眾未必知道的計畫。 這一切的背後,是因為他有一個想要不斷挑戰條條框框的靈魂,而這種挑戰精神,是商業創新,也是文化藝術的核心。

《台灣男子葉石濤》 電影: 【藝週末.藝週推薦紀錄片】許卉林導演談《台灣男子葉石濤》─當台灣文學遇上當代藝術 – 自由藝文網

於是,如同電影受訪者之一賴香吟所言,葉石濤經歷了兩次寫作斷裂,一次是白色恐怖,另一次,是臺灣經歷戰前與戰後的本土作家共同時代命運:語言斷裂。 台語是飾演葉老的莊益增,於書桌前喃喃自語;華語是飾演小說人物的黃采儀、葉文豪,面向觀眾的展演。 一公一私,舞台上兩個不同的場景,成為葉石濤日常中語言選用的註解。

隨著生活型態改變、都市機能升級,民眾對於運動的需求也逐步改變,高雄市政府因應發展運動城市的政策,先前就已整合都市計畫,通過多項運動設施建設… 雖然沒機會跟葉先生當面互動過,但就外貌、神韻,電影一開始的那幕,著實令人產生「這是葉石濤先生年輕時的影像嗎?」的錯覺。 片中受訪者「文學台灣」雜誌社長陳坤崙、屏東大學教授余昭玟出席首映會,見證「北鍾南葉」文壇風華過往,將於6月17日正式上映。 他的後輩說也許是因為被關過,覺得到處都比監獄要強,所以葉老不太在意這些環境什麼的身外之事。

  • 影片以電影規格紀錄葉老生平,由雲門舞團創辦人林懷民、李昂、李喬、曾貴海、鄭烱明、陳坤崙及彭金瑞等11人暢談過往經驗,林懷民曾目睹其在炎熱簡陋老房外,埋頭寫作的艱辛歷程。
  • 葉石濤從16歲就開始小說創作,他的作品裡受到從小在台成長的日本人西川滿的大和浪漫文學的啟發,但而後因為太平洋戰爭的事情讓他有所感觸,而成為了一位有著批判性、與致力於台灣土地的作者。
  • 監製林靖傑表示,透過高規格電影質感的呈現,希望台灣重量級作家能夠讓更多人認識與瞭解,這部片子在藝術價值以外,更有深厚的理念傳遞其中。
  • 在艱苦的環境中孜孜不倦地勤寫這塊土地的故事,當整個社會對他的志業不在意,他寫。
  • 出獄後再考取國小教師,1965年一度辭教職,進入省立臺南師範專科學校特別師範科就讀1年。

但第二點則更核心且根本:在著手進行拍攝之前,林靖傑對胡金銓並沒有什麼共鳴。 對於「五年級後段班」的林靖傑導演而言,約莫於高中、大學時期對電影藝術產生了興趣,而彼時啟蒙他的是開始在國際影展大有斬獲的台灣新電影。 人稱「葉老」的葉石濤,後半生於高雄左營舊城創作出許多經典作品,2008年過世。

葉石濤是台文界扛鼎的重要作家,經歷日治及抗戰時代直到2000年後,他的寫作生命,與台灣現代史同起伏,除了小說、評論等文字創作,更撰寫了《台灣文學史綱》,是確立台灣文學主體性的重要著作。 《台灣男子葉石濤》以電影高規格全面紀錄一位台灣文學領域的重量級作家,更集合11位年輕藝術家詮釋葉石濤的文學作品,提升本片的可看性,透過影像讓更多觀眾認識台灣作家及台灣文學。 劇情簡介 由《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之王文興《尋找背海的人》的製作團隊拍攝,許卉林執導,知名導演林靖傑擔任監製。 出生於日治晚期,經歷過日治和戰後兩個時代,十幾歲時便以日文寫作展現才華。

同時本網站提供最新版本 隱私權政策 及 使用者條款 ,詳情請點擊上述連結深入了解。 OwlNews 致力革新現有網路世界底層規則,搭配區塊鏈機制,建立公開、透明新形態新聞平台,結合廣告分潤制度,實質回饋內容創作者,顛覆現有數位廣告產業壟斷現況,建構網路新生態。 對演員丁寧來說,家鄉二林的情感與對自我的認識,是隨著年紀不斷流轉變化的一種認同。

《台灣男子葉石濤》 電影: 小說

西元2002年6月,78歲,應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今行政院文化部)邀請,與鍾鐵民、黃武忠、彭瑞金等人,赴名古屋出席「台灣學會」年會,至日本東京大學演講<我的台灣文學六十年>。 許卉林不計成本邀集11位年輕藝術家詮釋葉石濤文學作品,包括演員莊益增、黃采儀、葉文豪合演的舞台劇「葫蘆巷春夢」;舞蹈劇場由鍾長宏編舞,舞出「紅鞋子」和「牆」。 葉石濤與世長辭後,我讀了很多悼念文,他對於後進來說是台灣文學界的重量級人物,但在我心中他就是個走路慢慢的、講話很大聲、常常會來我家的長輩。 聽說他還沒五十歲就被各路後輩尊稱一聲「葉老」,等到後輩們開始邁入中年,再年輕一輪、二輪的新血跟著繼續叫下去,「葉老」聽起來就是比「葉老師」親近,既像長輩又似老友,沒有那麼敬畏生疏。 從1984年投入至今,導演樋口真嗣見證特攝電影成為影響全球流行文化一股勢不可擋的風潮,度過它的繁盛與衰敗。 《想想論壇》自 2012 年 8 月 5 日創刊以來,已有近 800 名作者寫出了 3700 多篇文章,在每個大事件的關鍵時間點,寫出了從教育、歷史、經濟、政策、法治到文化,從國際視野到在地關懷,從民主自由到公平正義的精采文章,為台灣社會開闢了一個討論公共議題的小小角落。

葉石濤以自己遭受白色恐怖迫害為題材的紀實小說《台灣男子簡阿淘》(前衛出版社 2003 年三刷封面)。 林楚茵也強調,台灣有許多人知道英國文學有莎士比亞、日本有司馬遼太郎,但台灣太少人知道葉石濤,要讓台灣影視音產業發展,背後最強大的力量就是文學,因為有好文學才有好劇本。 台灣要從文學的力量出發,了解葉石濤的故事,可以讓台灣文學扎根,了解自己的故事,才能告訴別人屬於我們的故事。 談到自己與導演林靖傑的結緣歷程,趙天麟說,從2015年電影《愛琳娜》開始,兩人當年跟院線對抗、正好遇到好萊塢大片《侏羅紀》,爭取讓院線多上映了好幾個禮拜,這次很巧地又碰上《侏羅紀》。 這部片不只紀錄葉石濤這位人物、也紀錄時代背景,湧言會這次從南到北拋磚引玉,甚至有有高中生集體來補生命中的學分,歡迎民眾也進戲院看戲支持。 〔記者陳政宇/台北報導〕台灣指標性作家葉石濤紀錄片《台灣男子葉石濤》全台熱映中,民進黨「湧言會」成員、立委王定宇、趙天麟、林楚茵等人發起全台串連、電影包場行動,今(21)日召開記者會號召民眾響應,將從南到北舉辦8到10場特映會。

「環境倒是挺好,很適合寫作。」我心中暗忖,但後來才知道那幽雅的環境,其實並非葉老的故居。 看過了紀錄片《台灣男子葉石濤》後,我才知道葉石濤出獄之後,根本不住在台南,他大多數的時間幾乎都住在左營舊城。 真實生活裡葉石濤寫作的環境差得不得了,窗外是車水馬龍,房間熱得要死,樓下連鐵捲門都關不上。 幾個月前我讀了朱宥勳的《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裡面也談到葉石濤的志業。

《台灣男子葉石濤》正是這樣一部訴說著我們共同故事的電影,葉石濤的文學與價值,是超越任何政治色彩,值得介紹給每一位台灣民眾。 《台灣男子葉石濤》記錄葉石濤生命及寫作生涯,同時記錄同時代台灣作家的共同命運,凸顯他們的文學成就,11日在台南舉辦首映,林宜瑾率先包場邀請政壇人士、律師、醫師、藥師與教師等200位友人出席。 紀錄片電影《台灣男子葉石濤》將17日上映,11日立委林宜瑾包場台南首映會,邀請副總統賴清德及市長黃偉哲、立委林俊憲、許導演、監製林靖傑、葉石濤次子葉松齡、醫師公會理事長陳相國、教師公會理事長陳葦芸、律師公會理事長林仲豪等人到場共襄盛舉。

  • 其中1987年《台灣文學史綱》、1990年《西拉雅族的末裔》都界定葉石濤的理念:台灣文學寫的不是其它,而是台灣這片土地。
  • 幾個月前我讀了朱宥勳的《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裡面也談到葉石濤的志業。
  • 不可諱言地,近幾年因臺灣意識成為主流,對於過往的檢討,力道頗為猛烈;葉石濤先生雖經歷過三年的牢獄,對比之前閱讀過的白色恐怖相關議題,三年著實不長,然而就如同近來青少年的疫情狀況,對主管機關而言,低於全球平均的死亡率是政策奏效,值得欣喜;但對於一個家庭而言,那是一輩子的心碎。
  • 愈是知道這些,就愈會感受到,他在日後寫下《台灣文學史綱》,有多麼難得。
  • 葉石濤認為台灣文學不是日本或中國等地的附庸創作,台灣文學描繪的是台灣這片土地與人的文學載體。
  • 「台灣文學史綱」喚醒了台灣作家的主體性,是第一部從台灣人觀點出發的文學史綱,彰顯了台灣價值。

其次,此紀錄片邀集多位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來詮釋葉老的文學作品。 舞台劇表演《葫蘆巷春夢》,舞蹈劇場舞出《紅鞋子》、《牆》和《西拉雅末裔潘銀花》;並由動畫詮釋《有菩提樹的風景》和《舊城—老人》;以及以落語呈現《群雞之王》,攝影家林柏樑拍攝《葉石濤肖像》等,展現文學跨域的多元可能。 葉老歷經日本統治與國民黨政府撤退來台,在國家語言政策與白色恐怖的影響下,雖致使創作斷裂,卻仍筆耕不輟;此外,葉老在歷史洪流和政權更替之間,替台灣文學的發展畫出標的輪廓;更是以作家身分提倡台灣主體意識的先驅,為後世台灣文學研究的典範。 但也因這一個個名字,台灣的民主自由、台灣創作能被看見與留下,讓台灣歷史能還原多元樣貌這是難能可貴的。

重要聲明:本網站為提供內容及檔案上載之平台,內容發佈者請確保所提供之檔案/內容無任何違法或牴觸法令之虞。 卡卡洛普無法調解版權歸屬等相關法律糾紛,對所有上載之檔案和內容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一切檔案內容及言論為內容發佈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立場。 為了提供您最佳的服務,本網站會在您的電腦中放置並取用我們的Cookie,若您不願接受Cookie的寫入,您可在使用的瀏覽器功能項中設定隱私權等級為高,即可拒絕Cookie的寫入,但可能會導致網站某些功能無法正常執行。

《台灣男子葉石濤》 電影

但我們還是可以在葉老身上看到另一種活力,例如蘇品文在海岸舞出《西拉雅末裔潘銀花》主角潘銀花的生命力量;當下,沒有束縛與管制,只有風、海與自己的文學聲音,如同詩句的輕盈流轉,也沒有句號。 他的生活單純,寫作空間那麼狹隘,府城台南與高雄舊營是他待得最久的地方。 葉石濤(1925年11月1日-2008年12月11日),先祖為龍崎移居府城之望族,出生於台灣台南市白金町(打銀街)。 葉石濤橫跨日治與戰後兩個世代,小學前曾接受兩年漢文私塾教育,畢業於臺南州立第二中學校(今臺南一中),初為日治時代作家西川滿主持之《文藝台灣》的助理編輯。 戰後初任國小教師,1947年任台南工學院(今成功大學)總務處科員2年餘,後再回任國小教職,旋於1951年9月因白色恐怖繫獄3年。 出獄後再考取國小教師,1965年一度辭教職,進入省立臺南師範專科學校特別師範科就讀1年。

其中1987年《台灣文學史綱》、1990年《西拉雅族的末裔》都界定葉石濤的理念:台灣文學寫的不是其它,而是台灣這片土地。 第一種影像救贖策略採用作家紀錄片的常見手法,透過在世者的回憶與歷史檔案,重建文學的歷史與作家的外部世界。 紀錄片按時序推進,但隨著時代轉鬆,白色恐怖的陰影卻越畫越深,蔓延出獄後的日常生活。 他在教書時,會在操場的大樹下交談,以餘光警戒同事的監視;投書時,即便在大報上受挫,也會貼心提醒小報多加考慮。 及至解嚴前夕、《台灣文學史綱》即將付梓,護身符「臺灣文學是中國文學的一條支流」引起後輩不滿,他竟丟下一句「我不要再被抓去關啦」,逃離現場。

葉老在高雄左營走完人生終曲,生前慣用象棋棋盤做為稿紙背板,台南市文化局設置葉石濤文學紀念館,呈現生平恬淡、簡樸面向。 影片以電影規格紀錄葉老生平,由雲門舞團創辦人林懷民、李昂、李喬、曾貴海、鄭烱明、陳坤崙及彭金瑞等11人暢談過往經驗,林懷民曾目睹其在炎熱簡陋老房外,埋頭寫作的艱辛歷程。 陳其邁説,葉老長年筆耕不輟,經歷日治晚期及戰後時代,在世時力促高雄擁有文學館,並親筆提下「高雄文學館」館銜,為民主發聲也為南台灣留下時光剪影,是真正的台灣男人。

《台灣男子葉石濤》 電影

戰後,他成功克服語言轉換的困難,持續寫作一生,與鐘肇政在文壇號稱「北鍾南葉」。 他的寫作生命,與台灣現代史同起伏,歷經日本統治、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八九零年代社會運動、解嚴、報禁黨禁解除、政黨輪替,也曾是白色恐怖的受難者,入獄三年。 在坎坷顛沛中仍堅持寫作,但也曾讓他感嘆的表示「文學是上帝給特定的人降下的天譴」。 他目睹同時代台籍作家抑鬱以終,決定為被淹滅的他們發聲,洞見地以台灣主體意識寫出《台灣文學史綱》,在文學史上首次將台灣從附從的客體角色,提升為主體位階,給予台灣作家新的定位與視角。 更以珍貴史料及影片再加上文學學者及作家的訪談,建立起本片的脈絡,讓觀眾可以透過紀錄片更清楚的認識這位台灣文學家。 監製林靖傑提到,《他們在島嶼寫作》作家系列紀錄片已經紀錄了近20位作家,這系列文學紀錄片以較高的預算、電影規格的拍攝,創造出優異品質,創下熱映盛況,讓觀眾透過影像認識純文學的美好,將冷門的文學重新賦予火熱的生命。

《台灣男子葉石濤》 電影

葉石濤是台灣作家中極為重要的指標性作家,他撰寫的《台灣文學史綱》已成為台灣文學領域必讀經典,但他一生坎坷的寫作歷程,讓他感觸極深的說:「寫作是天譴」 以珍貴史料、資料影片為觀眾建立起宏觀的歷史脈絡,並邀請11位年輕藝術家轉譯葉石濤筆下的文字想像,讓影片更具有藝術高度。 葉石濤是台文界扛鼎的前輩作家,他出生於日治晚期,十幾歲便以日文寫作,在文壇嶄露頭角。 於戰後,大多數台籍作家因難以跨越日文轉華文的書寫,而結束寫作生命,葉石濤是少數轉換語言成功,持續寫作一生的台籍重量級作家,與鍾肇政在文壇號稱「北鍾南葉」。 他歷經日本統治、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八九零年代社會運動、解嚴、報禁黨禁解除、政黨輪替。

勞工在職訓練為企業人力資產增值的重要投資,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為協助企業培訓所需人力,強化產業競爭力,持續推動「… 大家討論適度調整的方向重新衝刺讓這個團隊更好,讓新北市做事的方向更明確,能夠超越今天的新北市! 鐵道觀光旅遊不僅是現今全球性的趨勢,世界各國也都積極推動疫後觀光。 台灣近年來鐵道觀光面向也越來越多元,不僅豐富了國民旅遊的內容,…

監製林靖傑表示,透過高規格電影質感的呈現,希望台灣重量級作家能夠讓更多人認識與瞭解,這部片子在藝術價值以外,更有深厚的理念傳遞其中。 現今疫情對於藝文圈衝擊甚大,願每一位創作者無論世界如何改變,都堅持初心、創作不輟。 高雄人出品文學電影《台灣男子葉石濤》,今晚在大遠百舉行高雄首映會,記錄台灣指標性作家葉石濤與台灣史交織的人生。

曾經因為參與左派讀書會而入獄3年,成為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在坎坷顛沛中持續寫作一生。 他目睹同時代台籍作家抑鬱以終,而決定為同時代被淹滅的台籍作家發聲,寫下《台灣文學史綱》,在文學史上首次將台灣從附從的客體角色,提升為主體位階,給予台灣作家新的定位與視角。 葉石濤一生寫作不綴,直到2008年83歲過世,除了評論之外,留下大量小說、 散文、雜文。 小說始終是他最渴望的創作,即便在那個以黨國為中心思想的戒嚴年代,他的作品屢被退稿,難以發表,但他依然沒放棄過小說創作。 本片除了以台灣現代史呼應他的生命史外,亦邀請11位年輕藝術家來演繹他的小說、散文,透過跨世代的藝術激盪,重新發現並賦予葉石濤文學作品新生命。

葉石濤是臺灣文學史上的巨人,論述超前部署,與黨外運動分進合擊,但也是一名典型的白恐受難者,被時代刷白甚至略顯膽小。 這種矛盾形象在紀錄片交錯並進,刻劃出有別於前一輩文協世代與後一輩黨外世代的陰柔版臺派男子形象。 林監製表示,《台灣男子葉石濤》完整紀錄了台灣文學界重要作家葉石濤的寫作生命,也體現了台灣現代史的起伏,除了小說、評論等文字創作,葉石濤更撰寫了《台灣文學史綱》,是確立台灣文學主體性的重要著作。 葉石濤是 1925 年(大政四年)出生於台南市白金町(舊稱「打銀街」,今台南市中西區民生路一帶),成長於日本統治時代,雖然經歷過戰後風雲詭譎的世代和遭受白色恐怖的襲擊。 然而,仍堅定地跨越語言斷裂的困境執筆再起,在六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中,不僅從日文到中文,從小說到評論,更在 1987 年出版《台灣文學史綱》,完成台灣人寫的第一本台灣文學史,一錘定音的史綱論述,為台灣文學開路、點燈、立座標,樹立其在台灣文學史上無可取代的地位。 葉石濤作品涵蓋小說、評論、文學史、隨筆、翻譯作品等,與鍾肇政在文壇號稱「北鍾南葉」。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