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漢、藏佛教最流行的經典之一。 也稱為「般若心經」、「多心經」、「心經」。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當面不識﹐火不能燒﹐水不能溺﹐箭不能傷﹐刀不能劈﹐風不能飄﹐日不能炙﹐雨不能洒。
‘菩薩’具體稱‘菩提薩埵’。 菩提譯為‘覺’,‘薩埵’譯為‘有情’(指一切眾生),合稱‘覺有情’。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一部《心經》可再濃縮為‘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幾句可再濃縮成‘觀自在菩薩’五個字;再濃縮就只是一個‘照’字。 六百卷大般若經全入一個‘照’字,是多字入一字,是一多相即。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什麼意思?
要想度化成為菩薩就要看透揭去四聖諦帶來的牽絆,想當菩薩的人都要透徹了解四聖諦進而拋開,這樣才能真正開悟成就菩薩之道。 觀世音菩薩,在進行深度菩薩智慧之解說時,清楚地指出將「色、受、想、行、識」五蘊都拋開,心態不被自己的主觀意念所左右,才能成為菩薩幫眾生解救一切的痛苦跟災難。 能夠證入上述境界(一切皆無)的菩薩,最後一定能證得生命的真實──涅槃。 一般人都是在八苦中過著執著、迷失的生活,而菩薩用摩訶般若的心態來看,這些都沒有實體,五陰固然不實,苦、集、滅、道亦是方便。 要想滅苦,必須行道;要真行道,就要停止五陰的妄動,使之接受光明。
- 《般若經》的內容以空性為主,透過對空性的了解,斷除「煩惱障」,從而得到小乘的涅槃,即聲聞及獨覺的修行果位。
- 「實相般若」就是法的「現量」和「證量」,佛的「法身」的當體。
- 所以般若與淨土二門,畢竟不曾分家。
- 色不異空:「異」即差距、差別。
- 此六字,正顯示人人本具的絕對心體。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般若經》的重點精髓, 「般若波羅蜜多」的意思為,由文字聞修而親證般若智慧,超越生死輪迴,到達不生不滅的解脫境界。
- 何謂『般若』呢?
“依般若波羅蜜多”的“依”,作“依靠”講;大菩薩是能依之人,般若波羅蜜是所依之法,其解脫智慧從所依持的修行法門中生出。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注十八]“菩提薩埵”,全稱為“菩提薩埵摩訶薩”,意為“大菩薩”,梵文應為Mahabodhisattva。 直譯為“大覺有情”、“大眾生”。 “摩訶”,意為“大”;“薩”為“薩埵”的略音。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Prajnāpāramitā Hṛdaya Sūtra
他指出「多」是「般若波羅蜜多」的略稱,為和密教的《咒心經》(不空羂索神咒心經、不空羂索咒心經)作區別,故稱《多心經》。 身為菩薩行正見、正思惟等八正道,沒了貪嗔癡三毒所引發(集)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等苦(苦),就不用為了消滅(滅)這些苦去學佛求解脫滅苦之道(道)。 不花時間只求消滅自身痛苦的知識,也不會心存冀望自我有任何所得(拋棄我執)。 當心裡沒有私心在替自己圖謀任何所得之故,自然可以成就利他度人為眾生而覺悟之菩薩果位。 看透真理當了菩薩擁有智慧,就沒有十二因緣起源的「無明」,不會無知愚蠢陷入困擾,也因通達智慧,不斷學習,所以智慧永無止盡、不會消失。 而因有智慧判斷脫離輪迴,所以十二因緣一直到最後的「老死」就都不再出現,也因如來藏永存(西洋說:靈魂不滅),不會因反覆輪迴不斷發生「老死」無窮無盡。
-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 我們東土人,大乘根器多而厚,所以不論男的女的,識字不識字,都喜歡讀這個經;譬如人聞香,個個人知道香味好,但多半不知道是什麼香;而受薰是平等的,所以不可思議。
- “苦諦”者,是人對於社會及自然環境所作的價值判斷。
- 佛光山「百萬心經入法身」活動發動大眾抄寫心經,也是希望由此總鑰經典,由日常生活中精進努力,實踐修行智慧法門。
最後結束時,誦:「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七遍。 誦一遍經題,等於誦《大般若經》六百卷一遍,等於誦:《金剛經》一遍,等於誦《心經》一遍。 【無苦集滅道】這是聲聞執取四諦法,而生罣礙。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梵文
法譯本:1984年吳其昱依玄奘漢譯本作法譯本。 日譯本:1972年松原泰道依梵文本作現代日語譯本1977年榊亮三郎依法隆寺修訂梵文本作日文意譯本。 1988年白石真道依修訂梵文廣、略本作日譯本。 昭和16年,高島米峰、清泉芳嚴依法月、般若共利、智慧輪、施護、法成等漢譯本作日譯本。 昭和52年,寺本婉雅依藏文本作日譯本。
本經是《大品般若經》的別生經,取自〈習應品〉和〈勸持品〉,乃《大般若經》的精要,無序分與流通分。 與《金剛經》並為通行最廣的般若經,地位重要,曾被稱作《經王》。 藏密以此經典為般若佛母,為般若波羅蜜形象化的本尊。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五蘊」即色、受、想、行、識。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注音、朗讀、解釋
一個‘照’字開展為六百卷大經,正是‘破微塵出大千經卷’,大千經卷中每一字又含無量經卷,是重重無盡。 所以般若功德不可說、不可說。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普願有情般若為導,淨土為歸,‘南無阿彌陀佛’。 先師又說:‘這句佛號即是真般若,這是最秘的核心’。
總之,覺性如寶珠,五蘊如珠體所現的五色。 這就說明了色空不二,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道理,是宇宙間事事物物的真理和實相。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同行同行,與我一起同行到快樂的彼岸,全心全意地同行到彼岸,因覺 悟而付上敬禮誦此真言,此乃般若菩薩的大心真言。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X26n0574_001 般若心經註解 第1卷
空是無限生機和一切發展及開創的勢能:一切由空裏來,一切又向空裏去;從空裏來,不占地方;回到空裏去,乾淨俐落,這太好了。 我們正確理解了空,就不會愚昧、顛倒,就不會錯認、謬執而逍遙自在了。 不垢不淨:海水一味。 莊子說「道在屎尿」,有人認為這是大不敬,說髒話,污辱真理,其實真理是一般的,不是特殊的;真理是普遍的,不是局部的。
它和《金剛經》一樣,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影響極大。 舍利弗于佛弟子之中。 而不能如觀世音菩薩究竟得證圓通。 蓋因滯于智慧也。 (空相。空見。)佛故舉觀自在菩薩之行深般若真空無相之法。 得為圓明普照之標榜。
菩薩依照般若法門修行,觀照真實,最終達到人空、法空、空空,三障盡除。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人空則境空,境因心有,境依人而立,人尚不得,何來依人的境? 總之,十二因緣中的各個環節,是互為因果的,人類之所以陷於悲劇,人類的痛苦所以沒有終了之時,都由於它的桎梏。 若能返妄歸真,返本還滅,便無明滅,由無明滅,便有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也都隨之而滅。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這是緣覺羅漢修行觀照的境界,叫做“還滅門”。
本經是大品般若及小品般若為一切法實相教理,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加以濃縮後成為二百餘字的極精簡經典, 因此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常被認為是可以與般若經類的《金剛經》相互詮釋。 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大覺佛陀,都離不開般若波羅蜜多,他之所以成佛、解脫,都是藉著大智慧才能到達解脫的彼岸;離開般若,就沒有大覺的佛陀。 因為用「照」,所以「五蘊皆空」;若是用分別取相,五蘊宛然實有,根本不空。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
以上六句判為秘密分,為第七段,只有自己知道,沒法出口的意思。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是緣覺(即辟支佛,是不曾聞到佛法而借因緣覺悟的)執取十二因緣法而生罣礙,他不知道諸法空相。 既說是因緣,可見是緣生不實,但伊不能明空,被法見縛住了,不得自在。
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