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神社(縣社):1911年,由台中廳長枝德二組籌委員會,請名古屋伊藤滿作設計施工建於新高町84番地,即台中公園北門樓北方,1912年10月27日落成,當時神社建築,有神殿8坪,拜殿15坪;為縣社,祀奉神明為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共四神。 1942年遷至新高町水源地公園內(今臺中市忠烈祠與孔廟),升格為國幣小社,原公園內的神社主體被拆除。 2000年,市政府找回神社的鳥居,補了二根石柱並放倒在遺址原地。
小型動物園區:1917年於公園內的北門樓附近,圍起一座高12尺、佔地6坪多的動物園,並飼養了猴子、蛇、鳥類等動物;是台中市第一座動物園,更是中部地區首座動物園,因此吸引不少學校的老師帶領學生前來觀看,藉此能認識動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未恢復設置,使得台中公園內的動物園就此消失。 露天音樂台:建於1962年,造型如切半的純白色花苞,原是供台中地區,音樂和戲劇團體公開表演的場所。
孚濟廟: 金門會館
傳說金門東半島有四個風水吉穴,分別為虎穴、豹穴、獅穴、象穴,其中虎穴在料羅,豹穴在新頭,獅穴﹝俗稱向天獅﹞在下坑,象穴在則在成功;在這些名穴附近,分別建有順濟宮、伍德宮、孚濟廟和象德宮;自古以來,它們就是頗具盛名的宗教勝地。 金門東半島的金湖鎮相傳有虎、豹、獅、象4大風水寶穴,均坐落於廟宇,其中坐落於「獅」穴的夏興孚濟廟27日起連2天舉行聖侯恩主公入火安座暨聖誕千秋醮慶遶境巡安慶典。 縣長楊鎮浯、陳文顧鎮長一早率同主管前往拈香祝禱,祈求風調雨順、合境平安。 民國七十七年(1998年)十一月,中華民國内政部公告之為第三級古蹟,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改為金門縣縣定古蹟。
這座祠廟在早期僑居地社會所扮演的社會功能與文化意義,值得我們重視。 798年(唐德宗貞元十三年)牧馬監陳淵率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蕭等十二姓族人,渡海前來浯洲開墾。 爾後,鄉人結草庵供奉其神像,視為護驥將軍。 相傳,元末倭寇進犯,陳淵顯靈護民,朝廷乃於庵前豐蓮山賜建七進廟宇崇祀,名「孚濟廟」,並封為福佑聖侯,居民又尊恩主公、聖侯恩主等。 由於陳淵被視為開墾金門的始祖,具有一種獨特地緣文化的意義。
孚濟廟: 孚濟廟_33號
此外廟內還有清代重建石碑(道光二十三年「捐題重興恩主廟碑」、宣統元年「捐題翻蓋芳名碑」)、民國新加坡與越南金門會館所捐獻的匾額等重要文物。 豐蓮山牧馬侯祠又稱孚濟廟,位於中華民國福建省金門縣金城鎮庵前村後豐蓮山麓,為感念唐代陳淵牧馬開拓浯洲(金門舊稱)而建廟。 台中公園建園之初,從南洋移植了很多樹,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爪哇銀合歡樹有兩棵,一棵在砲台山上抗日碑旁,有百年歷史;另一棵原在入口處附近網球場旁,已枯死。
於2006年至2007年左右,現存石砌台基、銅馬與石獅各兩座、奉獻紀念碑(原為日治時期,園內有為許多設施和植樹而奉獻的紀念碑,原立在各個角落,目前集中保存17座)都是台中神社的遺跡。 台灣日治時期,台中因實施「市區改正」計畫,開始拆除城垣城樓以及大量清朝時期官署建築,僅留下大北門上層的明遠樓。 1903年台中公園落成,當時台灣地方士紳請願留城門作為紀念,便於10月28日,將門樓移到公園內的砲台山旁現址。
孚濟廟: 廟宇簡介
金門地方相傳東半島的金湖鎮有虎、豹、獅、象4大風水寶穴,坐落於「獅」穴的夏興孚濟廟今起連2天舉行聖侯恩主公入火安座暨聖誕千秋醮慶繞境巡安慶典。 陳文顧鎮長一早率同主管前往拈香祝禱,祈求風調雨順、合境平安。 金門會館的前身是「浯江孚濟廟」,位於新加坡牛車水史密斯街,後來因為舊會館土地被徵收,1985年遷入新建於慶利路的新大樓。 此碑基座原為台中建城時,北門外供外江官員死亡時,運棺回鄉前暫停靈柩的厲壇。
- 鄉民整肅其衣冠,禱問:「如果願意幽匹聖侯,請轉軀而步」,其軀果移步尺許。
- 提醒您,我們非宮廟代表,我們只是一個希望能建立廟宇數位生態的小團隊,如果您願意以小額方式支持(比如說贊助一杯咖啡,讓工程師熬夜有精神一點)。
- 隨同而來的尚有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蕭等十二姓族人,日後耕稼拓墾、生聚日繁,金門也逐漸的開拓起來,而陳淵也因此被尊為開浯恩主。
- 孚濟廟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陳水福也補充說明,孚濟廟復建全部工程款約一仟七佰萬元,除了金門縣政府獎補助新台幣三佰萬元,管委會也撥支新台幣三佰萬元,另外海內外宗親、鄉親、信善踴躍認捐,眾志成城,順利於民國107年起造,108年10月竣工,待有利年再舉辦奠安。
- 之後歷經修繕改建,今廟只剩三進,重建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 夏興原名下坑,與陳坑之始遷祖係兄弟,於宋代自晉江陳卿遷入浯洲定居,新居地取名陳卿,兄弟分居為鄰,為資分別,乃以陳卿分為頂坑和下坑。
夏興原名下坑,與陳坑之始遷祖係兄弟,於宋代自晉江陳卿遷入浯洲定居,新居地取名陳卿,兄弟分居為鄰,為資分別,乃以陳卿分為頂坑和下坑。 恩主公為唐朝時以陳淵為金門牧馬監,並有十二姓隨陳淵來金,故陳淵為全金門的開基祖,後世為感念他開基金門,稱他為恩主公,並建廟「孚濟廟」奉祀。 後來國軍撤抵金門後毀廟建碉堡,未經過村民同意在一夜之間將孚濟廟夷為平地,據說孚濟廟被毀翌日,廟裡的神像被壓在瓦礫中,後來才被挖了出來。 國軍即利用拆除的孚濟廟石材,改建成為軍事碉堡。
初名為「觀月亭」,1948年重新整修後改名「望月亭,2006年公告為歷史建築。亭中有「曲奏迎神」匾額(神是對墳場陰魂的敬稱),是台灣知縣黃承乙於1891年所題,為台中公園歷史最久的紀念物。 1898年台灣總督府臨時土地調查局於大墩土丘上建立臺灣第一個三角點。 1900年臺中市實施市區改正計劃,除將臺中市區街道採棋盤式規劃,並規劃公園設施,最初公園原規劃在今舊臺中車站位址,後因鐵路經過而變更公園位址遷至新高町現址,最初的公園建地有砲台山(大墩)、台中省城之北門樓、招忠碑以及週邊墓地與河川地等,其建築經費全由當地官民捐獻。
您可以考慮作出一點點贊助鼓勵,不需手續費,轉帳操作也相當容易。 後來到了元朝時,朝廷以其護民有功,顯靈協助官兵平倭夷,特勒建七進廟宇於豐蓮山麓,封之為「福祐聖侯」,賜額「孚濟」,俗稱牧馬侯祠。 之後歷經修繕改建,今廟只剩三進,重建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相傳當時一日颶風大作、波濤洶湧,眾倭船被浪擊碎,賊迷無歸路,星散逃亡。 而「護驥將軍」托夢告鄉民曰:「以陰兵相助,力竭氣疲,所塑之像已然折罅,當諭眾重飾,而李、衛二將,錢、王二舍人發兵協助,亦當從祀」。 鄉民得知,至陳淵廟探望,見塑像果真開罅流血,大為驚異。 後此事傳至大都,為朝廷所知,便敕建廟祠於豐蓮山麓,賜廟額「孚濟」,敕封其為「福佑聖侯」,並封幽婚陳淵之妻林氏為「助靈夫人」。 林氏,據民間所傳,為元代浦邊人,幼時賢慧工巧,善養蠶績取絲。 一日採桑至馬坪,入牧馬侯祠謁拜,得雙繭,香火不點自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