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條導電「跡線」(覆蓋電路板表面的可見線條)都是獨立的電子連接。 如果其中一條跡線受損,電路將不再完整,而主機板元件將無法正常運作。 例如,如果從 PCIe 連結到 PCH 的跡線受到嚴重刮損,PCIe 插槽可能無法再為安裝在其中的擴充卡供電。 Thunderbolt™ 3 連接埠:使用 USB-C 連接器的高速連接埠。 Thunderbolt™ 3 技術最高可以 40 GB/s 的速度傳輸資料,還支援 DisplayPort 1.2 與 USB 3.1 標準。 DisplayPort 支援使其能以「菊鍊式」串接多部相容的螢幕,並從同一部電腦加以驅動。
您的主機板是外接裝置連接的中樞,其 I/O 控制器管理這些裝置。 消費者主機板提供的連接埠可將 CPU 的整合顯示晶片連接到螢幕(如果您沒有獨立的顯示卡或正在解決顯示問題,這個功能就相當方便)、鍵盤和滑鼠等周邊裝置、音訊裝置、乙太網路連接線等。 不同版本的連接埠(如 USB 3.1 Gen 2)可以提升速度。 現代的 Intel 主機板可將 CPU 直接連接到 RAM,然後從中擷取來自不同程式的指令。
主機板比較: 科技 > 電腦電競相關 >
但這只是感覺,不影響使用就好,他出的快那是他的事,我們用的爽就好,Intel 就是一個穩字,不容易發生問題,送修的機率也小,所以感覺起來品質相對穩定。 綜合來看,兩家都好,Intel 幾乎每年都會推出一代,世代汰換率很快,但這不影響我們使用,只是會有種「我不是才買沒多久嗎?怎麼已經變成舊世代的了?」的感覺。 而另一派說 AMD YES 的就是看準 AMD 的超高 CP 值而紛紛入坑,但也是因為 AMD 一系列的推出超佛產品急起直追,才能在短時間就累積了一群無 AMD 不歡的信徒,這幾年也在擂台上給了 Intel 一記連續組合重拳。 果不其然,Intel 在 10 月 28 日終於正式發表最新的第 12 代「Alder Lake」微架構處理器,雖然在發表前就已經傳出許多風聲,包括全新外觀以及效能極限測試,大家心裡都有個底了。 大家都知道 CPU 是電腦中最核心的零件,沒有 CPU 一台電腦就無法運作,一台電腦效能好不好的關鍵因素也是取決於 CPU。 如因業務需要有必要委託第三者提供服務時,本公司亦會嚴格要求其遵守保密義務,並且採取必要檢查程序以確定其將確實遵守。
1989 年,這項創新技術被用於 Intel 的 Socket 1,該插槽可與 80486(或稱 486)CPU 搭配使用。 儘管 Socket 1 的早期設計可能需要高達 100 磅的力量才能插入 CPU,但在同一代 CPU 中,製造商開發出了方便使用的設計,幾乎無需施力及任何工具就能安裝。 我目前的情況是,我主機板通常用技嘉,技嘉用久了,我就可以知道 跟什麼相容,跟什麼不相容,改天如果故障我可以很容易判斷到底是不是主機板的問題,為何? 綜合了解了主機板大小和晶片組,這兩者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的連結能力的上限。
作為中央骨幹,令所有其他的模塊化部件(CPU、記憶體、硬碟等)可以附加在上面,以建立一個現代化的電腦。 答:除非你有多螢幕的需求,否則不太需要雙PCI-E插槽,但實際的情況是大板都會有雙PCI-E插槽,而中板及小板只有單PCI-E插槽。 補充:如果是舊電腦升級換新零組件也是要更新一下BIOS保險,例如:電供從600W換成850W,不能開機。 但還好,各家廠商也知道會把大家搞得很亂 ……所以為了讓大家更好辨認,會特別區分出「系列」讓大家一眼就可以挑出適合自己的產品。 除非你現在打算組二手,或是手上有舊CPU不用可惜,否則三代板已經舊了,雖然更新BIOS可以讓它對應到3000,但極限就在這了,現階段建議買更新的了啦。 如果你從 Intel 第 3 代升級到第 11 代,那麼還得要把記憶體從 DDR3 換成 DDR4 呢,不然也無法通用。
主機板比較: ⑧ 【MSI 微星】PRO Z690-A 主機板
例如 R7-5800X 基本頻率是 3.8GHz,而 CPU 會視溫度、資源情況來動態超頻到 4.7GHz,但是還是要需要搭配可超頻的 X 系列主機板比較容易超。 S 代表為 65W 低功耗電壓版,而 T 則是代表 45W 更低功耗電壓版,說好聽一點是節能版,說難聽一點是低性能版,正常來說,這種低功耗版的價格通常會比較便宜,但缺點是性能不會比一般沒有後綴的一般版本來的好。 為可超頻的 CPU 版本,比無後綴的性能來的強一些,Intel 絕大多數的型號是無法進行超頻的,買後綴 K 主機板比較 的版本並搭配「可超頻」的 Z 系列主機板才能進行超頻。
中階主機板,AMD Ryzen™ 3000以上處理器可選,一樣可支援到 PCI-E Gen 4的超高速 SSD,初上市時被認為是以下犯上的主機板,也可超頻但建議認真想超頻還是選擇 X570 風險較低,不支援 Ryzen™ 1代。 您需要一個與您的 CPU 相配的插槽、一個能發揮您硬體最大潛力的晶片組,以及一個與您的運算需求相匹配的功能集。 花時間列出幾款相容的主機板,並在做決定之前比較它們的主要優勢,如此一來,您應該能準確地找到所需的主機板。
主機板比較: Q2.先選 CPU ,再選主機板,我該如何區分適合 Intel 以及 AMD 的主機板?
Creator 主打為創作者設計,有著頂級的規格,所以不管是在功能、規格上,還是在外觀、包裝上都與電競非常不同,像是這個白色的包裝,簡潔俐落,尊絕不凡。 AMD 目前常見高階到低階是 X570、X470、B450、A420。 越高階的晶片組,通常有越好的擴充性,有能力連接更多 PCIe、SATA、USB。 第三點,在實際選擇時的,如果選擇了 mATX 的主機板,就要找能夠支援 mATX 的機殼,或是更大能支援到 EATX 和 ATX 的機殼。 通常大的機殼都可以往下支援小的主機板,但是小機殼就無法安裝比他大的主機板。
以前微星沒有MAG、MPG、MEG的分類系列,型號十分難看,現在有分系列可以直接區分是電競主機板或者商用主機板。 ATX是比較標準的尺寸,擴充性好,從初階到高階都可用,一般DIY主機版首選。 而M-ATX通常會比ATX低階一點,除了直接看起來短一點,少幾條PCIe的插槽,但是通常還會少更多,像是M.2插槽、供電、SATA插座、甚至記憶體插槽等等,擴充性會比ATX低一些,但是如果用不到的話也是夠用。
主機板比較: 什麼是 PCB?
相較處理器 Intel 和 AMD 二選一,新手用價格挑,也能挑個八九不離十。 而主機板規格、選擇就非常繁多,比較不是「看價格就可以挑」的零件,因此了解規格、專有名詞,挑選符合自己的產品才是上上策。 主機板雖然不會直接影響電腦效能,但是所有零件都安裝在主機板上,如果品質不好、規格不好,也會影響到效能發揮,用了也不順手。 音效方面你只需要特別注意一點,一般的主機板是沒有S/PDIF光纖音訊輸出的,通常是比較貴的Z系列(可超頻板)才會有光纖音訊輸出。 ※一些主機板會提供「註冊延長」四年或五年保固,這種板子您一定要在購買後「一個月內」上官網註冊才行,沒有註冊一樣只有三年保。 以Intel來說,第12代搭配600系列晶片組主機板,當然你現在還搞不懂這個600系列是什麼意思,這其實不要緊,這只是一個晶片代號,等一下會說明。
反觀大張一點的主機板,在擴充性上會好很多,但體積也較大。 而實際上對一般使用者來說,主機板的擴充都用不滿,但我們還是要先想好,不然到時不夠用也挺麻煩。 了解晶片組後,衍生還要了解處理器與晶片組的搭配,這也是我們優先把處理器的介紹放在前面,如果你還沒看過或不了解,可以往前看這篇文章和文章中的影片。 雖然B系列與H系列差別不大,但Z系列就差別很大了,因為Z系列有支援CPU超頻,而且記憶體時脈的支援也會比較高。
特別的是,這張主機板的記憶體插槽也會發亮,這個是比較少見的特點。 主機板比較 此外 WiFi 支援 802.11ac 2.4GHz 和 5GHz。 例如我們最近就有試過 i9 處理器搭配 H370 主機板,就會發生燒機不穩定的情況。 實際上,現在有許多電腦主機板的規格,這些一般都可以按應用程序的類別(尤其是在嵌入式系統),或由電腦架構(如CHRP)來分別。 然而,這個比較只限於ISA(IBM兼容)的PC架構,它兼容演變,或已經發展到適應ISA兼容處理器的規格(例如-ITX和ETX)。
道路的好壞就是這塊主機板用料和設計是否優質,像是電容、晶片設計和電路的走位;另一方面道路的寬度則是有分級,在型號上面看的出來,也影響到主機板的價格,下一篇會提到。 主機板是電腦的中心,英文叫做Motherboard(母板,可見得有多重要),它是連接所有其他元件的主體,像是處理器、顯示卡、硬碟、記憶體等等。 」分別代表著Evolution系列與支援USB 3.0,重要度就沒有前半段高,但是大致可以看出主機板其他部分的資訊。 高階主機板, AMD Ryzen™ 3000以上處理器可選,可支援到 PCI-E Gen 4的超高速 SSD ,適合玩家、剪片師、設計者,不支援 Ryzen™ 1代。
- 經典晶片組設計常見於 Intel® Pentium® 處理器系列產品的晶片組,結構上可分為「北橋」和「南橋」,分別控制主機板的不同功能。
- AMD的情況,會比較複雜一點點,AMD到下一代CPU都還不會換腳位,而且現在的主機板500系列和前一代400系列都還可以支援。
- 如果這個頁面的英文版與譯文之間發生任何牴觸,將受英文版規範及管轄。
- 如因業務需要有必要委託第三者提供服務時,本公司亦會嚴格要求其遵守保密義務,並且採取必要檢查程序以確定其將確實遵守。
- 通常,較大的外型可為製造商提供更多 DIMM、全尺寸 PCIe 和 M.2 插槽。
因為USB版本可以向下相容,現在一些新出的主機板甚至沒有2.0的插座,如果是總數USB配很多的,可能會一半2.0一半3.0以上的配置。 後兩者比較常見,有版本的差異,主要是頻寬的提升,可以支援更高的解析度和重新整理頻率,例如:4K 60Hz。 可以看出來大部分供電比較好的主機板和價格有蠻明顯的關係,所以如果是用高階CPU,如AMD的3700X以上和Intel的10700K以上,特別是有超頻需求的話,可以稍微選供電好一點的板子。
如果這個頁面的英文版與譯文之間發生任何牴觸,將受英文版規範及管轄。 其他家廠牌也有一些系列可供辨識,例如華碩的ROG、TUF;技嘉的AORUOS,這些也都是電競系列。 最簡單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從設定中的關於查看,但這邊只會顯示 CPU 的基本型號跟時脈等等,不會列出太詳細的狀況,另一種則是透過工作管理員查看,這裡就可以看到比較多東西,CPU 即時的使用率跟核心、執行緒都能一覽無遺。 不過這在很多真正專業的超頻玩家眼中,可能就會覺得這就失去超頻的樂趣了,但不用管別人怎麼說,自己花的錢,自己開心就好。 而 CPU 剛好又是高性價比,同樣的價格,AMD 的效能卻能比 Intel 的高出許多,真是一舉兩得,這也是為什麼 AMD 會這麼受玩家的喜愛的原因。
Extended ATX 或 eATX(12 吋 x 13 吋):較大型的 ATX 外型規格,專為電競玩家和專業人士使用而設計。 PCIe 與先前的 PCI 技術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它使用序列而非平行連結。 PCI 的平行資料傳輸表示共享匯流排的速度受限於與其連接的最慢周邊裝置的速度。 PCIe 為每個個別的裝置提供點對點連接,每條通道依序傳輸位元。 M.2 裝置具有不同的「鍵位」(末端金色接點的排列),這些鍵位決定與主機板上插槽的相容性。 儘管它們可以使用許多不同的介面,最常見的 M.2 卡使用四條 PCIe 低延遲資料通道或較舊的 SATA 匯流排。
ATX(12 吋 × 9.6 吋):目前的全尺寸主機板標準。 標準的消費者 ATX 主機板通常配備七個間距為 0.7 吋擴充插槽,以及四個 DIMM(記憶體)插槽。 最近的 Intel 主機板支援雙通道記憶體架構,這表示在 CPU 的記憶體控制器和 DIMM(雙行記憶體模組)RAM 條之間有兩條傳輸資料的獨立通道。 只要將 RAM 條以匹配的頻率成組安裝,即能在部分應用程式中促成更快的資料傳輸和更出色的效能。
品牌介紹:華碩是一家技術型的企業, 擁有世界頂尖的科技研發團隊, 是目前全球第一大主機板生產商、全球第三大顯卡生產商。 因為不同廠牌的CPU,必須使用不同的板子,AMD挑支援AMD的,INTEL挑支援INTEL的。 而且,就算同一牌的CPU,不同世代,腳位(插槽)也不同。 可以透過文章最上方的目錄連結快速找尋到你要的商品活動資訊,當然可以直接點擊目錄最後一個比較表進行查看所有的優惠活動。 跟 Intel 一樣,CPU 有分很多種定位,上面舉例的「Ryzen(銳龍)」就是目前最常見的定位,其他還有比較低階的「Althlon(速龍)」、「A系列」和最高等級的「Threadripper(線程撕裂者)」。 像是最新的 X 版本則是在 2019 主機板比較 年推出的第十代 i X,腳位是 LGA2066,同期世代的其他 CPU 型號腳位則是 LGA1200,因此要使用 X 版本的話,主機板還要買專屬的版本才能裝。
本公司的人員均接受過完整之資訊保密教育,充分瞭解用戶資料之保密是我們的基本責任,如有違反保密義務者,將受相關法律及公司內部規定之處分。 為了保護您個人資料之完整及安全,保存您個人資料之資料處理系統均已接受妥善的維護,並符合相關主管機關嚴格之要求,以保障您的個人資料不會被不當取得或破壞。 前言 先說一下,這篇跟現在網路上大多數的不太一樣,我這篇 不是業配 ,哈哈。
這部分其實在意的人比較少,因為全核心Turbo都跑得上去,會遇到降頻的情況通常都是在負荷很重的運算下,升溫才會遇到,如3D渲染、烤機等,一般如果是玩玩遊戲、上網、看影片等等都不太會碰到溫度牆。 CPU_FAN是給CPU散熱器的風扇用,可能還有CPU_OPT是給第二顆CPU風扇用,通常和CPU_FAN連動。 現在都是給4pin的,給多的好處,是可以在BOIS裡面各別控制風扇的轉速和依溫度調整的曲線。 現在中階以上的板子幾乎都會配有RGB和ARGB兩種腳位,可能有各1-3個,Mini-ITX的板子為了省空間可能只有各一個,但只要有的話,少不是問題,可以分接。 3.0以上有分介面,常見的長方形Type-A和圓角長方形的Type-C,頭比較小,現在3C越來越多使用Type-C介面,但由於才發展起來還不算普及,一般最多只有1個。 傳輸速度比較高,適合用來連接手機、外接硬碟等傳輸量比較大的設備。
比較高階的板子會寫6層板之類的,這也算一個半隱藏的項目,不會直接寫在規格裡面,以前比較流行把幾層板當作宣傳,現在比較少再講了。 原因是層數並不會直接影響效能,主要是干擾少,信號比較好,可能會比較穩定之類的,但對於消費者來說比較關心最後的結果,像是效能會不會影響和價錢多少。 一般都是越高階的板子,線路需要的數量更多,所以會有更多層,相對板子的成本也比較高一點,其他就是比較像是設計方的考量了,使用者就不受影響。 如果有WIFI需求,比較建議直接購買有WIFI版本的板子。
主機板比較: ⑨ 【MSI 微星】PRO A520M-A PRO 主機板
AMD 的 CPU 不同於 Intel,AMD 大部分的 CPU 是沒有內顯的,必須是後綴有 G 主機板比較 字母的型號才有內顯,不然一般的型號都得要搭配顯示卡才能顯示畫面。 Q:代表是有實體四核心的處理器,不過現在新筆電很多都超過四核心,因此後綴 Q 的 CPU 現在也沒有再推出了。 而當然,「i 」的性能會比「i 」來的強一些,因為後面三位數數字比較大,就是這個意思。
USB 連接埠: 用於連接滑鼠、鍵盤、耳機、智慧型手機、攝影機及其他周邊裝置的常見連接埠。 它同時提供電源與資料(使用 USB 3.2,速度最高可達 20 GBit/s)。 目前的主機板可能同時配備經典的 USB Type-A 連接器與更纖薄、可反向使用的 Type-C 連接器。 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PCIe)是整合到您 CPU、主機板晶片組或兩者中的高速序列擴充匯流排。 這個設計讓您可將顯示卡、固態硬碟、網路介面卡、RAID 控制器卡、影像擷取卡以及許多其他擴充卡及裝置安裝到主機板的 PCIe 插槽中。
當然推薦的也是從我的角度挑選,在CPU決定的情況,我比較注重保固、價格、供電和升級空間,才開始挑其他選項,例如:需不需要WIFI、WIFI需不需要用到AX、I/O需求要多少、M-ATX板還是ATX、板子的樣式喜不喜歡等等。 每個人挑的方向都會不太一樣,有的人會是”我要白色的板子,其他都可以妥協”的情況也有。 先說i F和i F由於是非K版,有鎖頻,所以會搭配B460或H470居多,一來是即使用Z490也不能超頻,而且價錢貴上不少(4千起跳)。 B550配置上也比B450平均配地都新一些,像是PCIe、USB、網卡的版本和支援ARGB等。 其他還有電源按鈕和各廠自家的像是超頻、切換模式、風扇控制等的按鈕,通常會在高階主機板上才有。
主機板比較: 【2022】10大超夯電競電腦 電競•主機板 MSI 微星推薦,值得你參考!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