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女孩不可不看攻略

而主角莉莉則全忠於自己,在感情上,她選擇愛自己,她愛上真正屬於莉莉的靈魂,她想做一個女人,而不是畫家。 丹麥女孩 莉莉25歲左右時,葛蕾塔原本作畫的女模爽約未到,於是莉莉穿上長筒襪和女裝,為妻子扮女模,結果莉莉驚奇發現自己穿上女裝非常舒適,逐漸走向自己的女性人格。 筆者就十分欣賞艾迪為了詮釋莉莉使用到的大量手勢,展現了女性的優雅與美麗,不用言語就能讓觀眾相信,儘管外表是男性,但內在的她就是個女人。 《丹麥女孩》之所以大受好評,很大一部份原因是艾迪.

丹麥女孩

小時候,我羨慕女同學可以穿著漂亮的蕾絲裙子、紅到發亮的小皮鞋、各種顏色的褲襪。 但是,我沒有機會穿著女裝,只能用家裡的浴巾圍著腰當裙子,毛巾綁著頭當長髮,一個人,關在房間裡。 丹麥女孩 那時候,我其實沒有像谷阿莫說「如射精般興奮」的感覺,我只覺得開心,我喜歡那樣的自己。 能夠即時追蹤朋友、另一半動態的APP「Zenly」,將於2月3日停止服務,台灣有工程師本身是「Zenly」的愛用者,… 行政院前院長陳冲今表示,上週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台積電移機典禮上講了一句話,雖是對半導體界說的,但對金融自由化也受用:「開始的浪漫已經消逝… 去年11月桃園龜山區發生震驚台灣社會的超商店員「勸戴口罩」後遭殺害案件,今(13日)經桃園地方法院審理後,依殺人罪將嫌犯蔣嘉凱判處死刑,…

丹麥女孩: 生活與休閒

《丹麥女孩》在台灣上映的第一天,我就迫不及待買了票,進電影院,滿心期待地欣賞,這一部描寫全世界第一個做變性手術的「女孩」—Lili—的故事。 這本小說,根據埃伯肖夫所述,並非試圖說出一個真實故事,他不僅憑空想像大部分埃爾伯的內心世界,也創作了書中其他角色,例如漢斯和亨里克,這兩個角色都出現於電影中。 儘管有許多不準確,電影以一個「真實故事」及「一個真實的愛情故事」向公眾行銷。

《丹麥女孩》的結局有圓滿也有遺憾,對於莉莉而言,她獲得一個全新的開始,一個不再需要隱藏自己的新生,即使我們沒有機會看到她的未來將會多麼耀眼,也能夠想像到那副姿態會是怎樣的奪目,充滿自由的氣息。 電影中也描述了莉莉面對自己的跨性別感到徬徨,因而求助於多名醫生、學者的情況,當時的社會風氣以及醫學發展尚未成熟,觀念也不及現在開放,導致莉莉遭遇了許多錯誤診斷與誤解,幸好有葛妲的陪伴和支持,讓她不必承受太多痛苦。 人的性別認同百百種,跨性別者只是其中一種,筆者在這裡只做粗淺的介紹,想要了解更多不同族群的讀者可以自行尋找資料,無論是網路上還是實體書籍,隨著社會風氣的變化,相關的研究也越來越豐富,相信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定位的時代也不遠了。 魏格納是一名以風景畫聞名的畫家,和同為畫家的妻子葛妲. 魏格納在哥本哈根共結連理之後,過著平靜卻甜蜜的生活。 直到某一天,葛妲接下了一個Case,然而約定好的模特兒不便前來,於是葛妲請艾納穿上絲襪與高跟鞋,成為臨時的模特兒,沒想到此舉意外喚醒了深藏艾納心中的那個「她」……

進電影院以前,不論是預告片,還是片商的行銷策略,都把《丹麥女孩》定位成一部愛情片。 很多人也都直言,這是一個關於愛,並且超越性別的故事。 Einar 與 Gerda(Alicia Vikander 飾)兩人,在他們的畫裡、裝扮遊戲裡、日常生活的轉變中,學習怎麼去愛彼此、做自己。 《丹麥女孩》看似是一部談論跨性別者(transgender)的電影,被導演與編劇詮釋為,超越生理性別及社會性別的愛情,更讓觀眾看見愛的多元可能。

而在現實生活中雖然沒有明確紀錄葛蕾塔的性向(葛蕾塔在與莉莉分開後又嫁給另一位男性),但於莉莉回憶錄中的葛蕾塔,似乎一直支持著她的身體轉變,甚至在後期愛上莉莉、對埃恩納漸漸沒有興趣,才鼓勵她去變性。 也由於兩人的女同性戀身份敏感,為了避免被人討論,才一起搬到了當時民風較開放的巴黎。 圖片來源:《丹麥女孩》電影劇照因為丈夫選擇以莉莉的身分生活,也意味著格蕾塔將失去埃納。 起初對於這些行為,格蕾塔認為只是夫妻間的一時胡鬧,惟在發覺丈夫頻繁地作女裝打扮後,格蕾塔誤以為是自己的丈夫病了。 面對摯愛的改變,二人的婚姻生活也逐漸受到衝擊,但在丈夫的告白中,格蕾塔意識到眼前深愛的人並沒有病,即便悲痛也選擇支持丈夫的決定。 2月底上畫的電影《丹麥女孩》改編自真人真事,男女主角埃納韋格納(Einar Wegener)和格爾達韋格納(Gerda Wegener)均是生於20世紀初的畫家。

同性戀的性傾向會造成產生後代的機率大幅降低,看似是演化上的劣勢,然而研究指出造成男同性戀的基因,也會造成其女性親屬更容易生育後代。 目前為止科學家依然不了解跨性別在演化上的角色,但至少跨性別與否和生育能力沒有絕對關係,失去生育能力只是變性手術造成的。 《丹麥女孩》入圍2016年奧斯卡四項大獎,更因為男主角是與 Leonardo 共同角逐影帝的 Eddie Redmayne(飾演 Einar 與 Lili ),而未演先轟動。 在台灣,當然也是整個影壇、性別圈,相約前往朝聖的指標電影。 我身邊的許多朋友,觀影後的評語大多是:「很感人,但是沒有想像中來得好看。」說實在,我不確定,我對這部片的評論,該不該用「好看」與否來評價它。

丹麥女孩: 丹麦女孩 The Danish Girl

因为今年2月,这个刚刚33岁的英国演员,站上了奥斯卡的颁奖舞台, 成为史上第一个80后影帝。 丹麥女孩 自然的美丽,如诗如画——北美新片《丹麦女孩》漫谈 ,在开篇的处理上,用丹麦的郊外风景铺满镜头画面,开阔的海岸、沉寂的山脉、乡间的树林,带领人们一览男主角艾纳的家乡。 这里是艾纳作为一个普通男孩儿的童年记忆,是停滞不前的不断回望,也是画家艾纳的内心图景和灵感来源。 如果要談愛情,這部反而相當的諷刺,因為從對「偉大愛情」的崇拜之中,卻是看見了二元性別和單偶制對情慾的箝制。 陪伴、傾聽,常常是所有失能者在心理上最需要的支持,但這可能也是最親近、最熟悉彼此的家人,比較難以顧及的面向。

丹麥女孩

當丈夫不願穿回男裝、不願再以埃恩納的身分活著的同時,她等於永遠失去那個深愛自己、自己也深愛的人,就連兩人美好的記憶,都成為對方不堪的過去。 我想她的心裡或許浮現了「那我的愛情到底算什麼?」這樣的疑問吧。 在回憶錄《從男到女:第一次變性》中,有提到埃恩納因為從小就有著纖細的外型、甚至像女孩子一樣的聲音而常常被哥哥們欺負,讓人懷疑埃恩納會不會天生就是身體一部分是女性。 這個猜測其實是真的,因為在莉莉艾爾伯的回憶錄中其中一個段落,就有描述到她在接受某次移植手術時,醫生在她的體內發現她本來就已經有一對發育不完全的卵巢,證明她天生就有女性性徵。

男主角的演技真的是無話可說,太厲害了 整部片的細膩度很高,會讓人感覺掉進劇情裡 看完以後一直無法自拔想著內容,真的演得很好。 電影描述在瓦干達的國王-帝查拉離世後,眾人打起精神、團結一心收起悲傷的新繼續生活。 而女王拉瑪達、妹妹舒莉、姆巴庫、侍衛長奧科耶、朵拉•米拉潔等人則擔起保護帝國的重責大任,以抵禦外來的勢力入侵,努力為瓦干達開闢一條新的道路。 與此同時,一個隱藏的海底王國的異族也即將前來拜訪瓦干達…。 人生有貴人扶持,奮鬥歷程就比別人省力得多,知名電影音樂作曲家路易斯. 巴卡洛夫(Luis Bacalov)就曾遇上兩位伯樂,一位叫尼諾.

丹麥女孩: 丹麦女孩

,又稱本性別(Cisgender,簡稱「Cis」) – 順性別者的性別認同(內心認為自己是男是女)和天生的生理性別相匹配。 拉丁字首「Cis」意指「在同一邊」,為「Trans」的反義詞。 在現實生活中,變性原本就極具戲劇性,最近網路瘋傳的我的正妹妹妹變成弟弟,以及透過縮時攝影呈現性別的變化,我想,現今的變性欲症者以及變性人在這一波跨性別的潮流中,是幸運的。 變性欲症者初期會與扮異裝症(Transvestism)產生錯誤聯想,而前者有強烈的性別認同困擾,必須透過積極的手術才能獲得改善,後者則是經常不自主地以異裝的情況出現,單純的扮異裝症不多,6至8成都合併有變性欲症、同性戀或雙性戀的傾向。 儘管還有很多被欺負的經驗,但我總算就這樣長大了。 高中讀了男校,我想擺脫「惡夢」,開始學習陽剛,準備「成為男人」。

自己過往的人生,以全新的身份繼續活著,在法律上改掉了她的性別與名字後,也因為她不再是埃恩納韋格納,夫妻達成共識懇請丹麥國王宣布這段婚姻無效。 在埃恩納維金納第一次穿女裝,用莉莉的身分出現在社交場合,亨里克就被她吸引,當下也親吻她,葛蕾塔看到這一幕,心裡不好受,之後埃恩納維金納就用莉莉的身分與亨里克幽會,在一次亨里克的住家,亨里克做出激情的動作,卻喊著埃恩納的名字而非莉莉,讓莉莉斷然離開。 這裡可看出亨里克和莉莉的性向不同,亨里克是同性戀,但莉莉並不是。 圍繞莉莉死亡的重要因素在電影中被省略:她於1931年進行子宮移植(第五次手術),死於器官排斥,當時她48歲。 一個爭議主題是格爾達的性傾向,,可由她所繪畫的情色繪畫主題得到證明。 丹麥女孩 格爾達與莉莉的婚姻於1930年終止後兩人關係破裂,這在小說及電影中省略了。。

丹麥女孩: 漢斯(馬提亞斯修奈爾飾演)

同時,Gerda 丹麥女孩 也從畫 Lili 的人像畫中,造就了新的自己,讓她在藝術圈聲名大噪。 儘管最後,他依然選擇切除陰莖、植入人工陰道,做手術「變成」女人,落入了現在看來是保守的「兩性」框架,但無論如何,那是 Einar/Lili 的選擇,沒人可置喙。 第一個親吻埃恩納是小時候的玩伴漢斯,他一直是莉莉最想見的人,後來在巴黎,埃恩納以莉莉的身分出現見漢斯,但漢斯非雙性戀者,或許小時是頑皮好玩,被大小痛打,使他對性向的價值觀確立。 電影於2015年11月27日於美國和加拿大橫跨在紐約和洛杉磯的四個電影院進行有限度放映,隨後於2015年12月擴展至其他地區。

本網站中所有內容均由 女人迷 womany.net 與其他權利人依法擁有其智慧財產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或發現女人迷文章有侵權疑慮,請來信與本公司相關部門人員接洽,我們會儘快回覆。 並非所有的跨性別者皆想做手術變成「一種性別」,也不是人人皆有財力,以及願意承擔變性的風險,但是,跨性別者想做自己的心願卻不比別人少。 兩人分開後也另尋戀愛對象,莉莉愛上了Claude Lejeune,一位販賣藝術作品的商人,而他也向莉莉求婚,也就是說莉莉生前最後一段戀情不是和葛蕾塔,而是另一個男人。

  • 只是整個肉體與靈魂之間的性別主體翻轉,並沒有如他所想像那般簡單而自然,因為「她」的身體早已慣習於男人的習性與姿態。
  • 在真實世界吐吸之間,不能活得真實已是常態,為了躲避社會責難、順從普世價值觀,總是有千百個理由去偽裝自己,而電影中莉莉所代表的,不只是性別置換手術的里程碑,亦是勇敢活出自我真實的倔強。
  • 但另一半不同,對妻子而言,這彷彿碰上了突來的暴風雨,瞬間摧毀自己的婚姻、帶走自己的戀人(而且肯定一去不回),難過的是自己沒有做錯任何事、也無法挽回,只能眼睜睜看著幸福流失。
  • 意外的同性交往,才讓他突然察覺自己真實的那一面。
  • 它以令人愉悅的誠實拍出了少年男子接吻,在浴室裸體互相愛撫的情景。
  • 註二:跨女又稱男跨女(male-to-female,MtF),跨男又稱女跨男(female-to-male,FtM),此說法在台灣依然相當常見,但歐美多直接用trans woman / man,以當事人的性別認同為準,避免過度強調他們的生理性別。

所以跨性別者可能是同性戀、異性戀或雙性戀,兩者不互相衝突。 Eddie Redmayne 丹麥女孩 演了一個跨性別者,奧斯卡要讓他入圍男主角還是女主角? 為什麼不可以就是「最佳演員獎」、「最佳主角獎」,硬要區分為男女意義何在?

這個「」,你可以加入任何名詞,「自卑的人」、「台客」、「順從的人」…,都可以獲得類似的「身分認同」歷程。 社會建構論強調「身分認同是社會建構的」,焦點是形成這個「自我」的社會文化脈絡,而艾立克森認為在社會心理發展的第五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自我認同,在此一階段若展順利,則個體能具有明確穩固的自我認同,否則會認同混淆。 前者更注重「自我」在社會互動中「認同」如何蘊生,是不斷發生的動態歷程;後者強調「自我認同」在某個生命階段「心理任務」的完成所出現的「特質」,是靜態的結果。 埃恩納‧維金納在一九三○年代初期動手術,那時全世界動盪不安,尤以西歐哥本哈根、巴黎、德勒斯登等地為然。

丹麥女孩: 服務

尤其昨晚看到評論才知道電影對於第二個手術的含糊其辭(a.k.a 其實 Lili 的第二個手術包含了子宮跟卵巢的移植),以及電影抹去了在進行第二個手術時,Lili 已有男友,並且想要結婚生子的事情,這讓我釐清了這部電影帶給我的違和感。 我完全同意這部電影對於跨性別的心理有著細膩的詮釋,Eddie 的幾場戲也真的演得動人心弦,但是怎麼說,我覺得這部電影與其說在增加人們對跨性別的認識,倒不如說以跨性別為背景,轉了個彎建立一個新的好女人與好愛情想像。 講白點,我覺得這麼美的一個故事,卻整個被劇本糟蹋、被導演拍壞了啊,非常可惜嗚嗚。 這幾年不知道為什麼好萊塢很愛拍人物傳,但說真的,能把人物傳拍得好的,實在是少之又少。

丹麥女孩

所以這部旗艦級的性別平權電影中,女同志(猶如歷史上許許多多的女同志真人真事)繼續被消音。 丹麥女孩的導演 Tom Hooper 在此之前有兩部大片,分別是王者之聲跟悲慘世界,剛好一個極優一個很抖。 丹麥女孩剛好卡中間,有前者的優點也有後者的缺點。 王者之聲我一直沒機會重看,但印象中對空間的運用很漂亮,例如 Colin Firth 和 Jeffrey Rush 在小房間裡的互動;丹麥女孩也大量的利用房間之間的移動,人物在房間裡的位置營造出很多很美的畫面。 悲慘世界最大的問題則是,導演根本沒有用畫面來說故事,悲慘世界從頭到尾的拍法就是把主角放畫面中間,然後用大特寫拍他唱歌,唱完再移到下一幕,景跟景中間完全沒有流動。 埃恩納的狀況和這位教授很類似,有一位算得上靈魂伴侶的另一半,但是若要扮演「丈夫」這個角色,又背離自己的本性。

丹麥女孩: 丹麦女孩的影评 · · · · · ·

根據估計,跨性別的比例從0.3%(美國成人)、0.5%(美國麻州成人)、0.8-1.1%(荷蘭學者Kuyper研究)到1.2%(紐西蘭高中生),總而言之就是百分之一左右,與統一發票中獎機率相若,而且比四葉幸運草的機率還高上兩個數量級呢! 小編的Facebook好友有1600人出頭,其中認識的跨性別者恰巧有16位,看來這數據有一定的可信度。 Gerda 的畫始終得不到藝術掮客的青睞,更不為當時的藝術圈所歡迎。 當 Gerda 讓她的丈夫裝扮變成 Lili,她卸下了 Einar 的盔甲,引出了他內心的 Lili,創造了 Lili。

原因和二戰開打破壞了歐洲對性少數研究的累積有關,而戰後美國成為世界的強權與中心,變性人在美國現代歷史,也是一個不斷被炒作、不斷被上報紙、上節目、拍電影。 說變性人其實是大眾媒體和醫生互構下的產物,一點也不為過。 跨性别者的挣扎——浅析电影《丹麦女孩》 本片由汤姆霍伯导演,讲述了世界第一位成功接受手术的变性人故事,改编大卫艾博修夫半记传体的作品,也是2015年国际上奥斯卡获奖呼声相当高的一部电影。 Eddie 很細膩、很柔軟,想想在老萊塢這種男人都要很男人的地方十分難得。

丹麥女孩

當事人的掙扎不在是否要確認自己的性向或認同,當他們發現怎麼做比較自在的時候,就已經確認了。 由以上的討論,大家不難了解變性只是跨性別者為了消除生理和心理性別的不符合,可能尋求的其中一種、也是最激進的方式。 儘管變性手術早在1930年就開始進行(莉莉也為此壯烈捐軀),而且現代醫學日新月異,手術的風險比起以往大大降低;但變性手術依然不是完美的,不僅費用高昂,目前的變性人也無法保有生殖能力,製造與性別認同相同的精卵,更別說是懷孕了。 心理學家一般認為性別認同在三歲時已經根深蒂固;而且迄今為止,並沒有可信科學研究顯示,把性別認同「矯正」成與生理性別相同的心理治療有任何實質效果。 這些心理治療對跨性別者造成的傷害反而遠大於助益。 反之,改變外在比改變大腦還要有建設性:許多跨性別者往往希望或嘗試讓自己的性別表現(gender expression)–也就是你的穿著、行為、舉止等等,符合自己的性別認同,也就是–我覺得自己是女生,就會穿女裝,反之亦然。

他們初到巴黎時住在L酒店(L’Hotel),後來他們發現兩人住的 16 號房曾是英國作家王爾德(Oscar Wilde)最後居住的地方。 在巴黎的那段時期,Gerda Wegener 成爲了一名插畫師,開始爲當地的時尚雜誌畫插畫,而她的插畫總是和裝飾藝術流派(Art Deco)的男性插畫師的作品放在一起,因此她也很快成爲了女性插畫師的領頭人物。 艾納想徹底的成為女人,以一個完全的女人去跟一個完全的男人相愛。 丹麥女孩 艾納身體裡面住了一個女人,艾納想讓這個女人出,這注定她遲早一定會離開格爾達的。 真實世界的這對夫妻,在結婚26年後,還是離婚了。 找到漢斯,說明艾納現在的情況,因為漢斯是唯一能讓艾納安靜下來畫畫的人。

丹麥女孩: 丹麥女孩-一個追尋的故事

而Gerda則嫁給了一位義大利外交官,並且諧同搬到了摩洛哥,但是兩人的關係非常短暫,在1936年便黯然分手。 道格瑪運動之後,前衛的丹麥電影還包括2001年的《最愛還是他》,講述一個男人向男友求婚,之後又愛上一個女人的故事;以及2006年的女同性戀成長故事《三重威脅》和2011年的《變性者》。 艾納開口問格爾達借睡衣,格爾達拒絕了:莉莉從來沒有留下來過夜。 這表示艾納已經完全不想回到艾納的身分,她想徹底成為莉莉。 艾納說:我穿什麼都已經不重要了,我做的夢都是莉莉的夢。 是的,穿什麼都已經不重要,表面的、生理的、看得見的性別都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性別認同。

編劇是露辛達考克森,製片是蓋兒穆特魯克斯、安哈里森、提姆畢文、艾瑞克費納和湯姆霍伯,導演是湯姆霍伯。 變老或醜,是明星大忌,卻是演員利多,外型考驗著他們的專業與奉獻,多數人只關心明星的花草韻事,卻不知道該如何理解演員的表演專業。 今年金馬獎上,以《紅衣小女孩2》中沈怡君一角入圍最佳女配角獎的許瑋甯,以及在《阿莉芙》飾演變性人Sherry入圍最佳男配角的陳竹昇,都在外型上做出重大改變,演技更讓人驚豔。 他們不約而同透露:「嗅覺」就是讓他們得以能「入戲」的關鍵。 整理:楊媛婷 攝影:王藝菘那一天,我先後訪問了許瑋甯和陳竹昇,一方面是他們都入圍了金馬獎,另一方面則是他們的演技都有了大躍進。 台灣媒體從來不缺八卦新聞,卻很少討論演員的功課,這篇訪問是我試圖開拓的新方向。

丹麥女孩: 丹麥女孩:湯姆霍伯又犯了同樣的錯誤

除了染色體、性器官或性荷爾蒙,以及後天教育與生活環境之外;近期研究更顯示,跨性別者的大腦,與非跨性別者的大腦,存在著先天上的結構差異。 神經生物學研究指出,胎兒生殖器官的性別分化發生在懷孕的前兩個月,而大腦的性別分化在懷孕的後半年,兩者的不一致,極有可能是跨性別的根本原因。 Einar 在妻子的安排下與 Hans 多年後再見,就已然是以 Lili 的身份相見。 這層新的關係,一方面是童年關係的延伸,另一方面更是 Einar/Lili 與 Hans 彼此創造的親密關係,它不是愛情,而是別的,我也說不清楚。 不過,Hans 自己倒是說得很清楚,送 Einar/Lili 坐火車去做手術前,他對 Einar/Lili 說:「我一生中真正愛的人不多,你就佔了兩個」,這一段真美。 他受苦受難,並不是因為他搞不清楚他自己是誰、是男是女,而是當時的社會,不接受他所做一切的決定、樣貌,只要他不符合社會的期待,即刻被審判為精神病患、性別倒錯。

香港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