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泉漳、臺灣盛行此俗,相鄰的墳墓都會盡量發放「墓粿」,以多者稱雄。 雖然墳墓的形式不一樣了,但是清明節的掃墓傳統,是能夠讓子孫晚輩維持「慎終追遠」的心意,所以我們通常還是會在這個時間,前往靈骨塔探望我們的往生親人。 清明將至,不論是以哪種祭祀方式為主的家庭,首先在心態上力求嚴謹莊重,表示對列祖先宗的敬意。 準備的供品要帶齊,祭祀流程也要遵守,可以簡單隆重,但千萬別草率了事,最後提醒的掃墓禁忌也請謹記在心。 以目前掃墓習俗來說,傳統的土葬為大宗,到墓地祭祀祖先,依舊是台灣比較常見的清明掃墓。 即便已生活在都市,仍會不辭辛勞驅車前往墓地, 表達對祖先的敬意。
清明節時,掃墓人家祭祀完後燃放鞭炮,牧童們聽到鞭炮聲就會跑到墓地,等待墓主分發草仔粿等供品,因此稱為「揖墓粿」;若供品、草仔粿不夠分發,墓主就改分零錢。 「揖墓粿」習俗的用意,除了憐憫貧窮的孩童外,也是希望可以「賄賂」這些牧童,請他們管好自己牛隻,不讓牛隻破壞自家的墓地。 雖然現在已經非常少看見「揖墓粿」的習俗,但還是有人會在清明節發放紅包幫助需要幫助的家庭、小孩。
很多長輩認為,墓園遭到破壞會影響祖先對於後代子孫的福蔭。 如果遇到這種狀況,就需要請人來修繕、整理,讓祖先們有個完整的家。 即將到來的清明節,是國人重視的大節日之一,對於該如何祭祀以及準備哪些東西,可說是一門學問。 本篇針對墓地與靈骨塔,有詳細易懂的說明,文末列舉的掃墓禁忌,也可當作參考。 到達墓園所在地後,肯定會看到一片長高的花草,畢竟已經一年沒有清理了。
台灣早期清明之俗,高拱乾所修的《台灣府志》已記載清明展謁墳墓,「輿步壺漿,絡繹郊原。祭畢,藉草銜杯,遞為酬勸,薄暮乃歸。」可見掃墓兼有郊遊的性質,故借用民俗節日到市郊山野。 一般郊外小丘,古墓今墳特多;而現時則建有納骨塔,也是建在景色優美的風水佳地,都成為踏青的好所在。 以往掃墓多要全家參與,現在離鄉在外者多,有些人仍會儘量趕回,表達對祖先的孝思之意,「慎終追遠」的美德,也藉由清明的節俗保存下來。 培墓:指的是為往生不久的新墓進行修墳、祭墓、掃墓之意。 掃墓時須拔除墳上及墳邊雜草,將墓碑上的塵土擦拭清理乾淨 ,並在墓前將備好之紅龜粿、發糕、牲醴等供品進行祭拜。
後來,因官吏回鄉掃墓,時有耽誤職守的事,朝廷又頒佈幾個政令解決假期的問題。 掃墓要準備什麼 開始規定寒食節放假四天,按大曆十二年(777年)詔令,唐朝衙門依例放假五天,到貞元六年(790年),假日加到七天。 由此可見,當時寒食節已經成為唐朝一個很隆重的全國性節日。
掃墓要準備什麼: 祭拜祖先要準備哪些供品?什麼日子要祭拜祖先?
由於今年全球爆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內政部建議大家可以採取「線上祭祖」或者「分流掃墓」的方式。 如果一定要到現場祭祖的民眾,不一定要在清明節當天前往,可提前或延後掃墓拜拜時間,避免群聚造成交叉感染的風險。 春節、清明節、中元節與重陽節等是中國傳統節日裏祭祖的四大節日,甚至春分、秋分、中秋、冬至、寒衣,古時都有可能是掃墓佳辰,尤其寒食節更是掃墓、祭祖、踏青、出遊的好日子。 不過時至今日,現代人大多僅於清明節時,會至祖先墓地進行清理、除草。 雖然無法知道寒食節在甚麼時候被清明節取代,但從唐代多首與寒食節有關的詩來看,至少在唐時,中原人士仍然有紀念寒食節的習慣。 掃墓是維護、修整祖先墳墓及其環境的祭祖活動,用意在慎終追遠、思念祖先,同時亦能聯絡族人,有子孫團聚的意味。
- 這位君王取出一紙,撕碎拋向空中,祈願請父母指引所在。
- 外省族群掃墓做法相對簡易,與遷台形成文化斷層的歷史背景有關。
- 在名稱上,稱“寒食”的居多,如唐梅堯臣詩《湖州寒食陪太守南園》寫郊外遊春的盛況;有稱“清明”的,如杜甫《清明詩》描寫唐代大曆五年長沙清明節遊春的熱鬧場景:“著處繁華矜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
- 不曉得大家在回阿嬤家的時候有沒有看過這樣的祭拜方式,總會對阿嬤煮的一桌好菜而感到印象深刻。
有些人常常會在清明前夢見祖先托夢,這或許是祖先希望你幫祂處理什麼事情,或是太久沒有前去探望。 四方金、壽金、燭炮等;若是新喪則用庫錢、往生錢、銀錢。 祭拜後將雞蛋、鴨蛋打碎,蛋殼丟棄於墳上,蛋白、蛋黃帶回家,象徵生命新陳代謝。 掃墓時應著深色衣服,盡量選擇低彩度、低明度服裝,切忌穿得大紅大紫五彩繽紛,並且衣著要整齊,神情要莊嚴肅穆,以示對先人的尊敬。 掃墓當日起床洗漱前,記得先瞧瞧自己的額頭,如果氣色烏黑就代表時運較差,最好就別去掃墓了,如果一定要去,建議可隨身佩戴玉器、桃木等化解厄運。
掃墓要準備什麼: 紙錢:壽金、四方金(刈金)。
漳州人的古清明農曆3月3日,會另外準備象徵添丁的丁仔粿,泉州人則多在現在清明的4月5日前後祭祀,之所以錯開是因為先民搶地盤械鬥之故,現在則依清明假期為主。 傳某位古代君王返鄉後,欲祭拜父母墳(一說618年李淵祭母),卻因為連年戰亂,眾人翻遍墓碑,至黃昏仍無法辨識。 這位君王取出一紙,撕碎拋向空中,祈願請父母指引所在。 通常這是掃墓一開始最麻煩且費事的工作,由於經過了一整年,墳墓上會長出許多野草野花甚至小型的灌木。
”民間廣為流傳的孟姜女尋夫小曲也有”三月裡來是清明,桃紅柳綠百草青;別家墳上飄白紙,我家墳上冷清清。”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些詩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當時清明掃墓時的情景和氛圍。 臺灣早期農業時代流行「揖墓粿」的習俗,「揖」是閩南語「猜」之意,世家門閥掃墓,必定「培墓」,準備許多供品,尤其是「紅龜粿」或「草仔粿」,稱為「墓粿」。 掃墓祭祖完畢,就召集附近的牧童、兒童,掃墓者出謎語要其回答,或者與其猜拳,如牧童獲勝,即可得到一枚「墓粿」,輸了就得離開,是謂「揖墓粿」。 但演變至後,通常牧童會講「祝尊府添丁大發財」之類的吉祥話,掃墓者就會給一枚「墓粿」了,類似不給糖就搗蛋的萬聖節習俗。 此風流行甚早,戰國時代的《孟子》一書中,就有一位不事生產的人,去墓地向掃墓者乞討食品的故事,而這習俗有布施貧童,為先人累積冥福之意;另也是希望墓園附近的孩童不要惡作劇破壞墓園。
掃墓要準備什麼: 清明節勿探訪親友
也可加上花束,松柏枝,水果(供品,每樣三個)。 但同時也規定掃墓之後不得就地飲食作樂“食餘饌任於他處,不得作樂”。 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唐玄宗又下敕令:“凡庶人之中,情理多闕,寒食上墓便為燕樂者,見任官典不考前資,殿三年,白身人決一頓。
例如象徵「旺」的鳳梨,就不適合在非喜事的祭祀場合出場;內部是空心的蓮霧也有「無心祭拜」的意涵,不宜作為供品。 而香蕉、葡萄、荔枝等整串的水果也應該避免,以免把「整串」壞運帶回家! 建議可以挑選象徵「平平安安」的蘋果、「大吉大利」的橘子、「添丁」的柳丁等,讓追思的心意更加分。
清明在春分後半個月,此時天氣轉暖、草木復萌,人們常常結伴到郊外踏青、放風箏、欣賞春光,所以清明節有時也被稱作『踏青節』。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節氣,國曆是四月四日或五日,每年的清明節就是陽歷的4月5日,民間還有『四五清明』之說。 掃墓要準備什麼 其實不然,據天文學家介紹,清明有時還會落在4月4日,這主要是閏年『作怪』,也就是說每四年中往往會出現一次所謂清明『提前』的情況。 2007年清明是4月5日,2008年清明節則為4月4日。 另據民俗專家介紹,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掃墓要準備什麼: 禁忌9:香不可插在供品上
清明節又名「寒食節」,傳統來說都會以冷食為主,比較常見的像是麵粿、紅龜粿、乾茶、餅乾、潤餅卷等,特別注意的是,一定要準備兩份,一份拜神明、一份拜祖先喔。 雖然清明假期休息蠻多天的,但是期間如有前往祭祖,這段時間就不要去探訪親友啦~傳統習俗裡認為,因為這段時間接近墓地,可能會把掃墓的晦氣帶給別人,就好好待在家裡休息吧。 壽金要準備兩份,一份拜地藏王菩薩,一份拜土地公;銀紙則是祭拜祖先。 順序從地藏王開始拜,依序是土地公,再來是祖先,通常塔前會有一張大桌子給民眾擺放供品和插香,所以不會有空間使用上的困擾。
林俊寬也建議祭祖時說出心中願望,稟告時持香、發聲說出姓名、輩份關係,有意求子嗣則可帶紅色小宮燈一對,稟告完、祭拜後帶回家放在房間,象徵「出丁」。 民視新聞/李佳樺、楊柏玨 宜蘭報導宜蘭縣南方澳跨港大橋重建工程已經完工,下午3點就可以通車。 這也是敗選後第2次合體,前一天一同出席食農教育推廣活動,兩人的互動情況,被外界做文章。 今天蘇貞昌受訪表示,不同眼睛有不同解讀,要做文章大可不必,他和總統的辛苦彼此最清楚。
- 據《唐會要》,在大曆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朝廷有敕令:“自今以後,寒食同清明”。
- 因為清明是中國的三大鬼節之一,為了防止鬼的侵擾迫害,再加上正值柳枝發芽的時節,於是人們紛紛戴柳條以辟邪了。
- 日前有軍方官員透露,這是既定政策,所以可能變化的機率不高,「…
- 」,祭祀地點在靈骨塔,祭拜儀式及供品相對簡略些。
- 清明節掃墓完先別直接回家,可以先繞到超市等其他場所,將身上的晦氣過濾掉再回家,才不會把髒東西帶回家。
- 以往掃墓多要全家參與,現在離鄉在外者多,有些人仍會儘量趕回,表達對祖先的孝思之意,「慎終追遠」的美德,也藉由清明的節俗保存下來。
- 其實不然,據天文學家介紹,清明有時還會落在4月4日,這主要是閏年『作怪』,也就是說每四年中往往會出現一次所謂清明『提前』的情況。
中元節又叫做鬼節,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時除了祭拜祖先還要祭拜好兄弟,比較特別的是,本來帶有吉利含意的水果在中元節反而不能拜喔! 掛紙又稱「壓紙」,利用石頭或磚頭將長方形的黃白紙(或黑、白、藍、黃的五色紙)壓在墳墓上,這個代表後輩子孫已經祭拜過。 為了表示對祖先的尊重,精神飽滿、整齊清潔最重要。 盡量選擇低彩度、低明度的衣服,避免紅、黃等色彩鮮豔的衣褲。 祭拜的雞蛋將蛋殼打碎、剝掉並撒在祖先墳墓上,象徵「脫殼新生」、脫胎換骨。 在祖先墓前,擺放好另一副三牲,以及水果、12道菜、紅蛋、甜飯、麵線、紅龜粿、草仔粿、酒、鮮花等供品後,點香、蠟燭並誠心祭拜。
這是因為早期的客家移民來台較晚,較為富庶的地點都已經有人居住,而在貧瘠的丘陵地也缺乏發展,所以客家子弟多出外謀生發展,又當時的交通不便,所以會趁年假返鄉之餘,順便祭祖掃墓之後,就返回自己工作崗位了。 靈骨塔祭拜:隨著環保意識抬頭,民眾逐漸選擇火葬(進塔)、花葬、海葬等方式,從精神和意義上來說,與傳統清明節拜拜掃墓的方式不同,因為沒有雜草叢生的疑慮,所以祭祀的流程相對簡單。 進塔者,若信奉傳統宗教者,壽金要準備兩份,一份是拜地藏王菩薩,一份拜土地公,另外也要準備銀紙祭拜祖先。 擺上供品:在擺放供品之前,先到祖先的塔位打個招呼,再將供品放在靈骨塔共用桌上。 在收供品離開前,要將雞蛋、鴨蛋在墓碑上打碎,將蛋殼丟在墳上,象徵「脫殼」或「蟬蛻」,表示新陳代謝。 從前,還有將紅龜粿、麵粿分給當地的小孩子吃的習俗,稱為「揖墓粿」(又稱乞墓粿、印墓粿),象徵「祖德流芳」。
在台灣比較常見的三種 清明節拜拜 與掃墓方式,包含掛紙、培墓以及探望靈骨塔。 一般來說,只要逢年過節一定要拜地基主,尤其跟著公媽一起拜! 除了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重陽節、除夕祭拜地基主外,凡是搬新家、移居、安神後的當天下午也一定要拜,祭拜的時間可選在上午 11 點到 12 點之間或者下午 2 點到 5 點之間。 另外要注意的是,有些常見的祭祀供品,在清明節反而是禁忌!
潤餅:又叫春捲,祭祀的時候,放置好作潤餅的餅皮和內餡材料,內餡都是蔬菜,但近年來也有人放少許肉片或滷肉塊等。 以上為清明節喪家掃墓注意事項,再次提醒您,不同的掃墓作法及禮俗,會因為地區的不同而有些差異,如果您有任何相關的問題也歡迎聯絡冬瓜行旅,將有專人替您服務。 另外在掃墓期間如果到了傳統的墓地,也請大家盡量不要從別人的墳墓上跨過去。 除了不尊重之外,跨過高高低低的墓也容易產生安全上的疑慮。 如果有時候真的不得以,一定要走過去的話,至少也應該對墳墓的主人行個禮、或是在心裡說聲不好意思,表示尊重。 而如果新亡是放在靈骨塔/納骨塔內的話,依據各地區風俗習慣的不同,掃墓的時間及作法也都不一樣。
今年4月5日已巳日是清明節,4月3日丁卯,這兩天最適合祭祖掃墓,最好提前做好安排。 今年4月4日已巳日是清明節,4月3日丁卯,這兩天最適合祭祖掃墓,最好提前做好安排。 「掛紙」之,前先鏟除墓上叢生的樹枝野草,再將墓紙兩三張一疊折作波紋狀,用小石塊分別壓在墓頭、墓碑及墓旁的「后土」土地神上。 也有些地區不拘數量及方位,直接的將墓紙按入墓土之中。 如果說,墳墓是祖先死後居住的場所,那麼掛紙也就象徵子孫一年一度為他們的居處所添的新瓦。
因清明節祭祖往往在郊外進行,人們把祭祖掃墓和郊遊踏青結合起來即陶冶情操,又促進了身心的健康,一家人開開心心去踏青。 掃墓要準備什麼 開青的祭品包括艾粄、紅粄、發粄、牲儀、金香燭炮等。 在安葬後的第一年過年及五月節時,也要提前一、二天上墳祭拜,稱為「分年節」。 過年時用的祭品是芹、蒜各一束,五月節時用的是空心菜、韭菜各一束。 近年來,由於生活型態的改變,過年時的「分年節」,已有和正月掃墓合併的驅勢。 墓地是祖先安息的地方,不是玩樂的場所,所以不可以在這裡玩鬧,當然清明節祭祖時,也不能大聲喧嘩、說髒話、隨地小便,否則不但對自己的祖先不尊敬,也會不尊重其他的墓地,導致厄運纏身。
掃墓要準備什麼: 清明禁忌有哪些?嬉鬧、拍照應避免
而「銀紙」分大銀、小銀兩種,大銀獻給祖先,小銀獻給鬼魂。 銀紙上不印任何圖案,只有庫錢、往生錢、蓮花銀等特殊種類才會印上圖案。 韭菜象徵長長久久,家人情感長長久久、壽命長久之意,清明節當天不可以切斷韭菜,家人的感情便能長長久久、壽命長久。 清明節有著吃「芥菜飯,終年不長疥瘡」的習俗,清明食用芥菜飯,芥菜含有豐富維生素C可提升人體免疫力,食用芥菜飯可以讓身體強壯一整年。 為守護祖墳的神明,供品普遍為紅龜粿、麵線等…,拜完后土才拜祖墳,燒紙錢的順序是先燒給神明的金紙,再燒給祖墳的銀紙。 「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早期民間在清明節有插戴柳枝的習俗。
其實,唐宋時期清明前後的一系列活動是連成一片的,在當時人們的觀念裡清明節是寒食節的一部分,作為換取新火的一天也被當作重要的日子。 因為清明前幾天是禁火的,到墓地上燒紙上供也應該是在清明這一天。 有些詩文所記載的寒食掃墓燒紙的事其實是在清明之日。 在名稱上,稱“寒食”的居多,如唐梅堯臣詩《湖州寒食陪太守南園》寫郊外遊春的盛況;有稱“清明”的,如杜甫《清明詩》描寫唐代大曆五年長沙清明節遊春的熱鬧場景:“著處繁華矜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 ”也有並稱“寒食清明”的,如白居易《寒食野忘吟》:“烏嘀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有些詩文將二名混稱,有的詩題為“清明”,下面的詩句又說成“寒食”;或題為“寒食”,詩句說成“清明”。
掃墓要準備什麼: 清明節又做「寒食節」
鴨蛋於祭拜後剖殼,將蛋殼灑於墓丘代表脫殼、去除晦氣,小花蛤也有此意。 而米糕豆則以糯米甜食加上「黑豆」為主,糯米所製粿類通常為「草仔粿」與「丁仔粿」。 用於祭祀祖先、地基主、好兄弟的菜碗,通常為一般家常菜,較著重於「酸、鹹、甜、嗆、辣」口味,所以才又稱為「五味碗」。 培墓通常會準備三牲或五牲(祭后土)及菜碗(祭墓)。 常見的祭品有這些:豬肉、雞、魚、魷魚等牲禮,與米糕(高昇)、鼠麴粿、花生(土豆吃老老)、發粿(發財)、丁仔粿(添丁)、白蘿蔔(菜頭好彩頭)、韭菜(長久)、蛋等等。 清明節是華人社會中與家人團聚的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一,也是農曆的二十四個節氣之一,是唯一既是「節日」又是「節氣」的重要日子。
若是祖墳有重新翻修,則掃墓的前三年也如同新墳一般,以「春社」及「春明」作為日程的標準。 意謂子媳思親,而至初逝的第一年,子媳有迫不及的心情,因此未到清明節,及須春社日之前便急著上墳掃墓。 若是祖墳有重新翻修,則掃墓的前三年也如同新墓一般,以「春社」及「春明」作為日程的標準。 據老一輩的區分,泉州人用白墓紙,同安人用黃墓紙,紅墓紙財不分地域;現代則多用五色墓紙,其用意是蓋厝瓦或表示子孫已拜祭過。 掃墓要準備什麼 壓墓紙在墓塚部份以奇數為主,放置的地方首重趨吉避凶,第一先壓墓碑,第二壓左右墓手,第三壓左右腰間,第四壓墓中、墓後等,象徵七星地,子孫出士。
早期因泉、漳械鬥演變出三日節或稱小清明,古清明的習俗,因此來自漳州的台灣同胞大部份利用農曆三月初三日掃墓。 民間習俗親人埋葬後第二年一定要去「培墓」,第一次培墓俗稱「開墓頭」,必須在當年春秋日前培墓,第二次培墓在隔年清明節當天上午,第三次培墓在隔年清明節下午,連續培三年後即不再培墓,只有在清明前後上山掃墓掛墓紙。 在傳統台灣習俗中,家裡若有長子娶媳婦、添丁生子、買房子等喜事時一定要培墓不受三年後不再培墓的規定。 民間習俗親人埋葬後第二年一定要去培墓,第一次培墓俗稱「開墓頭」,必須在當年春社日陪墓,第二次陪墓在隔年清明節當天上午,第三次陪墓在隔年清明節下午,連續陪三年後即不再陪墓,只有在清明節前後上山掃墓掛墓紙。
掃墓要準備什麼: 嘉義旅遊
清明掃墓供品禁忌:這些水果、香花不要帶鳳梨(代表旺旺)、葡萄、香蕉、荔枝、龍眼等一整串水果(避免把一整串不好的氣帶回家)皆不宜作為供品。 合爐代表往生者的魂魄正式遷入祖先牌位,成為受陽世子孫祭拜的「祖先」,成為另一個世界的大家庭的一份子。 在「合爐」這一天,往生者的子孫會全員到齊,準備各式各樣的供品進行法會。 過程中主持科儀的道長或出家師父會先帶大家稟告神明與祖先,再將往生者的魂魄從臨時牌位引導到祖先牌位,從臨時香爐中取一小撮香灰放入祖先爐,再從臨時香爐中取三支香腳插進爐內,象徵往生者正式遷居。
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