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孔子崇尚朴实,所以孔庙的建筑较简单朴素,不像一般庙宇有华丽的装饰,连门口也没有放置石狮,孔庙以大成殿为主,站在大成殿外,可看到中间的屋顶上,有一对圆筒,叫做「藏经筒」。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秦始皇为了便于统治,所以实施愚民政策,曾经烧毁书籍、杀害读书人,当时读书人为了把书籍保存下来,就在屋顶上盖了个像烟囱的藏书筒,把书藏在那里,来避免被烧毁的命运。 所以孔庙也建有藏经筒,以表达对当时读书人爱书精神的敬佩。 枭鸟是一种既不孝顺又残暴的鸟,可是孔子也对它施予教化,所以枭鸟雕饰,是代表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 主殿为大成殿,亦称为「藏经塔」主要奉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及十二哲等17人神主。
2005年9月4日,他見到佾生在丹墀上穿運動服和七分牛仔褲,搭配RAP舞曲及阿美族樂曲表演新式佾舞,讓他在記者會上警告民政局不要在祭孔時這樣作。 當時學者辛晚教以日治時期的蘭州派出所是破壞大龍峒風水、阻礙孔廟與大龍國小、大屯山的整體視景為由,力主拆此建物。 但民眾拔牛毛並不是儀節的正式程序,因此1995年秋祭時改發諧音為「智慧高」的糕點。
其評選並無特定評選方式,以往由孔廟當地仕紳、望族、文人後代、宮廟人員協助祭孔大典執禮,代代傳承。 1974年,不同過去一般由五旬以上者擔任,改由年輕的國中、小教師。 1988年時禮生為國立師範大學學生擔任,為首次改為大學生當禮生,自1996年起重新召募在地仕紳擔綱。 翌年8月末,辜振甫、陳錫慶兩家族決定將孔廟捐獻給政府。
1952年8月6日,行政院會議通過,將孔子誕辰從國曆8月27日改為9月28日。 該年秋祭,先師孔子聖誕釋奠典禮台北市籌備委員會,決定擴大慶祝孔子誕辰,9月25日到30日在廣播電台舉行廣播週,邀請台北市長吳三連、教育部長程天放、考試院長賈景德、孔德成、教育廳長陳雪屏、台大校長錢思亮輪流播講。 過去中央政府多派省主席代表參加,精省後多由內政部長代表參加。
孔廟台北: 台北旅遊網
當時孔廟管理委員會執行祕書詹溪華抱怨僅建築物本身問題百出,演奏樂器也破舊不堪,像晉鼓、應鼓已使用廿年,鼓皮均已破裂。 次年末,內政部將中山堂、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此廟列為三級古蹟。 不過被列為古蹟時,並未載明本體與範圍,導致日為圍牆是否拆除的爭議。
两者差别除了人数与阵容外,就是前者只有文舞,后者则有文舞、武舞及文武合一舞三种,台北孔庙因庙埕面积较小,故采用六佾舞。 大龙国小一直保有担任佾生的传统,但近年来有无法征齐36位佾生的困难问题,成渊国中学生在近年来有时也会加入,参与其中。 台北孔庙的祭典自日据时期的1931年开始,当时是在尚未全部完工的孔庙举行。 二战结束的1950年代之后,台北孔庙不但延续传统,并且扩大举行。 不过佾生仍由原有的大龙国小学生(原大龙峒公学校)。 1925年,时局渐稳,包括辜显荣、陈培根、黄赞均、吴昌才、洪以南、谢汝铨、黄纯青、陈天来、李声元等多位台湾士绅提倡重建孔庙。
1907年,台湾总督府借由市区改正为由,将此官方孔庙,连同城内的武庙与天后宫等等清朝遗留下来的汉人传统建筑,悉数拆除,并建立卫戌医院。 之后,该医院另迁,再于原址建立台北第一高等学校(今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级中学)。 自1980年後,1988年由國際獅子會三○○A一區第二專區復辦,並由台北市補習教育協會、台北市台中縣同鄉會、台北市聯合報產業工會及郭元益食品共同協辦,同樣遵照祀孔古禮進行。 但該年因文化局提供的春祭禮服過於破舊,只能穿秋祭的禮服長袍、黑掛和黑布鞋權充使用。 崇聖祠裡供奉的是孔子上五代祖先,以及儒家代表性人物如孟子、張載、朱熹等人的先祖。
戰後的市府每年僅曾發給少許保養費,僅敷油漆之用,致其外貌破舊不堪。 1964年9月24日,日本大阪商人村岡滿義,藉歸國途中來此參觀,捐贈新台幣1萬元作修繕保養之用。 1967年4月27日,市府經公共工程處勘估,編列129餘萬元用來整修廟身。 廟宇完工不久,當時的禮生組組長楊文彬獨排眾議,堅持在孔廟完婚,之後戰後時期廟方就不曾辦過婚禮,直到2011年12月24日大成殿重現傳統儒家婚禮,新郎為擔任過禮生的日本人水口拓壽。 殿正中除神龕供奉孔子神位外,左右牆供奉四配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和亞聖孟子與十二哲等神位。
一般孔庙必有的明伦堂、朱子祠、武庙及建奎阁,均因为经费不足未能兴建。 日本除了将台北城内各衙门移作官署使用外,也将清朝台北孔庙庙器毁损,并更名为台北儒学。 现今台北孔庙总面积为13777平方米,约合5200坪,庙宇建物面积则约占3000平方米,约合1400多坪。 设置休闲简易运动设施的该庙宇除了供作观光祭祀外,也为当地人休闲运动场所。
後來作為自由太平洋協會中國分會的辦公室,不久就因積欠電費被斷電,因無活動被地方人士與議員提議改為為圖書館,之後作為台北市社教館到1983年計劃遷到新大樓才收回到社會局。 1991年,臺電在萬仞宮牆與黌門設立兩座高約5公尺的輸配電鐵塔,被批評影響景觀。 市政府曾計畫拆除東側住戶,建立碑林廣場,但被反對,因此2004年放棄。 2005年台北市政府決定東側的民房建物高度限制為4層樓高,以保護孔廟視野延伸線,避免造成視覺上突兀。 該廟正南邊、酒泉街一側有一座高大的照牆,「萬仞宮牆」書於外側,內側繪麒麟。
孔廟台北: 臺北旅遊網
至光绪三十三年(公元一九0七年)日本人为建立日语学校,故将孔庙拆除,并在此建立了第一高等女子学校。 台北孔庙位于大同区大龙街,创建于清光绪元年(公元一八七五年)台湾北部设置台北府,当府城于光绪五年(公元一八七九年)动工,随即在城内南门内建造文武庙,两座庙皆朝南,文庙在左,武庙在右,即是台北府的孔庙。 1929年,國民政府公布祭孔大典的女子服制:需齊領、前襟右掩,長到膝與踝的中點,與褲下端齊;袖長過肘與手脈的中點,質料用絲、麻或棉毛織品,藍色,六顆鈕扣;鞋子規定黑色,以絲、棉、毛織或皮革製造。 全稱為「糾儀監禮官」,由地方民政局局長擔任,為祭孔禮樂工作委員會就祭孔禮儀、服裝、祭器、樂舞四項,參考古籍並斟酌時宜後,將糾儀官及監禮官合併。
廟無正門,以此牆阻擋,入廟須從黌門(西邊門)或泮宮(東邊門)進入。 一說萬仞宮牆是代表孔子學問道德高深、求學絕無捷徑;另說台北州沒有出過狀元,依舊俗,孔廟需有狀元及第者才能建造正門──狀元門,並開正門迎接狀元入廟祭孔。 【 北投 關渡宮 / 關渡 媽祖廟 / 關渡宮 財神洞 / 北投 景點 】 (中文翻譯=庭三郎) 在工作的重要時期 稍微陷入低潮的台灣友人一句「去拜拜吧」,於是來到了這。 也是以媽祖為主供奉著許多神明的「 關渡 媽祖廟… 除此之外,在孔庙的明伦堂里另设有4D虚拟实境剧院,将孔庙的历史沿革与孔子的生平事蹟以高科技影像技术辅以身历其境的特效体验,让观众了解孔子与孔庙的故事,除了增添趣味之外,更以崭新的形式延续了孔庙所代表的教育意义。 除此之外,在孔廟的明倫堂裡另設有4D虛擬實境劇院,將孔廟的歷史沿革與孔子的生平事蹟以高科技影像技術輔以身歷其境的特效體驗,讓觀眾瞭解孔子與孔廟的故事,除了增添趣味之外,更以嶄新的形式延續了孔廟所代表的教育意義。
經過儀門就是立在花岡石庭院中央的大成殿,共用四十二根泉州白石石柱。 殿前凸出的台座叫「月台」,也喚作「丹墀」,乃祭孔時安置樂器、供佾生佾舞之場所。 另外,家祭、初献礼、分献礼、终献礼等都依循古礼进行。 1990年代之前,献礼过后的拔牲礼毛发(牛毛)的拔智慧毛活动,更是许多台北人的必参与活动。 “佾”指的是古代乐舞的行列,六佾舞是指六行六列,共三十六人,用来祭拜诸侯,八佾舞则是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用来祭拜帝王。
舞蹈參考王圻輯《三才圖會》的〈大成殿雅樂舞生圖〉及〈大成殿雅樂奏曲〉之譜,前者將佾舞的每步驟一一繪出,方位、手勢一目了然,後者則將歌詞與工尺譜並列。 多年來由大龍國小教師盧川教授佾舞,教導近四十年後,改由陳政冠接任。 學校許多佾生代代相傳,如第一代佾生陳錫說,是陳悅記家族第七世子孫,其子陳蜀熙、其孫陳奕宏都當過佾生。
孔廟台北: 台北畫刊推薦
樑柱上所使用斗栱,支撐中央的藻井及四周的天花板,其構造都以木榫結合,不用鐵釘,為典型的泉州風格。 屋頂採閩南式歇山重簷,結合閩南廟宇及臺灣在地廟宇裝飾,以黃瓦覆頂。 上有豐富的龍、馬、象、花、草、鳥、人物等剪黏及泥塑。 規帶上又有數十隻泥塑梟鳥,以身為惡鳥的梟鳥會聽孔子講道來代表有教無類。 水車堵有洪坤福的文王聘子牙、堯聘舜、商湯聘伊尹、劉備聘孔明這些交趾陶系列作,合稱「四聘」。 屋頂上左右各有一根通天柱,傳說是代表儒教能通乎天意,或說是秦始皇焚書坑儒時的儒生在自宅屋頂上建造煙囪狀來藏匿經書。
因所建为民间孔庙且台湾作为宗教性质的儒教的信徒人口不多,觅地筹款及建造并不若其他民间庙宇顺利。 2006年9月23日,陈维英入祀弘道祠,为台北孔子庙在1919年办理最后一次先儒入祀至今,第一位入祀的人物。 在建物方面,政府不但经管维修,并在1955年在孔庙右侧增建三层楼的明伦堂,并于次年9月落成,惟其形式及规制与孔庙不符,引起相当大的争议。 2005年報導時,大龍國小教導佾舞的老師莊汶湞說,現在女佾生還比男佾生多,因男生覺得佾舞是舞蹈,為女生才會去做的事。
他們先雙手合於胸前相交,舞時以身體為中心點,表現出謙遜恭敬、莊嚴內斂之內涵,每舞蹈動作各代表一字,歌聲唱完一句,樂曲奏完一節,佾生正好完成一組動作。 每一個獻禮有三十二個舞姿,配合詠唱三章四言八句詩歌。 三牲中,以牛最考究,須骨肉均勻,牛角由外向上捲曲呈名為「龍鬚角」的形狀為佳,並以未經交配者為上選。 人們在祭孔會強拔稱為「智慧毛」的牛毛,裝在小塑膠袋內珍藏、供在家中供桌、夾在書裡、甚至放在湯裡來全家一起喝,希望增長智慧。
直到1997年秋祭時,孔廟執行祕書白淑玲將太牢改為素食,才終止拔毛習俗。 開啟儀門後,主祭高擎銅盤,盤上瓦缽中盛有三牲祭禮毛血,步出大門予以瘞埋,大殿打掃整潔之後,全體肅立,由分持爐、燈、斧、鉞、傘、扇的禮生導引主祭官出門迎神,再迎進大殿進饌上香。 送迎神隊伍會分東西兩行相對,魚貫出儀門及欞星門側門,在門外會合由中門轉入迎神進大成殿。 進饌後樂奏〈寧和之曲〉,正、分獻官分別到香案上香,接著麾生舉麾、節生舉節、樂舞並起。 佾生身著黑金邊黃綢袍,腰束綠色綢帶,頭戴黑色皂巾,右手秉翟,左手持籥。
还有,孔庙所有的柱子、门窗和其他的寺庙不同,上面都没有文字,据说这是表示没有人敢在至圣先师孔夫子门前卖弄文章。 在古代,孔庙原有孔子塑像,但因雕刻技术不同,有些塑像无法表现孔子神态,所以明太祖时,就下令以后新盖的孔庙,都以牌位取代塑像;到明嘉靖皇帝,则下令撤消全国孔子像,完全使用牌位。 从此以后,虽然改朝换代,却都依循这项规定,使孔子因没有神像的神化,相对地更突显出人格的伟大。 每年的9月28日,是孔子诞辰纪念日,当天清晨会举行隆重的祭孔大典,并在大成殿外的月台上,由学生表演八悄舞,来表达对孔子的崇敬。 祭典过后,会有许多人争著为子女或自己拔智慧毛(牛毛),象徵祈求子孙增长智慧、求学过程顺利。
1955年,時任正副總統蔣中正與陳誠在堂前手植龍柏。 1956年9月28日宣告落成,建築外型仿金鐘與玉磐。 儒家為現代社會帶來很多負面影響,但是這個地方於1879年建造的時候,單純是給這一帶的孩子們一起學習的場所。 飄蕩著寧靜平穩的氛圍,是個非常能讓心情平靜的地方。 台北市孔庙於1927年兴工,座落於文风丕盛的大龙峒老街里,在台北市政府规划推动的都市更新下,与大龙国小、保安宫形成「庙、学、宫」的大龙峒文化园区,具有典仪场所、儒学象徵与市定古蹟等多重意涵。
- 開啟儀門後,主祭高擎銅盤,盤上瓦缽中盛有三牲祭禮毛血,步出大門予以瘞埋,大殿打掃整潔之後,全體肅立,由分持爐、燈、斧、鉞、傘、扇的禮生導引主祭官出門迎神,再迎進大殿進饌上香。
- 1965年9月24日時,立委谷正鼎就有提議要另建規模宏大的孔廟,讓八佾舞應求合式。
- 在1990年報導,民政局已研究在祭孔中再加上武舞,以補文舞之不足。
周宗賢指出鄉賢閣並非供作藏書、研讀之處,恐與傳統相違背;台灣省住都局建築處處長薛琴認為,現代資訊發達,台北市藏有四書五經的圖書館也很多,因此用作藏書之用意義不大;林衡道則說且孔廟東邊廣場綠樹成蔭,砍除後頗為可惜。 除了佾生之外,礼生原由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与公训系召集学生担任,1996后改由大龙峒当地人士担任。 由于台北孔庙现为全台湾十二座孔庙之首,中国台湾地区总统通常会指派内政部长代表总统上香、恭读祝文,正献官例由台北市市长或指派代表担任,分献官则为台北市政府局处长、台北孔庙管理委员会代表、捐地兴建孔庙家族的陈家、辜家代表。 台北市府为推广儒学,扩大参与,近年则邀请民意代表、区长、市政顾问、里长代表、绩优教师和日本、韩国、越南儒学团体代表等人士担任陪祭官。
基於「子不先食於父」的觀念,各地孔廟在祭孔大典前,都會先在崇聖祠祭祀。 原先祭完後,肉被分贈給主祭執事等人,但因所費昂貴改以向屠宰商租來。 1959年秋祭時,就因當年水災節約關係,向屠宰場借用,為祭孔有史以來的第一次。
1952年,经重新换算后,该官方祭典与孔子诞辰纪念从每年的8月27日改制每年9月28日,并于当日由政府部长级官员及台北市长于台北孔庙举行相关祭孔大典。 同年,亦将孔子诞辰命定为全台湾放假一天的教师节。 到了民国十四年(公元一九二五年),台北士绅黄赞钧、陈培根、辜显荣等人再次邀请及募款建庙事宜。
1970年9月制定的《祭孔禮樂之改進》方案中規定,定春祭為民間祭祀、秋祭則以孔子誕辰釋奠典禮為政府主辦。 服裝上秋祭為政府官員主祭,因此正、分獻官必須著國定的冠服;春祭為民間團體主持,須著唐朝民間服飾。 在臺北府文廟不存與此廟建立前的過渡期,神位委身於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旁的小廟,逢祭孔大典請到寬敞的地點,如今日的蓬萊國小、太平國小的大禮堂、艋舺龍山寺都輪流接辦過。
1977年9月30日,林洋港面對台北市議員黃聯富市議會總質詢時說,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執行秘書王國璠解釋時任福建漳州知府的朱熹於重修漳州府文庙時,在大成殿的屋頂上豎兩根通天柱,代表孔子人格道德與天相通,被臺灣各地孔廟模仿。 孔廟指導委員蔣復璁依據《舊都文物略》及《重修台郡各建築圖說》,極力主張拆此佛教色彩的塔。 1987年8月18日廟方開會時,學者曾討論是否趁整修時,拆除有道教色彩的通天柱與佛教色彩的寶塔,結果無共識。 說到在台北觀光時造訪的寺廟,龍山寺跟行天宮應該是最有人氣的景點了。 不過因為前陣子造訪了位在大同區的「 大龍峒 保安宮 」和「 臺北市孔廟 」也很棒,非常想要跟大家介紹。 祭孔禮樂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蔣復璁曾在1970年9月23日記者會上宣示,為宏揚固有文化,自明年起除原有官員主祭的秋祭外,會恢復古制的春季祭典,由民間祭祀。
- 社會局原計畫將明倫堂啟用作為兒童中心,將包括兒童圖書館、兒童研究院及康樂活動場所,並可供放映電影之用。
- 搭乘2、9、41、215、246、288、811、936、紅33、跳蛙公車等路線至「大龍峒保安宮」,下車後步行至大龍街即可見台北孔廟。
- 主祭、陪祭、總統代表及奉祀官均須著藍袍黑褂的國定禮服。
- 两者差别除了人数与阵容外,就是前者只有文舞,后者则有文舞、武舞及文武合一舞三种,台北孔庙因庙埕面积较小,故采用六佾舞。
- 1976年起,祭孔大典不再設置座位,所有人士一律排隊站立參加祭祀,以表示尊崇之意。
1925年,臺北地方士紳群集永樂町(今迪化街)漢醫醫師葉鍊金家宅,共議再建孔廟。 陳悅記家族的詩人陳培根表示若如建於大龍峒(今大同區),就願捐獻私地,後來他捐地兩千餘坪,辜顯榮亦購田獻地一千餘坪。 介绍孔子生於周靈王21年8月27日(陰曆),經專家研究換算為國曆的9月28日,因此便將該日訂為孔子誕辰紀念日,又稱為教師節。 Ethnolab 台灣通 是大家一起創造的 台日交流平台 。 保安宮、艋舺龍山寺和清水巖祖師廟並列為三大寺廟,行天宮不在三大寺廟之中呢…… 主神是「掌管醫學的神明—保生大帝」,另外也供奉著各路神明的能量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