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電腦是2022年以後的新款,目前大部份都是直接裝M.2 ssd 讀寫次數 SSD了,為何? 主要是因為兩者的價格差不多,但在理論上M.2 SSD會快很多,但請注意這只是理論上,在實際體感上真的差不多感覺不明顯。 大部份人用SSD並不一定是要追求極速,而是希望在速度與穩定之間取得一個平衝,理論上M.2比sata快上1~2倍,但實際使用起來並沒有感覺差多少,所以你就算用sata介面的SSD其實也OK。 如果是新電腦來說,M.2 介面的SSD比較快,價格也不會比Sata貴多少,所以目前的組裝主流是M.2 介面,PCI-E(插卡式)也可以,但貴很多所以很少人用。 答:要裝一顆SSD(系統+遊戲碟)或二顆SSD(一顆系統、一顆遊戲),其實都可以,如果你問我,我是覺得直接裝一顆1TB SSD當系統+遊戲碟這樣最簡單,也比較便宜。 這種事就像抽獎一樣,有些人買什麼壞什麼,有些人隨便亂買都沒事。
- 如果是新電腦來說,M.2 介面的SSD比較快,價格也不會比Sata貴多少,所以目前的組裝主流是M.2 介面,PCI-E(插卡式)也可以,但貴很多所以很少人用。
- QLC SSD 雖說是今年才商業化的全新製程產品,但相較於過往的 MLC、TLC 產品,儲存密度更大也讓 QLC SSD 能做到單位容量更大、但價格卻是人人負擔得起的程度,也因此各家品牌也預測 QLC SSD 在明年也將慢慢成為主流。
- 也是因為這樣,一般來說會建議玩家在選擇TLC或QLC SSD時,可以先根據自己的預算或目的做考量,如果預算相對來說較緊的話,可以先選擇QLC SSD使用,或者是即便預算足夠,也可以將QLC SSD拿來做為第二個SSD儲存裝置使用,然後以TLC作為主要系統碟與主要儲存碟,整體上來說會獲得不錯的C/P平衡效果。
- 此外,SLC快閃記憶體的優點是複寫次數高達100000次,比MLC快閃記憶體高10倍。
- 以目前的趨勢和主流來說,仍是前兩者為主要規格,因此本文也會著重在這兩者(尤其是採PCIe NVMe介面)為主。
從敏博mSMART監測軟體讀取主控資訊、壽命值與健康狀態,在高風險時提出警示,進行預防性維護管理,提高營運效率。 提供3,000次抹寫MLC ssd 讀寫次數 (容量最高達4TB)、20,000次抹寫StrongMLC (容量減半、耐寫與效能升級) 、10,000次抹寫TLC (搭配高TBW主控,劃時代工業級TLC產品)、40,000次抹寫StrongTLC (容量減為1/3、耐寫效能升級,目前規劃於2020 H1推出)。 TBW與WAF因使用行為而異,工作負載狀況的不同會大大地影響此一數值。 敏博使用JESD-219A用戶級工作負載計算之TBW與WAF不代表用戶實際使用之數值。
ssd 讀寫次數: 限時免費 SSD Fresh 2022 SSD 硬碟壽命優化,減少非必要的寫入,延長使用壽命(2022.11.11)
由於儲存在SSD固態硬碟內的資料會透過搬移來達到平均抹寫和垃圾回收的目的,因此SSD固態硬碟本身通常「預留過多的儲存空間」。 這意味著實際上可用的儲存空間比SSD在系統上顯示的還多,這些預留的空間用作為暫存區域,方便能夠更快、更有效地執行資料移動過程。 SSD固態硬碟的預留的儲存空間多寡通常是由原廠設定的,但是SSD空間預留管理工具允許使用者對此進行更改。 透過減少設定的預留空間,可以增加可用儲存容量,但會降低性能,反之亦然。 這種情況為SSD固態硬碟可能會拒絕任何資料寫入的操作,但是仍然可以在唯讀模式下讀取檔案。 這種情況並不常見,但是有些使用者曾經遇過,當發生這徵兆通常會推測是SSD壽命即將用盡。
- 如果沒有,你可以嘗試將檔案先儲存在其他位置,或者把檔案複製到其他儲存裝置,然後電腦重新開機,再將檔案儲存回SSD固態硬碟以解決問題。
- 他們自製了一個快閃記憶體讀取裝置,來避開FTL層的控制,直接取得實際儲存在快閃記憶體中的資訊,再測試各種不同的資料刪除情境和作法,來比較FTL層的影響,找出SSD資料刪除的問題。
- 大家好,我是偉仔,今天來聊下對於SSD固態的使用壽命,我們經常會聽到一種說法:寫入次數多了,固態就沒用了。
固態硬碟(SSD)在Windows的磁碟管理或Mac的磁碟工具發現固態硬碟(SSD)的容量是異常的容量大小並且無法讀取,很有可能是控制晶片(Controller)已損壞異常,無法正確辨識固態硬碟(SSD)的容量,這一類情況需要專業的資料救援公司才可以救援資料。 ,置放在匹配腳位的設備讀取、分析,工程師再進行人工組合檔案架構,此種情況的資料救援方法困難度非常高,因為將晶片讀取、分析後,需要有相同控制晶片(Controller)的韌體(Firmware)才能組合,在修復固態硬碟(SSD)資料救援的工作天數比較長。 這一類狀況是故障的固態硬碟(SSD)需在作業系統(OS)可以辨識,常見故障原因是晶片有損壞區塊(Bad Block)造成異常、控制晶片(Controller)不穩定、磁碟區系統格式損壞…等問題,導致無法讀取,這一類情況可以透過專業的資料救援設備修復韌體(Firmware)和工程師人工修復系統格式可以解決救資料。 因為快閃記憶體這三個特性,所以,SSD採取了一種和傳統硬碟截然不同的存取架構,在檔案系統和實體資料儲存層之間,增加一個FTL層(Flash Translation Layer),FTL層會負責提供檔案系統和實體資料層之間的對應,讓作業系統仍舊看到和硬碟一樣的檔案系統。 但是在實際儲存資料時,FTL層會將資料分散到不同的位置儲存,避免寫入動作集中在少數區域。
ssd 讀寫次數: 傳統硬碟HDD以及固態硬碟SSD,我該如何選擇?
讓您的系統是設定成SSD-Friendly環境,以讓SSD效能更快,壽命也更長。 針對主流玩家所需的Gen 3 SSD來說,簡單來說並沒有誰好誰壞的差別,關鍵還是在於玩家「買了SSD想怎麼用」這檔事,是想要拿來做為主要系統碟長久使用的話,選TLC架構SSD可能會比較適合、如果是想要拿來作為第二儲存碟使用的話,有預算可選TLC、預算比較緊湊可選QLC。 甚至玩家如果是想要選擇入門等級SSD的話,不用花大錢也能買到C/P值不錯的選項,但秉持著品牌信仰或是產品耐寫度去購買的話,則是將近萬元也有對應的Gen 3 SSD產品可選,至於究竟是誰好誰壞就交給玩家自己評估了。 不過,文章一開始也有提到,各SSD會因為廠商針對定位和目標客群不同有所區別,會讓即便是相同容量的SSD,也會有不同的價位存在,這樣一來價位較高的參賽者肯定不吃香,也因此我們特別另外設立了「1塊錢能買到的速度」這樣的評斷標準,並以讀取速度作為主要標的,讓玩家能夠藉此了解到花錢買速度的目標。
受益於 3D NAND 技術的逐步成熟,SSD 可以做到在有限的體積內讓儲存容量倍數提升,目前全球記憶體大廠像是 Intel、美光目前都已經可以做到多達 96層的堆疊,也意味著 SSD 未來也將會有更大容量的產品出現。 也因為 3D NAND 技術的成熟,在今年 Intel 與 美光也都陸續推出了採用 QLC 儲存配置的 SSD 產品,帶來更大容量但價格更便宜的產品,而單顆最大容量達 4TB,也已經逼近了目前主流硬碟的規格,也因此可以期待不久的未來 SSD 取代 HDD 。 相較於 SSD 初問世時高不可攀的價格,今年我們慢慢可以發現到更多主打高CP 值的平價 SSD 出現在市場中,有些低階入門款甚至還有千元以下的產品,這也難怪有不少新購電腦、筆電的使用者都會考慮系統效能的提升,因此捨棄傳統的機械式硬碟並直上 SSD 。 使用過SSD固態硬碟就回不去了,因為傲人的讀取速度讓人難以忘懷,然而速度永遠不嫌慢,M.2 PCIe的固態硬碟又重新定義了傳統SSD的效能速度。 目前市面上的主機板都會有M.2插槽,M.2介面的SSD硬碟有PCIe NVMe 及 SATA3兩種規格,且PCIe又有3.0與4.0的協議差異,但你知道 M.2 PCIe的固態硬碟價格落差甚大,其中學問不少,如何選擇 M.2 NVMe PCIe SSD 固態硬碟是個課題,筆者就來說明自己購入的想法。 其中的PERFORMANCE,「通常」代表SSD最快的讀寫效能,在最單純的電腦使用環境(作業系統剛灌好,軟體使用單純,或是只拿來當資料碟),以及SSD剛開始使用的前幾個月,可以到達的效能標準。
ssd 讀寫次數: 文章導覽
固態硬碟(SSD)使用電路板(PCB)和各種晶片組成,所以固態硬碟(SSD)在外觀上可以依照裝置的大小、型態有多樣性的設計,例如: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平板電腦、外接式固態硬碟,依照不同的裝置產生不同外觀和不同讀取速度的介面。 因為FTL層會移動資料實際存放的位置,這會造成資料覆寫的效果和傳統硬碟不同。 作業系統以為自己寫入相同位置的資料,但FTL層可能將第二次覆寫的資料,儲存到SSD中其他位置,原來資料仍舊存在,難以透過資料覆寫來摧毀SSD中的舊資料。 有時不一定能採取全面抹除的作法,NVSL也考慮了另一種情況,在經常使用的SSD中,只刪除特定敏感性的文件。 NVSL發現,若將上千個檔案寫入SSD後,有些檔案可能被複製了16份,散布在SSD中不同位置,想要單獨刪除其中特定檔案的難度相當高。 NVSL測試了13種各國官方認可的資料刪除方法,都無法徹底刪除測試檔案的資料,在SSD中仍舊有部分測試檔案的資料可以回復。
在從HDD傳統硬碟過渡到SSD固態硬碟的過程中採用SATA介面有其優勢,因為與一般標準硬碟使用的插槽相同,亦可以相容於其主機板。 隨著各種SSD固態硬碟介面發展至今SATA III的傳輸速度相較其他更先進的界面來說已稍嫌緩慢,560 MB/s的連續讀取速度和高達510 MB/s的連續寫入速度。 現在的固態硬碟通常除了告訴你質保期是多少之外,還會有一個耐用性的指標,而這個耐用性上面通常會是TBW或者是DWPD,TBW是指SSD的終生寫入量,而DWPD則是SSD每天可以整體寫入的次數,通常用後者會用在伺服器級的SSD上,因為這些SSD的壽命會比較長,而消費級SSD基本都是標註TBW。 但自從SSD(固態硬碟)問世之後,終於讓硬碟速度擺脫跟不上其他零件的窘境。
SSD固態硬碟,是指用固態電子儲存晶片陣列而製成的硬碟,由控制單元和儲存單元(FLASH晶片、DRAM晶片)組成。 由於固態驅動器的速度比傳統的硬碟驅動器快得多,並且價格越來越便宜,因此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SSD作為計算機的主要儲存裝置。 要了解SSD固態硬碟壽命,需要先了解一下SSD固態硬碟中的儲存媒介NAND快閃記憶體。 NAND快閃記憶體原理上是一個CMOS管,有兩個柵極,一個是控制柵極,一個是浮柵.浮柵的作用就是儲存電荷,而浮柵與溝道之間的氧化層的好壞決定著浮柵儲存電荷的可靠性,也就是NAND快閃記憶體的壽命。 硬碟是高科技精密的電子產品,平常可以透過一些第三方工具檢測硬碟的健康度,不要等到硬碟真的壞了才意識到,預防勝於治療,除了平時的備份外,適時地作硬碟檢測也不是一件壞事。 ssd 讀寫次數 許多外部因素也可能導致SSD固態硬碟故障,最主要兩個分別是水和外力重擊。
ssd 讀寫次數: 硬碟檢測工具 – HDDTune介紹(2023年)
最近一兩年由於固態硬碟(SSD)的價格逐步下滑,雖說以單位儲存成本來看仍舊高於傳統的機械式硬碟(HDD),但考量到讀寫效能的提升,因此仍舊是不少追求系統整體效率使用者的首選。 而且除了價格更平易近人,市場上可選擇的 SSD 品牌也是百家爭鳴,競爭也愈來愈激烈,對於消費者來說,不僅選擇更多,產品的性價比更高了。 然而,玩家們也不要以為讀寫速度高就一定代表著一切,畢竟廠商在測試環境下所獲得的數據都是最佳化的數據,因此仍會隨著玩家自己的電腦規格不同而有差異,甚至某些時候會有可能出現頻寬互相搶來搶去、導致頻寬受限、存取掉速的現象,不過讀寫速度仍是玩家在挑選時,可做為重要評斷的一個關鍵點。 這裡要說的意思並不是它完全不再生產或販售,而是因為M.2 PCIe ssd 讀寫次數 SSD的普及化(價格下降),加上其實際的讀寫速度已逐漸跟不上目前玩家「大數字時代」的要求,導致SATA SSD在選擇上逐漸退出主流圈。
雖然 ssd 讀寫次數 SSD 少了因機械零件而可能造成的物理故障,但是一旦出現了硬碟損壞的狀態,就是直接故障,而且在這之前基本上是毫無徵兆。 西部威騰(Western Digital)今年在 CES 2020 消費電子展上發表世界最大的外接式 SSD 硬碟,並以子品牌 SanDisk 為名上市,最大容量高達消費級前所未有的 8TB,而且體積非常小,可以直接塞在褲子口袋裡。 目前西部威騰還未宣布 SanDisk Extreme 8TB 售價與上市日期,但考慮到 2TB 版本的售價依然維持在新台幣 9000~10,000 元的售價,新的 8TB 版本的價格肯定好幾倍以上。 如果您認為 SSD 速度較為緩慢,您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提高 SSD 速度,例如讓 SATA 控制器運行在 AHCI 模式下,避免磁碟碎片整理,禁用Hibernate & Superfetch,對齊SSD分割區等。
ssd 讀寫次數: 硬碟摔到時,你該知道的5件事(2022年)
這樣設定會讓資料進入 NAS 時先全部以最高速寫入 Apacer M.2 SSD 快取,然後再轉存到 HDD 中。 但是這個模式有很大的風險,就是寫入到一半如果 SSD 掛了,那寫入的所有資料就會毀損。 同時在快取設計上,系統比較注重資料安全,因此預設為:唯讀快取、 RAID 1 、隨機 I/O 寫入。
建議還是養成定期備份所有檔案的習慣,以防SSD故障影響使用壽命的狀況。 但固態硬碟並不存在實體讀取頭與碟盤運轉時間的問題,透過電流,讀取任何一磁區所需要的時間皆相同,磁碟重組不但沒有意義,還會減少它的壽命,會出現掉速的情形,是因為要將資料存入固態硬碟,快閃記憶體必須經過先抹除再寫入的動作,剛買回來全新的SSD不需進行抹除,速度自然較快,通常經過格式以後,SSD都能回復原來的速度。 另外SSD是否有4K對齊等等,這些都跟SSD的效能與壽命息息相關,以下我們便整理出一些簡單實用的優化手段。 採用「3D XPoint」技術打造的 Intel Optane SSD 900P 系列。 答:可以,有些人只有安裝一顆SSD並沒有傳統硬碟,這樣當然也可以,但這只比較適合沒有重要個人資料的使用者,SSD故障是無法資料救援的,所以您的資料如果很重要,建議還是要存在HDD比較保險。 因此大部份的使用者還是會再加裝一顆1TB的傳統硬碟(D槽)放個人資料檔案。
ssd 讀寫次數: 網友發現 M1 Mac 的 SSD 使用量異常,恐提早達壽命上限,也教你看 SSD 健康狀況
M.2是SSD固態硬碟小型化的介面,就物理尺寸的大小而言,M.2 SSD目前體積最小的。 具有短插針連接器,並且通常是水平配置在主機板上,因此極為不顯眼。 但是,因應極小的體積,電路板上元件的的高密集度會使它們在運作時變得很熱,因此超高效能M.2介面的SSD固態硬碟通常自帶散熱器會散熱片(和DRAM記憶體的散熱片類似)。 以250GB的三星970EVO為例,保修政策為5年或150TBW,5年為260周,則平均每周需要完成577GB的寫入,平均每天82GB的寫入,相當於每三天把硬碟數據重新更換一遍。
當初設計的用意就是為了取代『硬碟』,所以 NAND 的儲存單位也是512 Byte/Unit。 目前市面的資料儲存設備(Data Storage)以儲存的材質區分為『磁性介質表面儲存設備』代表性產品是傳統式硬碟,另一是『積體電路的儲存設備』代表性產品是 RAM, ROM, SSD Flash Memory….。 固態硬碟的擦寫次數是固定的,所以壽命有限,擦寫一次叫做1次P/E,所以固態硬碟的壽命是以P/E為單位的,一般不會用時間作為單位。 在NAND快閃記憶體中,P/ECycle,也稱為擦除次數,是判斷NAND快閃記憶體壽命的關鍵引數。 隨著P/ECycle的增加,浮柵與溝道之間的氧化層被磨損的越來越嚴重,導致浮柵中電子的控制越來越艱難,最終結果就是,NAND的壽命走到了盡頭。 每顆NAND快閃記憶體,不管MLC或者TLC,在出廠的那刻,壽命就固定了,所以,減少PEcycle,是延長SSD固態硬碟壽命的主要方式。
基本上固態硬碟的原理和隨身碟的原理設計方式是一樣的,儲存晶片加控制晶片。 因此也是存在寫入次數的限制的,超過寫入次數了該儲存晶片就可能發生問題無法再次儲存資料了,相對於普通的機械硬碟發生壞道的現象的機率還是比較低的有較大的資料安全優勢。 一般快閃記憶體寫入壽命為1萬到10萬次,特製的可達100萬到500萬次,然而整臺計算機壽命期內檔案系統的某些部分(如檔案分配表)的寫入次數仍將超過這一極限。 特製的檔案系統或者韌體可以分擔寫入的位置,使固態硬碟的整體壽命達到20年以上。 不過 QLC 因為單一儲存單元的資訊量較大,因此讓使用者比較有疑慮的會是「抹寫次數低」的問題,不過由於目前 3D NAND 技術更為成熟,再加上廠商們在主控與讀寫演算法上的努力,讓 QLC SSD 也能做到與 TLC SSD 相同的使用壽命。
依照JEDEC的定義,資料寫入總位元數TBW 的數值在說明一個SSD的總兆位元組的寫入量,簡單來說就是該SSD的一生能夠被寫入的資料總量為多少TB,以TEAMGROUP MP34 M.2 PCIe SSD 2TB為例,其TBW值為2,000TBW,所以就代表他這一生可以被寫入的資料總量為2,000TB。 Flash的特點是不能隨機寫,所以SSD需要實現一套log structured的映射。 答:裝了ssd不光是開機快,平常文書上網等等都快,有ssd開機不用30秒,沒有ssd開機可能要1分鐘。 以前SSD很貴,大家對SSD也沒信心,而現在SSD已經是主流了,SSD一定要裝,反而是HDD不一定。 可看到Sandisk Ultra II被寫到掛掉時, E6的原始值都破表了,目前值卻還是100%… Sandisk SSD 的SMART值很特別,健康值%數或用掉的%數全沒記在SMART的目前值或是原始值,只有官方的Dashboard軟體才會在E6值換算並顯示用掉的%數。
此外,Renee Becca還是一款可靠的檔案資訊備份軟體,支援硬碟、分割槽、獨立檔案等不同單位的檔案備份與還原操作。 出現此類問題的通常表現為作業系統需要非常長的時間來嘗試讀取或保存某個檔案,而最終會出現類似“放棄操作“的錯誤資訊。 下載並打開CrystalDiskInfo軟體檢測三星某型號的固態硬碟,在健康狀態的欄目中,檢測到該固態硬碟剩餘壽命還有95%。 固態硬碟的壽命實際上是由NAND寫入量決定的,NAND寫入量受主機寫入和寫入放大率的共同影響。 再精細一點的說法,不是每儲存一筆資料,就代表一次,SSD的最小存取單位為「Page」,一個Page約2KB,每寫入一個Page都要先清除上面的資料,即是erase/write cycle,因為每次都需要清除page,SSD的最大效能瓶頸由此而來,如果能解決這個問題,SSD的速度將會更快。
由香港SEO公司 Featured 提供SEO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