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7在俯衝當中能達到極快的速度,且強韌的結構也能保證機身不解體,這令它可以爬升至高空,向對手採取高速俯衝的掠襲戰術(B&Z)。 英國皇家空軍飛行王牌Clive Caldwell曾陳述北非戰場的P-40飛行員,有時候甚至會刻意用衝撞方式撞爛軸心國戰機獲取戰績。 雖然P-40無法同歐陸或北非等戰場的軸心國戰機進行比拚高空高速性能的對等抗衡,但由於有比BF-109與噴火式更長的續航力,雖然缺乏高空飛行性能、爬升率惡劣的P-40在二戰開戰初期憑藉尚能一用中低空運動性、相對具有優勢的火力與裝甲、強橫的結構,在空戰與對地任務保有一席之地。 不過在太平洋戰場,普遍具有高運動性的日本戰機卻讓P-40的運動性難有發揮餘地,又反而需要多利用俯衝性能求取一線生機。 XP-40Q測試時武器只搭載基本裝備與4挺.50重機槍,屬輕裝配置,但寇廠聲稱量產時可更換成6挺.50重機槍或4挺20機炮;整體來說,大幅引進嶄新氣動力資料反饋的XP-40Q飛行性能確實不俗,特別是在運動性與機敏性方面超越除了輕量型P-51H之外所有量產型號的P-51 ,可與P-63同列為1944年當時美國陸航最高運動性的戰機。
也由於87系列增強駕駛區域的防禦,因此飛行員可以對耐戰損性較差的軸心國戰機(尤其是日本系機種)執行被彈風險大的迎面對射戰術,爭取戰術優勢。 本型號的P-40吸取了英國對戰斧I型的批評,武裝有機翼上的4挺0.30英吋機槍,發動機整流罩上方增裝2挺0.5英寸的M2重機槍。 不過最早的戰斧IIA仍維持未裝設防護系統的設計,因此英軍拒收,這批為數100架的飛機後由中華民國購入。 在戰斧IIA(P-40B)起,配備裝甲、防彈玻璃、部分的燃料系統加固;戰斧IIB(P-40C)時,換裝容量609公升的改良式自封油箱提供燃料系統的全面防護、增加對地武裝掛架,機腹掛架亦可增裝1具容量236公升的可拋式副油箱。 P-40開發是衍生自P-36的量產計畫,雖然美國陸軍航空隊因應世界局勢複雜下訂購了一批P-36取代舊型戰鬥機,但對該機性能並不滿意;因此陸軍航空隊在1937年斥資要求寇蒂斯開發一架裝有V-1710發動機、渦輪增壓器的P-36,該機開發代號為YP-37,寇廠使用了標準的75型機身改裝。
p40戰鬥機: 飛虎隊的P40戰鬥機
到P-40C時,Hawk 81系列的改良容餘已經趨於極限,但是強調多樣化任務、增強防禦等設計需求成為下一批次P-40的設計重點。 第一批次量產的P-40機系,公司代號Hawk-81A-1,生產340架;主要武器為2挺0.3英吋機槍、2挺0.5英吋機槍,無防護裝甲、自封油箱。 零式的性能更好,但也2113是相對5261的,零式的水平盤旋機動性4102,爬升率都明顯優於P40,在近距離的纏1653鬥中處於絕對優勢,但是P40的機體較重,機身結實,有座艙裝甲和自封閉油箱,比較耐打,雖然水平機動性比零式差,但是如果採用核枝鉛正確的戰術… 因為當時的液冷發動機雖然功率更大,但也帶來了更重、更復雜和故障多的問題,因為如果冷卻液洩漏會很容易造成故障引起飛機失事,而風冷的引擎雖然更輕、更緊湊,但其較大的前部面積會產生大量的氣動阻力,所以在當時很難取捨。 P-40戰鬥機的機身採用P-36戰鬥機的機身基礎,為全金屬半硬殼設計表面覆蓋應力蒙皮,前部是動力艙、中部為駕駛艙主翼、後部為尾翼等結構佈局。
所屬P-43與6架P-40赴緬甸戍臘執行護衛任務,但該役P-43未善盡高空掩護任務,導致P-40機隊獨自和6架日軍戰機接戰。 根据战后保留下来的空军第7集团军的文件,在其下属部队中使用的各型P-40数量在1943年7月达到颠峰,总共有87架小鹰和9架战斧;而到了1944年3月,这个数量变成了64架小鹰和5架战斧。 到1945年5月,整个苏德战场前线只有一个团24架P-40系列的战斗机还在一线服役。 但这种局部修补根本不可能给P-40带来多大的提升,相较于英国人自己的主力战机喷火战斗机,P-40的平飞时速要慢100千米/小时,“喷火”可以装8挺7.7毫米口径机枪或2门20毫米机炮和4挺机枪,大大优于P-40C两挺12.7毫米机枪+四挺7.7毫米的火力配置。 此外,P-40的最大弱点是高空性能差,一过6000米,速度和操控性就急剧下跌,使其无法胜任高空护航战机的角色。
但是歐洲戰線的資訊傳回美國後工程師發現XP-44的帳面性能仍然不足以面對未來需求。 在1940年9月13日提出AP-4L(發動機換為R-2800、輸出2,000匹馬力,後來的P-47戰鬥機),甚至還有配備V-1710的機型設計。 也由於陸航認為共和飛機提出的後續方案都會比P-43性能更具優勢,因此在決定投資開發AP-4L時,同時也決定中止量產P-43。
但這惡化了引擎的散熱效果,最後導致AP-4在1939年3月22日測試時因為引擎起火墜毀,飛行員跳傘逃生。 製造,是美國陸軍航空軍(美國空軍前身)在二次大戰中後期的主力戰鬥機之一,也是當時最大型的單引擎戰鬥機,其後期的M / N型更排得進二戰時盟軍最快的螺旋槳戰鬥機之前列。 由於其機身明顯較其他型戰機壯碩許多,故當時被空勤人員暱稱為「水罐」(Jug)。 然而,1941年的美國戰爭工業產能尚未全速運作,R-2800引擎也還在測試階段,且共和公司因為前兩款戰機的訂單遭到取消生產線也處於閒置狀態。 美軍為了避免這段空窗期造成的人力銜接與產能浪費對公司未來量產會造成負面效果,因此最後決定訂購了53架P-43。 除了陸軍核可的53架,原先預先購置的80架XP-44也在陸軍允許下改裝成P-43A型繼續製造。
1941年12月20日,10架日軍九九式轟炸機從越南飛入中國領空,目標昆明機場。 在中國領空肆虐太久的日軍轟炸機羣連護航戰鬥機都沒帶,大咧咧地飛到昆明上空。 起先在更先進的飛機可供大量使用以前還採用P-40是一個必須的權宜之計。 但不知為什麼緣故,一種飛機也沒有生產出來;之後P-60飛機的計劃停止了,只有少量的P-47B戰鬥機“雷電”代替P-40。 因此P-40飛機還得繼續生產,當P-40的生產最後結束時,這家工廠生產的其它型號戰鬥機也都停產了,不過該工廠生產了太平洋戰爭前中期美國大多數的戰鬥機。 第一批次量產軍援給海外盟邦的P-40機系,生產自1939年到1942年,包括蘇聯、英國、中國均有獲援,蘇聯的軍援機是由英國接收的戰斧IIB轉手取得;外表特徵特色是發動機整流罩裝有機槍,發動機罩與散熱進氣口較小。
p40戰鬥機: 柯文哲赴沖繩「飛機照」曝光 網友心疼喊:清流!坐廉航太辛苦
另外,在首次校閱時,M4戰車由軍方標示為民國33年到34年間反攻緬北作戰所使用的「M4A4中型戰車」,卻被辨識出該車為「M4A1戰車」,鬧出烏龍,而本次軍方除了換上正確戰車,說明牌也改標示為「M4戰車」。 漢光31號演習「國防戰力展示」將在下月登場,展演項目區分為空中分列式、地面閱兵與分列式、戰技操演等三階段,由總統馬英九親自校閱三軍。 地面分列式中,「抗戰紀念梯隊」除了有抗戰旗幟車隊、抗戰先進車隊和抗戰時期戰車、戰機外,還包含37式、57式戰防砲、75式山砲、馬克沁、M2水冷式重機槍等陸戰輕重兵器。 1941年8月31日,一批原本要运往英国的战斧IIB式战斗机(P-40专门用于出口英国的型号)被送到苏联。 这些英国版的P-40依然装备了英国制式的武器——.303英寸机枪,机身上喷涂着英国的飞机编号比如AH、AK和AN,每一架都被拆开后装在巨大的板条箱里。
1944年4月,P-47D佈署到中國戰場提供駐華空軍高空作戰任務,美國第十四航空隊裝備了2個中隊的P-47D,1945年初美國海軍陸戰隊攻下硫磺島後,加長航程的P-47N也被派遣進駐,擔任為B-29轟炸機轟炸日本本土的護航任務。 P40較為人知的戰績是在東亞戰場締造,由美國飛行員陳納德成立的空中傭兵部隊—飛虎隊在二戰初日軍攻勢摧枯拉朽之際,駕駛著P40戰鬥機與鋒芒正盛的日軍交手並多次贏得勝利,其發動機下顎漆上的鯊魚嘴成為宣傳中廣為人知的P40塗裝象徵。 日本日本在菲律賓、東南亞戰場擄獲了許多被同盟國軍放棄的戰爭物資,尤其在英國逃出緬甸時在仰光等地取得了不少P-40,在1943年時日軍有為數10架以上的P-40E在支援各種任務,在緬甸當地駐紮的飛行第50戰隊曾經有編裝4架P-40E作為防空使用,在1944年後的中國戰場也有擄獲P-40K、P-40N等型號。
后来对此原型机作了修改,把散热器向前移到发动机下面,外观才与日后的P-40接近。 军械按照陆军航空队的标准与P-36相同,包括一挺7.62毫米和一挺12.7毫米机头机枪。 編隊接戰,常遭Bf-109以垂直機動戰術給獵殺;但是在1941年末至1942年初重新檢討空戰編隊,以流動編隊(近似於德國空軍的雙機編隊),並在中隊後安置一到兩組可實施薩奇剪戰術的編組,讓整個中隊以較為鬆散的架構接戰。 但是對老練的德國空戰菁英來講仍然很容易得手,因此北非空戰中幾位德國知名王牌戰果多半是獵殺P-40得來。
國府早期獲得軍援的優先順位低於其它主要參戰國家,加上國內無自製飛機能量,為了盡早恢復戰力故吸收了許多美製特規機種,這狀況在P-40上也存在;第一批100架P-40原本是為英國製造的戰斧B型機,但是英國後來拒絕接收,因此將這批飛機轉售國府。 這批飛機為配合英國規格,因此製造時便沒有配備無線電、機槍、導航設備,該型號亦無法加裝可拋棄式副油箱與炸彈架,因此主要只能作為空戰運用,因此雖然飛機本身價格並不高昂,國府為此去額外籌措補充戰機所需武備,但部分非標準制式配備,因此增加了戰機的後勤難度,尤以是P-40使用的是自購的RCA-7-H無線電,該裝備穩定性一直遭到使用者詬病。 雖然在俯衝速度及滾轉性能上仍舊不弱於1942年之前的軸心國戰機,但陳納德等早期訓練P-40飛行員的指揮官都會告誡對上日本戰機時不要讓飛機減速進入纏鬥狀態。
- 浴血長空的P40(請忽視那個英國標誌)(第一次做科普,不喜勿噴。)P-40 不是當時美國最更先進的飛機,但可以較快地投產,價格也相當便宜。
- 日機不可戰勝的神話也就此被“撲殺”戰術打破,日軍飛行員報告稱,九七式戰機根本無法捕捉高速俯衝下來的P-40。
- 1955年5月18日三大隊中尉作戰參謀何偉欽從屏東駕駛F-47N飛往廣東,該機最後在廣東海豐迫降,未修復。
- 殲8 中國國首次在自行設計的殲擊機上大面積使用複合材料的飛機,在2001年4月1日編號81192的殲8飛行員王偉,在攔截美P3C的過程中,與其相撞,飛行員王偉不幸壯烈犧牲!
- 在P-35成功銷售到美國陸軍航空隊後,塞維斯基飛機公司開始準備下一款戰機的開發。
除此之外,還在散熱器進氣口處整合了潤滑油冷卻裝置,通過這種方案減少進氣口帶來的阻力增加問題,在引擎的上部分,則設計了一個尺寸比較長的增壓進氣口提供引擎所需空氣,側面則是朝後的排氣口,這基本上就是動力系統的組成了。 在這個背景下,P-40戰鬥機選擇了當時的Allison V-1710系列液冷引擎,並拋棄原型機腹散熱器的設計,將重新設計的乙二醇散熱裝置設計在引擎的下方,形成獨特的下巴散熱器。 8月23日,日軍以第58飛行戰隊所屬之九七式重轟炸機轟炸重慶,護航部隊為第25、第33飛行戰隊,攻擊部隊規模達27架。 空軍集結了四大隊、十一大隊共8架P-43、10架P-40E與11架P-66攔截,雙方在重慶近郊南川、歌樂山、北碚上空爆發空戰,日軍聲稱1架九七重爆遭擊落,國府空軍則承認四大隊遭擊落1架P-43(段克恢少尉駕駛)、1架P-40,十一大隊2架P-66墜毀(嚴桂華、蘇任貴駕駛),亦為空戰損失。 10月25日(一说10月24日)一架由中華民國空軍周志開(僚机驾驶员杜兆华)駕駛的P-43在陝西省洋縣上空擊落日軍百式司令部偵察機1架,為P-43在中國戰場首場空戰勝利。 1942年8月17日:美國駐華航空特遣隊第75戰鬥機中隊所屬之2架P-40E、2架P-43在桂林附近空域得知有日軍戰機入侵,P-43可能擊傷1架百式司令部偵察機。
P-40E則是由美國陸軍航空隊要求而生,1941年2月18號美軍要求將P-40D的武備增裝至6挺機翼0.50機槍、機下派龍架增為3具,共可外載1,500磅的各式炸彈,機身防禦裝甲增重至79公斤。 隨後在1941年5月起美國開始訂購首批420架的P-40E-1,並且以租借法案援助英國及蘇聯,英國將E型機稱為小鷹MKIA。 若不考慮寇帝斯以極短時間的緊急動力壓榨出的帳面表現,依照使用者的測試和評價所言,強化武力與掛載標準而增加阻力的P-40E的飛行性能較P-40C / D 都更為低劣:E型機的起飛重量因大幅增長到3,814公斤,引擎馬力不足的現象較其它型號更為嚴重、阻力也偏高導致動能消耗快,很容易就陷入沒速度又沒高度、無法機動的處境。
在1951年韓戰爆發,美國重新援助中華民國,美軍顧問團從菲律賓的美軍物資儲藏處撥交約200架的P-47N(此時已根據美國空軍的型號命名基準而改名F-47N)在1952年11月1日由漢考克號航空母艦運達臺灣,最終空軍整理了189架撥交部隊,撥交給撤臺的三、四、五、十一四個戰鬥機大隊運用。 由於F-47N具有長航程、重火力,中華民國空軍頻繁將其運用在沿海炸射與大陳群島的空防,在東南沿海各處空戰曾多次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米格-15和La-11交戰,由於經常在前線運用,操作F-47N損失的紀錄也十分頻繁,操作F-47的最高階犧牲者為四大隊陳康大隊長。 由於解放軍配備了噴射戰鬥機,以高速見長的F-47N優勢遭到剋制因此任務空間不斷收縮,在美軍軍援噴射戰鬥機後,1957年3月最後由三大隊配備的雷霆機全數退役。 雖然P-40N-1看似飛行性能改良幅度明顯,但是這已經是歐洲西線戰場二至三年前的主力機水準;盟軍側已有高性能的P-51D、P-47D、噴火Mk.VIII / IX / XIV等高性能戰機的時期,靠大幅度減重工程才獲此性能的P-40N-1仍舊只配擔任密接支援與低空戰術偵查等任務。 問題是二線任務又不需要這樣子的空戰性能,低空偵查與轟炸掃場時又顯得性能過剩、裝備不足,最後P-40N-1該批次只生產400架,推出配發前線後使用者依然發出了與P-40L當時同樣的抗議:火力和裝甲不得減少、機載裝備和外掛能力是多多益善。
但P-36已經批量生產,經過實戰考驗,只需要對生產線作少許改動即可生產P-40。 它幾乎是二戰開始時美國僅有能夠大規模量產並外銷的機種,有人説這是“最好的第二選擇”。 得到了更多動力後,Hawk 87系列增加更厚實的駕駛艙防禦裝甲、自封油箱,且機翼武備統一升級成0.5英寸的M2重機槍,投射火力仍維持4挺設計,並未因取消機鼻武備空間而削弱。
在武器配置上,早期版本為在機鼻配備2挺12.70毫米M2勃朗寧機槍、機翼上配備2挺12.70毫米M2勃朗寧機槍,機身上無額外的外掛硬點。 1943年6月時,中華民國空軍可用戰機統計只剩7架A-29、10架SB-2、5架P-40E、9架P-43、46架P-66;在前半年的運用後自1943年下半葉後中華民國空軍可稼動之P-43即不滿十位數。 法国人倒是兴高采烈地订购了100架,但当100架P-40还没出厂时,法国就在德国的闪电战下投降了。
5月19日,鄂西會戰之際,4架四大隊所屬P-43、8架P-40E自巴縣白市驛機場起飛,掩護二大隊A-29哈德遜式轟炸機轟炸湖北枝江洋溪鎮日軍艦艇,遭日軍防空炮火及戰鬥機攔截。 2月24日,日軍第16飛行戰隊所屬九九式雙發輕轟炸機由第25飛行戰隊所屬一式戰鬥機掩護空襲梁山機場,由21中隊隊長王特謙率領4架P-43升空攔截;日軍戰報中聲稱擊落1架P-43,實際上該役3架P-43遭擊落,駕駛2104號機之飛官許曉明中尉陣亡,日軍則毫無損失。 YP-43與AP-4的不同處主要在重新設計的機背,AP-4為了塞入渦輪增壓器而挪高駕駛艙位置,造成飛機阻力增加。 新設計則是將座艙移低,採用剃刀背的設計將座艙後端與機背流暢的接合為一,將尾輪支柱加高改善視野,並重新設計整合渦輪增壓器進氣道的發動機整流罩。 1941年12月25日聖誕節當天,飛虎隊又和日軍在仰光上空激戰一天,擊落敵機19架,自己損失2架。
總體來説,P-40僅能在中低空憑藉服役當時還算優勢的火力以及強橫結構、適度裝甲取得優勢;隨着新型戰鬥機如P-47、P-51的服役,大多數P-40很快的退居二線或是擔任訓練的任務。 但作為一款”二流“戰鬥機、對許多部隊來説卻成為僅有選擇的P-40卻在許多戰場作戰,是盟國方面使用非常廣泛的一款戰鬥機。 P-40戰鬥機在整個1942年和1943年間在北非與德國人和意大利人作戰,而另一些則在阿拉斯加、澳大利亞、中國、爪哇、夏威夷、新幾內亞和所羅門等地上空同日本人交鋒。 中國和蘇聯飛行員也飛過這種飛機,雖然斯大林抱怨P-40在對德作戰中不像貝爾飛機公司的P-39飛蛇那樣有效,然而一些飛行員卻喜歡這種飛機的低翼載荷。 而在中國,飛虎隊使用自英國的100架外銷型P-40在緬甸與中國戰區抵抗日軍的侵略,傳自英國人的鯊魚嘴塗裝也成為P-40戰鬥機的象徵。 但寇蒂斯的需求被英國得知後,英國開始擔心梅林引擎的製造量不夠英國和美國使用,阿諾德則是擔心艾利森無法供應足夠的V-1710給美軍擴產戰機使用。
公司編號Hawk 87-B3,設計自P-40F-5-CU批次改良;V-1650發動機使用的一級二速機械增壓雖然提升了部分高空動力優勢,但英國希望更具空戰優勢的P-40,因此在1943年生產的P-40F獨立出一個新型號,朝空戰專精演化的P-40L。 生產集中在1943年,計生產700架,其中有330架由租借法案授權移交給英國皇家空軍。 P-43A-1是租借法案通過援助中國條款後第一款美軍軍援的戰鬥機,1941年後中華民國空軍既有的俄製戰機遭日軍零戰絞殺殆盡,P-40軍援提供數量有限、P-66無法擔負戰備大任的狀況下,P-43是1942年時中華民國空軍手頭戰力最優越的戰機,國內對其寄予厚望。 原本除了國軍外,也計畫讓飛虎隊第三中隊換裝成P-43,但最後因戰況轉壞,美軍駐華部隊改組之故未果,但美國駐華航空特遣隊後來仍從中華民國空軍調用了7架軍援的P-43補充戰力缺口。 不只如此,這125架額度中美軍又截留了17架作為支援澳洲皇家空軍之用。
P-40K-1-CU到P-40K-5-CU批次的K型機,機身仍使用E型機設計,P-40K-10-CU以後的機型在後段機身使用延長尾段的長胴型去抵銷發動機提升推力後帶來的力距增加問題。 P-40K的廠商宣稱性能在高度1,520公尺(5,000英尺)極速為515公里(320英里)、高度3,560公尺(15,000英尺)極速為582公里(362英里)、爬升到15,000英尺需7.5分鐘,勉強恢復回P-40D型以前的飛行極速表現。 但是中國戰場的使用經驗顯示即便在最優勢空域(12,000-15,000英呎),K型機最佳極速仍落在555公里(345英里)這個區間,稍優於英國測試的P-40E數據,但沒有本質上的差異。
AP-2的製造經費來自美國陸軍航空隊,在P-35生產合約簽署時要求必須在最後一批生產型上安裝新增壓器的要求,渦輪增壓器在B-17轟炸機研發搭配成功後受許多飛機製造廠商青睞,裝備後飛機的高空性能將得到前所未有的突破,而美國陸軍航空隊也在積極物色裝備渦輪增壓器的戰鬥機。 AP-2的設計將駕駛艙重新設計,渦輪增壓器放置位置在發動機後方,原型機於1939年3月完成交付陸航測試,也就是由P-35改裝而成的XP-41。 不過這種設計無法解決廢氣脈衝對增壓渦輪的傷害,因此在原型機測試階段後即放棄了這架飛機後續的發展空間。
由香港SEO公司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SEO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