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密闭的箱子也可以当作无限大障板,使前、后波彼此作用的机会降到最低。 低音反射式则是无限大障板的衍生设计,由于锥盆的尺寸大小与共振频率会限制喇叭的低频表现,所以在装一个具有开口的音箱可延伸低频响应。 开口的大小由音箱体积和单体的共振频率所决定,当音箱反射发声相移,使开口和锥盆发出的低频相同而产生加强效果。 比起音質,Bose Soundlink Micro更著於多樣化的功能及小巧的體積。 还有海耳博士在一九七三年发展出来的丝带式改良设计,称为海耳喇叭,理论上非常优秀,台湾使用者却很稀少。 压电式是利用钛酸等压电材料,加上电压使其伸展或收缩而发音的设计,Pioneer曾以高聚合体改良压电式设计,用在他们的高音单体上。
在Tannoy 70周年庆时,它们推出新的旗舰Kingdom喇叭,中音部分仍采用同轴设计,另外加上超高音与超低音单体,这款喇叭也说明了同轴设计的限制。 喇叭单体从单一的全音域设计,逐渐发展成多音路设计,工程师发现到不同频率单体间有许多衔接的问题,包括分频点、分频斜率、灵敏度、相位等都可能产生误差,于是有两种新的思考方向被提出来,一种是全音域喇叭,一种是同轴喇叭。 Jordan设计AXIOM80单体,是针对录音鉴听所设计的,也是全音域单体的长青树。 Jordan与另一位英国人Watts在1964年组成了Jordan Watts公司,当时所推出的Model Unit单体一直持续生产了20多年。 这个单体采用十公分的金属振膜,铍青铜制的音圈,以及方形的框架,非常有特色。
USB 音箱使用 USB-A 連接埠來與電腦、筆記型電腦和遊戲主機連線。 這款喇叭的安裝方式也相當簡單,插入AC電源後,就能選擇包括無線藍芽、3.5毫米AUX輸入、光纖輸入和USB FLAC多種連接方式,讓你在短時間內就能享受高品質的聽覺饗宴,且價格合理,就CP值來說非常值得入手。 以吉他音箱而蔚為知名的品牌Marshall,相信同為搖滾樂手的人,對它一定有所耳聞,承襲了Marshall音箱的經典設計,該品牌所推出的音響喇叭在外型上獨具一格,而在音質表現上,則可以說是最適合用來詮釋搖滾樂的專業音響喇叭。 JBL PULSE 4的揚聲器放置在圓柱形喇叭的上下兩端,配合360°的聲學結構設計,可帶來相當具包圍感的環迴立體聲,而底部的低音單元亦提供了震動浮動頻率,大大增加了低音的震撼性及力量,特別適合在派對上播放節奏強勁的音樂。
Rice与Kellogg并没有认真去研究这个现象,因为这种发音装置频宽不足,还会发出大量臭氧。 1940年代,法国核物理学家Siegfried Klein再度发现此现象,并尝试开发新的喇叭,1950年他替新产品命名为「离子喇叭」。 这种设计没有机械谐振,没有质量,有无限的顺服性,似乎是喇叭的一大突破。
Tannoy的同轴概念来自三○年代全音域点音源设计,构造简单,具有线性的对称与方向性、失真低,音像准确等优点。 为了得到足够的低音,Tannoy不断在尺寸上加码,最后把38公分的同轴单体运用在Westminster Royal等顶级喇叭上,可产生相当雄壮的低频。 近年来Tannoy除了设计双音圈同轴单体外,也在高音单体装置了郁金香型导波器,提高频率响应的平顺。
这种设计一方面使系统的失真大为减少,一方面还能发出雄壮的低频,缺点则是效率大为降低。 纸盆式喇叭工作原理是:当处于磁场中的音圈有音频电流通过时,就产生随音频电流变化的磁场,这一磁场和永久磁铁的磁场发生相互作用,使音圈沿着轴向振动而发出声音。 雖然攜帶型產品容易給人陽春的印象,但眾多品牌推出與高解析音樂相容的攜帶型喇叭,都十分專業且受到歡迎! 價格與功能上也有蠻多選擇,再加上外型通常都設計得相當有型,相信不論是否注重產品外型,都可以挑選到適合自己的商品。 此外还有气阀式扬声器(让空气由受压缩的空气槽流经号角而发声)、感应型、热摩擦型,以及正式商品化的薄膜型等设计。
喇叭: 耳機麥克風與音箱
1932年成立的英国Vitavox,在1947年推出可媲美Klipschorn的CN191号角喇叭,频率响应已经可达20Hz-20kHz,目前也仍在预约生产中。 从早期的铁制、铝、锌号角,逐渐演变而有塑料、水泥、木头号角、合成材料号角等多种材料。 设计得当,可以把号角喇叭音质较不细致的问题做部分解决;设计不当,甚至会有吼声效应出现。
就像透过耳筒聆听两声道立体声重播般,只有在头颅中心的 一把人声,以及极左极右的音乐声,完全谈不上三度空间舞台感。 所以务必先搞妥这个平行于喇叭背墙前的三角关系,否则难有正常靓声。 2、机械式故障,超负荷的驱动喇叭使得纸盘移动超出范围并和线圈分离,或线圈和线圈座分离,纸盘折边或喇叭支撑圈被扯破,以上任一种情形一旦发生,都可以使喇叭发生故障。 当折边或支撑圈被扯破,线圈将会和它们磨擦,因为纸盘组件已不能适当地在中心位置悬吊,小的破裂也许刚开始感觉不出来,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当裂缝变大时,喇叭就会跟着坏了。 有许多分类方法,一般按照发音的方式方法,分为吹孔气鸣乐器,单簧气鸣乐器,双簧气鸣乐器和唇簧气鸣乐器,统称为木管乐器,尽管许多乐器都已使用金属,橡胶乃至合成材料为原材料了。
Hobrough发现带状喇叭后的三十年中,他以经营空中绘图和靠着自动机械的专利贴补,持续进行研究,终于在1978年发展成功频率响应低至400Hz仍然平直的带状单体(当时产品只能到600Hz),并且不会融化、破碎或变形,失真则只有1%。 Hobrough与他的儿子Theodore Hobrough还获得一项专利:与带状高音搭配的多丙烯低音所使用的无谐振特殊音箱。 不过他们以Jumetite Lab为品牌所制造的喇叭,一心想以较低价格提供给大家使用,在市场上却没有红起来。 后来包括加州柏克莱的VMPS Audio、爱荷华市Gold Ribbon Concepts、麻州的Apogee Corporation,都发展出比Jumetite Lab频宽更大的带状喇叭系统。 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期间,爱迪生留声机公司倒闭了,其它人也好不到哪去,需要扩大机驱动的喇叭因此推广不顺,老Victorla留声机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前都还很流行。 二次战后经济起飞,各种新型音响配件成为抢手货,锥盆式喇叭再度受到严重考验。
,但與高解析音樂相容的書架型喇叭,又比傳統型的喇叭能展現較細膩的聲音。 雖然此種產品的音質無法與落地型、tallboy型平起平坐,但仍然可以感受到與一般音質的差別。 與此同時,Bose Soundlink Micro還具備手機免提通話及SIRI 及 GOOGLE 語音指令,即使手機不在身邊也可透過喇叭接聽電話,作出不同的指令。 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在於喇叭的播放時間較短, 只有約6小時的時間,不過即使如此,相信對戶外活動來說也相當足夠。
60年代初期Janszen加入KLH公司为KLH-9的上市而努力,由于KLH-9的大尺寸化,解决了Quad ESL的问题,一直到当1968年Infinity公司成立前,KLH-9静电喇叭都是最Hi-End的产品。 Janszen的成就不仅于此,在他协助下,Koss、Acoustech、Dennesen等静电喇叭陆续问世,Janszen企业的首席设计师Roger West也自立创设了Sound Lab公司。 Webster发明了指数型号角喇叭,由于高达50%的效率(一般的动圈式喇叭的效率只有1-10%,Klipsch的号角喇叭效率约为30%),很快就被普遍运用在剧院、体育场等需要大音量的场所。 它的缺点则是不利于低频回放,如果要回放低频,需要有很长的号角,以回放50Hz频率为例,号角的开口直径要两公尺,长度则要大于五公尺才行。 1940年美国工程师Paul W. Klipsch设计了一种体积较小适合家庭用的折叠式低音号角扬声器,利用房间角落装置驱动器,把房间的墙壁当成一个超大的号角,在Klipschorn庆祝五十岁生日时,这型喇叭仍然老当益壮的继续生产中。 1927年就创立的Altec Lansing公司是另一个号角喇叭的传奇,1956年所推出的A7「剧院之声」,到现在仍有人捧场。
喇叭: 喇叭及音響設備
振膜推动位于号筒底部的空气而工作,因为声音传送时未被扩散所以效率非常高,但由于号角的形状与长度都会影响音色,要重播低频也不太容易,现在大多用在巨型PA系统或高音单体上,美国Klipsch就是老字号的号角喇叭生产商。 早在1877年,德国西门子公司的Erenst Verner就根据佛莱明左手定律,获得动圈式喇叭的专利。 1898年,英国Oliver Lodge爵士进一步依照电话传声筒的原理发明了锥盆喇叭,与我们所熟悉的现代喇叭十分类似,Lodge爵士称为「咆哮的电话」。 不过这个发明却无法运用,因为直到1906年Lee De Forest才发明了三极真空管,而制成可用的扩大机又是好几年以后的事,所以锥盆喇叭要到1930年代才逐渐普及起来。 另一个原因是1921年以电气方式录制的新唱片问世了,它比传统机械式刻制的唱片有更好的动态范围(最大到30dB),使得人们不得不设法改良喇叭特性以为配合。 1923年,贝尔实验室决定要发展完善的音乐再生系统,包括新式的唱机与喇叭,立体声录音与MC唱头、立体声刻片方式等,就在这波行动中被发明出来。
静电喇叭的优点是整个振膜轻、失真小,可以重放极为清脆的声音,有非常好的解析力、声音逼真。 缺点则是效率低,需要高压直流电源,容易吸尘,振膜加大失真亦会加大,不适合听摇滚、重金属音乐,价格相对贵一些。 磁式喇叭工作原理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使声源信号电流通过音圈后会把用软铁材料制成的舌簧磁化,磁化了的可振动舌簧与磁体相互吸引或排拆,产生驱动力,使振膜振动而发音。 号筒式喇叭具有方向性强、功率大、效率高的优点,广泛应用于会场、球场等开阔场景。 专业用的高频号筒式喇叭更具有音质好、频率响应好的特点,主要用于要求较高的大剧场场景。
然而,以上的并非金科玉律,仍 有许多非一般例子要视乎个别喇叭的设计来设定,好像Martin Logan、Magnepan等屏风喇叭,又或Bose的直接/反射技术喇叭,便不能套用上述的高度设定准则。 所以,无论要 设定什么类型的喇叭都要先参阅说明书,看看有没有厂方建议的高度指引实属必须程序。 喇叭即扬声器或音箱(国内用词),人们大都将之概括地分成两大类别。 一是座地式,一是书架式,但无论书架或 座地的,摆位的方法都差别不大。 首先,书架喇叭要『坐脚架』才靓声,这个实属必然,但也有些座地喇叭需要坐矮架;例如B&W的801及802等便 是。 至于喇叭的高度,不管需要『坐架』与否,一般而言足以聆听者坐着时耳平高音为准。
基本原理来自佛莱明左手定律,把一条有电流的导线与磁力线垂直的放进磁铁南北极间,导线就会受磁力线与电流两者的互相作用而移动,在把一片振膜依附在这根道线上,随著电流变化振膜就产生前后的运动。 球顶形喇叭是目前音箱中使用最广泛的电动式喇叭之一,其优点是中高频响应优异和指向性较宽。 压电喇叭同电动式喇叭相比不需要磁路,和静电喇叭相比不需要偏压,优点是结构简单、价格便宜,缺点是失真大且工作不稳定。
- 当Janszen企业出售时,RTR公司买下生产设备,推出Servostatic静电板,Infinity的第一对喇叭就使用RTR的产品。
- Jim Winey原本是业余音响爱好者,他很喜欢静电喇叭,但又觉得KLH-9太过昂贵,应该有办法降低成本才对。
- 从早期的铁制、铝、锌号角,逐渐演变而有塑料、水泥、木头号角、合成材料号角等多种材料。
- JBL PULSE 4的揚聲器放置在圓柱形喇叭的上下兩端,配合360°的聲學結構設計,可帶來相當具包圍感的環迴立體聲,而底部的低音單元亦提供了震動浮動頻率,大大增加了低音的震撼性及力量,特別適合在派對上播放節奏強勁的音樂。
- 振膜推动位于号筒底部的空气而工作,因为声音传送时未被扩散所以效率非常高,但由于号角的形状与长度都会影响音色,要重播低频也不太容易,现在大多用在巨型PA系统或高音单体上,美国Klipsch就是老字号的号角喇叭生产商。
介紹完Harman Kardon,當然不得不提另一音響品牌JBL。 JBL是Harman Kardon旗下的子品牌,同樣以製作專業音響出身。 相比之下,Harman Kardon專注走型格、高質感路線,而JBL則主打年輕、貼地、多功能,除了音質有保證,更增添了不少方便實用的功能,如充電、防水、通話、獨家串聯技術等等,特別適合外攜使用。
这段时间由于强力合金磁铁开发成功,动圈式喇叭由电磁式全部变成永久磁铁式,过去的缺点一扫而空(常用的除了天然磁铁钴以外,还有Alnico与Ferrite磁铁,除了磁通密度外,天然磁铁的各种特性都较优越,高级喇叭则采用钕磁铁)。 为配合LP的问世,以及Hi-Fi系统的进展,锥盆喇叭于是在纸盆材料上寻求改革。 常见的像是以较厚大材料制造低音单体,小而硬的振膜当高音;或者把不同大小的喇叭组装成同轴单体;也有在高音前面加号筒变成压缩式号角高音喇叭;甚至有将高音号筒隐藏在低音纸盆后面的设计。
所谓压电材料(Piezo-electric),是指施加电压后会伸展、收缩或弯曲的材料,像是酒石酸钾钠(Rochelle salt)、钛酸钡、钛酸盐、锆酸盐等合成物,它们曾被运用在唱头、耳机等组件上。 至于用在喇叭上,要等到能轴向伸展的多元氟化乙烯树脂作成,并在两边加以真空气化铝处理过的高聚合体出现以后,才得以实现。 这种单体有良好的线性、失真少、瞬时佳,也因为质量轻而能设计成各种形状。
Janszen发现锥盆喇叭并不线性,于是他动手试做了静电喇叭,在塑料薄片上涂上导电漆当振膜,事后证明无论是相位或振幅表现都不同凡响。 Janszen继续研究,发现将定极板(Stator)绝缘可防止破坏作用的电弧效应。 1952年,Janszen完成商业化生产的静电高音单体,与AR的低音单体搭配,是当时音响迷梦寐以求的最佳组合。 1955年,Peter Walker在英国的「无线电世界」一连发表多篇有关静电喇叭设计的文章,他认为静电喇叭与生俱来就有宽广平直的响应,以及极低的失真,失真度比当时的扩大机还低得多。
- 不論在外型或是音質上都讓人無法挑剔,與設備的藍芽連線也相當穩定,以一萬初頭的高音質藍芽喇叭來說,相當超值。
- 與OMG Design的藍牙喇叭相比,Braven這款迷你喇叭就相對中性,同時適合男友或老公使用。
- Hill的离子喇叭频率从700Hz-20kHz,在10呎外仍有90dB的音压,低音则交给传统锥盆喇叭处理。
- 在Tannoy 70周年庆时,它们推出新的旗舰Kingdom喇叭,中音部分仍采用同轴设计,另外加上超高音与超低音单体,这款喇叭也说明了同轴设计的限制。
- QRS高两米,宽一米,一共有20个高音单体,其中13个向前,其余向后,垂直成一直线排列。
- 然而,以上的并非金科玉律,仍 有许多非一般例子要视乎个别喇叭的设计来设定,好像Martin Logan、Magnepan等屏风喇叭,又或Bose的直接/反射技术喇叭,便不能套用上述的高度设定准则。
- 与电磁是不同处是电感是可以再生较低的频率,不过效率却非常的低。
若是等腰三角形,则两喇叭一边作为底边跟聆听 位,以构成一锐角三角形为佳。 若呈钝角三角型的话,即一是聆听点与两喇叭的距离太接近,又或两喇叭之间的距离太远、太宽,这两种情况,都会很容易弄至音场 中央结像奇大。 例如一独唱者的口形,横跨左右喇叭,更只能有极左及极右两定位,此之为大耳筒效应!
JBL有不少藍牙喇都是主打輕巧便攜,除了在音質要上下足工本,想更加討人歡心,當然少不了借鑑Harman Kardon的必殺技,以炫目的燈光效果吸引眼球。 提到Harman Kardon,當然少不了很多用家心目中的代表作「水母音響」。 儘管第一代的水母全透明家用喇叭距今已推出多年,但因其外型型格獨特,至今仍然受到不少用家追捧,主打在在聽歌娛樂以外,更可一機兩用,當作家居擺設。 此外,香港常见的以单边客饭厅玩Hi-Fi的情况,使得一边喇叭的两三尺外便是墙壁之同时,另一边却要延展至八、九尺的饭厅 才到侧墙。 这也得妥协,惟有将离墙较远的那边喇叭,试试以较大的Toe-in角度去取得多一点直接声来相就,看看能否调校出比较平衡的效果。 基本上,左右两喇叭应与后墙平行,即左右两声道喇叭与喇叭背墙的距离完全相同,而左右两声道喇叭亦应跟聆听位有着相同的距离,这 样才可确保左右两喇叭发出的直接声同一时间到达聆听位,所以左右喇叭与聆听位理应构成一等边或等腰三角形。
带状喇叭的原理是在两块磁铁中装设一条可以震动的金属带膜,当金属带通过电流,就会产生磁场变化而震动发声。 在Hobrough重新发现带状喇叭时,Quad创办人Peter Walker也在英国推销一种号角负载的带状高音,这个高音并不成功,反而是1960年左右英国Decca推出很成功的带状高音。 另一种类似的带状喇叭Kelly Ribbon由Irving Fried引进美国,他将Kelly高音配上传输线式低音而产生不错的效果。 1970年代,Dick Sequerra为金字塔(Pyramid)发展的带状喇叭,首次扬弃号角的设计。
即按纸盆的外沿未压入固定胶圈的直径算,习惯上对喇叭的口径用英 寸。 传统的说法,无 论要在一个新地方重新设定一对喇叭,抑或换了一对新喇叭,第一步;应将两喇叭放在聆听间长度的三分一之上。 最早由日本SONY开发出来的设计,音圈设计仍是动圈式为主题,不过将锥盆振膜改成蜂巢结构的平面振膜,因为少人空洞效应,特性较佳,但效率也偏低。
雷射物理学家Alan Hill所设计的Plasmatronic喇叭原理与Siegfried Klein的离子喇叭相同,使用一只装有特殊气体的石英管产生放电现象,使空气电离而发出声音,最简单的说,它们的发声过程好象是闪电过后的雷鸣现象。 这种喇叭高频特性极佳,但石英管寿命有限(每隔几个月就要补充氦气),成本又高,使用上并不方便。 Hill的离子喇叭频率从700Hz-20kHz,在10呎外仍有90dB的音压,低音则交给传统锥盆喇叭处理。 这对喇叭有完美的相位与振幅线性,失真小于1%,可惜售价高达一万美元(附赠A类扩大机一部推动高音,并且有电子分频器),想当然的没有几个人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