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生於世,必然有情,中國自古即有所謂緣情傳統。 小至親情、友情、愛情,甚至延伸至家國天下、萬事萬物之情,人在與外界人事物互動過程中,有感而生情,進而產生面對各種情感關係之因應舉措。 故本題希望從甲乙兩文不同態度的理解,具體落實於生活情境中,並發而為文。 接著的四句“浮在河面上的兩隻眼睛/仍炯炯然/望向一條青石小徑/兩耳傾聽裙帶撫過薊草的窸窣”表現出尾生這時候的心情。
回頭望,拾起碎片,往事的回憶滲入肌膚,在眼前浮現,從相遇到相戀,從相戀到相知,最後火火的焚盡,一切的一切再無復返的機會,而化為一滴淚泛在眼眶,化作一股緣僅供淺笑,是無奈,是追悔,是無可挽回。 而時間將傷痛釀成酒,啜飲,仍熾烈燒喉,酗酒,直到麻痺無感,才能一笑帶過,彷若看盡一切紛擾,卻留一滴露珠在眼角。 在聯繫起兩端之後,原本互通有無的班次卻又狀況頻仍,是猜忌,是衝突,是不再信任,原自由貿易的美好,也逐漸破裂。 最後,雙方拉起封鎖線,將築起的鐵路炸毀,雖然沒了交集,但硝煙飄散後的斷垣殘壁、燒痕,卻是不可磨滅的曾經,只能任由大雨沖刷,大雪覆沒,直到生態復原,才有再會的可能。 你來了,二年的仳離之後你站在我的面前,還是那一副詰屈贅牙的驕傲,不言不語。
愛的辯證: 喜欢读”愛的辯證– 洛夫選集”的人也喜欢
就是一個如此直白的故事,在詩人手中卻能煥然一新,成為對愛情的思辯,探索更深一層的意義,可謂點石成金。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許多人會去考英語檢測來增加工作能力,但如果華語文能力檢測題目看不懂,可能會讓許多台灣人疑惑自己的中文是否「退步了」,日前一名網友表示,他讀完題目後,「懷疑自己不是台灣人,因為完全看不懂題目要表達什麼」。 以《石室之死亡》為詩學原型,洛夫陸續創作了《外外集》、《無岸之河》、《魔歌》、《時間之傷》以及 3000 行的長詩集《漂木》等,持續向藝術的高峰挑戰,展現了詩人旺盛的生命力。
這個關於自律的觀點,是不是顛覆你以前的認知? 可以從「某些朋友講話很好笑」跳到「原住民是採集民族」所以「樂天知命活在當下」得出結論「很容易得到快樂」……這種分析真的是很超越民族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視野吧。 不像愛情,一談上,就被熱戀的臉紅心跳綁得死死,友情是一種自由的空間,平淡日常的美好,患難時仍能拔刀相助,相較於愛情,我喜歡這種單純,不糾結的心靈良藥。 甲文已看淡覆水難收的愛情,認為彼此應回復從前,尋找各自的方向,將熱戀時的壯烈埋藏心中,重新出發。 乙文是絲毫不放棄的漫長等待,就算犧牲性命也要換取戀人的赴約,在所不惜。
愛的辯證: 寫作教室/青少年談愛 用批判之眼初探《愛的辯證》(上)
《40週寫作覺醒》精選聯合報寫作教室專欄,集結出版。 Umav經營粉專 FB @每天來點布農語啊! 、IG @bununeveryday、Podcast「Umav如何了!」談原住民族議題、新聞、訪談來賓等。 以插畫圖文多方創作分享,希望能成為值得大家參考的原住民族自媒體平台。
從浮在河面的眼睛這句,讀者已能知道水勢已把尾生淹沒到只剩下眼睛。 但他這刻的心情仍然非常盼望女生的來臨,仍是炯炯然地望向女生來時會經過的青石小徑,和期望聽到女生的裙撫過薊草時聲音。 其實洛夫並沒有寫他是期望聽到,在我看來,尾生因為過於渴望,因此像幻聽那樣聽見女生奔來的聲音。 這個寓言故事簡單直接,講述尾生與女子相約於橋下,女子沒有赴約,河水卻來勢洶洶,最後尾生抱橋淹死。
女子沒有赴約,尾生亦亡於水中,但他的魂魄依然在水中等待女生的到來。 《愛的辯證》一詩,洛夫的創作理念來自莊子《盜跖篇》的一個寓言,實質與盜跖篇中的哲學思想無關,只是借其故事情節進行創意的延伸,再進一步思考愛情的真諦。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第一節後面三句「仍炯炯然/望向一條青石小徑/兩耳傾聽裙帶撫過薊草的窸窣」,痴等許久的尾生仍希望對方前來,兩耳專心傾聽細微的聲響,設想對方是否已經到了?
我想你也知道,我不可能在往後的人生中發現像你一樣熱烈陽剛的知己;而你也不可能在人羣中找到另一個我,你當不難暢飲泉湧之酒,而我知道,你會依然眷戀著我為你服侍過的滴水之恩。 夸父逐日只能一次,我們在少年的野曠中完成自戕與戕人的愛,我們歃血為盟,我們傷痕累累,我們的祭典完成了,應該絕版。 在詩的開頭三句“水深及膝/淹腹/一寸寸漫至喉嚨”賦予讀者一個畫面:河水水面持續地上漲,一直上升至喉嚨。 反映情境非常緊張,因為水面不只是上升,而是已經到達了會危及性命的地步。 Sophie 沒有使出多厲害、複雜的騙術,仍將 Stanley 的世界全盤顛覆,因為愛情正是最高招的障眼法。 因為是愛情,所以能重重擊潰他的理性防線,讓這場辯證得以作結;因為是愛情,所以即使是受騙,也能甘於掏心掏肺獻出一切。
即使他已經淹死了,其靈魂還是抱持執著等候女生。 這是一種對於「約定」的執著,更是對愛情的信念。 他不但沒有抱怨,更把自身的理念昇華,為了愛情願意獻上生命,即使死亡,還斷言死後的自己仍在等待愛情的到來。 最後兩句,更是把整首詩推上高潮,可以當作是把靈魂的具體化。 因為我們很難形容一個人的靈魂是什麼樣子的,什麼面貌的。
愛的辯證: 喜欢读”愛的辯證– 洛夫選集”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我當然不是完全推崇「為愛而犧牲」,只是我認為我們都應該欣賞和尊重他們的勇氣,而不應因自身的懦弱而嘲笑他人的勇敢。 洛夫最妙之處在於,這首詩有其式二,是與式一幾乎不同的心態。 《愛的辯證》有兩式,分別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不同的意境。
接著的兩句就是表現出日久地抱著橋柱,手臂也像是成為橘柱的一部分,因而長滿牡蠣。 “髮,在激流中盤纏如一窩水蛇”增加了詩的魔幻感,和恐怖的意象,更進一步暗示尾生已經死亡和成了一具浮屍。 接著,我再提問:同學有想過自己是何時形成這種信念的嗎? 欲回答這一題可能較為困難,學生多半就此打住。
選擇式二的人有幾種回答方式,有的是直接貼上「好傻」、「不值得」的形容詞。 對此,我會進一步詢問學生判斷的理由,請他們再接著說明。 「留得青山在,日後有無限可能」也是大宗的看法,而以上看法也被支持式一的同學質疑,這樣的愛情觀是否不夠真誠竭心? 接著便有人回應:「對方不來,是其失約再先,不能怪尾生不等待……」。
第二段的五句“日日/月月/千百次升降於我脹大的體內/石柱上蒼苔歷歷/臂上長滿了牡蠣”反映了尾生思緒中時間的流逝。 我們也會經歷過,某些時候總會覺得時間過得異常地慢,其實時間並沒有真的變慢了,只是因為在經歷一件很痛苦或渴望的事情,讓我們心理上格外地感受到時間的流逝,因此變慢了。 洛夫用了超現實的手法,把日日月月的交替直接存放在體內,而因日月的升降交換使身體脹大。
碰觸的瞬間即能撫慰心靈,深陷其中,恰似被灌了迷湯。 對於戀琴,介於友情與愛情之間,易會兒是初戀情人,一會兒又是知心好友,琴聲勝過言語,總把我的情感捉摸得極為透徹,赤裸裸攤在面前。 我常莫名恍然大悟,而她總是靜靜地凝視我,期待我再次接觸上琴鍵,感受彼此的心情。 一言難盡的感情狀態,但我很享受徜徉其中的感覺,不知何時,我的心意能猶如她的弦,產生天籟般的共鳴。 友情的道路上有許多分歧點,但我們的目的地是相同的—知心。 我們在相處時分成好幾種不同的階段,常因剛相處就有一種美好的悸動,想多了解這人,其實只是希望對方更在乎你一些,而不全是你主動,他被動的狀態,也是友誼的開端。
談到愛,雖然看似主觀感性的連結,但在其中的舉措選擇、思路是可以理性探究的。 前一階段,我們對〈愛的辯證〉中尾生的行動表達意向抉擇,接著,可就所選立場,嘗試「為反對而反對」,此態度為階段性的練習,試著向另一方的選擇提出挑戰。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暨《他們在島嶼寫作》十三部紀錄片之後,2018 年目宿媒體推出《我們在島嶼朗讀》系列短片,擷取經典作品中的動人片段,邀請原創作者親自朗讀。 說書與目宿媒體於第一季攜手合作,現在第二季將再度回歸,影片每週上線,讓文字乘聲波傳遞,喚醒視覺及自媒體時代冬眠許久的聆聽,重溫文學的感動。 但有上千百人為這種自信滿滿卻缺乏原住民族主體性的詮釋,提供毫不遲疑的按讚——我其實沒有特別要針對這個單一發文者,因為這種現象真的很普遍,可能反映著很多人對原住民就是這樣看法——想到這邊我就覺得很遺憾。
然而很遺憾的,比起像我們這樣小心翼翼注意著不要再複製刻板印象或扁平化的敘述原住民族群與身分者的論述,往往不比簡單的「原住民就是這樣啊!幹嘛計較那麼多?」大一統式的輸出更容易傳播和下嚥。 所以無數觀光文宣和外地視角的媒體,總是享受山地風情純樸自然天生樂觀而引人入勝。 無法接受原住民「如大人般」成熟獨立具批判性的崩潰白浪,只會不停重複原住民比較樂觀開朗的論調,即使其實他人生也才認識幾位或單一背景的原住民朋友而已。 所謂日久生情,大概就是由友情與愛情巧妙結合的微妙感吧!
相處久了本性自然流露,也因每個人底線不同,常因不經意的舉動而導致決裂,但吵架不是好辦法,所以我們學會容忍和漸漸疏離,有時藕斷絲連、互不侵犯,反而是最舒適的距離。 縱然是如此不理性、如此瘋狂、如此荒謬,但我們仍不斷追尋 ….因為多數的我們都需要雞蛋。 別迷戀自律,因為自律真的沒有那麼神奇,也沒有那麼可靠,而且大多數人都很難做得到長期自律。
第一小題學生必須能夠具體指出三種具體素材,例如:水、河床、鏡、項鍊、貝殼等等,並加以闡釋如何運用表達愛情中的分離與心情。 三種意象的篇幅應合理分配,各約3行精簡深入聚焦陳述,切勿顧此失彼,或是書寫四個以上意象,空泛分析。 第二小題要能先行比較甲乙兩文之抉擇差異,並就個人選擇的情感面向,抒發其抉擇方式與省思。
但若能思索到這一步,或者重新思考原先奉行的標準是否合宜? 若質疑式一「我在水中等你」選擇,較多人的觀點是「愛情誠可貴,生命價更高」。 而且若對方失約了,代表對方不夠愛你,既然愛得不相對等,又何必等待。 有同學提出此看法,正好引導大家注意到這有趣的觀點。
若火把我們燃盡,便只剩下灰燼,而這些灰燼便像是僅存的靈魂依歸。 尾生就是在灰燼中,等待女子來臨,可見相當的情深。 不斷挑戰每種理由的過程中,有人問「老師你的愛情觀是什麼?」對應這堂課的練習,我並不打算回答。 能夠提問原是好事,但是也見到此中的不自信,倚賴權威或師長的觀點思考,會成為輕鬆的思考擋箭牌──他人說的,我不須重新梳理思路,若邏輯有誤,責任非肇因於我。 殊不知,仰賴了別人觀點,影響的卻是我們自己的人生劇本。 倘若真納入他人意見,務必思考是否和自己的論點一致相符。
- 但有上千百人為這種自信滿滿卻缺乏原住民族主體性的詮釋,提供毫不遲疑的按讚——我其實沒有特別要針對這個單一發文者,因為這種現象真的很普遍,可能反映著很多人對原住民就是這樣看法——想到這邊我就覺得很遺憾。
- 乙文是絲毫不放棄的漫長等待,就算犧牲性命也要換取戀人的赴約,在所不惜。
- 第二節「日日/月月/千百次升降於我脹大的體內」,描寫時間流逝已久。
- 不像愛情,一談上,就被熱戀的臉紅心跳綁得死死,友情是一種自由的空間,平淡日常的美好,患難時仍能拔刀相助,相較於愛情,我喜歡這種單純,不糾結的心靈良藥。
- 第一節後面三句「仍炯炯然/望向一條青石小徑/兩耳傾聽裙帶撫過薊草的窸窣」,痴等許久的尾生仍希望對方前來,兩耳專心傾聽細微的聲響,設想對方是否已經到了?
- 以上的討論,正是請同學就細節釐清,並拉出自我標準。
- (一)水與河床中,水象徵兩人之間的情分,而河床則是情所留下的痕跡。
1949年國軍在湖南招考青年入伍,洛夫隨軍隊抵達台灣,1951年考入政工幹校第一期,1953年畢業,分發至左營海軍陸戰隊,1954年與張默、瘂弦共同創辦《創世紀》詩刊及《創世紀》詩社,歷任總編輯多年。 後就讀於淡江文理學院英文系,1973年畢業,軍職退役後,曾任東吳大學外文系副教授,後於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華僑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山西中北大學任客座教授。 1996年移居加拿大溫哥華,2016年夏返台定居,作品被譯成英、法、日、韓、荷蘭、瑞典文,曾入圍諾貝爾文學獎。 2017年獲國立中興大學頒贈名譽文學博士。 2018年3月初出版最後一本詩集《昨日之蛇》,同月19日凌晨3點21分,洛夫病逝,終年91歲。 一如往常的,還是誠懇地想要請問,你說你「好愛原住民」的時候,到底是看見了什麼。
目宿媒體的文學家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二系列曾以之為傳主拍攝《無岸之河》。 第三節「緊抱橋墩」,尾生緊抱橋墩,一方面也是表示尾生堅守信約,不離不棄;另一方面,表達尾生對情感的堅貞。 「我在千噚之下等你/水來我在水中等你/火來/我在灰燼中等你」,連三次的「等你」,無論水裡來火裡去,依舊等待。
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