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語言詳盡懶人包

上集談到小朋友受歡迎還是被排斥,跟他們的社交行為有關。 乍聽很容易理解,你「蝦蝦霸霸」別人一定不會喜歡;你隨和一點,就當然人見人愛。 但大家有否思考過,為何才幾歲的孩子已經會有不同的社交傾向? 值得注意的是,當沒有刻意為之時,常常你的「愛的需求形式」就是你「表達愛」的方式,因為當這個方式特別讓你感覺到被愛時,容易認為他人也會如此。 其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設身處地以對方的立場去出發,你就會明白對方需要什麼樣的愛,丈夫會知道妻子需要的,就是希望他陪在身邊,而太太也能體會丈夫的心情,認同他的努力。

據了解,江澤民幼時入讀當地有名的瓊花觀小學,培養起對傳統文藝的熱愛,也學習各種樂器和書法。 在帕塔亞蓬修女工作的營地,有許多兒童、年輕人、老人和病人。 這位修女在天主教緊急救援和難民辦公室(Coerr)工作,這是一個非政府組織,泰國明愛會的一個分支機構,與聯合國難民署和其他天主教組織協作,提供社會服務,不論基督徒還是非基督徒。 帕塔亞蓬修女告訴我們,在她工作的三個難民營中,許多逃離緬甸的難民找到了庇護。

第三種愛的語言──服務別人(Act of Service),對於有些人,只要你對他好好服侍,為他服務,他便會感受到無比的愛和動力。 特別是當你能夠關注到他的需要,及時地對他作出適當的援手和協助,這恍如雪中送炭,份外溫暖! 不妨每天抬起頭,環顧四周,留意身邊同事的需要,為他們服務。 不過,丈夫其實不知道妻子內心的挫敗感,愛之語不同的兩人,比起努力理解雙方的語言,更希望對方以自己慣用的模式來溝通,所以最終才會變成兩條平行線。 巧門(Gary Chapman),提出了5種愛之語:肯定的言詞、精心的時刻、真心的禮物、服務的行動、身體的接觸。 孩子說想要某個新玩具時,也不一定等於那就是他的「愛語」。

愛的語言: 接受禮物(Receiving gifts)

修女繼續說,泰國的天主教徒數量很少,“但我們知道,正是通過網絡協作,天主給與我們力量,教會也給與我們力量”。 隨著個人出生和成長的地方不同,母語或語言相異之人的溝通會受到限制,同樣的,愛情也有所謂的「語言」,因此相愛之人有時也會難以互相理解。 大部分人都希望用自己喜歡的語言去表達愛意,並且渴望以相同的方式受到關愛。 「愛之語」不同,就像到語言不通的國家旅行一樣,不管怎麼表達都很難獲得自己想要的事物,也無法痛快地給予對方回應。 有些孩子會直接尋求稱讚,「你看,我會這個!」;有些可能會較委婉地希望你發現他的作品或努力。

愛的語言

可惜,有一樣重要至極的,總被遺漏——關注自己的情緒和心理健康。 當然,五種愛的語言都可以傳達愛,尤其對小孩來說,這五種愛的語言缺一不可,但可能有一兩種是孩子最能接受到愛的形式。 43歲藝人阿Ben(白吉勝)和徐小可(許暐翎)婚後育有3個孩子,婚姻幸福美滿,也是演藝圈出名的「多產」夫妻,更時常透過社群媒體分享生活。 阿Ben在上月15日就曾確診過新冠肺炎,豈料才過了半個月,昨(1…

愛的語言: 生活與休閒

孩子可能因為好奇、愛玩、或跟他人比較等而想要新玩具,也會容易喜新厭舊,父母可觀察到孩子想要新玩具的主要感受並不是「被愛」。 以此為愛語的真正關鍵是,孩子會特別喜歡收到「父母想著他挑選」的禮物。 了解你的家人的愛之語,知道如何愛他,讓他感受到愛。 也可以試著讓對方了解你的愛之語,鼓勵他多表達愛,讓你們的關係更緊密。 理解彼此的愛之語有不同,不是要責怪雙方的差異,而是用適合的方式去愛對方,達到平日經營家人關係的效果。 愛之語,顧名思義就是「愛的語言」,指的是人在表達愛跟接收愛時所用的不同方式。

《愛之語》及《單身愛之語》作者蓋瑞博士認為,每個人學習如何表達愛的語言,最初就是從原生家庭而來,但即使是兄弟姊妹,也有可能說著不同的愛的語言。 每個人都有自己主要愛的語言,依個人的成長經驗和需求,可分為1.肯定的言詞、2.接受禮物、3.服務的行動、4.精心的時刻及5.身體的接觸五種。 要了解一個人的愛之語,巧門的建議是,觀察他對別人表達愛的方式,分析他最常抱怨什麼,還有他最常向另一半要求什麼。

無論是已經身處親密關係中,還是戀人未滿,我們都很容易忽略一件事:愛的表達方式不止一種。 而每個人對愛的理解是不同的,表達和接收愛的方式,很可能也是不同的。 根據臨床心理學家兼婚姻諮詢師 Randi Gunther 的觀察,人們其實很少會需求同樣的親密度,這也是我們常說「在愛情裡,總有一個人比對方多愛那麼一點」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情侶雙方需求愛的時刻、場合,以及表達愛的方式,可能是截然相反的。

愛的語言

難民在聯合國難民署(UNHCR)和泰國政府的保護下抵達。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估計,大約有9萬名來自緬甸的難民被安置在兩國邊境上的9個臨時營地。 缺乏自我慈悲者,會覺得既然一開始就搞砸了,不如就算了吧;反之,懂得自我寬容的人,仍然可以發揮自我節制的能力。 很多人會害怕自我原諒,擔心就此崩潰或變得怠惰,但實驗結果告訴我們,「自我慈悲」反而增進了成長的動力。 這與度過疲憊的一天後,如果好好休息,第二天就能恢復活力是同樣的道理。 而陷入積極的自我幻想,表現出倦怠態度的人,大多是以自尊感為寫作條件的第二組。

  • 要避免的情況就是敷衍的禮物,不是打從內心送的乾脆不要送,忘記生日、紀念日等重要節日,或是過節隨隨便便,會讓他們很傷心,認為你是個不重視他的人。
  • 服務的行動是真誠地為對方服務、做事情,如煮一頓料理、替另一半按摩、做家務事、接送小孩等。
  • 貼心禮物不一定是昂貴的物品,最重要是表達送禮者的心意,而收禮者則可享受被愛的感覺。
  • 我們會在收到稿件後24小時內回信,建議勿一稿多投。
  • 就像安慰某個失意潦倒的朋友一樣,對自己的生活和面貌保有慈愛的態度,就是「自我慈悲」。
  • 禮物的本身是那思想的象徵,它是否值錢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你想到了他。

接受禮物(receiving gifts):有些人喜歡收禮物,除了在特別的日子送上禮物,也可以在平常的日子送一些小禮物來表達關愛。 陳教授接連進行了多項研究,證明具有自我慈悲的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弱點,而且在失敗之後,會為了取得更好的結果投入加倍的時間與努力,更不會停止從他人身上學習或借鏡。 換句話說,擁抱自我的溫暖慰藉,帶來了重新出發的能量。 飲下一杯香濃的熱咖啡時、感受到涼爽的微風及和煦的陽光時,抑或是把疲倦的身體埋進軟綿綿的沙發裡時? 那些光在腦海裡想像就能讓身心放鬆的畫面,就是自己獲得安慰的瞬間。 你是不是也曾經以為只要跟相愛的人結婚,就自然能走到白頭,但生了孩子卻發現事情不如你所料?

美國微軟公司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上任時,送給每位主管這本書,藉以改善公司內部的溝通文化。 這些思考和溝通模式,導致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使人與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愈加疏離、冷漠,人際衝突也就在所難免。 筆者近日與一班來自醫護界的管理人員,分享職場愛的力量,並引用了Gary Chapman 蓋瑞.

當你在和對方說話時,也可以把手放在他的肩膀上或大腿上,讓他更有安全感。 對於這個結果的人而言,緊緊的擁抱、深深的吻,走在街上突然牽起他的手,都能讓他感到滿滿的愛,也能感到和你身心靈結合在一起。 對這一種人而言,實際的行動更勝花言巧語,當得到這個結果的人,看到你付出行動來幫忙他,他們真的會愛死你了。 贈送禮物也是表達愛意常見的方式之一,不過,禮物不一定要挑選昂貴的物品,關鍵在於是否留意到對方的需要,呈現心意。 譬如煮一餐飯、幫另一半按摩、做家務、接送孩子等。

愛的語言

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