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裡大人有香港腳的問題,更需要注意要治療,而且衣物也需要分開洗滌。 由於台灣位處亞熱帶所以氣候較潮濕,因此其實很容易出現黴菌的感染而成為體癬。 體癬就是黴菌感染,就如同「香港腳」一般,徽菌感染到腳就是所謂的足癬,而感染到全身的各部位就是體癬。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尿布疹的部位也很容易合併念珠菌感染,一旦有念珠菌感染就更容易出現「紅屁股」的表現。 念珠菌感染會讓皮膚變得非常紅,所以一旦出現這樣的表現就需要使用抗黴菌藥物來一起治療。 不論是流汗所造成的濕疹或是異位性皮膚炎,使用類固醇來治療都會改善。 當然,爸爸媽媽們當然不是很樂意使用類固醇來治療痱子,也可以先使用痱子膏,或是如抗組織胺的藥膏先擦,再注意流汗後的乾爽,應該就可以改善。 嬰兒出生後,可能會出現一些常見的皮膚問題,家長難以分辨。 以下內容是介紹有關常見嬰兒皮膚問題的徵狀、成因、治療及護理,以供各位家長參考。
嬰兒的抵抗力較弱,有時難免會生病,媽媽要平時多加注意,出現問題時對症處理,才能確保寶寶健康快樂地成長。 新生兒的表皮角質層未完全褪去,再加上油質分泌不足,新生兒的皮膚容易產生乾燥及龜裂現象,在出生24到36小時後會開始有脫皮的情形發生,並持續2到3週。 幫寶寶洗完澡擦乾身體後,可為寶寶擦拭乳液或嬰兒油以滋潤皮膚。 嬰兒粟粒疹即針尖般大小的白色或黃色小丘疹,是初生嬰孩常見的皮膚症狀,通常出現在嬰孩的額頭、面頰、下頷和鼻子。
嬰兒皮膚科: 新聞留言
陳厚毅表示,嬰兒粟粒疹並不會導致痕癢或痛楚,通常於出生後二至三周便會自然消失,家長無須擠壓和塗抹任何藥膏。 壞菌所釋放的發炎物質,會讓皮膚症狀更加惡化,所以要有效打擊寶寶濕疹問題,嬰兒肌膚的照護可遵守3步驟原則。 若屁屁可能有類似黴菌感染現象,或發炎現象太過嚴重時,須盡快求診,搭配醫師建議使用抗黴菌藥膏,或類固醇藥膏。 通常口水疹會較固定在嘴唇四周,如果注意保持乾燥應該就會改善;相對的,異位性皮膚炎的皮疹範圍會較大,涵蓋了臉頰、耳朵後和脖子等處,而且其皮疹通常是一整片而且邊緣有些浮起。
近年的醫學研究證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較為重要的致病基因為絲聚蛋白的缺損。 絲聚蛋白是形成完整”表皮屏障”的重要物質,一旦缺損會影響皮膚角質層的正常防禦功能,這樣較不健全的皮膚會因為環境中物質的刺激及過敏原的致敏化,引起皮膚免疫失調,進而導致反覆發作的濕疹。 需要時,醫生會處方適當的藥物治療,例如含有類固醇的藥膏或會按個別情況決定是否需要進行皮膚過敏測試,找出致敏原因。
如果我BB有嚴重濕疹, 我會希望睇一個皮膚科醫生係同時具有兒科文憑. 嚮我睇過的四個皮膚科醫生中, 只有區德成一人係擁有兒科文憑, 所以佢會係我的首選. 在聽了醫師的解釋後,洋洋開始接受門診的治療,身上搔癢的情況改善許多,睡眠的品質也變好了,洋洋的媽媽又看到了洋洋燦爛的笑容。 家族成員可能患有鼻敏感和哮喘等過敏性疾病,或對某些物品有過敏反應,例如:清潔劑、花粉、塵埃或食物等。 替嬰兒清潔臀部後,不要急於穿回尿片/布,可讓嬰兒臀部暴露於空氣中,待皮膚乾爽。
造成嬰兒皮膚出現疹子的原因百百種,可能是穿著太厚重的衣物導致過熱、對藥物或貼身用品過敏、皮膚出現傷口而有細菌感染等等,雖然大多數病毒疹會自行痊癒,只需要針對症狀治療即可,家長不需要太緊張。 然而需要特別留意的是往後該如何加強嬰兒的免疫系統,以對抗病毒的侵襲。 最近的研究顯示,在慢性蕁麻疹的患者會出現抗免疫球蛋白E受體的自體抗體,這些自體抗體會連在肥胖細胞的免疫球蛋白E上而導致肥胖細胞的活化,這樣就可能引起蕁麻疹的症狀。 此外,也有一些研究顯示,慢性蕁麻疹的發病可能與幽門桿菌的感染有關;所以臨床上只要接受檢查確定是否有幽門桿菌並如果有接受治療後,應該也可以改善蕁麻疹的發生。
嬰兒皮膚科: 健康網》女童膝蓋後側奇癢難耐 醫曝:異位性皮膚炎在搞怪
相關病症:一些濕疹患者也會出現的皮膚乾燥問題角鱗病 皮膚呈多邊形鱗片狀,通常在小腿出現,症狀就像泥潭乾涸裂開的情況。 毛囊角化症 是一種常見病症,病徵是粗糙突起的皮膚(有點像沙紙),多出現於手臂及大腿外側,以及 嬰兒 的面上。 白糠疹 是指面頰皮膚上出現白斑,通常到夏天後期會最明顯,因為受影響部位比起周遭皮膚較不易曬黑。
如果用力搔抓,可以看到出現點狀的出血點,這稱為Auspitzs現象。 但是,乾癬其皮膚表現有時與一般的體癬和異位性皮膚炎等症狀都不易區分。 多形性紅斑以紅色的丘疹為主,這些紅色丘疹在四肢、軀幹和臉部都可以對稱性地出現。 多形性紅斑最大的特徵是會出現兩圈以上的同心圓紅斑,稱為標靶徵象 ;這是在多形性紅斑最具特色的一種皮膚表現。
嬰兒皮膚科: 健康網》向異位性皮膚炎說Bye Bye! 4方法助預防、改善
正從溫和的濕疹症狀中康復的皮膚也會因暫時失去色素而出現白斑。 治療上述情況的方法以保濕為主,含有果酸的特製潤膚露對角鱗病及毛囊角化症會較為有效,經常使用防曬用品亦可以令受白糠疹影響的白斑較不顯眼。 這些問題都可能隨著孩子長大而會有所改善,不過有時亦會持續到他們長大成人。 遺傳固然是造成"異位性皮膚炎"的因素之一,但環境因子也是影響疾病發作的關鍵因素。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障壁缺損,所以溫度濕度的變化以及摩擦肌膚的物質,都較容易引起皮膚的敏感和刺激。 無論是夏日裡汗流浹背、冬日裡乾燥寒冷、毛質的衣物、長時間待在空調房間裡、或是使用鹼性清潔產品等,皆可能造成發炎的惡化。
所以在本篇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其他常出現在小寶寶身上的一些皮膚疾病,讓爸爸媽媽們可以遇到這些皮膚的症狀時能夠作個簡單的區分。 可選擇棉質的衣物,避免讓羊毛、絲質、尼龍等質料直接接觸嬰兒的皮膚。 此外,因照顧者所穿的衣物,亦會直接接觸嬰兒的皮膚,所以也須多加注意。 社區藥師鄭文柏表示,曾有家長因對疾病認知不足,便使用偏方,將某牌花露水塗抹在小孩患部上,雖能短暫止癢,但香精恐讓發炎反應持續,無法改善。 不過,過分乾燥的皮膚會痕癢,邊抓邊癢,形成惡性循環,甚至會導致二次皮膚感染,留下疤痕。 脂溢性皮膚炎常出現於皮脂腺較多的部位,例如:頭部、前額、面頰、眼眉、耳朵、腋下、腹部和大腿間的皺摺部位。
陳醫生補充,通常孩子戒用尿片後尿布疹就會痊癒,一般來說不用看醫生,但若情況未有改善或嚴重,便應請教醫生,讓醫生處方抗生素藥膏或止痕藥膏,紓緩痕癢症狀。 新生兒蕁麻疹常見於嬰兒出生後二至三天,出現於嬰兒的面頰、身軀、背部和手腳等部位,如針尖般大小白色或黃色凸起的丘疹,周圍被一片紅斑包圍著。 陳醫生表示,這種新生兒蕁麻疹並不常見,但通常於出生後數天至數周會自然消失,因此無須特別治療及護理。 這些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患中,50%~80% 合併有異位性體質,除了皮膚的症狀之外,還可能伴隨出現抽血血清E型免疫球蛋白升高、過敏性鼻炎或是氣喘。 而對於搔癢感較嚴重的人,也可併用口服抗組織胺,但應注意第一代抗組織胺容易有嗜睡的副作用,使用後應避免操作機械或開車等需要專注的工作。 陳厚毅表示,這種新生兒蕁麻疹並不常見,但通常於出生後數天至數周會自然消失,因此無須特別治療及護理。
食品藥物管理署今天舉辦「異位性皮膚炎真的好難受,三大治療來改善」宣導,指出約有5%到20%孩童有異位性皮膚炎,雖多數會在成年後改善、但持續發作者會轉為成人型的異位性皮膚炎,甚至繼續惡化。 唉~ 我覺得而家好多小朋友都有濕疹/敏感皮膚, 以前我做女個陣身邊都只係有一兩同學/朋友有濕疹/敏感皮膚. 寶寶頭皮上有一層黃黃、厚厚、有異味的脂漏塊,如何清洗?
此網站由強生(香港)有限公司消費產品部門發布並全權負責其內容。 蒙古斑是皮膚深處含有黑色素的色素細胞存在,常見於腰椎、尾椎處、屁股、下肢、背部、側腹,甚至於肩膀上,一種棕色或青色之斑,通常要到5歲以後才會逐漸消退或顏色變淡。 有些初生嬰兒的口腔牙齦上也會出現這些白色的小珠,稱為艾泊斯坦氏小珠(Epstein’s pearl)。
通常出現在兩頰、額頭、胸前或其他身體皺褶處,例如脖子、腋下、鼠蹊部等地方,會有紅色、密密麻麻的小疹子。 只要讓嬰兒保持清潔、乾燥、涼爽,不要大量流汗就可改善。 其中以下8項初生嬰兒皮膚問題就最常見,皮膚科醫生陳厚毅就指出,大部分初生嬰兒皮膚問題都會自行痊癒,家長無需要過份擔心,亦建議一些注意事項給予父母。 急性蕁麻疹幾乎都需要使用抗組織胺和短期的類固醇來治療才能加以控制,如果控制有效應該可以在幾天後疹子逐漸消失。 慢性蕁麻疹由於不完全是過敏的因素,因此除了抗組織胺外,也需要隨著生活習慣的改變,壓力和荷爾蒙的因素消失後才能夠控制得更好。 脂漏性皮膚炎可能是小寶寶出生後最常和最早出現的皮膚炎之一,小寶寶在出生後因為皮脂腺較發達所以分泌較多,便經常可以發現在特定油脂分泌較多的部位如頭皮、臉和皺褶處。
多形性紅斑更嚴重時會侵犯到黏膜,甚至會合併高燒和關節疼痛等全身性症狀。 只要有良好的保養及治療,約20% 的患者在長大後可能完全好轉,65% 的病患在長大後症狀可大幅減輕,但也有少數的病人,即使成年了,偶而還是會為”異位性皮膚炎”所苦。 洋洋是個五歲的小男孩,正是活潑好動的年紀,從小時候起就三不五時跟媽媽撒嬌說身體癢癢,身上常出現紅疹及抓痕,其中頸項、肘窩、膝窩處的皮膚摸起來更是粗糙。 近來日頭赤炎炎,洋洋玩耍後總流了一身汗,搔癢的情形就會更加惡化,擔心不已的媽媽把洋洋帶來皮膚科看他的癢癢,醫師告訴媽媽,這是”異位性皮膚炎”。 泌尿科醫師程威銘表示,假設自己來需要10分鐘,每過一天就會增加10分鐘,一週後至少得花70分鐘以上的時間在這個挑戰上,恐影響社交、工作或日常作息。
- 50%足月兒皆有,良性疾病,原因不明,中心成黃白色丘疹(0.2公分),周圍如火焰之紅斑,出生後2星期內出現在臉、身體、四肢,持續約3到6天,會自行消失,不需治療。
- 在聽了醫師的解釋後,洋洋開始接受門診的治療,身上搔癢的情況改善許多,睡眠的品質也變好了,洋洋的媽媽又看到了洋洋燦爛的笑容。
- 此網站由強生(香港)有限公司消費產品部門發布並全權負責其內容。
- 父母可以用清水替嬰兒清潔皮膚,無須使用肥皂/沐浴液,每次清潔皮膚後替嬰兒塗上水分潤膚霜,保持皮膚滋潤。
- 陳厚毅補充,通常孩子戒用尿片後尿布疹就會痊癒,一般來說不用看醫生,但若情況未有改善或嚴重,便應請教醫生,讓醫生處方抗生素藥膏或止痕藥膏,紓緩痕癢症狀。
- 陳厚毅醫生表示,嬰兒粟粒疹並不會導致痕癢或痛楚,通常於出生後二至三周便會自然消失,家長無須擠壓和塗抹任何藥膏。
患有濕疹的孩子亦經常會使用經兒科醫生或皮膚專科醫生處方的外用類固醇軟膏作治療。 抗組胺劑也有助減輕痕癢,而當皮膚受到感染時,就可能要用上抗生素了。 小兒濕疹常見於二至三個月大的嬰兒,很大機會與遺傳有關,但不會傳染,家族成員可能患有鼻敏感和哮喘等過敏性疾病,或對某些物品有過敏反應,例如:清潔劑、花粉、塵埃或食物等。 有時會形成一些細小的水泡,水泡穿破後便會結成痂,會十分痕癢,經搔癢後的皮膚會變得厚硬和粗糙。
寶寶肌膚較成人薄,容易流失水份,要維持健康,讓肌膚隨時保持適當水分是非常重要的。 溫柔的身體接觸和怡人香氣都會觸動他的感官,促進親子交流,並培育寶寶健康快樂地成長。 治療乾燥皮膚及濕疹針對乾燥皮膚及濕疹最重要的治療方法(及預防方法)就是保持皮膚滋潤。 每天以暖水為BB洗澡,每次不超過10分鐘,之後在他濕潤的皮膚上塗厚厚的潤膚膏。 皮膚乾燥是人人都有的問題,特別是對居住在乾燥地區或受家族遺傳影響的人而言。 50%足月兒皆有,良性疾病,原因不明,中心成黃白色丘疹(0.2公分),周圍如火焰之紅斑,出生後2星期內出現在臉、身體、四肢,持續約3到6天,會自行消失,不需治療。
2.皮膚止癢劑(抗組織胺):異位性皮膚炎會伴隨皮膚癢的症狀,因此病人經常使用抗組織胺外用藥膏來抑制患部的發炎反應及搔癢感。 平時肌膚除了注意保濕之外,若看到寶寶身上有開始搔癢的部位,就要開始做局部的護理,塗抹含止癢成分的乳液或類固醇藥膏,別等到抓爛了才開始使用。 在 學行寶寶 或較大的兒童身上,則以皮膚摺疊的位置及膝頭、手肘較為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