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汉萨同盟的衰退,科隆在德意志中的经济地位逐步下降。 ),或譯作哥特式建築,是一種興盛於歐洲中世紀高峰與末期的建築風格。 它是由羅馬式建築發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築所繼承。 哥德式建築的整體風格為高聳削瘦,以卓越的建築技藝表現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強烈情感,對後世其他藝術均有重大影響。 不少哥德式的建築藝術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哥德式建築的研究也是主教座堂、教堂的研究裡很重要的一部份。 但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
欧洲中世纪流行的、体现修长轻快风格的教堂建筑形式。 “哥特”本为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野蛮游牧部落的名称。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拉斐尔在给教宗利奥十世的信中最先用到“哥特式”一词,借以批评文艺复兴之前中欧及北欧的建筑样式,具有“野蛮”的贬义。 其发展分为早期哥特式(约1140—1194)、盛期或光辉哥特式(1194—1280)和晚期或火焰式哥特式(约1280—1500)三个阶段。
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有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等。 在德國、波蘭、捷克和奧地利等有著羅馬式建築傳統的中歐國家,其特點也影響了這些地方的哥德建築,尤其體現在龐大的尺寸和巨大的尖塔上。 這些哥德式教堂的東西兩面均普遍採用法國樣式,但塔異常高大,並且往往帶有地域特色的網孔塔尖。
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 Francigenum),“哥特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 哥特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 哥德建筑是完全原创崭新的建筑体验,远远大过于古罗马与古希腊建筑的差别。 当我去欧洲旅行时,我对哥德式教堂的建筑很有兴趣且非常著迷。 最近一位朋友转发给我一段2019年火灾后新修复的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网传视频。
哥德式教堂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最着名的哥德式教堂有巴黎圣母院大教堂、义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等。 威廉一世回到英国即位后,引入了很多法国习惯,也带来了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在英国出现了多种筋梁结构的穹顶,例如伞形、扇形、葱形等。 英国哥特建筑的特色在于其极端的长度,并且其内部对于水平方向的强调看起来甚至多过垂直方向。
哥德式教堂: 法国
同法国、德国以及意大利的哥特教堂相比,每一座英国的主教堂(索尔兹伯里主教堂除外)都有着非常多样化的形式。 建筑的每一部分都在不同时期修建并且有着不同的风格,未尝试在形式上的统一,这一点是很普遍的。 英国的哥特主教堂袖厅比较长,有些有两个袖厅,如同四肢摊开。 正面,门的意义并不像在法国那样重要,公理会的入口通常位于一侧。 玫瑰花窗不会在正面的大窗户上体现,而是出现在袖廊的山墙。
與哥德式建築不同,哥德式的繪畫以及雕塑都無法嚴格界定,甚至難以確定某些手法是哥特式的特殊造型語言,但是二者依然有豐富的發展。 哥特式建築的魅力來自於比例、光與色彩的美學體驗,即通過對光的形而上的沉思,通過對數與色的象徵性理解,使靈魂擺脫俗世物質的羈絆,迎著神恩之光向著天國飛升。 該種建築雖曾於歐洲全境流行,不過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一度頗為被藐視。 哥特这个词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这个词是英语词Gothic的音译,原本指代的是哥特人。 另一个说法是,Gothic原本是德语Gotik ,是上帝的意思,所以有人把哥特式理解为“接近上帝”之意,哥特式可以解释为“感觉或者形式上营造出接近上帝的感觉”。
扶拱垛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 格洛斯特教堂的东头和坎特伯雷教堂的西部,窗户极大,用许多直欞贯通分割,窗顶多为较平的四圆心券。 剑桥国王礼拜堂的拱顶像许多张开的扇子,称作扇拱。 韦斯敏斯特修道院中亨利七世礼拜堂的拱顶作了许多下垂的漏斗形花饰,穷极工巧。
在教堂的十字交叉部几乎总有一座塔,有可能很大并带有塔尖。 在英国,教堂东面往往是方的,但有的也会呈现不同的形式。 在哥特式建筑和哥特式雕塑出现大约50年后,哥特式绘画风格在13世纪的时候开始展露,从罗马式风格至哥特式风格的过渡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绘画风格较之于前更加沉闷,黑暗和情绪化。
拱顶上出现了装饰肋,肋架变成星形或其他复杂形式。 这种风格多出现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 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 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常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及至哥德式建筑复甦,已经到了火焰纹时期,这种风格因宙欞形如火焰得名。
- 英国大量的乡村小教堂,非常朴素亲切,往往一堂一塔,使用多种精巧的木屋架,很有特色。
- 在哥特式建筑流行的早期,封建主的城堡有很强的防卫性,城墙很厚,有许多塔楼和碉堡,墙内还有高高的核堡。
- 到1845年,法国建筑家维奥莱-勒-杜克(Eugene Viollet-le-Duc)整修圣母院时,根据同期建造的教堂加以修复,据说是为了吓跑恶魔。
- 锡耶纳主教堂使用了肋架券,但只是在拱顶上才略呈尖形,其他仍是半圆形。
早期的哥特式雕塑和绘画都是巨大建筑的一部分,晚期的哥特式雕刻则追求平面装饰性的效果,不再追求结实和简洁的处理。 這種藝術形式被文藝復興時代的藝文人士認為像哥德人一樣野蠻,故得此名。 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12世纪由国外传入,主要影响于北部地区。 意大利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因此这里极难找到“纯粹”的哥特式教堂。
哥德式教堂: 哥特式建筑
这种转变在1200年左右始于英国和法国,1220年左右发展至德国,1300年至意大利。 哥特绘画主要以4种形式出现:壁画,板画,插图和花窗玻璃画。 作为早期基督和罗马传统的延续,在南欧壁画一直被教堂作为主要的图像表述方式。 大教堂的兴建是天主教和中世纪文化在欧洲勃兴的象征。 1164年,德意志帝国皇帝、科隆大主教莱纳德征战意大利米兰时,夺得一件珍贵的战利品——朝拜初生基督的东方三圣王的遗骸。 于是,科隆成为继西班牙的圣地亚图、意大利的罗马和德国的亚琛之后最有名的朝圣地。
配物包括十字勋章、五芒星、十字架、斗篷、披肩等等。 早期的哥特式音乐充斥着沉郁厌世的情调,冰冷刺骨,既带有精细的美感,但又同时在音域层面上大量使用偏离旋律线的不协调音,对于传统音乐极端蔑视。 在歌词与表演概念层面,展现着生命与爱欲的荒凉,从对现实状态的厌弃,进而追求心灵深渊的奇诡乐趣。 并应用了从阿拉伯国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艺,拼组成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阳光明媚的日子,来到这座位于莱茵河中游的历史古城,可感受到浓烈的宗教气氛。 法國哥德建築的特點是它們的高度和垂直感,這一點也強烈影響了德國和比利時。 與英國哥德教堂的多樣化相比,法國的主教堂都趨向於外在形式統一。
哥德式建筑最早兴起于法国巴黎附近地区,后来逐步流行于西欧各地。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比法国稍晚,流行于12~16世纪。 英国教堂不象法国教堂那样矗立于拥挤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于开阔的乡村环境中,作为复杂的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较低矮,与修道院一起沿水平方向伸展。 它们不象法国教堂那样重视结构技术,但装饰更自由多样。 英国教堂的工期一般都很长,其间不断改建、加建,很难找到整体风格统一的。 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予以整个建筑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常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徵的造型风格是教会的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的体现,也是城市显示 其强大向上蓬勃生机的精神反映。 Gothic cathedral自公元12世纪到公元15世纪,城市已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兴起了封建社会大发展的产物——哥德式艺术。 (JEAN-FRANCOIS MONIER/AFP/Getty Images)两塔外沿的怪兽走廊上,一尊尊人气颇高的石像怪俯视着巴黎。 半人半兽的石像,在教堂初建时的中世纪就在这里,到路易十四时代却被拆除。 到1845年,法国建筑家维奥莱-勒-杜克(Eugene Viollet-le-Duc)整修圣母院时,根据同期建造的教堂加以修复,据说是为了吓跑恶魔。 英國的哥德式建築出現的比法國稍晚,流行於 12 ~ 16 世紀。
它們不像法國教堂那樣重視結構技術,但裝飾更自由多樣。 哥特摇滚一般来说有如下特点:阴暗,颓废,冰冷,有恐怖的气氛,让人感到压抑和绝望,表现对死亡和黑色的向往,富有艺术气质。 20世纪80年代,近代哥特运动在英国开始上演,新哥特运动的出现或许可视为是朋克运动的延续。
这时的肋架已失去结构作用,成了英国工匠们表现高超技巧的对象。 英国大量的乡村小教堂,非常朴素亲切,往往一堂一塔,使用多种精巧的木屋架,很有特色。 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德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长137米,宽46米,横翼凸出甚少,东端环殿成放射形布置七个小礼拜室。 如果说罗马式以其坚厚、敦实、不可动摇的形体来显示教会的权威,形式上带有复古继承传统的意味,那幺哥德式则以蛮族的粗犷奔放、灵巧、上升的力量体现教会的神圣精神。
1999年起,大教堂修葺提出1720万马克预算。 由于宗教界、个人及政府财政援助,作为信仰象征和新欧洲中部文化传统统一见证的科隆大教堂必能更好被保存下来。 科隆大教堂是世界第4大教堂,它是由全欧洲两座以最高塔为主门、内部以十字形平面为主体的建筑群。 一般教堂的长廊,多为东西向三进,与南北向的横廊交会于圣坛成十字架;科隆大教堂为罕见的五进建筑,内部空间挑高又加宽,高塔将人的视线引向上天,直向苍穹象征人与上帝沟通的渴望。
哥德式大教堂等无价建筑艺术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其也成了一门关于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 13世纪,法国哥特式发展至纯熟境地,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夏特尔大教堂(Chartres Cathedral)展示了早期哥特式向盛期哥特式发展的不同风格阶段。 夏特尔大教堂之后,法国兴起大教堂建设高潮,哥特式盛期到来。 兰斯大教堂(Reims Cathedral)、亚眠大教堂(Amiens Cathedral)和博韦大教堂(Beauvais Cathedral)等都是盛期哥特式的伟大作品。 这种建筑虽曾于欧洲全境流行,不过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度颇为被藐视。
- 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立柱、飞券以及新的框架结构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高耸而富有空间感,再结合镶嵌有彩色玻璃的长窗、遍布教堂的浮雕群像,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氛围。
- 科隆大教堂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东西长144.55米,南北宽86.25米。
- 后期是对黑暗压抑、死亡美学、宗教情结、唯美主义近乎邪恶的追求。
- 大教堂长144.5米、宽86米,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自1864年科隆发行彩票筹集资金至1880年落成,它不断被加高加宽,而且建筑物全由磨光石块砌成,共16万吨石头如同石笋般建筑而成。
- 到了文藝復興時代,哥德式風格被古典風格取代,直至十八世紀中葉才復興,但此時無論在體量或裝飾上已難與中世紀的哥德式建築相比,因此統稱為哥德復興式,沒有再加以細分。
装在四周各建筑物上的聚光灯向教堂射出一道道青蓝色的冷光,照在宏伟的建筑上,蓝莹莹的璀璨晶亮,仿佛嵌上了蓝色的宝石,染上了绮丽的神秘色彩。 教堂中央的双尖顶直剌云霄,一连串的尖拱窗驮着陡峭的屋顶,整座教堂显得清奇冷峻,充满力量。 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內部神秘燦爛的景象,從而改變了羅馬式建築因採光不足而沉悶壓抑的景象,並表達了人們嚮往天國的內心理想。 哥德建築流行在法國、英國、德國、西班牙北部和義大利北部:它最初誕生在以巴黎為中心的法蘭西島地區;然後從此向東、向南和向西傳播。
夏特爾大教堂之後,法國興起大教堂建設高潮,哥特式盛期到來。 蘭斯大教堂、亞眠大教堂和博韋大教堂等都是盛期哥特式的偉大作品。 13世紀中葉以後,哥特式建築愈發向輕盈和繁飾發展。 先後出現了輻射式(Rayonnant)、火焰式等晚期哥特式建築。
哥特小说在浪漫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达到繁荣,但它并不像一般浪漫主义那样从正面描绘理想的社会、政治和道德观念,而是通过揭示社会的邪恶和人性的阴暗面来深入探索。 两百年来,不仅通俗作家热衷于哥特文学的创作,许多一流的英美诗人和作家都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哥特故事,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哥特小说也由此从通俗小说的“边缘地位”走向主流,形成突出而独特的哥特传统。 哥特式建筑的基本构件是尖拱(ogival,或称尖拱券、尖券)和肋架拱顶(ribbed vault)。
而肋架券也使得平面布置可以進一步變化,十字拱也不必保持正方形的開間。 肋架券是直接與承重部件相連、從拱頂的起腳處開始、沿著拱頂弧面的邊緣架設的加強拱券。 肋架券在哥德建築誕生之前已經很成熟:仍然屬於羅馬式建築的美茵茲主教座堂的拱頂就完全具備了哥德特徵。 哥德工匠更加明確地掌握了它的受力原則,懂得要毫無遺漏地為拱頂弧面的每一條弦添加肋架券。
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钟塔,它的钟塔高达161米,控制着整个建筑构图,可谓中世纪教堂建筑中的奇观。 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有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歌坛和圣殿同亚眠教堂的相似。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它不仅是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同时也以建筑艺术上高超的水平而享誉欧洲。 柱子不再是简单的圆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 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英國哥德建築的特色在於其極端的長度,並且其內部對於水平方向的強調看起來甚至多過垂直方向。 同法國、德國以及義大利的哥德教堂相比,每一座英國的主教堂(索爾茲伯里主教堂除外)都有著非常多樣化的形式。 建築的每一部分都在不同時期修建並且有著不同的風格,未嘗試在形式上的統一,這一點是很普遍的。 英國的哥德主教堂袖廳比較長,有些有兩個袖廳,如同四肢攤開。 正面,門的意義並不像在法國那樣重要,公理會的入口通常位於一側。 玫瑰花窗不會在正面的大窗戶上體現,而是出現在袖廊的山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