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特林機槍7大好處

加特林機槍的優點是射速高,威力大,而且槍管交替工作的方式使它能保持較好的持續火力,其主要缺點是體積、質量大,消耗能量多。 加特林自動原理,即轉管發射原理,它利用一套傳動機構使數支槍管繞一個公共軸轉動,從而完成連續射擊。 加特林機槍是機械式的,最初槍管轉動需要由人力轉動搖把,后來改進為由電動機或導出燃氣動力來完成。

載彈量為999發(戰役模式)、200發(聯機模式)和150發(殭屍模式),開始時無初始攜彈量,最高攜彈量為0發(戰役模式)、200發(聯機模式)和300發(殭屍模式)。 設計上,GAU-19/A可以使用無彈鏈供彈的彈鼓供彈,亦可以安裝脱鏈供彈機以後使用標準的M9可散式彈鏈供彈。 射速是可選擇的,可以是每分鐘1,000—2,000發。 利用零件安裝於悍馬的GAU-19/A的射速是每分鐘1,300發,但需要利用外力(車載電池)射擊。 射擊時的平均後坐力為500磅(226.8公斤)。 1879年的祖魯戰爭,英國軍隊藉助加特林機槍,主宰了戰場上的主動權。

加特林機槍

GAU-8/A的射速在1,800-4,200發/分之間,不過在A-10上,一般只使用3,900發/分的速度進行射擊。 配用的炮彈主要有兩種,一種是PGU-14/B貧鈾穿甲彈,在500米距離上可侵徹69mm鋼板,在1000米距離上可侵徹38mm鋼板;另一種是PGU-13/B高爆彈。 另外在訓練時是使用PGU-15/B TP練習彈。 GAU-8/A機炮採用無鏈供彈系統,一架A-10攻擊機可攜帶炮彈1,100發。

加特林機槍: 机枪

瀏覽 90 項 加特林機槍 影像檔及短片,在您的專案中使用,或開展全新搜尋,發掘更多精彩的影片檔及 B 捲錄像片段。 更為不幸的是,就在加特林和其他的天才發明家們在不斷解決技術難題,努力完善各自發明的同時,也不自覺地為自己的發明創造掘好了墳墓——當手動武器發展到極致的時候,也就為自動武器的出現創造了成熟條件。 1865年以后,加特林機槍由4管改為6管,到1867年~1868年增加又增加到了10管,并開始分發給美國的邊防部隊。 1870年,英國政府經過對比試驗后,在英格蘭建廠生產加特林機槍。 與此同時,沙俄政府也購買了加特林機槍,更名為戈洛夫機槍。 56口徑的M214“Microgun”機槍,空重控制到了10。

與同樣發射12.7×99毫米(.50 BMG)北約口徑制式步枪子彈的白朗寧M2相比,空槍重量不是增加很多,但火力和射速都更強、後座力更小,並且可以發射反裝甲脫殼穿甲彈(APDS)。 初期的加特林机枪结构较为简单,使用手摇转柄使得枪管组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每根枪管转到“12点钟”位置时从顶部倒插的弹匣接收一发子弹,然后旋转到“4点钟”击发,之后在底部左侧将空弹壳排出,然后空转回顶部去接收新的子弹。 这种多管依次运作的设计将运作步骤分散开,有利于提高射速和枪管散热,在回转一周的过程中,每根枪管相应的枪机在和枪管一起旋转的旋转体导槽内作往复直线运动,完成输弹入膛、闭锁、击发、开锁、抽壳等动作。 不過在步兵單位中,M134非常少見,重要原因還是重量太大了,要知道,一般美軍普通士兵,攜帶的彈藥,也就4-6個彈夾,不過210發子彈而一挺超大個的機槍,外加1千發7。 62毫米子彈,還不算其他負重,即便是對於美軍士兵而言,也是個沉重的負荷。

1946年6月,主力軍品商通用電氣(GE)承包到這項開發計劃並且將其命名為火神計劃(Project Vulcan),成為火神炮這稱呼的由來。 GE在1950年時呈報了十具.60口徑的T45 A型原型機炮給軍方評估,1952年時又追加了33具T45 C型原型機炮,口徑有.60英寸,20mm與27mm多種不同選擇。 在經過非常久的測試過程後,軍方決定選擇T171型20mm炮作為存續款式繼續發展下去,並且在1956年時正式被美國陸軍制定為標準系統,而同款武器的空軍用版本,則賦予M61″火神式”的代號。 加特林本來是一個醫生,一生反倒致力於工程學。

加特林機槍: 武器總覽

其實美軍也有一種比較輕的加特林機槍,也就是越戰時期就出現的M134速射機槍,這是世界上轉速最快的機槍,有6根槍管,靠電能驅動轉子,口徑為7。 62毫米,和許多通用機槍口徑一樣,最大射速可以達到4000發每分鐘(射速可調節)。 輕機槍主要目的是為步兵單位提供500米內的火力支援,裝有兩腳架,並可由單兵攜帶作戰。 供彈方式有彈匣、彈鼓或彈鏈,彈藥一般與步兵班中的步槍共通。 亦有些國家採用重槍管的自動步槍作為輕機槍,例如英國的L86A1輕機槍,因其重量較輕,可採用臥射、跪射、立射或挾槍掃射的射擊方式。 為了滿足美軍的需求,通用電氣公司參考加特林自動原理,研發出了M61火神式機關炮。

加特林機槍在戰場上高光亮相,其採用獨特的多管旋轉設計,每根槍管都有獨立的擊發裝置,與當時的單管填彈式火槍相比,加特林機槍具備絕對的火力優勢,射速高達每分鐘200餘發,這在當時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20世紀60年代後期,加特林機炮把當時炮管旋轉的動力來源,由手動改為電動或者用導出發射藥燃氣的動力來驅動槍管旋轉。 前者稱為外能源(美國使用的加特林機炮習慣使用),後者稱為內能源(蘇聯習慣用)。

機槍上也有瞄準裝置,在20世紀末,望遠鏡及複雜的光學設備已經取代了傳統机枪的機械瞄具。 德軍大量装備了馬克沁機槍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在索姆河戰役中,當英法聯軍攻向德軍陣地時,被德軍數百挺的機槍掃射,英法聯軍在一天中死了近6萬人,舉世震驚。 馬克沁機槍的出現是人類前所未有的災難,「人類竟然可以這樣高效率的屠殺同類」。 AK-630 是全自動電腦操作機炮,也可以由炮手遙控操作。 它的射速高於荷蘭製造的守門員近迫武器系統(Goalkeeper)與美國的Phalanx方陣近迫武器系統(CIWS),達6000~10000發/分。

加特林機槍

枪管、托架和锁芯是分开的,都安装在一个围绕中心轴旋转的实心钢板上,枪体则安装在长方形固定框架上。 射击时转动曲柄使轴转动,枪体上有凹槽,锁芯上钻有与枪管相对应的孔。 第一种结构使用的是独立的钢制弹膛(弹膛与枪管分离),其尾部封闭并装有撞击火帽。

20世纪60年代后期,加特林机炮把当时炮管旋转的动力来源,由手动改为电动或者用导出发射药燃气的动力来驱动枪管旋转。 前者称为外能源(美国使用的加特林机炮习惯使用),后者称为内能源(苏联习惯用)。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加特林了解到,当时士兵使用的枪需要手动装填火药和弹丸,不少士兵还没来得及装填第二发子弹,就已经被敌人击毙。 加特林想“如果能够发明一种连续射击的武器,让一个人发挥一百个人的力量,对战争形态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19世纪,当金属枪弹的发展逐渐成熟起来的时候,美国的发明家们开始了手动机枪的设计。 不过,直到美国内战时期,机枪才受到军方重视。

加特林機槍

美國軍用飛機使用的渦輪噴射發動機的電力足以供應轉管機槍。 另一款更穩定、科技含量更高的機槍取代了加特林———那就是馬克沁重機槍。 這款機槍透過復進簧結構,將子彈的火藥燃氣能量轉化為開鎖、退殼、送彈、重新閉鎖的機械動力。 加特林转管机枪从诞生之日起,工作原理就决定了其具有能连发射击,火力猛等优点,但也存在重量大、机动性差等缺点。 正如许多其它发明一样,在军用领域,加特林转管机枪是“早产儿”——当时世界主流军事思想还没有为其诞生做好准备。 2012年1月,通用動力公司宣布,他們將推出新型版本,並命名為GAU-19/B。

  • M134的造型想必大家並不陌生,在好萊塢大片或者電子遊戲裡多少有看過。
  • 成功地完成全面試驗以後,美國軍方要求進一步開發T-171型20毫米機關炮。
  • 為了解決上述難題,加特林使用了新開發的獨立金屬彈殼彈藥。
  • M134的射速取決於28伏直流電動機的轉速。

機槍和自動炮的差異主要在口徑(機炮的口徑在20mm以上),另一個差異是所發射的是傳統的子彈、炮彈、散彈槍的彈藥、或是爆炸彈等。 像發射霰彈的全自動槍隻會稱為的自動霰彈槍,發射大口徑彈藥的則會稱為機炮或是自動榴弹发射器(榴弹機槍)。 冲锋枪則是手持式的自動武器,發射一般手槍口徑的子彈。 機槍和冲锋枪、機炮不同,機槍像步槍一樣,有很高的槍管/口徑比(表示其槍管很長,子彈口徑小)。 機槍在本質上就是一把全自動的步槍,而機槍和戰鬥步槍的不同點在於是否有可快速拆卸的槍管、重型槍管或是其他的冷卻系統。

  • 其出於步槍,故射發不及馬克沁,然輕,其重或半於重機槍,故利攜用。
  • 56口徑的M214“Microgun”機槍,空重控制到了10。
  •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签订了生产27挺该种机关炮的合同。
  • 至於輕量化的M61A2型則只能搭載在F/A-18型戰機之上。
  • M61家族的機炮在軍隊里服役已經超過半個世紀,是套穩定性無庸置疑的系統。

總的來說液壓馬達較適合高射速加特林炮的需要。 「外能源」可方便的調節射速,理論上射速在0到最高速之間可自由變化。 但「火神」炮無法單發射擊,最少也要連發10發以上。 以對地任務為主時,採用M7型電動驅動系統,射速為4000發/分。

加特林機槍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