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府大千歲、二千歲、四千歲、五千歲、狄府千歲、郭府聖王、白府千歲(碧靈宮)、白府千歲(港隆宮)、秦代巡、孟府千歲、李府元帥、池府千歲、印將軍、劍將軍、石頭公(廟裡有塊石頭,石頭上有個人像,因而尊稱為石頭公,原先放在船頭里內的一棵榕樹下,民國六十五年伍姓人家請回奉拜,已三十多年歷史)、觀音菩薩、陳乃夫人、三叉五大神將、五營兵馬、福德正神、先賢祿位。 徐府三千歲金身至伍家奉祀後,曾擇選伍家的後人為乩童,行醫救世直至乩童過往,才停止降乩行醫;民國後,伍姓後人伍枝萬先生加入共和堂為鸞生,亦至共和堂協助邢府三千歲救世,才又挑伍枝萬為乩子。 碧靈堂位於東隆里,主祀徐府三千歲,該廟以往參加迎王祭典遶境只有神轎,感覺上不夠熱鬧,因此部份堂生提議組織陣頭參與遶境,並可號召一些年輕人加入,據說徐府三千歲的銜格可成立班頭,但班頭人數需求較多,恐難湊齊而作罷,且亦無法吸引年輕人,正好狄府千歲下鸞,眾人向其請示,狄府千歲說:「徐主宰駕前就有一班神將,可代眾生傳達意思」,後徐府三千歲同意,於民國七十一年成立「徐府三千歲駕前三叉五大神將」,並聘高延年先生前來教導步法和拜廟陣形。
後來伍枝萬先生與鸞友張龍卯先生、張隨女士商談此事,認為徐府三千歲可能不願意掛共和堂的堂號,因而三人於民國六十三年(西元一九七四年、歲次甲寅年),借張隨宅中開基救世,並於民國六十四年(西元一九七五年、歲次乙卯年)堂號定名為「碧靈堂」,隔年就組隊參加東港東隆宮丙辰正科迎王祭典。 後來伍枝萬先生與鸞友張龍卯先生、張隨女士商談此事,認為徐府三千歲可能不願意掛共和堂的堂號,因而三人於民國六十三年,借張隨宅中開基救世,並於民國六十四年堂號定名為「碧靈堂」,隔年就組隊參加東港東隆宮丙辰正科迎王祭典。 民國六十八年(西元一九七九年、歲次己未年),時信眾日益增多廟室不敷使用,因而遷至船頭里灰窯仔一帶,後來廟地闢為道路,於是民國八十二年(西元一九九三年、歲次癸酉年)六月再遷回東隆里暫奉於已故堂主黃仁棟先生宅中,經五年時間受各地信眾及該堂眾鸞友同心協力,鳩資購地建廟,至民國八十六年十月(西元一九九七年、歲次丁丑年)新廟落成,並舉行過火安座大典。 徐府三千歲於共和堂降鸞救世神威顯赫,於是主事者特請雕刻師刻製徐府三千歲的神印好於敕符時使用,但每刻到共和堂的堂號時,便刻壞了,且連續三次,令雕刻師不敢再刻下去。
東津碧靈堂: 東港徐王:屏東東港碧靈堂
香火來源 (其他): 該堂神明來源較特殊,徐府三千歲金身漂流被拾獲,後被請至伍家祭祀,曾擇選伍家的後人為乩童,後又再共和堂降鸞,以共和堂鸞生伍枝萬為乩子,後伍枝萬與鸞友張龍卯先生、張隨女士自組「碧靈堂」,故又可說分靈自共和堂。 碧靈堂的主祀神為徐府三千歲,約清咸豐年間,徐府三千歲神像漂流至新園鄉五房村海灘,被在那裡作業拋手網的漁民拾獲,並供奉於海邊放置漁網小寮中,後來被東港漁民伍獅(已故)的祖先在海邊小寮躲避風雨時發現,見風雨強大而此神像所在之小寮卻安然無事,認為十分靈驗而恭請回家供奉。 Copyright © 2022 微廟網-專業廟會微電影紀錄影片拍攝與討論.宗教廟宇文創雜誌與商品發行! 清咸豐年間,徐府三千歲神像漂流至新園鄉五房村海灘,被漁民拾獲,並供奉於海邊放置漁網小寮中,後來被東港漁民伍獅的祖先在海邊小寮躲避風雨時發現,見風雨強大而此神像所在之小寮卻安然無事,認為十分靈驗而恭請回家供奉。 三叉五大神將,傳為生長於靈山福地而吸收山中靈氣,及日月精華修成正果的五棵千年靈樹,徐府三千歲見其等皆有將才之質,有意收為部將,但恐單拳難對群手,且五位神將法力高深,遂請其師父觀音大士幫忙收服五大神將,作為駕前護法將軍,因隱其姓名故以五方五行之色為神將們命名,三叉是指五大神將前的小差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