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因若琛杯不易得,又以江西景德鎮和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為佳,稱為、「白玉杯」、“白果杯”,有白如玉、薄如纸之誉。 夏季宜用杯口微外向的「反口杯」,冬季宜用口邊不外向者。 又有講究四季用不同樣式的杯:春宜“牛目杯”,夏宜“栗子杯”,秋宜“荷叶杯”,冬宜“仰钟杯”。
有些壺、盤、杯舊而品質佳,貴如拱璧,並非常見之物。 5、在倒出茶汤以后,要及时向茶壶中蓄水,而且茶壶中要留有1/3左右的茶汤,只有这样在蓄水以后,才能让茶汤质地均匀,才能让茶汤的滋味比较甘醇。 功夫茶中投入的茶叶不能冲泡次数太多,正常情况下三到四次就要及时更换新的茶叶。
农院中、工棚内:荧屏侧,宴会间,泉石林亭,集市商店,工余酒后,假日良宵……到处都有提壶擎杯、长斟短洒的人群。 甚至在从前潮郡民间的游神过程中,身处鞭炮轰鸣、鼓乐喧阗、万头攒动的场合,边走边吹拉弹唱的游行队伍,亦不忘抽暇饮上几杯由随队进退的专职人员所烹制的工夫茶。 潮州市博物馆收藏的制作精巧的金漆木雕“茶挑”,就是印证当年这种奇特情景的实物见证。 品茶,确已成为潮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到城中的高档潮菜馆吃饭,席间总是穿插上工夫茶。
功夫茶: 功夫茶艺茶杯
一套精致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绝的名茶,可谓相得益彰。 广东潮汕地区盛行功夫茶,工夫茶最讲究茶具。 发布的《潮州工夫茶艺冲泡技术规程》分为《潮州工夫茶艺》和《商务潮州工夫茶艺》两部分。 叶汉钟表示,正确的品茶方式有助于更好地享用潮州工夫茶。
就是盘面要宽,以便就客人人数多寡,可以放多几个杯;盘底要平,才不会使茶杯不稳,易于摇晃;边要浅,色要白,这都是为了衬托茶杯、茶壶,使之美观。 茶杯、茶盘也有各种款式,圆月形、棋盘形等。 但不管什么式样,重要的是宽、平、浅、白。
冲时要掌握以下几个要领,即:”高冲”、”低洒”、”括沫”、”淋盖”、”烧杯热罐”、”澄清”等。 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 “砂跳”,潮安枫溪做的最著名,俗称“茶锅”,是用砂泥制成的,很轻巧,水一开,小盖子会自动掀动,发出一阵阵的声响。 红泥小火炉,潮安、潮阳、揭阳都有制作,式样好看极了。 同样有各种形式,特点是长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炉心深而小,这样使火势均匀,省炭,小炉有盖和门,不用时把它一盖一关,既节约,又方便。 小火炉是放在精制的木架上面的,木架像塔形,下大上小,上面一格放炉子,刚好一伸扇子便是炉门。
虽唐代冯贽《记事珠》有“建人谓斗茶为茗战”,但“斗茶”与“工夫茶”是有很大的区别,前者是點茶技藝的竞争,而唐朝還沒有烏龍茶的出現。 工夫两字有多种涵义,一般做”細緻”、”精微”、”講究”、“费时”及“费工夫(精力)”解。 由于比较讲究選料、製作(烘焙)、收藏、泡茶的方式,对操作手艺、茶具、品饮的要求都非常高,故称工夫茶。 潮州工夫茶盛行1000多年,是晋唐衣冠南渡后保留下来的品饮茶文化,至今這文化還保留在香港、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泰國。 工夫茶是一種閩南地區及潮州及海外潮州人的飲茶文化,在台灣常稱作老人茶,工夫茶文化在现在广东尤其是粤东的潮汕地区(潮州、汕头、揭阳)比较盛行。
功夫茶: 西湖功夫茶简介
茶盤以寬、平為佳,有多種形狀,邊緣要淺,方便取飲。 以饶州官窑所产素瓷青花者为最佳,龙泉白定次之。 茶墊形狀像盤而小,直徑約三寸,用來盛載沸水,放置沖罐,作保溫之用。 底下托以墊氈,以秋季結果的絲瓜絡製成,優點為不會產生異味。 宋朝蔡襄字君謨出身福建,精通茶道,著有《茶錄》,故閩南語「工夫茶」另稱「君謨茶」(kun-bo te),福建茶起於唐代,興盛於宋代,值得一提閩南語「龜毛」為「君謨」諧音。
饮工夫茶不是为了解渴的需要,而在于品味其茶趣与气质。 中国的饮茶之道,最为讲究的恐怕要算功夫茶了。 《清朝野史大观》载“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泉、漳三府,粤之潮州府功夫茶为最。 ”功夫茶大都是闲情逸兴烹饮或作为待客的礼节,故有“闲来细品功夫茶”、“无茶不成礼”之说。
凤凰单丛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实,很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 其可分为桂花、茉莉、蜂蜜等风味,是继岭头单丛茶之后又一潮汕工夫茶代表之一。 凤凰单丛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风味,曾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荣获桂冠。 茶叶生长于高山峻岭之上,沐浴烟雾,涵养泉水,吸日月精华,没有污染,其品性高洁,其味芳香,富含茶素等各种营养. 尤其按照潮州功夫茶一整套冲沏技术,好处很多。 工夫茶壶很小,只有拳头那么大,薄胎瓷,半透明,隐约能见壶内茶叶。
- “砂铫”,潮安枫溪做的最著名,俗称“茶锅”,是用砂泥做成的,很轻巧,水一开,小盖子会自动掀动,发出一阵阵的声响。
- 这是为了强调每一滴茶的享受,并珍惜质量而不是数量。
- 地水指的是山泉水,按照土质的不同还分为土质、沙质、泥质等。
- 西湖工夫茶发酵结合传统制茶工艺与万虎独特技艺,使西湖工夫红茶散发出独具特色的香醇。
1、在冲泡功夫茶时,要把茶具准备好,然后烧一壶开水,在泡茶以前,先把开水注入到茶具中,把所有茶具都冲洗一遍,这样既能起到清洁茶具,又能起到温热茶具的重要作用。 功夫茶具“云腴”是宋代书法家黄庭坚对茶叶的美称。 二品主要品茶的滋味,看茶汤过喉是鲜爽,甘醇,还是生涩,平淡。 冲泡武夷岩茶时要备有两把壶,一把紫砂壶专门用于泡茶,称为“泡壶”或“母壶”;另一把容积相等的壶用于储存泡好的茶汤,称之为“海壶”或子壶。 现代也有人用“公道杯”代替海壶来储备茶水。
第一冲杯,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 洗过茶后,再冲入虾须水,此时,茶叶已经泡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 工夫茶之功夫,全在茶之烹法,虽有好的茶叶、茶具,而不善冲,也全功尽废。 潮汕工夫茶的烹法,有所谓“十法”,即活火、虾须水、拣茶、装茶、烫盅、热罐、高冲、盖沫、淋顶与低筛。 也有人把烹制功夫茶的具体程序概括为:“高冲低洒,盖沫重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传统的潮汕工夫茶一般只有三个杯子,不管多少客人都只用三个杯子。
潮人土语叫做“冲罐”,也有叫做“苏罐”的,因为它出自江苏的宜兴,是宜兴紫砂壶中最小的一种。 选择茶壶,好坏标准有四字诀,曰:“小,浅,齐,老。 ”茶壶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四有罐等的分别,以孟臣,铁画轩,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受珍视。 壶的式样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等等。 壶的色泽也有多种,朱砂,古铁栗色,紫泥,石黄,天青……等等。 但不管款式,色泽如何,最重要的是“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
在你吃完海鲜鱼肉的时候,喝一杯可以消除腥味;在你吃着一碗甜品有点腻的时候,喝一杯可以去腻开胃。 在你酒足饭饱觉得有点撑的时候,喝一杯解乏消滞。 功夫茶与潮菜,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共同造就了潮汕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有人说吃潮菜不喝工夫茶,总是感觉不太正宗。 潮汕工夫茶,在潮汕地区深受人们喜爱,不少人早上起来就泡上一壶茶,倦意顿时一扫而光,只觉得神清气爽。 潮汕人喜欢以茶会友,在细品慢酌、谈笑风生中,人们互通信息、加深了感情。
- 电或酒精烧的都可以,本身发热时不生异味就行。
- 标准的功夫茶艺,有后火,虾须水(刚开未开之水),捅茶,装茶,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以壶盖将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顶十法。
- 洗过茶后,再冲入虾须水,此时,茶叶已经泡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
- 炉心深又小,能使火热均匀省炭,炉有盖有门,通风性能好,值得称道的是水溢炉中“火犹燃,炉不裂”,有的艺匠还喜欢在炉门两侧配一对茶联。
- 西湖工夫茶口感鲜润甘爽、色泽金黄如琥珀、底香持久,数泡之后仍饱满甘甜,有如花开唇齿间,淡淡花香沁人心脾,令人回味无穷。
品茶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解渴的目的,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 六合家宴的江经理介绍说,潮汕人把茶叫做“茶米”,茶在潮汕人心目中就像米一样,足以看到潮汕人嗜茶如命,茶与米的不可分了。 茶池形状如鼓,瓷制,由一个作为“鼓面”的盘子和一个类似“鼓身”的圆罐组成。 工夫茶所用的冲罐(茶壶),并非买来就用,而要先以茶水“养壶”。 一把小壶,须先以“洗茶”(即泡茶时的第一道茶)之水频频倒入其中,养上三月有余,方可正式使用。 从技茬的观点和物质的观点来衡量,始终是开放的、多元的,由于开放,就有吸取相创造。
3、头茶洗茶:茶叶中会有一些灰尘、纸屑等杂质,因此需要洗茶。 将已加入茶饼的紫砂壶注入沸水,盖好壶盖,端起慢慢顺时针摇晃,10~15秒后由茶漏过滤倒入公道杯。 2、加入茶饼:将茶饼用茶刀分成均匀的小块,取2~3块加入烫好的茶壶,注意不要放太多,否则会出现泡不开或者太浓不适饮用的问题出现。 清代大才子袁枚在品饮武夷岩茶时说:“品茶应含英咀华并徐徐咀嚼而体贴之。 含英咀华即在品茶时像是在嘴里含着一朵小花一样,慢慢地咀嚼,细细地玩味,只有这样才能领悟到武夷岩茶所特有的“香,清,甘,活”,无比美妙的岩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