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工程就包括清水磚圍牆、門樓、月眉池、竹林、園林綠化和管理設施等,由李重耀設計。 之後專案會勘報告上,楊仁江便指出水池設計都相當現代化,前院種滿樹木與農業時代前院用來作農事的設計背道而馳,前低後高的風水也沒有表達出來。 1984年4月20日,慶仁營造廠以一千八百四十八萬元得標第一期重建工程。 參與重建工程的工人包括數十位曾有彰化孔廟、鹿港龍山寺、三峽祖師廟等廟宇修復經驗的人。 除部份橫樑因屋頂漏水而腐爛,及窗欞的木雕霉爛外,其他木料使用率近三分之二。
5月17日開館之日,林安泰家族從信義路的林安泰宗祠迎接林安泰牌位,安奉於林安泰古厝,由市長馬英九在民政局長林正修陪同下主持典禮。 民俗館的整體展示從歷史簡介開始,再介紹明古厝的建築、方位、格局與林氏家族的關係,並概要式說明台北早期的凱達格蘭族與漢人墾民的生業、聚落形態、商業都市的興起。 拓寬敦化南路時,古厝後側有三分之二建築物在工程預定地上,面臨拆除。 1976年8月5日晚,台北市長林洋港來林安泰古厝,次日上午宣佈將會把古厝重建於將新闢的木柵動物園內。 8月24日,市府召開協調會議,林安泰族人表示,為使祖厝能永久保存,均願意送給市府擇地重建,但認為置於動物園內似有未妥,協調後增加青年公園、陽明山國家公園、通化公園、內湖風景開發區這四個遷移地點。 由於圓山動物園遷建木柵尚無眉目,林洋港主張把拆除後,先予編號保存,等待動物園遷建後,再復建。
對市府沒有應允林家在正廳供奉祖先牌位的請求,李重耀認為可能市府擔憂被冠上圖利他人。 餐廳家具四十萬元、神明廳家具五十萬元、客廳家具一百萬元、廚房家具設備廿萬元、其他包括床、衣櫥、衣架、洗臉架、化妝架等六百卅萬元。 5月17日,市議會工務審查會上,原先主張削減預算的議員陳俊雄不再堅持前議,通過二千六百七十八萬一千元預算。 林安泰古厝為明清時期閩南風格的單層二進四合院住宅,具水形山牆、燕尾式屋脊,以祭祀祖先的正廳為中軸,前有凹巢三川門,外有前埕、月眉池。 整體建築有正屋、上院、下院、左右配院、上下院次梢間、門房、過水、臥房、護院、書塾。 比起一般四合院建築,前廳別具特色,將四根主要的金柱移在廳內,以擴大使用空間。
東和禪寺: 東和禪寺開放時間
1982年12月底,議員于秉溪等市議員在工務局局長成堅陪同下到倉庫內勘查林安泰古厝建材。 2000年,台北市政府整頓丹陽街,將該街打通成為現貌,並拆除部份的違章建築。 今青少年育樂中心,原本亦為該寺用地,市府收回用地後,改建為今貌。 現禪寺座東向西,面向原泰北中學城區部用地,後為私立東和幼稚園。 臺北古諺有「擁有榮泰厝,不知榮泰富;有榮泰富,蓋不出榮泰厝」。 該家族最盛時期,擁有今日台北巿三分之一土地、臺灣大學、舊三軍總醫院等過去也都是林家土地,舊三總院內還有林家祖墳。
王鎮華認為,新舊建築物相毗鄰,全賴設計水準,堅持景觀會不協調是無稽之談。 李乾朗提出幾項未來發展的建議,包括改為佛教文物展示館、併入育樂中心、拓展領空權等。 內政部和文建會代表聽取專家學者意見後,同意將促請北市府盡速申報列為古蹟的手續;為搶時效,不排除以專案辦理。
東和禪寺: 東和禪寺觀音禪堂
林安泰古厝拆除後的一些古物寄放於四維路139號、143號及137巷3號之1的三棟古厝。 這些地六十餘坪,登記在林安泰興業株式會社名下,後因部分族人想拆屋變地而引起家族糾紛。 1980年12月13日,工務局拆除工作隊拆除四維路137巷3號之1旁一戶違建後,當天數十名工人帶一輛號碼被膠布遮住的挖土機,對路人假稱是工務局,拆毀三棟古厝,裡面的古物也損毀。
- 1994年6月3日,臺北市政府民政局開會決議將石牌漢番界碑、東和禪寺鐘樓、臺灣大學校門、臺師大行政大樓提報為三級古蹟,但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舊址、中山堂國父銅像基座則被摒除在古蹟之外。
- 1983年3月10日,市長楊金欉宣布為重建林安泰古厝,市府將於民國七十三年度編列二千萬元左右預算,等市議會通過該項預算之後才能考慮選擇地點。
- 裡面的銅鐘銘有「曹洞宗 大本山 台灣別院」,為京都市梵鐘名家高橋才治郎在1920年鑄造,與南屯萬和宮銅鐘出自同一人。
- 民族研究所所長文崇一曾分別向省府主席林洋港、台北市長李登輝、高雄市長王玉雲呼籲,由中央、省、市共同合作建築中華民俗文化村,以安置林安泰古厝,但未收到任何反響,之後預定地更是成了公寓。
這三屋位於台灣大學校地保留地,玉芳居先遭臺大徵收建立學生宿舍(男七舍)而拆除。 1987年,陳家在台第九代子孫陳炳良,為保護祖屋,主動提出讓義芳居成為古蹟。 1988年5月16日,經請文獻專家林衡道、淡江大學教授周宗賢、建築師楊仁江會勘後,台北市政府首長會報通過將義芳居及芳蘭大厝列為古蹟,並報請內政部審定。
依1957年《日刊工業新聞》台灣特派員茂野統一所拍鐘樓照片,外面已有大量建築,此時的鐘樓木造結構大致完好,隨後二十年就逐漸腐爛破損。 到日本觀光,除了逛街買東西、吃美食之外,不免俗地一定要到當地的古蹟參觀一下,體會當地的文化與歷史,甚至有人能對去過的日本古蹟如數家珍。 不過,就算不用大老遠跑到日本去,在台北市內就能感受到日本股市寺廟建築的沉靜氣息,還可以看到日本知名的西本願寺分院等遺跡,CP值超高喔。 1997年7月9日,市長陳水扁在民政局長陳哲男等人的陪同下視察林安泰古厝,指示民政局將古厝朝民俗文化村的方向規劃。 1999年6月25日,民俗文物館空間規劃計畫公布,展示綱目初步擬定為:導入區、台北. 7月2日,民政局的民俗文物館規劃報告期末審查會上,採納福雅設計工程公司的設計。
由中央孔道穿越鐘樓,原想採右方孔道內上行欣賞銅鐘,卻因門扉緊閉而返。 就如同萬華406廣場上的西本願寺遺跡,隨著日本的撤退,一些當年來臺弘法的日本宗教寺廟,也在都市開發的過程中被破壞或遺忘。 這原是日本桃山及江戶時期流行的建築風格,至二十世紀,形成近代和風建築。 一九三0年在大殿之前建造高聳的鐘樓,目前仍存在,但大殿及其他古老的建築因曾被軍隊及民眾佔住長期遭到破壞,近年被拆掉了,至為可惜。 至一九一六年附設佛教學校,供僧侶與齋友的子弟就讀,學習佛教教義及普通常識,一九三五年改名為私立臺北中學,戰後再改稱為泰北中學。
北入口即位於丹陽街旁,唯入口不明顯,故設計上除利用燈光照明步道銜接丹陽街與廟埕,改變北面出入口外,南邊與鐘樓間小徑也使用適度的燈光照明,建立起與鐘樓間的聯繫。 並利用打光,強化屋頂、牆壁等建築特色,並改善室內照明,對禪寺整體印象,加分不少。 現鐘樓為禪寺的南入口,穿越鐘樓後,沿青少年育樂中心與原泰北中學城區部用地間小徑,即為禪寺。 建物由原碩照明設計顧問有限公司進行整體設計後,於2002年11月7日點燈啟用。 立於鐘樓前,圍牆上鋪黑色鬼瓦,六座石燈籠以三三之姿分立於道旁,引領著路人往鐘樓下方通道而去,若將一旁新穎建物屏蔽眼外,頗有置身於日本之感。
1986年,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於民國七十七年度會計年度編列新台幣十億元預算,計畫於仁愛路與林森北路口興建一幢十層樓高的臺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今臺北市青少年發展處),委託淡江大學建築系規劃設計。 淡江大學建築系教授陳信樟在規劃報告中結論是此鐘樓現況為破舊,並無保留之價值,且土地產權為公有地,應收回供公眾使用,建議拆除。 1991年11月17日,台北市政府祕書長莊志英表示,鐘樓不符合古蹟「年代久遠」的要求標準,無保存必要。 登錄種類:寺廟公告2019年5月8日詳細登錄資料東和禪寺觀音禪堂,是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東門里、台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旁的觀音寺,建於1914年,為曹洞宗大本山台北別院的殘餘建築,列為市定古蹟。
- 民國34年(公元1945年)日治時期結束,台北別院所有財產遭國民政府接收,觀音禪堂易名為「東和禪寺」,由心源和尚任開山住持並完成寺廟登記,但別院內被軍隊駐紮佔用,院內外違建林立,連山門鐘樓都被老榮民佔住,完全失去寺院創立宗旨。
- 餐廳家具四十萬元、神明廳家具五十萬元、客廳家具一百萬元、廚房家具設備廿萬元、其他包括床、衣櫥、衣架、洗臉架、化妝架等六百卅萬元。
- 曹洞宗大本山台北別院鐘樓為1926年興建,面積約廿五坪,1930年4月落成。
- 2003年7月1日,厲耿桂芳與都發局副局長脫宗華等會勘,義芳居依然暗淡頹圯,電線和開關裸露在外,破壞古蹟原有外貌。
- 1988年5月16日,經請文獻專家林衡道、淡江大學教授周宗賢、建築師楊仁江會勘後,台北市政府首長會報通過將義芳居及芳蘭大厝列為古蹟,並報請內政部審定。
- 負責遷建工作的李重耀,吩咐工人使用的槌頭不得超過五磅,繩索限用草繩,袋子也以棉製或草編的為主,每塊石磚在敲下以前先要連續澆水四小時以稀化石灰和糯米混合物的粘接劑。
- 坐東南朝西北,背倚芳蘭山,坐山面水,正廳中央合退凹,中開石框大門。
- 對市府沒有應允林家在正廳供奉祖先牌位的請求,李重耀認為可能市府擔憂被冠上圖利他人。
2006年修復完成,於7月21日正式開放,臺北市市長馬英九親自出席與延平中學高中部三年級學生盧時聖一同敲下古鐘。 2011年8月23日,臺北市市長郝龍斌率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局長黃呂錦茹、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陳冠甫等人來鐘樓敲響鐘為東日本大震災海嘯亡者與八二三炮戰烈士祝禱,之後郝龍斌進入寺內誦經、上香。 在Y17青少年育樂中心旁有座鐘樓,與四周的辦公大樓相比十分顯眼。 這座興建於1930年的鐘樓是東和禪寺的入口,原本在Y17的現址上,後來才移到現在的位址,鐘樓屋頂上的鬼瓦以及大石頭砌成的基座和常見的中式鐘樓非常不同,只要路過就忍不住多看幾眼。 鐘樓後的東和禪寺本名為曹洞宗大本山別院,是臺灣少數具有日本禪宗風格的佛寺,但這裡最特別的莫過於1914年台籍的禪師入駐後興建的閩南式佛殿,讓院內形成日式禪院和閩式佛殿共存,石燈籠旁有石獅子的奇景,充滿意趣。 當時只開放給日本人參拜的大殿,在臺灣光復後,一度被違建所包圍、佔用的大殿,最終遭到拆除變成了臺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
梁柱共有二萬零九百八十二才(建材計算單位)、磚石共三萬八千零九十三塊、瓦有二十四萬五十片。 當時,現場的一位建築規劃師目睹後,批評此種編號太過簡單,拆建後期碰上一些形態相似的石材、地磚、瓦片等,單靠百分之一的繪圖或照片可能會湊不起來。 夏鑄九回憶,他目擊拆除工人並未用心處理拆下來,比起日本重建古蹟小心拆卸、逐項登錄,若有毀損立即登記處理予以修復,兩者簡直天壤之別。 監察院廳舍為台灣總督府技師森山松之助的作品,監造部分係由臺北廳所屬技師任監督技師的三浦慶次所擔任;施工則由澤井組承包,依主體工程分為第一、二期,後續工程為第三期共三期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