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大學圖書館館藏目前約有90萬冊圖書館藏(含中、西文圖書、期刊合訂本)、電子資源(含資料庫、電子書、期刊)170萬冊、非書資料(含微縮資料、地圖、樂譜)20萬種、現期書報898種,另有校內碩博士論文、參考資料等提供館內閱覽。 东吴大学在台校友倡议复校,1951年筹组董事会,于台北市汉口街借屋设东吴补习学校,设法政、商业、会计及英文四科。 1954年台当局教育主管部门以东吴补习学校办学绩效卓著,核准先行成立台湾东吴大学恢复法学院,设法律、政治、经济、会计四系并附设外国语文学系,为台湾地区第一所私立大学。 1957年购得士林外双溪土地七甲和士林镇公所赠与之土地共十五甲,此时石超庸校友接任院长,积极推动建校事宜。
後陸續增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學士後第二專長學位學程。 1951年,東吳旅臺同學會在臺北市漢口街一段15號(時稱本院)設立「東吳補習學校」,施季言先生任校董會董事長,丘漢平先生任校長。 設法政、商業會計、英文三科二年制,另設比較法律一科三年制。 」(中文譯為「在華之中央大學堂」或「中華中央大學」)之名向美國田納西州政府註冊,推孫樂文先生為校長,於天賜莊的博習學院舊址興建。 本系自民國四十五年成立以來,歷屆系友已有數千人,在各行各業中均卓然有成,其中多數投身教育界,以文化傳承為職志;亦有獻身學術,致力於研究;或從事文藝創作、報刊雜誌編輯;甚至跨行資訊傳播、中醫藥理、商業實務等,皆貢獻卓著,甚受肯定。 本系除重視古典文學習作之外,亦提倡新文藝創作,發行系刊、文穗等刊物,提供發表的園地。
另外本屆新秀陳士偉,216.474(532圈)的佳績,成為本次賽事男子組的第九名。 2002年,日籍參賽者關家良一更在東吳創下亞洲24小時賽的新紀錄266.275公里。 東吳大學舉辦的超級馬拉松賽事,除受到全球熱愛馬拉松好手的重視,東吳大學配合舉辦的睡衣派對、志工服務,也讓參與的同學、參賽者與社會大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城中校區,校內簡稱城區部,位於臺北市中正區貴陽街一段56號,位處博愛特區,比鄰總統府、司法院、外交部、法務部、最高法院、國家圖書館和西門町。
東吳大學地址: 校區導覽
至今昔日校友仍會回憶章孝慈於任內倡導學術自由禮聘李敖任教,以及固定清晨於操場跑步的畫面。 在法律系崇基樓一樓也懸掛著章孝慈前校長的畫像,供師生緬懷。 学校现有外双溪及城中两校区,分别位居台北市文教、政经精华动线上。
在台复校的过程艰辛坎坷,卫理公会及美国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会未予支持,物质条件极其窘困。 但在董事会苦心奔走,海内外校友及教会热诚捐助下,东吴依然坚守严谨校风踏实办学,为东吴学子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1968年(增設商學系(今企業管理學系)、商用數學系(今財務工程與精算數學系),成立文、商兩學院。 7月董事會決定恢復「東吳大學」原名,石超庸先生為復校首任校長,8月石校長逝世,桂崇基先生任校長。 本校創設於清光緒二十六年(西元1900年),民國四十三年在臺復校,第三年即成立中國文學系。
東吳大學地址: 东吴大学校训
並對博士班研究生提供在大學部開課機會,以充實教學經驗,達到研究與教學並進之效。 自成立以來,累計取得碩、博士學位者已有四百三十餘人,皆學有專精,享譽士林。 因應全球中文熱潮,本系已規劃「華文師資班」課程,將於在職碩士專班陸續推出。 此外,在多項學藝競賽中亦提供高額獎金,諸如雙溪現代文學獎、戲劇大展、古文競試,及書法、閱讀比賽等藝文活動。 東吳大學秉持中、西文校訓「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Unto a Full-Grown Man」的精神,致力發展成一所精緻、有特色、具前瞻性的優質教學大學,培育兼備專業與通識,富創意及執行力之社會中堅人才。 展望未來,在本校優質教學的深厚基礎上,以整合、創新的概念,發揮綜效建立特色,以期在我國高等教育界建立卓然的領先地位。
1972年台北市城中校区第一大楼竣工,自此学校即拥有两个校区;发展至今已有二十二学系、二十一个硕士班及六个博士班,学生总数约一万三千人。 1981年,校園內出現第一份由學生出資發行的聯合班刊《蓄艾》,發表他們對各種政治問題的看法,遭到校方下令停刊。 隔年,政治系學生又發行一份《東吳政治月刊》,因為刊登黨外雜誌《深耕》的廣告,也遭撤銷發行。 1982年11月9日政治系學生組織的「政治系學會」為二年級同學舉辦臺北市議會旁聽活動,當天下午正好國民黨籍議員和黨外議員各有一個小組進行質詢,於是該學會的學藝組委託黨外市議員謝長廷辦理手續,集體前往旁聽。
台湾地区各地校友会、系友会及校友总会亦相继成立。 1992年任東吳大學校長並兼任國民大會代表的校長章孝慈,於1994年11月14日於中國北京進行學術訪問時中風並陷入昏迷,於北京治療數日後,以飛機經英屬香港轉送回臺灣治療。 雖然他此後從未清醒,但仍獲東吳大學校方保留其校長職務,直至臥病一年多後過世。
目前在校生:日間部學士班十二班,進修學士班五班,學生近千人;碩士班、碩士在職專班、博士班研究生百餘人。 本校設有人文社會、外國語文、理學、法學、商學、巨量資料管理等6大學院;共23學士學位學程、23碩士學位學程、5博士班。 致力於培養具多元領域能力之人才,鼓勵學生輔系、雙主修、跨領域學分學程、第二專長、跨校共學等跨域學習。
法學院部分遷往重慶,留滬師生則在費青、鄂森先生主持下,借南陽路愛國女子中學校舍開學,改名為「中國比較法學院」。 本系為培育優秀人才,設有碩、博士班,施以嚴謹紮實的學術訓練。 碩士班除錄取一般生外,進修部另設在職碩士專班,提供各界人士前來進修。 為求更完整的人才培育,除傳授專業課程,更定期召開研討會,彼此切磋、分享心得。
- 泉思學舍(台北市北投區北投路二段55號),已於2019年啟用並與幼華高中互惠承租。
- 2002年,日籍參賽者關家良一更在東吳創下亞洲24小時賽的新紀錄266.275公里。
- 而後1980年起舉辦全校性之現代詩、散文、小說徵文比賽,並正式命名為「雙溪現代文學獎」。
- 東吳大學是自教育部開辦教學卓越計畫以來經常入選的學校之一,現為優久大學聯盟成員之一。
- 故每學期定時舉辦各項學術演講,聘請校外學者蒞校主講。
- 1943年,在江一平、查良鑑先生策劃下,東吳法學院與滬江大學商學院於重慶成立「聯合法商學院」,盛振為先生為校長,而後加入之江大學,為「聯合法商工學院」。
- 師範院校及設有師培相關學系之大學亦可能有師資培育中心,僅擇一列入。
政治系遂被教育部勒令減班,直至1983年新任主任郭仁孚到任後才逐步回復,而現今政治系風氣愈趨開放。 過去被東吳大學解聘事件喧騰一時,俗稱「東吳政治系事件」或黃爾璇事件,時至今日仍然沒能給黃爾璇一個公道,其幕僚言,這是他一生最大的遺憾。 東吳大學始終以法學聞名全國,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享有「南東吳,北朝陽(朝陽大學)」的美譽。 1949年,中國共產黨政權建立,中華民國政府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利遷往臺灣。 1951年,東吳旅臺同學會辦設「東吳補習學校」,於1954年藉校友捐款及學費支持財政,以「東吳大學法學院」名義艱苦在臺復校,成為首個在臺復校的私立大專校院,於1969年復名為「私立東吳大學」。
,直译:蘇州大學,縮寫為SCU),簡稱「東吳」,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的私立教學型大學。 學校前身為美國監理會於清朝光緒二十六年(公元一九〇〇年)以宮巷書院為基礎在江蘇蘇州創建的「東吳大學堂」,後於臺灣臺北市在臺復校。 現擁有「外雙溪校區(校本部)」與「城中校區」,鄰近臺北市政治、經濟及文化中樞。
另一為加強文學理論的概念及古典文學經典作品的研讀,如文學概論、中國文學史、歷代文選及習作、詩選及習作、詞選及習作、曲選及習作、韻文導讀、楚辭、陶謝詩、杜詩、古典小說、古典戲劇、文心雕龍、昭明文選、史記等。 此外尚有屬於經學之周易、尚書、詩經、左傳、禮記、論語、孟子等,屬於子部之老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及中國思想史等課程。 红黑二色原是法学院的校徽颜色,反映了当时强调铁血精神的时代背景,其后红与黑则成为东吴的校色,如今校色更有新的诠释,红色象征热诚,黑色象征坚毅与包容。 1911年3月,孙乐文去世,校董会选举同一宗派的上海中西书院的校长葛赉恩(J.W.Cline)为东吴大学的新校长。 这一任命也就使上海中西书院与东吴大学合并组成了东吴大学的文理科。 1901年3月,宫巷中西书院迁入天赐庄博习书院旧址,东吴大学堂正式开学,成为美国基督教在中国建立的早期教会大学之一。
1951年东吴大学(苏州)旅台同学会推动在台复校,但因为法令限制,先设立东吴补习学校,设法政、商业、会计及英文四科,暂以台北市汉口街为校址。 2000年东吴庆祝建校一百年,展望未来台湾东吴大学仍将秉持“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校训精神,以“教育而得天下之英才”的办学理念,培育“朴实热诚坚毅,专业通识宏观”的青年学子。 不仅要维护学校作为人才培育的胜境,更在新世纪致力发展成为学术研究的清源。 东吴大学秉持中、西文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精神,2016年倡议成立“优久大学联盟”,其成员包括铭传大学、世新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台北医学大学等12所创校都超过50年的前段私立大学。
本系除重視學生個人品德與學術外,亦兼顧互愛互助的團隊精神;年度戲劇大展的演出,即為培養學生的向心力與凝聚力,俾能群策群力,為班級、學系貢獻智慧與才華。 此戲劇大展每年皆舉辦一次,上學期公開徵求各班級創作劇本,經專家評鑑後,遴選較優劇本交由各班排演,於下學期五月間在本校傳賢堂演出。 凡入學成績符合本校「學士班優秀僑生、港澳生暨外國學生入學獎學金核發要點」規定者,得補助第1學期獎勵金。
该校西学课程大体仿效美国大学,国学则自作安排,分设有文理,医和神学三科和附中数所(分别位于苏州、上海和湖州)。 1900年12月该校董事会在上海组成,孙乐文被选举为新大学的首任校长。 新大学取名为东吴大学堂,当时成立文理,医和神学三科,辛亥革命后改称东吴大学。 1901年6月24日,在美国田纳西州以“Central University in China”名称注册。 东吴大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监理会在苏州和上海开办的几所学校。 1871年,美国基督教监理会(监理会于1939年与美以美会合并改名为卫理公会)在苏州十全街设立存养书院,1879年迁至天赐庄,并改名博习书院(The Buffington Institute)。
迁入外双溪校区后的二十年,是东吴大学在台复校后的关键成长期。 历经石超庸(任期1957~1968)、桂崇基(任期1968~1969)及端木恺(任期1969~1983)三任校长。 石校长任内全心致力教学水准的提升,学生成绩采严格的淘汰率,为学校奠立稳定的根基。
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