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輪7大分析

Walter Christie建造一款自行設計的前輪驅動汽車的原型車,並為其申請專利,他還用這種汽車參加很多賽車活動,包括1906年的范德比爾杯及1912年的法國大獎賽。1912年後,J. Walter Christie開始建立生產線量產這種前輪驅動的汽車,但由於後來產品缺乏銷售而導致該產線停產。 每一個不同的車款,因為有著不一樣的設計理念和用途,在結構上也會有著不小落差。 除了引擎擺放位置不同,車輛的驅動方式也會有所差異,進而影響到一輛車的特質。 本篇【國王學苑】專題就要來說明前輪驅動、後輪驅動以及四輪傳動這幾種不同驅動方式之間的差異以及優缺點。 1946年,英國的Lloyd汽車公司便開始量產其前輪驅動的雙門敞篷車 – Lloyd 650,這輛汽車使用一具雙衝程兩缸引擎,並佈置在前橋,並使用一具4前速的同步變速器驅動前輪,高昂的售價註定這輛汽車在量產的四年裡只售出600輛。 重心:由於引擎及傳動系統均位於車輛前部,導致車輛的重心靠前,很難達到50/50這樣均衡的前後配重比。

前輪

第一個在市場獲得良好銷售成績的前輪驅動汽車出現在1929年,英國的BSA公司生產一種前輪驅動的三輪汽車,並量產銷售直至1936年左右,在此期間其他國家及地域也湧現出一批較為成功的前輪驅動車,包括1931年德國產DKW F1,1934年法國雪鐵龍的Traction Avant。 這些車都採用前中置引擎/前輪驅動的布局,即變速箱位於發動機的前方,這種設計提供車輛更好的轉向性能並且擁有更好的前後重量比。 不過前輪驅動還是有著一些缺點,其中最讓人詬病的就是操控性。 首先,引擎、變速箱、傳動軸等機構的重量都位於前軸,讓前輪驅動的車款有著相當不利於操控的車身配重,使得車輛有先天偏轉向不足的特性。

前輪: 下一個災難開始了 他曝恐「經濟大衰退」

1950年代以前的汽車絕大部分都採用後輪驅動方式(例如著名的T型車和A型車)。 此後隨著前輪驅動和四輪驅動車的普及,後輪驅動車所占的比重逐漸下降。 目前,大部分的卡車、巴士,注重加速性的轎車或跑車仍都採用後輪驅動方式,而大部分的中低檔轎車都採用前輪驅動方式。

前輪

1898年,法國人Latil設計全世界第一個前輪驅動系統。 內部空間:對轎車而言,由於後輪驅動車的發動機和變速箱位置靠後,使得前座乘客的空間受到壓縮。 重量分布:後輪驅動車的發動機和變速箱可以安裝的比前輪驅動車靠後。

前輪: 引擎佈局

1965年英國標準汽車公司生產的Triumph 1300汽車採用縱置式前置引擎/前輪驅動的引擎佈局,德國汽車廠商奧迪與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趨於採用這種佈局方式。 日本車廠速霸陸也從1966年生產的速霸陸1000開始採用這種引擎佈局方式,這種佈局方式可以更容易的兼容並升級四驅系統,但引擎縱置會使得引擎必須置於發動機前橋驅動軸之前,這樣變速器才可以有空間置於前橋驅動軸上,這種佈局方式導致車輛的前後重量比很難達到50/50。 1965年英國標準汽車公司生产的Triumph 1300汽車採用縱置式前置引擎/前輪驅動的引擎佈局,德國汽車廠商奧迪與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趨於採用這種佈局方式。

易於維護:後輪驅動車不像前輪驅動車那樣,所有的動力系統構件都集中在汽車前部,在機械上相對於前輪驅動車更簡單。 雖然現在汽車製造商靠著新的懸吊設計有效的減輕了以上的缺點,創造出像Honda Civic Type R或是Ford Focus ST這類性能與操控都相當優秀的前驅車款,但是前驅車款仍然有其極限,因此不會是注重操控性的車款最佳的傳動方式。 零部件磨損:由於前輪既要負責驅動,也要負責轉向,因此前軸輪胎的磨損會比較快,恆速接頭的磨損也會較大。 現今的絕大多數前輪驅動車型都是使用橫置式前置引擎/前輪驅動的設計,不过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一些美国汽車公司在大排氣量的轿车上又回到后轮驱动的设计。 德國的高檔車製造商,如梅塞德斯-賓士和BMW等,則一直堅持採用後輪驅動的設計,但在90年代中期後也開始推出前輪驅動的小型車。 车内空间:由于动力系统都位于汽车前部的引擎室中,省去通往後輪驅動輪和後橋差速器,不会占用駕駛艙底部的空间,因此增大車身内部的容積。

除了寬敞的車廂空間外,新世代 STEPWGN 還特別注重駕駛的便利性。 德国的高档车制造商,如梅塞德斯-賓士和BMW等,则一直坚持采用后轮驱动的設計,但在90年代中期後也開始推出前輪驅動的小型車。 另外也有網友說,「這應該是光頭胎,專門壓車用」、「人家職業的啦,都用光頭胎,起跑還要先有暖胎圈」、「輪胎胎壓長期過低才會變成兩邊光頭,中間有熱」、「他應該是全熱熔胎,抓地力很強,但下雨天就GG」、「胎壓不足的狀態下會讓兩邊平中間還在,這是業界所謂的『翻胎』」。 加速性:在啟動加速時,車重向後傳遞,因此增加後輪的壓力,從而使得後輪獲得更多的抓地力,提高了加速性。

大多數現代的前輪驅動的車輛會使用橫置的引擎佈局,而不是像後輪驅動及四輪驅動那樣通常使用縱置的引擎佈局。 無論是何種驅動方式都有其在特定使用環境以及不同需求之下的優勢,因此在選擇理想的車款時,可以依照不同的需要來進行選擇。 籠統一點來說,如果只是一般代步、經濟取向的人,通常前輪驅動的車款最為合適;較為注重車輛動態、喜歡挑戰車輛操控特性的熱血分子則可以選擇後輪驅動的車款;有越野用途,或者希望在不同路況都擁有最佳穩定性、安全性與抓地力的人就相當適合四輪傳動車型。 至於希望熱血、樂趣與穩定性兼顧的人則可以鎖定像是Ford Focus RS或者BMW新M5這一類可以切換為後輪驅動的四輪傳動車款,但是就必須要接受較重的車重以及較差的油耗數據。 然而四輪傳動並非全無缺點,一套四輪傳動系統通常前後軸會各有一具差速器,而部分車款甚至會有兩支傳動軸,這增加了傳動系統的零件數量、重量以及複雜的結構,導致四輪傳動系統有著較高的製造成本。

以最普遍的前置引擎後輪驅動來看,這類車款需要使用一支傳動軸將前方引擎的動力傳遞至後輪,這個做法除了會增加傳動過程的動力耗損之外,也會佔據車輛底盤一部分的空間。 在後輪驅動車款最常見的就是車室內會有一個高高隆起的通道,這導致了車內空間被壓縮。 此外,由於前置後驅車款的驅動輪沒有較大的負重將車輪壓在路面上,因此驅動輪的循跡性相對之下會比較差,但是中置引擎以及後置引擎的後輪驅動車款則比較沒有這種問題。

前輪

另外,前置後驅的車款通常採取縱向擺放的引擎配置,變速箱則放置在引擎之後,加上傳動軸、後差速器等零件延伸至後軸,使得後輪驅動車款的重心較為集中在車體中央,因而獲得較優異的重量分配,進而對操控特性產生正面影響。 而無論是前置引擎、中置引擎或是後置引擎的後驅車款先天上都有著轉向過度的動態特性,因此能夠提供給駕駛較為刺激的駕馭感受,所以才會讓後驅車款和操控樂趣畫上等號。 動能損耗:由於發動機、變速器及驅動軸都位於汽車前部,與後輪驅動的動力系統相比,引擎跟驅動系統更為接近,因此動能損耗也較小。 車內空間:由於動力系統都位於汽車前部的引擎室中,省去通往後輪驅動輪和後橋差速器,不會占用駕駛艙底部的空間,因此增大車身內部的容積。 動能損耗:由於發動機、變速器及驅動軸都位於汽車前部,與後輪驅動的動力系统相比,引擎跟驅動系統更為接近,因此動能損耗也較小。 1959年,迷你汽車由不列顛汽車公司設計,並採用橫置式前置引擎/前輪驅動的設計來應對當時的石油危機,實際上自1956年的第二次中東戰爭後,由於戰爭導致石油危機,橫置式前置前驅的設計開始風靡全球車壇。

  • 橫置式前置引擎/前輪驅動的設計是隨著不列顛汽車公司推出的迷你開始普及的,這種設計將變速器置於引擎底部,引擎及變速器均位於前橋驅動軸上,這種設計方式一直沿用至今,並且大部分現代的前輪驅動汽車均在使用這種設計或這種設計的變種方案。
  • 而無論是前置引擎、中置引擎或是後置引擎的後驅車款先天上都有著轉向過度的動態特性,因此能夠提供給駕駛較為刺激的駕馭感受,所以才會讓後驅車款和操控樂趣畫上等號。
  • 前輪驅動是汽車設計中的一種傳動方式或動力分配方式,引擎只驅動車輛前輪。
  • 但是除了成本之外,前輪驅動由於傳動組件較少、重量較輕,也造就了較好的傳動效率進而顯現在油耗表現上。
  • 的確,前輪驅動在前置引擎的配置之下,結構以及所需的零組件都相對簡單,造就出前輪驅動的成本優勢。
  • 後輪驅動車的發動機和變速箱一般採用縱向安置,即發動機的氣缸排列方向與行車方向平行。

同時,四輪傳動系統也是動力流失最嚴重的驅動方式,這也會顯現在四輪傳動車款的油耗數據上。 性能局限性:由於動力系統都位於汽車前部的引擎室中,引擎室的空間留給引擎的部分相對更為局限,即便可以放下體積更大的引擎或者缸數更多的引擎,由於前輪需要兼顧驅動和轉向,也無法兼容太大的動力。 1954年,義大利車廠愛快羅密歐開始進行在緊湊車型中使用橫置式前置引擎/前輪驅動的引擎佈局方式,這種佈局方式為現代汽車中最為常見的引擎佈局方式,然後由於義大利戰後經濟十分困難,這輛試驗車型從來沒有被量產過。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日本的大部分汽車公司所發布的車型都使用前輪驅動的傳動方式代替以往的後輪驅動,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美國的汽車公司也只發布為數不多的後輪驅動車型。 1954年,意大利車廠愛快羅密歐開始進行在緊湊車型中使用橫置式前置引擎/前輪驅動的引擎佈局方式,這種佈局方式為現代汽車中最為常見的引擎佈局方式,然後由於意大利戰後經濟十分困難,這輛試驗車型從來沒有被量產過。 上述兩種驅動方式雖然各有優缺點,但是以動態穩定性和輪胎抓地力的角度來看,兩者都不盡理想,因此四輪傳動似乎是一種能夠勝過前、後驅的驅動方式。

原PO在臉書社團「爆怨公社」分享一張照片,表示昨日下午機車剛好沒油,便去附近加油站加個油,期間碰上一名大姐正好也來幫機車加油,結果原PO仔細觀察了對方的機車,發現前輪輪胎的胎紋幾乎「消失」,擔心大姐駕駛在路上相當危險,便好心地提醒了對方。 開車、騎車上路前,基本上都要先檢查車輪胎壓與胎紋深度,因為如果胎紋深度不足容易導致爆胎、打滑,造成事故! 就有一名網友表示,昨(18)日在加油站加油時,看見隔壁一名大姐機車輪胎幾乎都沒了胎紋,結果好心提醒對方,卻換來一句超傻眼回覆,無奈直呼「希望這位勇者。你在路上一切安好、平安」。

新世代STEPWGN演化成AIR及SPADA型號突顯不同個性,車系包括以暖色調展現家居氛圍的STEPWGN AIR,以及透過深色主題彰顯動感的STEPWGN SPADA。 新世代 MPV STEPWGN 設計以家庭為依歸,讓每位家庭成員享受更寬敞及多功能的車內空間,愉快地享受每趟行車旅程。 可檢測 PM2.5 等細顆粒物並使用過濾器淨化車廂空氣,而汽車的清潔度更會顯示在空調面板或相應的導航顯示器上。 转弯半径:由于前轮兼有转向和驱动的功能,轮胎转向的角度可能因此受到限制。

  • 每一個不同的車款,因為有著不一樣的設計理念和用途,在結構上也會有著不小落差。
  • 除了引擎擺放位置不同,車輛的驅動方式也會有所差異,進而影響到一輛車的特質。
  • 日本車廠速霸陸也從1966年生產的速霸陸1000開始採用這種引擎佈局方式,這種佈局方式可以更容易的兼容並升級四驅系統,但引擎縱置會使得引擎必須置於發動機前橋驅動軸之前,這樣變速器才可以有空間置於前橋驅動軸上,這種佈局方式導致車輛的前後重量比很難達到50/50。
  • 加速性能:汽車急加速时,整車重心往後移,增加後輪的下壓力,後輪會獲得額外的抓地力,而有引擎驅動的前輪抓地力卻未增加,會損失一些加速性能。
  • 车内空间:由于动力系统都位于汽车前部的引擎室中,省去通往後輪驅動輪和後橋差速器,不会占用駕駛艙底部的空间,因此增大車身内部的容積。
  • 首先,引擎、變速箱、傳動軸等機構的重量都位於前軸,讓前輪驅動的車款有著相當不利於操控的車身配重,使得車輛有先天偏轉向不足的特性。
  • 至於希望熱血、樂趣與穩定性兼顧的人則可以鎖定像是Ford Focus RS或者BMW新M5這一類可以切換為後輪驅動的四輪傳動車款,但是就必須要接受較重的車重以及較差的油耗數據。
  • 操控性能:雖然轉向不足比後輪驅動車大,在彎道中不如後輪驅動車靈活,但前輪驅動車比較不會出現甩尾,對多數駕駛者較為安全,許多後輪驅動轎車也會將懸吊系統調整成偏轉向不足,以配合多數駕駛人。

加速性能:汽車急加速时,整車重心往後移,增加後輪的下壓力,後輪會獲得額外的抓地力,而有引擎驅動的前輪抓地力卻未增加,會損失一些加速性能。 價格:由於在組裝時,動力系統不能像前輪驅動車的那樣自成一體,在工作效率上較差,因此增加了組裝成本。 轉彎半徑:由於前輪的傳動結構相對簡化,前輪往往可以轉動更大的角度。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