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至7日,参加社教馆举行之芳兰美展第十四届纪念展。 1978年(70岁),1月华南银行火柴盒上之《三美图》遭检举为色情之作,而自美返国。 由于高雄市警察局接获检举,认为此宣传火柴盒有妨害风化之嫌,台湾省政府与高雄市警察局去函,要求华南银行解释,因而引起“艺术与色情”的热烈讨论,经过画家本人及艺术界的澄清与支持,风波终告平息。 1974年(66岁),7月自国立师范大学退休,8月担任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及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兼任教授。 11月5日,以李石樵等八位为发起人,郑世璠负责处理会务筹画之“芳兰美术会筹备处”,发出“芳兰美术会简章”及入会申请书。 倪再沁,《李石樵的「田家樂」及「建設」》,《藝術貴族》,第48期(1993年12月),台北市:藝術貴族雜誌社,頁89。
说明:基本上以画面分割结合超现实主义的绘画语言。 我们无法得知,《女王的化石》是否受野柳女王峰石的启迪,但画中帆船却使笔者倾向此一可能。 此画在乍看下与毕卡索一九三七年的《格尔尼卡》毫无渊源。 画中央女人的造型固然使人联想起野柳女王峰,但亦可见到与《格尔尼卡》中人物造型的渊源。 全幅以数种简单颜色构成的手法,或甚至中央太阳的位置,均使人倾向将此画与《格尔尼卡》相较。
然而,1945年戰後的台灣,社會氛圍也巧妙地轉變。 兩年之後,二二八事件席捲全台,這一年對李石樵來說是刻苦銘心、椎心泣血的一年,他的兒子李鴻年因病死亡,最照顧他的學長陳澄波在二二八事件中被執政當局槍擊曝屍而亡。 李石樵的背景養成以及學經歷都和陳澄波非常相似,此後他行事非常低調,幾乎只埋首於最愛的美術世界。 李石樵(1908-1995)生於台灣日治時期,是新北泰山人。 小時候李家經營米行生意,家境小康,李石樵也在這樣一個良好的環境下度過童年時光。
李石樵大: 台灣畫壇前輩 — 李石樵作品欣賞
李石樵(),生於日治臺灣臺北廳新-庄-支廳貴仔坑區(今新北市泰山區),台灣重要畫家,為台灣第一代西畫家。 獲有「畫家中的畫家」、「九段畫家」、「萬米長跑者」之譽。 1923年進入台北師範學校(即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受教於石川欽一郎,1927年以《》入選第一回台展,1931年進入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1933年以《》入選帝展。
衣裳的格子花和碎花图案系刻意挑选,显然瞩意二者在阴影处所呈现的丰富色彩效果。 1942年(34岁),9月5日,参展东京创元会展。 10月,油画《闲日》入选日本第五回新文展。 1933年(25岁),画130号巨幅油画《林本源庭园》,10月该作入选第十四回帝展。
李石樵大: 新聞雲APP週週躺著抽
李宴芳(),字俊賢,法名達明,諢名「拿掉五分」或「A那美露」等,是一位出身臺灣苗栗銅鑼的藝術教育家。 他曾在新竹中學長年擔任美術教師,並於退休後投入於佛學研究。. 台灣文化協進會,〈美術座談會〉,《台灣文化》,第一卷第三期(1946年12月1日),台北:台灣文化協進會,頁20-24。
台灣文化協進會後設繪畫班於此,開啟「李石樵畫室」,期間曾製作200號巨幅油畫《建設》,1949年,五男李雅年出生。 1951年經楊肇家介紹合作金庫收購《農家樂》300號巨作品,以作為女兒嫁妝。 1952年,李石樵與楊三郎、郭雪湖在馬尼拉舉行三人展。 1958年6月13日至17日,再度於台北中山堂舉行個展,展出現代繪畫探索成果,作品96幅。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統治時期。 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
李石樵大: 東京藝術大學
因此李石樵也转至“台北第二师范学校”就读。 李石樵是台湾早期美术运动的重要推动艺术家之一,其以诚恳严谨的创作态度及富于思考、哲学批判的个性,建立独特且高超技巧的绘画风格,并春风化雨、作育英才,教育不少第二、第三代台湾优秀艺术家,对台湾艺术界与美术界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贡献与价值。 台灣省立美術館編輯委員會編輯,《台灣地區前輩美術家作品特展(三)–油畫專集》,1996,台中市:台灣省立美術館。
基本上,问题不在于画中之裸体女人,而是公然印有“抱住她”的字眼,为当时政策所不容。 李石樵同类作品大抵起源于希腊神话,以此题材呈现三人手搭肩背相连而出现正、反、侧的构图方式,但此作并无西洋画家所强调之神话意涵,重点明显倾向概念性的画面结构,且人体描绘量感高过质感。 如从正确之人体解剖来看此作品,或许不是很妥当的。 (夏衣)李氏把色彩效果运用在人物画上,以此画最足堪代表。
这个时期的李石樵以具像人物,来表现欢乐的场面,又回归至写实风格,呈现的是温暖的画面,这是在经济安定、儿女多已有所成就,心情轻松所致。 这时期李石樵专注于色彩性质与面积的研究,特别是低明度、高彩度的诠释。 在之前描象实验期形像的解体下,我们已很难看到早期那种慎密严谨的形体,取而代之的,是更近于印象派的疏散的笔触,一种在网膜上形成的色彩堆叠的方式。 而90年的作品,造形、构图上更为朴拙,薄彩是此时期的特色,甚至我们可见画布显露的纹理,而这种不刻意经营、用笔活泼的笔法,与早期作品大相径庭,这种色彩透透明感、笔力的掌握,却也显示了和谐、涓秀的美感。 经过之前的摸索,这个时期的李石樵已经走向几何抽像的境地,他将对像分解的更为彻底,造形与色彩因而更为纯粹化,而他的画面上也积极加入生活的感情,在几何分割的背景上,加入软性、感性及半具像的物体描写,并研究色彩的性质、色彩面积比的关系,利用色彩来表现情感。 所以这时期可说是李石樵几何抽像系列的成熟期,而且他加入周遭人物的描写。
1987年,東之畫廊創立,特闢李石樵專室。 1988年10月8日至12月18日,台北市立美術館為之辦「沉思、領悟與創作——李石樵的繪畫世界」回顧展,展出李石樵其在1935年至1987年140幅的作品,並出版由白雪蘭所著的《李石樵繪畫研究》。 1939年,作品《女二人》獲選第二回府展「特選」,榮膺推薦級畫家。 1940年4月19日,李石樵於台中州立圖書館首次舉辦個展。 6月,陳春德於《台灣藝術》介紹李石樵、楊三郎、李梅樹、廖繼春、陳澄波等五位台陽美協重要畫家。 10月,作品《溫室》入選「紀元二千六百年奉祝美術展覽會」,於第三回府展展出油畫《柘榴》。
对李石樵先生愈深入了解,愈是佩服这位台湾早期画坛的健将。 他秉持着对绘画的热爱与执着,可说是将自己完全投入绘画与他的画作完全融合在一起。 他多变的画风,写实到唯美,从唯美到浪漫、抽像,强调结构,再回归到写实;作品结合乡土民情,画中有着亲和风格。
- 而台灣1930年代正如該紀錄片所最後描繪的-「跳舞時代在戰火中落幕」。.
- 1937年(29岁),参展第三届台阳美展。
- 1969年11月,於台北市松江路世紀畫廊舉行個展,着重破壞舊有的繪畫觀念,排棄非繪畫性的冗雜內容,使繪畫還原到最單純的基本因素,同年11月25日至30日在省立博物館舉行展覽,展出50幅作品。
- (夏衣)李氏把色彩效果运用在人物画上,以此画最足堪代表。
- 因热爱美术,即由石川钦一郎推荐及协助,赴日投考东京美术学校。
- 倪再沁,〈李石樵的「田家樂」及「建設」〉,《藝術貴族》,第48期(1993年12月),台北市:藝術貴族雜誌社,頁89。
- 在日治時期接受學院教育的嚴格訓練的李石樵,作品多次獲得入選「帝展」、「台展」等殊榮。
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