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開台天后宮詳細攻略

許多遊客來到安平也都必然進到這條古老的街道,擁擠熱鬧的人潮是安平老街的常態,似乎不這樣也不像安平老街,街上各式老店林立,不管是國內外遊客總在老街上穿梭尋寶,偶而抬頭看看街道上的老屋還能發現幾尊安座在屋頂的風獅爺,或是在門楣上的劍獅,也是走逛安平老街的樂趣。 老街上還有許多條穿梭安平各處的小徑,每穿過一條小徑都有不同的風景,有茉莉巷,有胭脂巷等等,區域內也保留許多老式聚落,走在靜謐的巷弄裡面有如時光倒流一般,錯綜複雜的小巷也頗有探險的感覺,來到安平老街如果沒有走進巷弄的話就真的太可惜了。 明永曆十五年,鄭成功率領明朝遺族,繼續與清朝對抗,也是由安平登陸,並在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設府置縣,並確立台灣的行政制度。 有一班逃不了的清兵在媽祖宮內被圍,共五十六人慘遭屠殺,日軍將其潦草埋葬於廟後空地,因神聖廟堂為血腥所濺,又有冤魂出沒的傳說,於是香火冷落、廟宇自然荒廢了。 國姓爺鄭成功自南京兵敗之後,即時取台灣做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 攻台之時,為穩定三軍軍心,親赴湄洲恭迎三尊鎮殿媽祖寶像鎮舟。

安平天后宮的媽祖既來自湄洲,奉迎來臺時間,雖布兵旗上未載(據傳原之布兵旗,在光復前尚保存,然已污染。該旗之布面上充滿題文,有的墨瀋鮮明,有的字跡模糊。因其年深日久,腐蝕破爛,至光復後迎媽祖時,不堪使用,始廢棄重新之),然從客觀上可證明是隨鄭成功來臺者。 開台天后宮的三尊媽祖神像,據說是在鄭氏時期由鄭成功所帶來,屬於「軟身神像」。 所謂的軟身,是神像有關節,可以持物、改變神像動作,可以更模擬為人的形象。

安平開台天后宮

船政大臣沈葆楨奉旨巡視台灣,為使鄭氏遺民與皇親國民不分彼此團結一致,才上書使安平廟的地位正式恢復。 1668,由於天妃宮所奉祀之媽祖係隨船護佑鄭王舟師來台,故冠以 「開台」頭銜,且直接承襲湄洲媽祖香火,威靈顯赫、盛極一時。 國姓爺以其故鄉之名改大員為安平鎮,並以熱蘭遮城為王城。 廟方也宣布,因應防疫取消大年初一至初五的望鄉安平音樂會,及元宵節猜燈謎,也呼籲看展民眾務必配合防疫措施,落實實聯制。

安平開台天后宮: 台南運河

有關安平媽祖的神蹟傳說故事,如「三媽最後一筊得留佑台」、「曾遭祝融,正殿無恙」均為當地人津津樂道。 另外當地還有一個特殊的信仰,那就是石將軍的文昌信仰:考生在試前會到石將軍前抱抱佛腳,為安平區特有的。 又據民國八年(西元1919年)日人所編「臺南祠廟名鑑」一書,記載本宮創建年代為康熙七年(即永曆二十二年,西元1668年),可為上述說法之佐證。 明永曆15年鄭成功從湄洲迎奉媽祖來台,故稱開台天上聖母,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後,將媽祖神像暫奉於荷蘭教堂,明永曆22年始建廟於安平渡頭,康熙24年,台灣府志既已記載,可謂文獻記載之台灣最早媽祖廟之一。 安平開臺天后宮沿革記載,其所供奉的媽祖,是1661年隨船護祐鄭成功率舟師來臺的守護神,於永曆二十二年(1668年)正式建廟。 但清朝方志並未明確記載該廟的創建年代,而最早記載安平開臺天后宮的志書是康熙廿五年(1686年)的《福建通志》,只提到「天妃宮」在安平鎮渡口一事。

  • 老街上還有許多條穿梭安平各處的小徑,每穿過一條小徑都有不同的風景,有茉莉巷,有胭脂巷等等,區域內也保留許多老式聚落,走在靜謐的巷弄裡面有如時光倒流一般,錯綜複雜的小巷也頗有探險的感覺,來到安平老街如果沒有走進巷弄的話就真的太可惜了。
  • 特展內容主要即為「慶元公」薛慶元道長的法器、道衣及珍貴的安平民俗文物。
  • 有著台灣第一街稱號的安平老街,是300多年前荷蘭人在安平建立的第一條街道,早期街道的設計都僅供人與推車通行,因此街廓並不是很寬。
  • 有親和力又能招財的福德正神,往往是地區神明崇祀的第一選項,所以奠定三靈殿的福德正神的信奉的基礎。
  • 廟方也宣布,因應防疫取消大年初一至初五的望鄉安平音樂會,及元宵節猜燈謎,也呼籲看展民眾務必配合防疫措施,落實實聯制。
  • 廟宇坐葵向丁兼子午分金,左青龍置台灣台南地方法院檢查署。
  • 大媽與配祀撐扇宮娥寄祀在海頭社廣濟宮;二媽與千里眼順風耳寄祀在十二宮社三靈殿,後因廟宇狹窄而移於港仔尾社靈濟殿;三媽初寄祀在王城西社西㡣殿,後改祀於囝仔宮社妙壽宮。

如果仔細看這三尊軟身媽祖,會發現不僅體型擬常人,高度約130多公分。 籌辦此次道教文物展的安平道壇,是由王德和道長繼承安平傳奇道長「慶元公」的衣缽,再培養出接班人王浤儒道長,可說是難得的道長世家。 特展內容主要即為「慶元公」薛慶元道長的法器、道衣及珍貴的安平民俗文物。 全衣為手工縫製,繡工華美,其中內含失傳技法「冰蔥」,就是在繡線表面鍍上鋁箔,使其具有金屬光澤,並帶有金屬特有冰涼觸感,可謂傳統繡補工藝的精品。

樓上觀音廳奉祀觀世音菩薩、藥師佛菩薩、地藏王菩薩、十八羅漢尊者等佛仙,神威顯赫、佛法無邊,俎豆馨香,謹撰神蹟略,久顯以繼於萬年。 每四年一次的安平迎媽祖活動有俗諺如是讚曰:『眠床戲棚上,大厝媽祖間。』,連光緒年間古籍『安平縣雜記-風俗附考』也有詳細的記載。 「開台天上聖母」是指安平媽祖為台灣最早奉祀者,「繞境」是繞指安平區各境,「全台平安」意指安平媽祖所庇佑者遍及全台。

安平開台天后宮: 台南景點

鄭成功恭請三尊媽祖護軍攻取台灣之後,本應將媽祖送回湄洲祖廟,但鄭成功到台灣只經過了一年三個月就因病去世了,送回媽祖一事就被耽擱了下來。 由於第七屆主任委員張省吾暨管理委員們的籌措與努力,天后宮所有重建工程於國八十三年(西元1994年)十一月全部完成並舉行甲戌年修建落成護國息災五朝祈安正五朝祈安建醮。 【六十甲子元辰殿(左殿)】 於民國八十六年(西元1997年)增設斗姥元君及六十位太歲星君供信徒膜拜,並提供安太歲消災、解厄等服務。 神像是罕見的軟身媽祖,擬真人大小(高度130多公分),不僅梳了家鄉的湄洲髮髻,腳上亦像古代女子一樣有纏足,由於手指和關節可動,手指上還可看到廟方幫媽祖帶的戒指。 安平做十六歲成年禮 每年七夕(農曆七月七日),廟方會辦理「做十六歲」的成年禮儀式,準備供品感謝諸位神明保佑,讓小孩平安長大,並且鑽過「七娘媽亭」,象徵成年。 2011年,透過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和日本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牽線,與日本長崎市的東明山興福寺締結為金蘭寺廟。

安平開台天后宮在歷史淵源下,對推廣媽祖信仰文化始終不遺餘力,為了彰顯媽祖護佑 台灣的慈悲關懷,濟世救人的精神,建構媽祖信仰文化與學術研究平台,特地成立「媽祖學院」。 媽祖學院,有三大宗旨: (一) 推廣媽祖護民恩澤,推動心靈改造,揚善避惡,淨化人心。 (二) 收集媽祖事蹟,建立祭典儀式化,擴大媽祖信仰的文化影響。 (三) 建構華人世界媽祖文化學術平台,有系列地探索媽祖對常民文化的影響,建立完整的媽祖信仰學、媽祖文化學、媽祖社會學等。

伍、地方公益﹕ (一)扶持在地經濟﹕ 三靈殿的位置鄰近安平公有零售市場,本屆的管理委員會更本著敦親睦鄰、發展地方文化與經濟的本質,三靈殿的各項用品(供品、食品……….)一律前往市場採買,或向安平在地商訂購,與店家建立良好關係與對廟方的認同與向心力,創造雙贏。 (三)教育文化活動贊助﹕ 1.石門國小的各項活動不遺餘力的捐助。 十二宮社的里鄰如有各項活動,只要管理委員會收到請柬邀請,不管大小活動,一律贊助新台幣三千元。 九月五日上午由市長賴清德及媽祖學院院長即天后宮主委張省吾等多位貴賓共同揭牌啟用。 該廟陳宏明總幹事表示,原收藏於安平開台天后宮香客大樓的媽祖珍貴文物,特別將香客大樓的空間重新規畫,增加展示說明與圖片資料,創立全球第一所「媽祖學院」,內容包括有「媽祖服飾文物」、「歷史碑文」、「媽祖事蹟與傳說」、「媽祖金身說明」。 護軍媽祖除了顯靈護佑鄭成功得以攻克台灣以外,尚有多項神跡,廣為地方人士所流傳。

民國七十九年祝融降臨,熊熊火勢止於正殿(三尊媽祖與其他神像皆安然無恙)安平士民嘖嘖稱奇,咸謂乃媽祖靈應保佑所致,面對災後重建,管理委員會隨即展開籌備措施,進行各項整建工程,民國八十一年(西元1992年)十一月完成正殿修護工作,重現雕樑畫樑之美,尤以木構藻井最具建築藝術… 到了昭和八年(1933年)的《臺南州祠廟名鑑》,才明確寫說興建於1668年。 對此學者李獻璋與石萬壽的說法支持建於明鄭之說,而學者盧嘉興、蔡相煇的說法則質疑明鄭究竟有無流行媽祖信仰。 本宮奉祀主神田府元帥,廣澤尊王隨同主神奉祀,吳府千歲因感恩協助斬除境內妖孽有功恭迎奉祀,早期尚未建立公祠,輪流到爐主家供奉。 民國六十五年十二月新建廟宇落成,恭迎天上聖母、史府千歲、中壇元帥、福德正神、註生娘娘等諸神奉祀,境內居民信仰擴大,已成為安平角頭廟之一,天宮壇諸神彰顯神威,香火鼎盛。 一、親和招財的福德正神 三靈殿的建廟起源,相當符合地方產業與聚落特色,三靈殿委員蔡文漢先生表示,十二宮社鄰近鹽水溪流域,漁獲資源相當豐富,在鹽水溪工作的附近居民,就在提防邊,簡單搭建了可供休息的草寮。

天后宮曾於明治卅三年(1900年)被充作安平公學校(石門國小前身)教室,天后宮可能受此影響而香火不振,並在大正七、八年(1918、1919年)左右被拆除標售。 大媽與配祀撐扇宮娥寄祀在海頭社廣濟宮;二媽與千里眼順風耳寄祀在十二宮社三靈殿,後因廟宇狹窄而移於港仔尾社靈濟殿;三媽初寄祀在王城西社西㡣殿,後改祀於囝仔宮社妙壽宮。 民國七十九年三月二十九日,安平開臺天后宮橫遭祝融降臨,但是熊熊烈火卻止於正殿,三尊媽祖神像與其他神像竟然安然無恙,安平市民嘖嘖稱奇,咸稱媽祖靈驗保佑所致。 媽祖因助鄭軍平台有功,倍受鄭軍官兵及安平民眾的尊崇,並於明永曆二十二年(西元1668年)在安平鎮渡口建廟(即今石門國小內),稱為「安平天妃宮」。

安平地區的居民有讓小孩跟天后宮媽祖「拜契」,做「契子女」的習俗,而特別的是安平開臺天后宮會讓延平郡王作見證人,於〈立契誼子拜契書〉中可看到「延平郡王為中人」的文字。 此外安平開臺天后宮也有「做十六歲」,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還有「登王城(安平古堡)」的步驟。 據清代方志記載該廟原稱「天妃宮」,原本位在安平鎮渡口(現在的石門國小),日治時期因故遭到拆毀標售而將廟中神像暫時寄祀在安平六社各廟宇,直到民國五十一年(1962年)才在清代水師衙門舊址上重建廟宇。 而在繞境前一晚,城隍廟的城隍爺會進駐天后宮,以備隔天一早擔任媽祖出巡的先鋒。 迎媽祖當天,媽祖神轎會前往位在三鯤鯓的香山,駐駕於面朝湄洲的棚架,而後舉行儀式恭送媽祖神靈返回湄洲。

安平開台天后宮: 安平開台天后宮展出道教文物 體驗踏刀梯祈願、步罡踏斗驅邪

同年六月鄭王薨,世子鄭經繼位,在諮議參軍陳永華輔佐下,開發建設台灣,人民生活漸趨安定,遂於永曆二十二年(西元 1668年),在安平鎮渡口建廟(即今石門國小內),就地興建媽祖宮,稱為『安平天妃宮』。 「安平迓媽祖」 四年一次的「迓媽祖」,為臺南市市定民俗,在媽祖的生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舉行,從開臺天后宮出發,到三鯤鯓海邊遙祭湄洲祖廟(上香山),恭送媽祖回湄洲祖廟省親進香。 日治時期,安平天妃宮被改為學校,廟中媽祖分祀於安平其他廟宇,直至民國51年於安平古堡旁現址重建,民國55年迎回分祀各廟的媽祖神像入廟安座。 安平鎮城隍廟的七爺八爺會在媽祖出巡前3日的傍晚到天后宮報壇,之後展開連續3天的夜巡,巡視繞境所經的路線。 在繞境前2日下午,會進行「恭請媽祖登轎」儀式,其中大媽、二媽、三媽因是軟身神像,平常便坐於轎椅上,所以在儀式中是將「神轎」給組裝起來而非將神像請上神轎。

由此可見台灣這個名詞是由安平的原住民部落音譯而來的,而安平也是最先和漢民族有接觸的地方。 明清時期的安平是中西文物交萃的軸心,也是一個經貿重地,漢人和洋人貿易往來都在此地進行,所以至今安平才會留有多處的洋行,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清代時安平也是一個軍事樞要之地,有眾多軍營及軍裝局、海關、領事館、醫院…等皆設置於此。 2011辛卯年安平開台天后宮所主辦的「鄭成功迎奉媽祖來台350週年文化祭」活動,於九月五日(農曆八月八日)成立媽祖學院揭牌啟用展開序幕,隨後於九月三十日起展開各項活動。 安平開台天后宮總幹事陳宏明表示,主辦該次活動是希望回溯歷史、正本清源,並建立完整的媽祖信仰學,將﹁安平迎媽祖﹂祭典,成為常態性的文化觀光活動。

安平開台天后宮由鄭成功親赴湄洲恭迎三尊軟身媽祖神像,隨船護佑鄭王舟師來台,明永曆16年暫時供奉於熱蘭遮城中的荷蘭教堂內;後隨即於明永曆22年(西元1668年)就地興建(原址為現今的安平西門國小),並冠以 「開台」頭銜,原名天妃宮。 時至清康熙22年(1683年),清廷以天妃宮為鄭氏所建,而另建祀典大天后宮,而天妃宮則被改稱安平鄭氏廟,藉以轉移並消弭鄭氏對台民間信仰之影響。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沈葆楨治理台灣,為撫民而上書奏請正式恢復安平廟的地位,獲清同治御匾『與天同功』,進而改稱為天后宮。 光緒21年(1895年)日軍侵台,宮內清兵慘遭屠殺並草葬於廟後空地,原址廟宇漸自荒廢而遭日人拆除。 民國55年開台天后宮才得於現址(清代安平水師衙門故址)重建。 日治時期天后宮雖遭日本官方佔用,但迎媽祖的活動仍有舉辦,後來才因故中斷。

李姓居民經四駕辦事後,病情很快就好起來,不過,讓居民百思不解,為何四駕起駕後能從小門衝進李姓家中,退駕以後卻無法從李家退出來,這段神蹟,不僅讓居民嘖嘖稱奇,也顯現了田府元帥的神威,至今仍留傳為佳話。 三靈殿創建於嘉慶12年(1807年),「三靈」指的三位神明是福德正神,關聖帝君,及馬府大帝,在安平六角頭的分佈屬於十二宮社區。 相傳是早期,這裡有十二間房子,台語的「十二間」音同「十二宮」(並非大家熟知的星座「黃道十二宮」!)原本名為十二宮廟,後來改名為三靈殿。 擲筊事後,湄洲祖廟代表見安平信徒虔奉媽祖至誠,乃稍作讓步同意將三媽正身留在安平廟奉祀。 於是大媽、二媽歸宗,湄洲另塑大媽、二媽金身,奉祀在安平廟,事情遂告解決。

待媽祖神靈自湄洲回駕後,會在祭壇內舉行插金鳳釵的儀式。 之後媽祖神轎會繞境三鯤鯓社與五期重劃區的三個角頭社,晚上則駐駕於行館,次日再遶安平六社,最後回鑾安座。 此外,據說開臺天后宮的媽祖是鄭成功從湄州天后宮迎請而來,該說法在日治時期初期的〈請求安平天后宮給還書〉便有出現。 安平開台天后宮主委盧友禮說,開台天后宮與安平道壇淵源頗深,王浤儒道長更是在年僅13歲時,就協助天后宮大年初一爆滿的改運人潮。 從青澀的國中生一路晉升為獨當一面的道長,至今已24年;這次特地選在安平開台天后宮展出的道教文物展,可說是安平第一道長世家的傳承與安平廟宇科儀的歷史文化呈現。 17世紀初荷蘭人以軍商結合的隊伍,於1624年占領今日安平,並建熱蘭遮城為其防禦要塞,全部工程完成於1634年。

本地開發甚早,位於熱蘭遮城(現今安平古堡)外西南端,西臨台灣海峽,直望汕頭,西元一六二四年係一片沙丘海島,俗稱三鯤鯓,無人居住,光緒年間有漁民捕魚在此搭建草寮居住。 荷蘭時期,三鯤鯓位尚屬沙丘海島,日據時代當地屬安平支廳管轄,大正十一年(西元一九二二年)日本人沿一、二鯤鯓間低地開鑿新運河後,因交通路線被切斷而脫離安平區。 民國三十四年十二月行政區域整編時屬台南市南區鯤明里,民國四十三年二月份行政區域調整時,即因距離行政區過於遙遠而自成一里。 開鑿安平新港航道後與南區分割,民國六十八年八月行政區域調整為安平區漁光里。 當地漁民經常利用夜間駕駛竹筏出海捕魚,且在外海撒網處,每一座浮筒上置一盞燈為號誌,遠遠望去,萬點漁火漂浮海面上蔚為奇觀,故取名為「漁光里」。 【正殿】 民國五十年十月(西元1961年)間經地方父老集議諮商,決定重建卜地現址,即原水師衙門(現安平古堡前綠園南邊土地)於同月廿三日舉行動土典禮,直至民國五十五年(西元1966年)竣工落成,其間費時近四年,並於四月十一日吉時,奉請三尊媽祖寶像入廟安座,重興香火。

二次大戰後,地方人士希望能重建天后宮,經臺南市政府撥允安平古堡前原水師衙門土地後,於民國五十一年(1962年)重建,四年後(1966年)的4月11日完工,迎回分散各地的神像。 在這之後廟宇仍不斷擴建,約到民國六十四年(1975年)時完工。 但卻在七十九年(1990年)4月時失火,不過三尊媽祖像倖免於難。 火災後天后宮再次重建,至民國八十三年(1994年)11月完工,之後舉行五朝慶成大典。

石將軍據說原本立在天后宮(舊址)後殿外牆東邊,據連橫的說法兩尊石將軍分別是平埔人半身像與鄭成功墓前的石翁仲,不過安平地區另有說法認為石將軍跟天后宮媽祖一樣是鄭成功所帶來。 天后宮主祀天上聖母,同祀延平郡王、五水仙尊王、四海龍王、斗姥元君、太歲星君、文昌帝君、石將軍等神祇。 正殿所供奉的三尊媽祖像為軟身雕像,高約四尺,梳湄州髮髻並著三寸金蓮,面貌安祥,而其座前腳為宋代型制,相當珍貴。 有著台灣第一街稱號的安平老街,是300多年前荷蘭人在安平建立的第一條街道,早期街道的設計都僅供人與推車通行,因此街廓並不是很寬。

二次大戰後,海頭社在1947年重新發起迎媽祖活動,日期仍在農曆三月二十日,但「香山」改設於安平海邊。 次年海頭社廣濟宮在元宵節後邀請六角頭社廟宇執事商議,再次舉行,1949年改由港仔尾社靈濟殿舉辦。 但之後因戒嚴,1950年並未舉辦且迎媽祖活動再次中斷。 1961年安平六社再次舉行迎媽祖活動,這次改由囝仔宮社妙壽宮主辦,同時安平居民有了重建天后宮的提議。 而在1981年以後,安平迎媽祖活動逐漸形成在寅、午、戌年舉行的慣例,此外因為三鯤鯓(漁光里)改隸安平區,「香山」改設於三鯤鯓海邊。 而隨著五期重劃區的開發,天后宮信仰圈也擴大,原本一日的遶境因而在2010年改成兩日。

民國五十一年五月,安平開台天后宮管理委員會決定重建事宜,一直到民國五十五年竣工落成,期間費時將近四年,並於四月十一日吉時,奉請三尊媽祖寶像入廟安座,重享安平人間香火。 對此安平居民希望能夠索回天后宮,於明治三十年(1897年)7月10日便有向臺南縣知事磯貝靜藏提出的〈請求安平天后宮給還書〉,之後縣廳裁示要安平郵便電信支局盡速歸還,但等到明治四十年(1907年)3月11日安平郵便電信支局遷入新廳舍後才交還民間。 〔記者王姝琇/台南報導〕迎接新年到來,安平開台天后宮特別舉辦「行道安平-道教文物展」,不僅陳列百年道教文物,展場更設計模擬「祈願刀梯」、「步罡踏斗」讓民眾互動體驗,驅邪避厄、祈求平安。

安平開台天后宮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