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考8大優勢

當時考生大多數係官立或政府津貼英文中學嘅學生,私立英文中學就只有幾間獲准派學生應考。 考評局考慮各考試科目加入校內評估一項,目的是希望減少學校為應付會考而特地操練學生。 由2006年會考開始中國歷史科、歷史科引用校內評估機制取代實行前的公開考試多項選擇題一卷。 同時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將於2010年舉行最後一屆香港中學會考,與現存的香港高級程度會考合併為新高中學制下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ong Kong Diploma of Secondary Education, HKDSE),第一屆將於2012年應考。 考試局接獲多名閱卷員投訴, 指同一考生於多科考試獲得接近滿分,而其答卷之答案與評卷參考幾乎完全相同,甚至把標準答案的一些錯處搬字過紙,局方遂懷疑有內部人員在考試舉行前向應屆考生洩漏多科試題及評卷參考,認為事態嚴重,向廉政公署求助。

麥長華獲社署安排於一間社區中心教授結他, 同時亦被考試局革職和取消退休金。 其兒子雖未被律政司刑事檢控,但因在考試前以不正當方法獲悉試題內容而違反考試規則, 被考試局取消全部科目的成績,日後可重考。 事後考試局加強考試文件保密措施,防止類似情況再次發生。 在考評局的成績證書背後註明,課程甲的C級成績,等同於課程乙的E級成績(即減去兩級),而政府和大部分公營機構亦承認這兩個英文課程的成績關係。 然而課程甲的成績不能銜接GCE O-Level,大部分的大學課程和部分機構也不承認課程甲的成績。 而且,在過去考評局對於應屆高考英語運用科的考生成績和他們(兩年前)應屆會考成績所比較得出的數據,課程甲取得C級以上並在高考取得及格的比率,遠比課程乙取得E級並在高考取得及格的比率低。

會考: 國中會考第一天社會、數學科登場 19萬考生疫情下應試

此26篇範文從1993年會考開始採用,有13篇文言文,13篇語體文。 新選入範文的〈聽陳蕾士的琴箏〉一詩,接連以各種比喻形容樂曲,考生大多感到難以理解而叫苦不迭,作者黃國彬更曾為此向考生道歉。 而1980年至1992年會考中文科,則設三組課文:共同課文、甲組課文和乙組課文。 共同課文有9篇文言文,14篇語體文,共23篇;甲組課文有5篇,全為文言文,乙組課文有7篇,全為語體文。

一早點開「家有中學生」臉書社團,不少考生家長在送完自家考生入場後,也上線發文大吐苦水,緊繃情緒終於能被釋放。 111年國中教育會考今天首節考社會科,考生普遍認為圖表試題多,整體試卷難易度中間偏難,但不會寫不完。 考生分享,答案無法一目了然,需從考題文章與圖表中分析判斷,「要活化作答,不能靠死背」。 值得一提的是,科目課程方面,幾乎所有科都不設選修單元,這是與現今大部份科目都設有選修單元的做法有所不同。

學生各科成績分為A至F級,表現低於F級的成績被評為U,即「未能評級」。 考評局進行常模參照評級時,會選定一批近年在公開試中表現較穩定的學校為「對照組」,以鑑定在該次考試中,對照組學校按預定百分比考取不同等級的學生得分,稱為臨界分數(Cut-off Score);再根據臨界分數,考生須獲得相應的分數才能達到某個等級。 不過,常模參照主要比較學生的相對表現,未能顯示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實際具備的能力。 (但過去也有出現院校以拔尖計劃以外的模式直接取錄符合拔尖計劃的條件的考生的例子。)故會考實較高考重要,很多成績平常之學生為了升學選擇重讀中五。

從近幾年的實際看,有不少會考沒有通過的學生參加高考選拔考試也能同樣實現他們的大學夢。 但是,畢竟會考與高考都是對高中階段學習水平的檢測,不論達到高中學習水平的途徑有多少條,高中階段的學校學習都是其中最主要也是實現人數最多的一條。 新東方優能中學名師認為,會考與高考的相關性還是比較大的。

會考

所以一般學生在此類考試取得丙等成績(C Grade),已算是有中上的成績。 2007年香港中學會考提供39個科目,考生最多可報考10科,而大部份日校考生報考6至8科。 (1987年或以前,考評局只容許考生最多報考9科。)雖然考試科目眾多,學生於選科時卻受制於個別學校的規定。 生物甲部共同課程設五題,乙部三項選修課程每項設兩題。

會考: 大學聯招

會考背景下,面向全體,全面發展,不僅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教學理念,而且是一種切切實實的辦學行為。 80年代後期,由於單一高考對承擔“雙重任務”的高中教育導向的偏頗,高中教學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愈演愈烈,高考升學率成為評估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唯一依據,高考落榜的高中畢業生被視為“失敗者”。 為了抑制這種不良現象,教育部(原國家教委)決定改革考試製度,建立高中畢業會考制度,將水平考試和選拔考試分開。 1990年6月6日,原國家教委發出《關於在普通高中實行畢業會考制度的意見》,從此,一種新的考試製度誕生了。 高中會考成績開始作為評價學校教學質量和招工、招幹、參軍的文化成績依據。 於1992年5月8日舉行的會計學原理科考試,考試局在每小時100毫米暴雨下(當時沒有暴雨警告制度)宣佈考試如常進行,但因為天氣理由導致部分考生無法前往試場,更有考生於前往試場途中不幸遇上山泥傾瀉而身故[來源請求]。

  • 每年中學會考都會有事發生,後期不時涉及一啲疑似作弊(例如補習社試題同正式試題好似),又或者試題難度同過往差太遠,過往亦涉及一啲試題用語不當(例如用非正規(英式)英語、港式通俗口語等),從而引發社會討論,呢啲事喺中學會考逐漸變得家常便飯。
  • 另外,除分數以外,學校亦可以自訂個別嘅最低入學條件,最常見係兩科語文及數學科及格,有啲學校亦要求英文科要達到第3等或以上。
  • 地理課程甲部四題選答兩題,乙部兩題選答一題,丙部四題選答兩題。
  • 在那個年代,理科生至少會掌握各大科學的重要概念,會知道塑膠的化學結構、牛頓第二定律的運算、遺傳學的孟德爾定律等,也可運算簡單的微積分。

1936年7月13日教育局會議接納其建議,以新的第二班中學會考取代港大的第一班中學會考。 港大亦於同年舉辦最後一屆第一班的中學會考,1938年起,港大自行舉辦入學試,獨立於會考。 當時考生大多是官立或政府津貼的英文中學的學生,私立英文中學則只有幾間獲准派學生應考。

喺過往中六收生程序嘅最終階段(派位階段),有「符合最低高考資格」同埋「最好6科要8分以上」呢兩個報讀中六課程最低要求存在,令唔少人對中六嘅正式收生要求存在「最好6科8分以上,包括兩科語文科合格」嘅誤解。 會考合併後,仍有部份科目課程尚未合併,就以課程甲、課程乙分別稱原來中中會考和英中會考課程,課程甲只用中文應考,課程乙只用英文應考。 而英文科就一直保持兩個課程,兩者深淺不同,直至2007年英文科改革為止。 1974年會考亦把原來的中國語文科,分拆為中國語文和中國文學兩科。 後來考試局接受教育統籌委員會建議,從1986年會考起取消註明應考語言。 皇家視學官賓尼在1935年發表香港教育報告書,建議學生應早一年考會考,令有意考上大學的學生,會考後有一年時間預備,又建議應由負責中學教育者辦理會考。

會考: 香港中學會考其他升學

但在1998年後至課程合併前,報考課程甲的人數逐年地增加,特別在2004年以後,大約有3成的學生都報考較易的課程甲的課程。 母語教學制度實施下的英文中學皆報考課程乙的課程,而中文中學則有各自的做法:全部學生皆指定應考課程甲/乙,或按學生校內成績決定他/她適合應考的課程。 在文憑試「三三四」學制之前,中四至中五學生會修讀會考課程,若會考成績「達標」就可升讀中六,並於中七報考「香港高級程度會考」,這些都是那些年的「集體回憶」。 香港中學會考(HKCEE)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32年,當年由香港大學舉辦。

但也有考生在會考前夕沒能逃過疫情的考驗,一名媽媽分享,今年只祈求順利會考,可是真的好難,關在家裡3個月的會考生,竟然選在19日發燒,而且PCR還陽性,實在無語問蒼天,現在看著他拖著疲憊的病體,還在準備2周後的補考,只覺得「天啊!為什麼要這麼折磨」。 中部陳姓考生分享,社會科作答起相較歷屆考題中間偏難,圖表明顯增加,有折線圖、數線圖、地圖等大量圖表,且考題答案無法一目了然,需要從題幹、圖表中判斷,進而作答,「出題相當活」。 至於補習名師茶餘飯後的話題,還包括他們的電視廣告,例如「當代ECON死亡筆記」,數學老師以謝霆鋒在《無極》的造型說道:「三個字:我幫你攞高分」等。 還有不同的補習名師口訣,例如教物理科繞射現象(Diffraction)的時候,會以「波大、洞小」形容增加繞射程度的條件。 根據學者分析,與傳統基測相比,會考出題方式較為多元,以理解類型佔大多數。

會考

考評局的考試資歷已獲廣泛認可,但有不少大學會對海外學生自設入學要求。 如英國劍橋大學就未成年的學生制訂一些入學要求,包括監護人安排等。 2022年為全新課綱的教育會考,其考試內容多以新課綱強調之素養導向為主,基礎題題數會下降,閱讀題會增加,例如:國文國學常識題數會減少;英文聽力基礎題增加、新增「跨領域」題型;數學科新增「題組題」、自然科新增「跨科」主題;社會科「純記憶題」減少,並重視圖表閱讀。

落第生沒有會考證書,令日後升學求職都有困難,而歷年均有不少考生落第。 (例如1967年英文中學會考,18792名參加考取會考證書的考生中,有8163名不及格,佔全體的43.4%。)有些考生即使已有五科以上及格,甚至已有八科及格,但因未能在某組科目內取得一科及格,仍被當作落第。 (當時考生最多可報考九科。)會考的種種問題,令當時公眾對會考存廢作出不少議論。 為減輕考生害怕“落第”的壓力,會考從1968年起改制,取消科目分組制,改為科目獨立制,所有考生都可獲得會考證書。 1952年,香港中文中學高中畢業會考(Hong Kong Chinese School Certificate Examination)開始舉行,為中文中學高中三年級學生而設。 原來的香港中學畢業會考,於1961年改名為香港英文中學畢業會考(Hong Kong English School Certificate Examination)。

會考

呢年會考證書只有一種,不過舊制高中三生證書上加印識別,以便直接報讀大學,而新制中五生要讀一年預科至可以升大學。 中文中學會考中文名冇咗「高中」兩個字,改為香港中文中學畢業會考。 於1992年5月8日舉行的會計學原理科考試,考試局在每小時100毫米暴雨下(當時沒有暴雨警告制度)宣佈考試如常進行,但因為天氣理由導致部分考生無法前往試場,更有應屆考生於往試場途中不幸遇上山泥傾瀉而身故[來源請求]。 雖然在會考守則明確指出颱風或暴雨警告不直接構成延考的理由(因兩者屬獨立的組織),考試局決定在5月30日再次舉行一次會計學原理科的考試,而已經應考第一次會計學原理考試的考生,可選擇應考與否,但應考的話,成績皆以第二次考試作準。

會考

據某討論區會員所説,當日試場內有數名考生於同一時間向監考員提出如廁的請求。 有會員懷疑該批考生是在洗手間利用手機的上網功能上網作弊。 而根據考試準則,考生不可在考試期間打開手機的開關,並要把手機放在置於椅子下的袋中以免作弊。

2007年,香港中學會考提供39個科目,考生最多可報考10科,而大部份日校考生報考6至8科。 除了中文、英文、法文、中國歷史、中國文學、英語文學、普通話、英文文書處理及商業通訊、佛學這9科外,其餘所有科目的試卷均可以選擇以英文或中文應考。 兩種語言的試題、評分要求和分級標準相同,應考語言不列於成績通知書和考試證書上。 2007年會考英國語文科考試會像中國語文科般,改以水平參照評級。

大部分會考科目C級或以上成績,等同英國通用教育證書普通水準考試(GCE O-Level)及格(C級或以上)。 1979年和1980年,香港高等程度會考各科成績分為八級:A、B、C、D、E、F、G、H。 1981年,每級再分三等,即A、A、A等等,一直至H。 1985年,G、H級取消,即最低等級為F,F級以下為「不予評級(Unclassified)」。

如一刀切禁止學生背誦,將影響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其高階思維發展。 而由2007年改革開始,中文科就分設閱讀理解、作文、聆聽、說話及綜合能力等五卷,一直沿用直至2016年文憑試把聆聽及綜合能力精簡成一卷,設四卷。 惟中文作為學生母語,卻設有說話及聆聽兩卷,被指為「中為英教」,把中文當作學生的第二語言去考核。 2006年以前嘅會考中文科有兩份卷,卷一係作文及語文運用,卷二係閱讀理解和讀本問題,每份卷兩個鐘,各佔總分50%。 一般嚟講,因為題數所限,每次考試通常只會揀大概10至15篇範文提問。

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