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兰盆法会有复杂的仪规,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八中详载《兰盆仪轨摘要》,云全卷见《兰盆会纂》中。 其中有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诸仪节。 每逢夏历七月十五日,佛教徒为追荐祖先而举行。 “盂兰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译,意思是“救倒悬”。 《盂兰盆经》载,释迦弟子目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受苦,如处倒悬,求佛救度。
在坛前边摆有上下两层桌子:上桌放一个斗灯,下桌放神像、香炉之类。 斗灯内放白米、古剑、铜镜、剪刀、小秤等物,以作避邪之用。 另外,坛前还特设一排长桌,以供民众摆牲之用。 中午过后,各家各户便挑起三牲、粿品、水果、纸钱、衣帽、竹笠等祭品前来祭拜。 主事者分别在每一件祭品上插上一把黄、绿、红各种颜色的三角纸旗,并写上“盂兰胜会”、“甘露门开”等字形,以作纪念。
由于盂兰盆会及中元节的最终目的都在于普度众生,时日一久,两者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而形成了目前这个蕴涵了中国人的包容、博爱,以及慎终追远的高尚中元祭精神。 从小就听大人们口中念叨:“七月十五鬼门开。 ”所以每到七月,每家每户都会举办一些祭祖先酬鬼神的民间活动。 如温州每到七月底,家家户户都会点香球(柚子插上香)来祭拜地藏王;宁波等一些地区也会在门前插上几支清香以祭告亡灵;而与我们相邻的福建一带闽南地区,其祭拜活动就更丰富多彩了。 但是,现代人对于“鬼节”的认识往往只停留于这些固定俗成的活动形式上面,而忽略了它的来历和深层次的意义。 甚至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迷信活动,更有甚者就将这些活动作为其牟取暴利的一种手段。
在中國湘、贛的一些地區和日本本土,盂蘭盆節是比清明節或重陽節更重要的祭祖日。 道教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認為「三元」就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及水官大帝「三官大帝」的別稱,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為三官大帝的誕辰。 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是天官生日,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 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是地官生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 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是水官生日,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 地官誕是農民慶賀豐收、酬謝土地的日子之一,也是為亡魂赦罪的日子。
中元節英文: 英文作文想拿高分,開頭、結尾就這樣寫!
农历七月报恩月,在佛教里则有禅七、净七,乃至以七七四十九表示无限的意思——“七”是一个变化无穷、蕴涵无尽的数字。 依照佛教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是僧徒功德圆满的日子,佛弟子在当天,举行“盂兰盆法会”。 据《大藏经》的记载,盂兰盆是梵语,“盂兰”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
有意思的是,上元节也用灯,但于陆地,中元节则在水中。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 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 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 ”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 ”从此,在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便举行超度历代宗亲佛教仪式,称为盂兰盆法会、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等。
开头由一人带头敲打木鱼,按节奏有规律地在每行灯中穿来跳去,到行角转弯处,每人都要做一些亮相的跳步转弯动作,并吹打各自手中所持的乐器及道具。 夜间观跳天灯的场面,宛如长龙在星光中舞动。 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 浙江: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 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 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
经由祭典与道士作法的过程,信徒协助地官,超度亡魂饿鬼,使他们得以早日解脱,避免在人间作祟,因此道士都在这一天诵经、作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 另一方面中元同时也是佛教的“盂兰盆会节”,首创者据说是南朝梁武帝萧衍。 4“盂兰盆”一词来自佛教的说法,被称为“屋兰玛纳”(梵文ULLAMBANA),是“解救倒悬”的意义,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 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为旨意,为了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替孤魂野鬼诵经布食。
同时,中国的鬼神对其他国家的妖鬼文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日本身处岛国,多山环海,妖怪文化发展繁盛,出现了像“百鬼夜行”这样的体系,但有70%的妖怪原型都来自于中国。 比如很有名的河童,源于《山海经》中的河伯,黄河之神。 中元节日中,民间俗信行为中,最为突出的是烧纸。 据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 通常上坟烧纸时要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焚烧,目的是给无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再去抢劫送给其祖先的钱了。
中元節英文: 中元普渡由来
之后便请和尚、道士各念其经,进行祭拜,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 道教称天、地、水为“三元”;元者,即是一切事物之开始。 道教认为天地水三元之气,为最初生成人类,长养万物之根本,又把三元配置于农历的三个日子,称为“三元日”;上元日正月十五,中元日七月十五,下元日则为十月十五;故此“中元”的意思,即是七月十五日。
在民间的中元节俗中,放灯是最盛大的活动。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以纸糊成荷花型,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为其引路。
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死亡超过三年的称老亡人。 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 这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
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 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道教創立後,加入了道教相關內容,這天在道教又是中元地官寶誕,是地官大帝赦罪的日子,有祭祖的習俗,並祈求地官大帝赦免祖先亡魂之罪,並由個人的祖先擴大至一切亡魂。 之所以选择“中元节”这个主题,是来自于对童年某些经历的好奇。
而我国其他地区一般在端午节(安徽省歙县城南渔梁古埠)或腊月(江南一带)才进行此项民俗活动且表演形式不同。 放河灯的目的,是普度水中的落水鬼和其它孤魂野鬼。 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
宗教对于很多人来说,至今仍是很重要的精神寄托,古今中外皆然。 在中国领域内,虽有本土的道教,外国传来的佛教、回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各种不同宗教,但纵观这些宗教的教义,我们会发现,它们都不约而同地相信——有“鬼”的存在。 如佛教的“盂兰盆节”、道教的“中元节”、天主教的“万圣节”等等,都是为“鬼”而设的节日。
阎王会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烟食,所以七月也称为鬼月,这个月被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江西: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 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 山东: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 沾化县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
關於一個樂團,請見「七月半 (樂團)」。 就其文化内涵而言,七月半也是中国传统祭祖节日之一,其文化背后体现的是一种信仰。 七月半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是追怀先人既古老又现代的一种传统,这一传统体现了古人“慎终追远”思想,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河南: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 郏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这个节日源于早期的“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七月半”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
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 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 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
- 据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
- 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
- 道教方面,中國北方盛行太乙救苦天尊之類的法事,太乙救苦天尊,是道教中專責救度亡魂的大神,道教超度科儀中以太乙救苦天尊為主神者,名目繁多。
- 但与此类似的“普度”仪式在台湾仍比较流行。
- 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
舜後來在歷山耕作,在雷澤網魚,在河濱製陶,人民相攜來聚追隨他,兩年成村邑,三年成都市,二十歲時以孝舉聞名天下,三十歲時堯帝以二女賜為妻並禪讓帝位,而後成為大神。 因舜事親至孝,所以中元節又叫「孝子節」,民間在這天都會殺雞宰豬,準備極為豐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與陰間鬼魂。 同時民眾聚集廟宇中,豐盛祭品普施陰公,孝祭祖先,繼而普度遊魂野鬼,稱「中元普度」。
烧包:“七月半”(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节期,分别有十三日、十四日、十五日)。 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 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 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华人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在新加坡特别热闹,持续长达一个月之久,超越所有其他华人传统节日。
关于民間信仰、中元節和盂蘭盆節融合後的節日,请见「中元節與盂蘭盆節」。 从此以後,佛教徒们都会在这天举行功德法会,为孤魂饿鬼超渡亡魂,这便是普渡拜“好兄弟”的由来,盂兰盆节也因而具有孝亲的正面功能。 [普渡拜拜]七月十五日下午,大家便开始准备黄昏的大拜拜。 祭坛上各种牲礼及水果摆上几百盘,杀猪几十条甚或百多条,米谷整卡车,鱼山、内山耸立着,极尽铺张能事,与“做醮”相同。
抢孤由来:因为七月普度鬼魂群集,为了怕它们流连忘返,所以有人发明此活动。 据说当鬼魂看到一群比自己还要凶猛抢夺祭品的人时,会被吓得逃开。 麻城人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团聚过节,焚烧纸钱祭拜逝去先人。 祭祀当天,先献上荤食与白酒,并“馒头”饭,竹筷平摊于饭菜之间,灯火齐明,还要诉接祭之言。 各家男丁亲自在纸钱上打印制作纸钱,烧纸毕,跪拜先人。 节日可以选择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间的任一天进行。
香港SEO服務由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