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的由來8大伏位

古人自古以來就很重視祭祀,這節日源於民間世俗、道教、佛教三種文化,其祭祀文化流傳已久,影響地域廣泛。 “七”,在我國的數字當中,是一個奇數:七巧、七星、七彩、七律;《易經》:“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 ”七是陽數、天數,天地之間的陽氣絕滅之後,經過七天可以復生,這是天地運行之道,陰陽消長循環之理。

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 ”又河北《宣化縣新志》:“俗傳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齋者。 而道教诸神之中,“三官”地位颇高,特别是在黎民百姓之中影响较大,其起源乃是土生土长的原始民间信仰中人们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 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

中元節的由來: 七月十五鬼節需要防範哪些東西?這是什麼風俗!

民間則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 一般認為,中元節也即為“盂蘭盆節”;其實這種認識存在很大的誤解。 正確來講,七月十四祭祖節、中元節與盂蘭盆節,是分屬於民間俗信、道教與佛教的説法,三者呈並列關係,而非一個節日的三個不同名稱。 自道教興起後,“三元説”的“中元”二字,在唐中後期正式被固定為節名,並將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日。 [12-13]道教的齋月齋日是古靈寶經最早受佛教齋月齋日的影響創造的。 在中國,月十五日除了傳説西漢時創立的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之外,並不是一個重要日子。

在廣西,七月十四也稱“鴨子節”,人們認為亡靈可以站在鴨子上,通過鴨子的運載在陽間和陰間自由穿梭。 另外也有的“燒包”習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後是給孤魂野鬼燒衣物。 祭祖的酒菜是必須要放在扁平笸箕內,意為野鬼不得搶奪。

農曆七月剛好是暑假期間,有許多學生會到海邊、河邊戲水,而鬼門開後相傳會有水鬼再抓交替,故長輩都會耳提面命避免去戲水,尤其海水、河水的漲退潮變化大,不諳水性容易溺水,發生危險。 傍晚後不到山區是因為晚上陰氣較重,而且晚間視線較差,加上樹影幢幢,容易受到驚嚇或發生意外。 傳統中元節都是商辦官助,可到20世紀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無力承辦,又無官助,自然銷聲匿跡。 60年代中期,北海公園還辦了最後一次中元節,瓊海中到處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燈,非常壯觀。 “文革”時期,除了清明節,所有的傳統節日都被取締,中元節也沒能倖免。

芭樂有籽無法消化,吃進肚子裡再排泄出來的種籽,經接觸土壤後容易繁殖新芽就不宜,對天對地對神對好兄弟都非常不敬。 此外,做生意收支票的廠家也不用芭樂祭拜,以免收到「芭樂票」,收到跳票。 18、晚上拍照此舉動容易將靈界的朋友一起拍進來,然後帶回家,鬼節這一天在家對着鏡子自拍更是危險,因為鬼兄弟很有可能會從鏡子裏面出來。 17、一個人一個人容易引起鬼兄弟的覬覦,因為他會覺得你跟他一樣都是獨自一個,如果可以做伴的話會更好。 3、非特定場合燒冥紙冥紙是燒給鬼兄弟的,金紙是燒給神的,在鬼節這一天大多數人們都會提前為路過的鬼兄弟燒些紙錢,然後等到隔天再來收拾殘局。 因此,燒冥紙的結果只會招來更多的鬼兄弟,通常都會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千萬不可以在非特定場合時間燒冥紙。

  • 湖北:麻城人每逢農曆七月十五前後,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團聚過節,焚燒紙錢祭拜逝去先人。
  • 上言:“大周國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嶽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迄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歲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謹奏。
  • 按照西方文化習慣中的思維理念,鬼神是絕對對立的,天人關係也是彼此不可轉換和彼此絕對對立的,現實中的人類無法作用於天地另一時空。
  • 七月半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文化,是追懷先人既古老又現代的一種傳統,這一傳統體現了古人“慎終追遠”思想,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 按傳統的説法,水燈是為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

中元節的起源,與佛教的“孟蘭盆會”也有很大的關係。 “孟蘭”是梵語,倒懸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 他們認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 目連十分傷心,於是用缽盛飯,想送給母親吃,但是飯剛送到他母親手中,尚未入口即化為灰燼。 目連無奈,哭着請求佛祖幫助救救他的母親。 ”目連照佛祖的指點去做,他的母親真的脱離了餓鬼道。

現今社會雖然對中元節的由來與習俗不再那麼熟悉了,但是藉著普度的儀式可提醒著我們要對天地常懷敬意並緬懷先人感念其奉獻。 臺灣的「鬼月」概念是因為臺灣移民社會死傷甚多,例如:漳泉械鬥、原漢對立、抗荷、抗清、抗日等移民問題,造成很多「大眾爺」、「萬善公」、「有應公」、「百姓爺」、「義民廟」等無主祭祠。 為了安撫孤魂、化解仇恨、慈善積德,臺灣在清代晚期開始形成普渡死難者的大型祭祀活動。

中元節的由來: 中元節吃鴨

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是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時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也有在七月十四日的。 這天,家家祭祀祖先,有些還要舉行家宴,供奉時行禮如儀。 酹酒三巡,表示祖先宴畢,合家再團坐,共進節日晚餐。 斷黑之後,攜帶炮竹、紙錢、香燭,找一塊僻靜的河畔或塘邊平地,用石灰撒一圓圈,表示禁區。

中元節的由來

“中元節”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徵用。 佛教中的七月,原為一個佛的歡喜月,而非“鬼節”。 盂蘭盆,是梵文Ulambana的音譯,原意為“救倒懸”,即解救在地獄受苦的鬼魂。 佛經《盂蘭盆經》在西晉時期翻譯傳入中國,經中有“目連救母”的故事,與當時仍然存有的孝道觀念暗合,後被推崇“三教同源説”的南朝的梁武帝蕭衍提倡,將其定為一個民俗節日,當時其主要功能是供奉佛祖。

後來這一傳說形成一種民間習俗,並逐漸演變,從供養僧人演變成供養鬼魂。 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用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為禍人間。 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是「上元」,為天官賜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為水官解厄日。

據傳說,陽間的紙就是陰間的錢,人們燒紙就是給亡故的先輩親人送錢。 通常上墳燒紙時要留下幾張,到十字路口焚燒,目的是給尤家可歸的野鬼一些施捨,它們就不會再去搶劫送給其祖先的錢了。 中元節這一天地界神祇將世人功過簿籙,上呈地官校閱、集中審閱。 以懺悔自己過去的罪過,希望得到三官大帝寬恕,改過自新,從而獲福得益。 1985年5月,登封唐莊一農民在嵩山太室山峻極峰發現一個金質的長條片,上書有文字。

而在佛教,中元節是盂蘭盆節,是解救眾生免於「倒懸」之苦的日子。 融合道教、佛教與民間信仰,中元節就成了一個普渡眾生的節日。 ,農曆七月十五日,是漢族文化圈一個重要的節日。 中元節的由來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是在夏末秋初祭祀田地之神、感謝大地的節日。 祖先祭拜是漢族宗教信仰中重要的一環,因此這個傳統便不斷流傳了下來。

盂蘭盆法會是根據《盂蘭盆經》,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以佛法供養三寶的功德,迴向現生父母身體健康。 此條目介紹的是儒、道、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和大乘佛教融合後的節日。 關於一個樂團,請見「七月半 (樂團)」。

在漢民族傳統的陰陽五行觀念中,春夏秋冬分別是少陽、太陽、少陰、太陰。 五行之水氣開始顯現的時間正是申,即七月。 水氣,於七月開始活躍,十一月達極盛,第二年三月消亡。 相應地,純陰之鬼正是在七月開始活躍,十一月達極盛,次年三月沉寂。 反應在民俗上即是三大鬼節的出現:七月鬼節,十一月寒衣節,次年三月清明節。 中元節雖然是一個宗教節日,但是由於節日本身是勸人盡孝,對非信徒來説,也是有意義的。

再加上民間的所謂鬼節,這個時日更顯得多彩多姿。 校籍辰和自恣日僅只是這個時節俗活動中極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薦新、放燈照冥、盂蘭盆會等在一年中也屬重要的節俗活動。 有的在家中或祠堂為祖先燒香,閤家叩拜;有的到祖先墳墓上添土、上供、炔香等。

古代官方與民間對於「中元節」的重視,不僅是祭祀先祖,普度遊魂與軍殤,還有慶祝秋收的意思;因此節慶的熱鬧氣氛便由七夕一直延續,直到「中元節」當天才結束。 後人將鬼節逐漸演變成三天、七天、十五天,時至今日的整個月規模,這也是可以想見的發展。 宋代《東京夢華錄》中記載的中元節盛況,農曆七月稱作「鬼月」的正向影響,在於救渡鬼道眾生的慈悲心,並且懂得慎終追遠的感恩之情,及諸惡莫作的因果概念,有其深遠的教化意義。 中國傳統文獻對於農曆七月又稱「巧月」或「瓜月」,並無所謂「鬼月」說法,東漢《四民月令》、南北朝《荊楚歲時記》一直到清代以前《萬有曆書》等重要日(曆)書都沒記載,便可知道中國並無此習俗。 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韓國《東國歲時記》也不見相關紀錄,積極漢化的日本也沒有「鬼月」記載。

◎忌捕捉蜻蜓及螽斯 民間認為這兩種昆蟲是鬼魂的化身,胡亂捕捉它們,小心引鬼上門。 下元節,是民間信仰中三官大帝之水官洞陰大帝的誕辰。 臺灣民間俗稱「三界公」(臺羅:Sam-kài-kong),即掌管天、地、水三界之神,其地位僅次於玉皇大帝。 下元节这天,正值农村收获季节,很多地方人们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团子,包素菜馅心,蒸熟后在大门外“斋天”。 因此有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 ”道教徒家门外均竖天杆,杆上挂黄旗,旗上写着“天地水府”“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灾降福”等字样。

閩南與臺灣等地民間,相傳整個農曆七月是「鬼月」,是地府大門開放的月份,無主孤魂由冥間大神面燃大士普渡真君率領,從陰間到陽間接受供養。 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普渡」佈施的祭祀儀式,希望「好兄弟」(亡魂)得到安撫,保佑家宅平安,俗稱爲「鬼節」。 雲南:騰越人祭祖後焚包,又用黃瓜一隻,刻成船形,叫“黃瓜船”,與包一起焚化。 民間相傳,每年的七月十四/十五,是鬼門關大開之日。 閻王會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煙食,所以七月也稱為鬼月,這個月被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中元節的由來

中元節,不少人會在舊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鬼魂,並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 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 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臺、或請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鍾馗(有的是請藝師操控鍾馗之神像),以消弭亡魂的戾氣。 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綵慶元宵。 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 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

香港特別行政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民俗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20世紀20-40年代,中元節遠比”七夕”、”清明”熱鬧。 道教、佛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佛教強調孝道;道教則着重於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 23、生理期的禁忌民間認為婦女同胞在生理期間身體不潔,諸如動工、祭祀等事情都不宜在場觀看,以免觸犯神靈,導致不幸,或使得工事無法順利進行。 姑且不論這種説法有無根據,但女性同胞在生理期間真的會因為身體狀況導致自身磁場不穩定,容易受到其他強大磁場的影響,所以還是要多謹慎。

中元節重要習俗1、祭祖民間相信祖先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 中國北方盛行太乙救苦天尊之類的法事,太乙救苦天尊,是道教中專責救度亡魂的大神,道教超度科儀中以太乙救苦天尊為主神者,名目繁多。 如:《太乙救苦天尊說拔度血湖寶懺》、《靈寶煉度》、《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法事》、《九幽燈儀》等等。 人們在十月十四的子時便開始祭拜三界公,備妥包括牲禮、鮮花、素果、綁著紅紙的壽麵、菜碗六碗、供品、酒菜等神饌,經焚香祭拜、祝禱,擲筊、祭酒三巡後便可燒金、撤供。

  • 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宮中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
  • 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
  • 我們現在聽到的各種版本,都是佛教傳入中國後添加了儒家和各朝各地的色彩,更受到相關戲曲、小說等文學作品影響,跟原始佛典中的版本相去甚遠。
  • 而道教诸神之中,“三官”地位颇高,特别是在黎民百姓之中影响较大,其起源乃是土生土长的原始民间信仰中人们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
  • 不久“文革”開始了,除了清明節,所有的傳統節日都被取締,中元節也沒能倖免。

送回時稱為送祖靈,華人、朝鮮族、越南人和琉球人會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 在中國湘、贛的一些地區和日本本土,盂蘭盆節是比清明節或重陽節更重要的祭祖日。 現時民間的盂蘭盆會或中元普渡大都是糅合佛、道、巫覡宗教、民間信仰而成,除了原來的普渡意義外,還增添了娛樂成份,變成廟會形式的祭典,有歌舞、戲劇等娛樂活動。

地官大帝,全稱“中元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洞靈清虛大帝青靈帝君”,亦稱為地官、清虛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 是道教中三官大帝之一,地官是由元洞混靈之氣、結黃之清凝結而成,掌管五嶽大帝、五嶽諸真人及惜地神仙已得道者。 傳說“地官赦罪”,農曆七月十五日是地官的誕辰,民間稱這一天為中元節,民間在這一天有祭祖的習俗,並祈求地官赦免祖先亡魂之罪,亦是祭祀一切亡靈的日子。 七月半祭祖習俗是本土文化習俗,包容的節俗比較複雜,既是民間的秋嘗祭祖節,又是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俗道僧三流合一。 民間有慎終追遠的傳統,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中旬舉行。 如清乾隆《普寧縣誌》言:“俗謂祖考魂歸,鹹具神衣、酒饌以薦,雖貧無敢缺。

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 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臺上。 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

中元節的由來

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誕辰;下元節又稱”下元水官節”,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誕辰。 佛教徒在這一天要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也叫盂蘭盆齋、盂蘭盆供。 盂蘭盆會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間,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廟,有條件的,如廣濟寺、法源寺、拈花寺、廣化寺、嘉興寺、長椿寺等都舉辦規模不同的盂蘭盆會和中元法會。 民國以來,北海公園、中山公園音樂堂等處歷年此時都有”追悼陣亡將士法會”。 用番(喇嘛)、道(道士)、禪(和尚)三台經,供着一個”海陸空軍陣亡將士”的牌位,進行公祭。 中元節期間,老北京還有舉行製法船、放荷燈、蓮花燈、祭祖、唱”應景戲”等活動。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