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當天,先獻上葷食與白酒,並“饅頭”飯,竹筷平攤於飯菜之間,燈火齊明,還要訴接祭之言。 各家男丁親自在紙錢上打印製作紙錢,燒紙畢,跪拜先人。 節日可以選擇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間的任一天進行。 江西:吉安人中元節焚紙錠,然而禁止孕婦摺紙錠。 據説孕婦折的紙錠,焚化後鬼拿不動,送到陰間也無益處。 安遠縣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
不但能取得獎品,且代表自己會得到神鬼的祝福。 不過這是一項危險性很高的活動,時有傷亡,在清領時期,巡撫劉銘傳曾令禁止。 今日台灣東北角的頭城與西南隅的恆春、香港潮汕社群舉辦的盂蘭勝會依然有此儀式。 閩南與臺灣等地民間,相傳整個農曆七月是「鬼月」,是地府大門開放的月份,無主孤魂由冥間大神面燃大士普渡真君率領,從陰間到陽間接受供養。 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普渡」佈施的祭祀儀式,希望「好兄弟」(亡魂)得到安撫,保佑家宅平安,俗稱爲「鬼節」。 祭拜時辰:原則上在七月當中的任何一天都可以祭拜好兄弟,不過最主要的祭拜時間主要有三個: 一、七月初一鬼門開,這一天通常也俗稱為「孝月頭」。
中元節活動: 中元普渡
“放焰口”在黃昏或晚上進行,活動持續時間較長,甚至可達次日凌晨。 先由僧人誦經、做法,最後由主持用米糧、淨水在四周揮灑,為鬼魂施食。 中元節日中,民間俗信行為中,最為突出的是燒紙。 據傳説,陽間的紙就是陰間的錢,人們燒紙就是給亡故的先輩親人送錢。 通常上墳燒紙時要留下幾張,到十字路口焚燒,目的是給無家可歸的野鬼一些施捨,它們就不會再去搶劫送給其祖先的錢了。 湖北:麻城人每逢農曆七月十五前後,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團聚過節,焚燒紙錢祭拜逝去先人。
60年代中期,北海公園還辦了最後一次七月半祭祖,瓊海中到處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燈,非常壯觀。 “文革”時期,除了清明節,所有的傳統節日都被取締,七月半祭祖節也沒能倖免。 隨着改革開放的腳步,傳統節日逐步迴歸,但七月半祭祖節卻被冷落了。 相傳當地每到農曆7月便會陰風陣陣、鬼哭狼嚎,而且過去又有疫災、械鬥造成當地居民惴惴不安,所以耆老們商量後請天師卜卦請來「大士爺」,「大士爺」為觀音大士的化身,可以鎮壓孤魂野鬼。
都城隍廟建廟近270年,保存豐富且歷史悠久的中元祭典儀式,也使得「竹塹中元城隍祭」成為無形的文化資產。 放水燈是為了要告知溺斃水底的亡魂要上前享用祭品,據說水燈漂流越遠越快,施放的主人越能得到幸運與庇護。 在普渡結束時,也會有法師或道士跳鍾馗,希望藉由鍾馗的法力驅趕孤魂野鬼,這時民眾要趕緊回避,以免沖到煞氣,惹禍上身,跳鍾馗結束後,代表中元祭拜告一段落。 中元節這天,普渡有「公普」和「斯普」,公普是由地方廟宇主辦,由廟方統一進行普渡,又稱為「廟普」,俗稱「拜七月半」,私普則是人們自己「拜門口」,在當天中午過後,在自家門口擺上普渡菜餚、水果、飲料、零食等,並在每份供品插上一枝香。
舊時居民們於節日前上冥店買來金銀紙衣(即各種色紙,俗以為可制冥衣)、溪銀(冥幣)、元寶等冥具,盛於紙袋中,加封,俗稱“包袱”,擇日於午後配上牲醴、果品拜祭祖先,拜畢焚化冥具(包袱),俗稱“燒衣”。 入夜以後,又以各種冥具及水飯、酒菜、香紙等祭於門前,施以無主之鬼魂。 祭畢燃冥具,將祭品(酒飯)留在門外不收回,俗稱“燒幽”。
後來道教視中元節為地官赦罪日而成為道教節日,又稱地官誕,是指三官大帝的地官大帝(全名,中元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洞靈清虛大帝青靈帝君)誕辰。 朝鮮半島的中元節又稱「百中節」、「百種節」、「亡魂節」等,是朝鮮的一個傳統節日,來自中國道教的中元節與佛教盂蘭盆節,然後發展出朝鮮族特色。 相對於中國、日本的中元節較著重於祭祖及普渡,朝鮮的中元節則保留較多秋季農夫慶豐收的原意,祭祖、祀亡魂等儀式則其次。 香港人通常稱這節日為盂蘭節,人們會在七月十四在家中祭祖,並且會燒街衣。 由於祖先崇拜在中國人的信仰中占了相當重要的一環,所以「薦新」的習俗得以存活數千年,甚至在它已從國家祭典中消失以後,民間都還保持著薦新的習俗,並且集中在農曆七月十五舉行。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一些地區自農曆七月十五直接改為公曆7月15日,另一些則改為格里曆8月15日,以較接近農曆原來的日子。 日本、琉球則有盆踴,朝鮮半島有農樂、假面舞等。 除了祭祀、娛樂外,一些盂蘭盆會還有團結地區、族群的社會功能。 特殊的日子在七月初一(開鬼門)、七月十五(地官大帝誕、普度)、七月廿九或七月三十(地藏王菩薩誕、關鬼門),其他七月的神誕是獨立的,並不結合在普度的祭祀活動。
中元節活動: 中元普渡怎麼拜?讓懶人包一次告訴你
基隆的中元祭到了農曆7月16日,因為擔心盛大的祭典會讓「好兄弟」流連忘返,捨不得離開,會先用懷柔的手段請孤魂離開。 而到了農曆七月的月底則會用更強烈的驅鬼手段驅離「好兄弟」,讓祂們不要在人間逗留,盡快回陰府報到。 尚若白作品,2013年台灣雲林虎尾中元普渡紀錄片。 住在虎尾的人們遵循從對岸渡海至台灣的祖先留下的傳統,虔誠地透過各種活動和儀式普渡先人及動物的魂魄,也在片中分享中元普渡的相關知識。 放水燈的時間會在普渡的前夕,台灣的水燈會有一面普渡旗,上面寫著「慶讚中元」、「冥輝普照」等中元敬語,據說當水燈漂浮的越遠,就會得到越多的保庇,其中在基隆的放水燈也是中元節著名的民俗活動之一。
中元節在中國漢代已有,在夏末秋初祭祀田地之神、感謝大地的節日——中元節,《禮記》「月令」篇上說:「是女也(七月),農乃登榖,天子嘗新,先薦寢廟」。 關於民間信仰、中元節和盂蘭盆節融合後的節日,請見「中元節與盂蘭盆節」。 作為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歌臺表演常因過於喧嘩遭到部分週圍居民的投訴而遭到警方警告。 此外,歌臺上常出現的一些橋段如愛說黃色笑話的主持人、穿著暴露的女表演者,等都讓星馬兩地許多人對七月歌臺產生誤解。
中元節活動: 中元節的習俗活動 頭城搶孤
以至於後世以為,這兩個是一個節日的兩個名稱。 同時也由於其意義和習俗早已難以分清,兩個節日的習俗開始混用。 [12-13]從儀式和日期兩個方面仔細考察,會發現道教中元節一方面的確仿效佛教盂蘭盆會,另一方面與道教本身的信仰或教制也不無關係。 道教中元節其實是糅合佛、道二教因素而創造的宗教節日,它是中古時代佛道融合的典型例證。 道教中元節的玄都大獻儀式就是《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卷七“功德品”所列舉的第八種功德——供養儀式。 《大獻經》借鑑了《佛説盂蘭盆經》供養僧人可以度亡的做法和觀念,將佛教盂蘭盆供養儀式改編為道教玄都大獻。
祭拜時辰:七月初一、七月十五日 祭拜地基主的時間通常是在傍晚,大約在下午五點左右,以祈求地基主能夠保佑住家平安。 每年農曆七月初一,基隆老大公廟就會打開龕門,象徵「鬼門開」,直到八月一日才會關閉龕門,象徵鬼門關、鬼月結束。 与“百中”有关的行孝故事是从佛教的《佛说盂兰盆经》。 據该经的記載,作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连,其母親做了很多壞事。 她死後變成了餓鬼,目連通过神通看到後十分傷心,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食用,可是飯一到母親口邊就化為焰灰,目犍连大声向釋迦牟尼佛哭救。 佛陀告訴他,必須集合眾僧的力量,於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濟度。
十三日前掃墓,十三日接先人鬼魂,十六日送。 也有送中元禮物的習慣,民俗上也會眾人聚集,跳一種名曰「盆踊」的舞蹈,專注於手部動作。 農民在這天會祭祀田神,稱為齋田頭,除了是漢代以來的習俗,也常與秋分前後的秋社合併。
- 在臺灣,中元是相當重要的民俗節日,無論政府機關、公司行號、社區住宅、神壇廟宇,都會在舊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好兄弟(臺灣閩南人對遊蕩鬼魂的尊稱),並祈求全年的平安順利。
- 江西:吉安人中元節焚紙錠,然而禁止孕婦摺紙錠。
- 民眾設置各樣供品,祭祀往來的孤魂,使眾家好兄弟共襄盛舉,獲得飽餐。
- 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在七月半吃鴨子,因鴨在水中游,取其河燈普渡祈禱之涵意。
- 新竹的中元節有國內地位最高的「威靈公都城隍」駐守,每年中元節的城隍爺出巡遶境,便是年中盛事。
- 如 :《太乙救苦天尊說拔度血湖寶懺》、《靈寶煉度》、《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法事》、《九幽燈儀》等等。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後自己品嚐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台灣最負盛名的「搶孤」是宜蘭頭城與屏東恆春的搶孤活動,架設十幾公尺高的孤棚,並在最上方擺放供品和旗幟,而棚柱上塗滿牛油,靠著團隊的合作要爬到最上方奪下旗幟。 隨著近年來越來越多人知道「搶孤」活動,也有越來越多隊伍參加。
普渡桌下需準備毛巾和裝滿半生水(在生水中放入蔥、蒜)的洗臉盆,以方便讓好兄弟們能夠稍作盥洗後再用餐。 芭樂、番茄、西瓜:由於芭樂、番茄和西瓜等多籽的水果,在食用之後,籽容易隨著糞便排出,因此通常會被視為是一種不潔的水果。 由於冥紙是用來獻給好兄弟的一種陰間貨幣,如果在焚燒冥紙時,當好兄弟正在旁邊撿拾,而你卻有意無意的踩踏,很容易會引來好兄弟的不滿與報復。 每當普渡結束後,廟方都會請法師或戲班來跳鍾馗,希望藉由鍾馗高超的法力和威嚴的法相以驅趕還沒離開的孤魂野鬼,而由於這段跳鍾馗的目的其實並不是要給「活人」觀看,因此現場一般是不允許有任何外人在此逗留,以免被無端沖煞到。
- 相對於中國、日本的中元節較著重於祭祖及普渡,朝鮮的中元節則保留較多秋季農夫慶豐收的原意,祭祖、祀亡魂等儀式則其次。
- 由於收藏的物件寶貴,且與其它人士之間存在著互相比較、競爭之意味,故才稱之為「鬥寶」。
- 由於冥紙是用來獻給好兄弟的一種陰間貨幣,如果在焚燒冥紙時,當好兄弟正在旁邊撿拾,而你卻有意無意的踩踏,很容易會引來好兄弟的不滿與報復。
- 上頭印有日常用品,有衣服、褲子、裙子、靴子、鏡子、斗笠、梳子、鉸剪、雨傘、梳子等圖案,民間大多用黑色、靛色或綠色印制,現已有彩色圖案的,甚至繪有手機、冰箱、電腦、電視等電子用品者。
- 中元節在朝鮮又稱為百中節、亡魂日、百中日、百中、百種節、中元、盂蘭盆節等,是朝鮮的一個傳統節日,來自中國的中元節與盂蘭節,又發展出自己的民族特色。
當地佛教界希望讓盂蘭節發展爲助人爲樂的節日以及與塵世鄰里共慶的活動。 這天也是亡魂日,人們相信孤魂野鬼會四處流連和到民居找食物,於是在家門前圍上禁繩防止孤魂野鬼進屋。 人們又會準備酒、肉、飯、糕、新鮮花果等祭品,割下早熟的稻穗,在祠堂祭祀祖先,且在晚上準備摘下來瓜果蔬菜酒飯招亡親之魂行祭祀,稱為「薦新」,一些地區男女會全家上山設酒食招三魂。 中元節禁忌:1、牀頭掛風鈴,風鈴容易招來鬼魂,而睡覺的時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時刻。 5、忌亂踩冥紙,冥紙是獻給鬼魂的祭品忌亂踩。 在古時代,七月半是民間的祭祖節,是追懷先人的一個節日,並沒有諸多禁忌,這些所謂禁忌是在節日發展演變中後世附會的。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