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食6大優點

對生命中深沉的苦,要無時無刻的去體察它。 如此能夠徹底理解「識」的過患,從而能夠斷除「名色」,如此聖弟子們,所有必須作的已經做完,證得阿羅漢而入涅槃。 四食是所謂的摶食、觸食、意思食以及識食。 這是包括三界一切有情在世間長養的來源,而有情生命的長養的意義,代表了生命在世間的存在;同時也透露了有情生命會有未來在三界的後有。

  • 接著佛陀一一解釋「四食」並教導弟子們如何觀察「四食」而能得聖果。
  • 佛教修行者以食厭想來滅除對於食的貪愛,作為修行之用。
  • 無煙隱喻為「想」,而無炎隱喻為「行」,都是看不出來的,但要時時提醒自己不要以為看不到,危險就不存在而陷入險境。
  • 閒暇時想遠離都市喧囂,不如就來場野營之旅!
  • 所以求生欲望和本能也是生命延续的基本条件之一。
  • 生命延续的根本需求,可分成四种:段食、触食、思食、识食。

1、不再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实行“愿检尽检”,各地继续提供便民检测服务;风险职业人员和重点机构场所人员核酸检测范围和频次,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执行。 對於不少病人來說,吃藥絕對不是「每日四次,每次一粒」這麼簡單。 我們希望透過持續提升公立醫院的藥劑服務和加強教育,讓病人安心吃藥,能真正做到「藥到病除」。 我們承認,相比以前,「覆配易」安排會令病人往返醫院取藥的次數增加,當初我們也擔心病人會抱怨為何要多次回醫院取藥。 但經醫生與藥劑師跟病人解釋後,我們得到不少病人的正面回應,部分病人甚至很感謝「覆配易」這個計劃,讓他們吃藥吃得更放心。 识食的「识」是指受想行识的识蕴,即是有情众生的精神体,也可说是认识的本体。

四食: 佛教和猶太教的溝通之橋:美國醫生利伯曼博士離世。他生前如何啟發猶太信眾學佛?

有情的生死相續,即依此愛相應的思願所再創,所以說:「五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雜含卷一〇‧二六〇經)。 同時,有取識即與取相應的識,在沒有離欲前,他是不會停止執取的。 捨棄了這一身心,立刻又重新執取另一身心,這即是入胎識的執取赤白二渧為自體。 如獼猴的跳樹,放了這一枝,馬上抓住另一枝。 此有取識的執持,是「攬他為己」的,即愛著此自體,融攝此自體,以此為自,成為身心統一而靈活的個體。

若依於地,地蟲所食;若依於水,水蟲所食;若依空中,飛蟲所食;臥起常有苦毒此身。 如是觀者,觸食斷知;觸食斷知者,三受則斷;三受斷者,多聞聖弟子於上無所復作,所作已作故。 前面講的是「麤摶食」是「粗顯的」,而現在所講的是「細觸食」,「細」是相對「粗」而言。 一般的「粗」是指顯現的,例如您用手拿花、食物等,這些都是很容易被看見的「色法」;而「細」通常指不易被察覺到的,例如精神世界,心的感受的「受、想、行、識」等。 「云何比丘觀察摶食?譬如有夫婦二人,唯有一子,愛念將養,欲度曠野嶮道難處,糧食乏盡,飢餓困極,計無濟理,作是議言:『正有一子,極所愛念,若食其肉,可得度難,莫令在此三人俱死。』作是計已,即殺其子,含悲垂淚,強食其肉,得度曠野。 佛說此四食的由來,在《成唯識論述記》卷四(末)謂,佛於成道前曾接受牧羊女的供養而食乳糜,外道見之遂生誹謗。

四食: 四食包括:段食、触食、思食、心食

若能斷捨,即證三果「阿那含」;觀「觸食」能依指心、心所,應觀其如被剝皮的牛為無數蟲所齧食之苦,真是苦不堪言。 佛要提醒我們對「三受」的執著貪愛,欲樂都是苦的根源,會帶給我們種種的傷害及苦難。 若能斷捨「三受」,即證四果「阿羅漢」;觀「思食」猶如大火聚。 佛提醒我們不要以為做了別人看不到「想、行」的事,危險就不存在而造業陷入險境。 若能斷捨「三愛」,即證四果「阿羅漢」;觀「識食」猶如三百鑽矛。

日常生活里我们以眼看色,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及身接触的感官现状里。 这种感官生活即常人所追逐的享受也,在佛法上我们称之为“触食”。 對於四食,產生喜歡與貪愛,就會讓識增長,入於名色,增長諸行,產生苦;如果滅除對於四食的貪愛,就可以滅除苦。 Kavadimkarahara),欲界以香、味、觸三塵為體,分段而飲瞰,以口、鼻分分受之。 段食又分粗、細二種;前者如普通食物 中的飯、麵、魚、肉等,後者如酥、油、香氣及諸飲料等。

三思食,舊云念食,於第六意識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資助諸根者。 如人雖飢渴,思至飲食之處,當得飲食而身死,是以第六意識之思為體。 歡迎收看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系列佛法講座。

在佛法內容的主軸 「三乘菩提」當中,無論是以佛菩提般若智慧,或者二乘聲聞菩提的解脫智慧,同樣都要面對生命中一個根本的嚴肅課題:那就是如何透過佛法的修習來解決生死的問題? 如何掙脫無始以來生命在世間繫縛、六趣輪迴無窮盡的苦? 所以我們應從透過佛法的智慧,正確地認識生命的本質開始,清楚且正確地觀察生命中苦的現象、苦不斷形成積集的過程、苦滅解脫的涅槃境界,以及如何實踐滅苦的方法。 而這一切的道理,都離不開有情生命出現、存在世間的無常本質──那就是五蘊。

四食: 相關時事脈搏文章:

「覆配易」服務目的是確保病人安全用藥及加強病人用藥的依循程度,並且避免病人在家中儲存大量藥物,從而減低誤用風險。 醫管局自2017年起,逐步在公立醫院推行「覆配易」服務,為符合條件的內科專科門診病人整合及覆配藥物,病人或其照顧者只須帶同「免診領藥單」及身份證明文件,到醫院的「覆配易」專櫃便能取藥,不用排隊。 病人覆配藥物前,藥劑師會覆檢病人紀錄,有需要會再作藥物評估及輔導。 有別於以往一次過派發全部處方日數藥物,藥劑師會將病人的藥物處方分成較少和容易處理的數量,再分階段分發藥物。 藥劑是一門學問,是治療階段的其中重要一環。

四食

由此可見,六界中的識界,所指的是出生母胎、出生六根的本識,也是出生六識覺知心的本識。 因此這個識,當然不是指母胎具足以後才能出生的識陰等六識;因為這個識界,是在母胎及六識出生以前就已存在的,當然不是識陰六識。 六識覺知心不可能在母胎的五色根都還沒有成熟之前就存在。 彌勒菩薩說:【去來今世,六界為緣,得入母胎。】並且更進一步說明:【六界為所依故,筋骨血肉眾緣和合,圍遶虛空。】(~《瑜伽師地論》卷31)藉由這樣的理解與觀察,才有可能能斷我見。 三、意思食:意思是意欲思願,即思心所相應的意欲。

如是觀者,意思食斷;意思食斷者,三愛則斷;三愛斷者,彼多聞聖弟子於上更無所作,所作已作故。 雲霧灣灣位於苗栗大湖薑麻園,主打「立志把生活過成喜歡的樣子」,免搭帳篷、帶行李就能入住,期待旅人來此放鬆身心、享受雲海之美。 閒暇時想遠離都市喧囂,不如就來場野營之旅! 苗栗最新懶人露營「雲霧灣灣」主打在綠山白雲中享一泊四食,來此除了親近大自然,還能品嚐在地薑料理、體驗手作 DIY,並拍「天空階梯」網美照,盡享慵懶生活。

  • 佛教導弟子們,若能觀察並徹底理解這四種食,可斷五欲、三受、三愛、名色,達到涅槃。
  • 苗栗最新懶人露營「雲霧灣灣」主打在綠山白雲中享一泊四食,來此除了親近大自然,還能品嚐在地薑料理、體驗手作 DIY,並拍「天空階梯」網美照,盡享慵懶生活。
  • 而六界的體性各有不同,所需的食性就有差異,因此便有四種不同的食,作為三界中不同五陰的所需。
  • 这里的食物不但是指物质性的,还包括精神性的,实际上是指生命延续的根本需求。
  • 当其生命要被夺取时,其内心强烈的求生本能和欲望所产生的不愿、憎恨和痛苦可想而知。
  • 除医疗机构、养老福利机构、监所等重点场所外,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對於有情身心的和合相續,起著特殊的作用。 現代的學說,於維持一期生命的條件,前三食都已說到,但對於意思食的資益未來,識食的執取,還少能說明。 《阿含經》中說:【一切眾生由食而存,無食則死。】(~《增壹阿含經》卷42)而能長養有情的三界食,包括了任持長養現在已生的生命,也包括會導致未來有情生命出生的功能。 一、麤摶食:應譯為段食,即日常茶飯等飲食。 所食的,是物質的食料,可分為多少餐次段落的,所以叫段食。 所以服食毒品等,不能資益而反損害身心,佛法中即不稱為食。

佛提醒我們「識」總是依「貪婪」之心如盜賊處處抓取造業,生死相續。 若能斷捨對生命的貪著,即證四果「阿羅漢」。 行者若能依佛所說去觀察、思惟「四食」之理修行,可斷對生命種種的執著並止息愛欲,即能證三果及阿羅漢。

四食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