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殿拜亭為四柱六架卷棚拜亭,水泥洗石子梁柱與木構混合結構。 後殿為早期水泥仿木結構,三開間深,進11架,點金柱間架內為三通五瓜,神龕左右後方各開一門及六角氣窗可通向後方。 次間簷柱間設有欄杆,步口山牆有壁畫,屋頂為雙坡水硬山翹脊頂。 後殿兩側有廂房為過去桐山營公寓,皆設有配殿及辦公室、文物館等服務空間,左廂房作擱檁式,旁有竹節書卷窗花牆,向南方延伸;右廂房作穿斗式,向北延伸。 整體後天井空間,包含正殿後方後殿,廂房戶外牆面皆為洗石子。
佔地興建店屋,後來官府判決兩人每年要給廟方地租番銀四兩,而上帝廟周邊20間店屋也要每年繳地租,為此於雍正八年(1729年)三月立碑(〈上帝廟店屋地租碑記〉)公告。 而後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有鄉賓黄世景重修,但過程有些狀況,三年後(1788年)由知府楊廷理續成,並追討遭到侵佔的廟地。 然而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有廟後居民馬梓增築房屋侵佔廟地,當時的值年爐主郭友等人乃向當時的知縣仇賦苹提出控告,最後判罰番銀40元,且每年要繳地租。
嘉義彌陀寺: 嘉義阿里山彌陀禪寺最新花況,交通以及停車資訊分享
註:石萬壽〈臺灣府城的城防〉認為大西門南北由三協境與七合境防守,但謝奇峰《臺南府城聯境組織研究》指出舊籍並未明載大西門南北段對應的境名、七合境實指普濟殿的七角頭、三協境是二戰後與四聯境一同出現,且不包括風神廟。 因北極殿位於鷲嶺地勢較位在五條港的水仙宮高,當地留下俗諺「上帝廟硶墘(埁漧),水仙宮簷前」(意指上帝廟硶墘(石階)的高度相當於水仙宮屋簷,或比較高)。 正殿上方高懸大明寧靖王朱術桂在永曆二十三年(西元1669年)所御書之「威靈赫奕」匾,是全臺唯一明代傳世匾額,亦是歷史最悠久的古匾,日治時期結束時一度差點遭日本人帶走。 另外在北極殿斜對面的福德祠,原屬北極殿的廟產,一百年前開始租賃他人,原本只有亭仔腳有人擺攤,後來整座祠成為店面。
- 《嘉義市志 卷十 宗教禮俗志》根據乾隆38年「彌陀寺記」記載,諸羅知縣周鍾瑄本於康熙54年修築諸羅山大圳時建彌陀寺,然任期已滿而無重工。
- 使用更靈活的方式開發此平台,人人都可以是創作者,歡迎您提供嘉義在地好遊、好食、好住的旅遊資訊或心得。
- 而在義渡碑旁有座義民塔,此塔建于1938年,塔中合祀昭忠義民公503人及忠義公19人遺骨(其中含一只義犬),皆是為地方取義殉難之人士。
- 彌陀寺前正好是水流湍急的八掌溪,原本於溪上設有座義渡吊橋,於橋上所觀之景曾有「鷺橋觀浪」的美譽,不過如今由於吊橋毀損殆盡,因此,盛景亦不如往常。
- 《續修台灣府志》中記載彌陀寺建於乾隆23年,因此可知此寺建於乾隆17年至23年之間(1752~1758);乾隆37年重建;道光年間倡修;明治42年改建,於大正4年竣工;昭和16年因地震修建;民國64年重建,歷時10年完工。
嘉義彌陀寺位居台灣嘉義市東郊區,始建於乾隆17年,與竹崎德源禪寺、半天巖紫雲寺,同為清代所建的佛教古剎。 在「彌陀寺記」中提到康熙年間,諸羅知縣周鍾瑄「思欲建寺其間,未幾秩滿榮歸,不暇卜築」,到乾隆17年有位高僧來到諸羅化緣,結廬於此,後開山建廟,是為彌陀寺之始。 登錄種類:寺廟詳細登錄資料府城中和境鷲嶺北極殿大上帝廟,又稱臺南北極殿,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昔日府城海拔最高之鷲嶺,主祀北極玄天上帝,是一間明鄭時期就已建立的古廟。 過去稱為「上帝廟」、「台南上帝公廟」、「真武廟」、「元帝廟」,其別名「大上帝廟」是與位於赤崁樓附近的「小上帝廟」開基靈祐宮相對而來。 於1979年公告為二級古蹟,現升格為文化部所轄國定古蹟。
該寺大雄寶殿內供奉彌陀佛的金佛像,兩旁則以玄奘大師與開山祖師陪祀,廟中的「彌陀晨鐘」則被譽為嘉義八景之一。 使用更靈活的方式開發此平台,人人都可以是創作者,歡迎您提供嘉義在地好遊、好食、好住的旅遊資訊或心得。 平台將會集結大眾提出的想法、建議,經過評估後進行功能擴充,所以您也有機會可以在平台上留下足跡。 讓我們一同打造創新的旅遊體驗、智慧友善的觀光環境,讓旅人們留下美好的回憶。 國風文化一詞最早的文獻記錄可追溯到日本的江戶時代,但是並未有如今的含義。 把「国風文化」等同於“平安時代日本的和風文化”的用法是小島憲之發明的,他在自己著的《国風暗黒時代的文学》中,將日本的文化階段一一命名,這些名詞在日本的歷史、美術、文学、国学中大量使用,最終定型為日常用詞。
嘉義彌陀寺: 建築與文物
彌陀禪寺附近溪畔曾是早期八掌溪義渡所在,透過公共資源協助民眾渡溪通行。 日治時期於寺前設有鐵線橋,在目前使用的忠義橋完成之前,彌陀禪寺可說是從嘉義縣中埔鄉進出嘉義市的重要入口意象。 位居嘉義市郊區的彌陀寺,環境相當的清靜優雅,不失為一個休閒假期時,讓身心沉澱的良好去處。
▲從中埔交流道開車到彌陀禪寺只要30幾分鐘,真的是超方便的哩! 奈良時代,為了日本語表記而使用借漢字音訓的萬葉假名,到了此時代改成廣泛使用假名文字(平假名、片假名)。 紀貫之著《古今和歌集》「假名序」是以平假名書寫的和文的初期作品。
而在義渡碑旁有座義民塔,此塔建于1938年,塔中合祀昭忠義民公503人及忠義公19人遺骨(其中含一只義犬),皆是為地方取義殉難之人士。 塔前草地青翠,寺院右側青翠的草坡上,亦有涼亭石椅,花木欣欣向榮,後方則為納骨塔,十分幽靜。 位在嘉義市境內的彌陀禪寺建於清乾隆十七年(西元1752年),廟宇中的主祀神祇為為彌陀佛塑金佛像,兩旁則陪祀有玄奘大師與開山祖師。 禪寺的屋頂以金色琉璃瓦呈現,搭配深茶色的樑柱,襯托出與一般寺廟與眾不同的莊嚴氣息。 彌陀禪寺旁有著「八掌溪義渡紀念碑」,以及一座建於民國二十七年的「義民塔」,塔內奉祀的皆是為地方取義而殉難的義民公。
嘉義彌陀寺: 阿里山彌陀禪寺櫻花況
義敏和尚當時也在台灣南部推動許多佛寺的重建工作,除彌陀禪寺外,嘉義地區還包括了竹崎清華山德源禪寺與大林昭慶寺等。 彌陀寺前正好是水流湍急的八掌溪,原本於溪上設有座義渡吊橋,於橋上所觀之景曾有「鷺橋觀浪」的美譽,不過如今由於吊橋毀損殆盡,因此,盛景亦不如往常。 但寺廟內仍是看的出古色古香的各式景觀與建築分佈其中,而且寺中的涼亭石椅和欣欣向榮的花草樹木,也為此地增添了不少的看頭。
而彌陀寺前正好是水流湍急的八掌溪,原於溪上設有座義渡吊橋,從前立於橋上觀景,曾有一美譽為「鷺橋觀浪」,但如今由於吊橋毀損殆盡,所以從前的盛景早已不如往常那般引人注目了。 不過在寺廟周遭附近,仍是看的出古色古香的各式特殊景觀及建築分佈於其中,而且修築已久的涼亭石椅和欣欣向榮的花草樹木,更是為此地增添了不少的看頭。 彌陀寺建立在清乾隆17年(民國1752年),屋宇為金黃色的琉璃瓦,寺容巍然壯麗,殿內的墻壁及梁柱為深茶色,不同於一般寺廟的用色,更顯現出穩重肅穆,大雄寶殿內供奉彌陀佛的金佛像,兩旁以玄奘大師及開山祖師陪祀。 建立在清乾隆17年(民國1752年),屋宇為金黃色的琉璃瓦,寺容巍然壯麗,殿內的墻壁及梁柱為深茶色,不同於一般寺廟的用色,更顯現出穩重肅穆,大雄寶殿內供奉彌陀佛的金佛像,兩旁以玄奘大師及開山祖師陪祀。 (資料來源:《嘉義寫真》第一輯)日治初期明治年間,彌陀禪寺亦曾因地震而損毀,直到大正二年(1913)大崗山義敏和尚來到彌陀禪寺主持重建工作、振興廟務。
▲滿開櫻花佈滿了彌陀禪寺,不收停車費及清潔費,非常佛心的彌陀禪寺,海拔一千公尺的彌陀禪寺氣候涼爽舒適。 ▲彌陀禪寺正好與一座三角形山脈遙遙相對,真的有一種偽富士山的氛圍哩,夾道歡迎的八重櫻花,將山林點綴的繽紛美麗。 行駛中山高速公路→下嘉義交流道右轉→北港路→友愛路右轉→過嘉雄陸橋接民族路→啟明路右轉→彌陀路右轉→看到228紀念碑紅綠燈右轉即可到達。 彌陀寺西側為靈隱塔,修築有涼亭石椅和花草樹木為觀日出之最佳景點。
建於清乾隆年間的彌陀寺,曾於光復之後再重新修繕整理,整個廟宇的內外環境更顯莊重及肅穆,而廟中的「彌陀晨鐘」更被喻為嘉義八景之一。 滿開炸裂的八重櫻夢幻到極致,最近幾年台灣櫻花越種越多,有時都覺得真的不輸日本哩,彌陀禪寺2022年因為疫情關係開放兩個免費停車場,最上方的停車場不開放喔,從停車場就能拍到一大堆櫻花。 西元1752年(清乾隆17年)建造的彌陀寺,屋宇為金黃色的琉璃瓦,寺容相當壯麗,而殿內深茶色的墻壁與梁柱,更是不同於一般寺廟的用色,也加倍突顯其穩重肅穆。
- 下嘉義交流道後,轉接159號縣道開往嘉義市區,途中行經嘉雄陸橋後接新民路和垂楊路,再轉行彌陀路繼續前行即可。
- 根據《臺灣縣志》(1720年)的記載,標為「偽時建」的道教廟宇有26所,其中有7所供奉玄天上帝,佔四分之一以上。
- 整體後天井空間,包含正殿後方後殿,廂房戶外牆面皆為洗石子。
- 淨土信仰也盛行在京都的貴族之間,影響國風文化的佛教建築、佛像、繪畫等。
- 而後在民國六十六年(1977年)與民國七十年(1981年),北極殿又有稍作修繕。
- 9世紀前半,圓仁將念佛三昧法傳入比叡山,源信著《往生要集》將天台淨土教集大成。
北極殿一度將土地公迎回供奉在後殿東廂,並向店家追討回福德祠的地。 原本店家不願搬走,但後來據說有天半夜屋頂垮下來,店家遂連夜搬走,土地因而順利要回。 而後北極殿將舊有建築拆除改建回福德祠,工程於2013年年底完工,2014年1月7日進行入火安座。 咸豐四年(1854年)再修,而也是在此時「北極殿」取代了「上帝廟」知名出現在石碑上。 於同治二年(1863年)北極殿再次重修,是清朝最後的整修記錄。
在更早之前,[[奈良時代[[的日本人其實就已經從唐風中尋找自己的獨立特色了,但是由於沒有加入強烈的生活熱忱,所以改造的幅度不夠大。 不過在平安時代以後,日本人開始系統性的整理、收集、刪減中國文化,這讓日本本身文化的比例超越中國的影響,在逐漸排斥掉中國文化的同時,国風文化就隨之誕生。 國風文化形成於11世紀,此時正值中國宋朝的末期,在中國推行幹練簡樸之美的同時,日本則走入了相反的領域。 國風文化,或平安時代的文化反映了「日本的色彩之美」,在和服、日式建築、花札、屏風、檜扇中展現出鮮艷繽紛的顏色,但卻不陷入艷俗,組合成一種沉穩的美感。 平安時代是日本古代史中女性地位的巔峰,國風文化也反映了日本貴族少女們的審美觀,呈現一種去政治化、去嚴肅化,只為追求至極之美的風潮。
《嘉義市志 卷十 宗教禮俗志》根據乾隆38年「彌陀寺記」記載,諸羅知縣周鍾瑄本於康熙54年修築諸羅山大圳時建彌陀寺,然任期已滿而無重工。 乾隆17年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僧侶苑藏前來諸羅八掌溪畔募建寺院,乾隆37年,時任諸羅知縣的周大本見彌陀寺頹毀,遂號召諸羅城士申隨緣佈施重建。 《續修台灣府志》中記載彌陀寺建於乾隆23年,因此可知此寺建於乾隆17年至23年之間(1752~1758);乾隆37年重建;道光年間倡修;明治42年改建,於大正4年竣工;昭和16年因地震修建;民國64年重建,歷時10年完工。 有意思的是,與彌陀禪寺同樣繼承了臨濟宗的法脈,一樣是戰後重建,德源禪寺的建築風格非常明顯地受到日本佛教文化的影響,在大雄寶殿即採用日本寺院建築常用的的「軒唐破風」手法(註:以鋼筋混凝土仿造),有入母屋造屋頂與唐破風樣式的入口。 相較之下,彌陀禪寺的建築風格則以台灣傳統寺廟建築的宮殿樣式為主。 位於嘉義市八掌溪畔的彌陀禪寺—亦稱彌陀寺,有些老一輩的嘉義人會以「阿彌陀」(註:台語)稱之—創建於清乾隆十七年(1752),是嘉義城外歷史悠久的古寺,並以「彌陀晨鐘」名列嘉義八景之一。
臺南北極殿確切的建立年代不詳,清代方志多用「偽時建」一詞帶過。 但因為有寧靖王匾的落款年份,所以可知在永曆廿三年(1669年)以前北極殿已經存在。 一片片綠油油草皮地,陪襯著藍天白雲,廣闊的天空,一覽大地的眼眸,都讓人不的不讚嘆,不用出國,台灣也有這樣的好風景。 這個彌陀寺紀碑文,據說是乾隆那時代所創立的,裡面詳實記載彌陀禪寺緣由,也曾經斷裂過雖有修復,但仍有些記載有些失調,已不可考了。 民眾黨新竹市長當選人高虹安的助理費涉貪爭議,調查局北機站已報請台北地檢署分案指揮偵辦,據媒體報導,調查局已展開首波調查行動,本月1日已約談高虹安立委辦公室前行政主任黃惠玟到案說明,後續還會有約談動作。 下中埔交流道之後接台18省道阿里山公路轉嘉130縣道,約15分鐘即可抵達彌陀禪寺,或從台18省道阿里山公路過了56.5k左轉接嘉130縣道約4分鐘車程即可抵達。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