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安宮鍋貼必看攻略

就想說點一個小菜吃吃,豬頭皮滷得還蠻入味道,吃起來口感是Q的,也有一些網友是說一定要配豬頭皮才對味,對了,《曾家鍋貼店》還有很多小菜就跟麵攤一樣,選擇比一般鍋貼還要多。

於慶安宮媽祖廟巷內的「曾家鍋貼」,別看他隱身在巷弄,小小一間店看似不起眼卻是上了美食節目報導,餐期時間常常吸引絡繹不絕的人潮。 店內餐點除了有脆皮鍋貼外,還有水煎包、水餃、酸辣湯、蛤仔湯、豬血湯及各式小菜,但也因為大熱門的關係,需要耐心等待。 日前網友Dylan Yu在基隆人日常社團 推薦曾家鍋貼店,並表示:外皮酥脆彈牙;內餡紮實,實在是太好吃了。 此文一出,分成兩派留言,某些網友認為:「因為是排隊名店所以常常總是要等30至40分鐘以上,實在是很沒耐心等待」,另一些網友則是認為:「老店就是品質穩定,每次買都能吃到一樣的好品質」,能看得出名店的討論度。 由於我是住基隆安樂區,每次搭車來到基隆市區後,如果要走向基隆廟口夜市的路線中,多多少少都會經過曾記鍋貼店畢竟就位在基隆香火鼎盛的慶安宮旁。 也因此不管是在平日或是假日,總是可以看到此店門庭若市,且不管在地客人跟觀光客,也都很樂意在此等候排隊,只為了享用該店的餐點。

慶安宮鍋貼: 基隆廟口夜市|5號吳記螃蟹羹油飯|只賣蟹肉羹與油飯的攤位

這家基隆人也愛的「曾家鍋貼店」,就位在鄰近基隆慶安宮的巷弄內,店面簡單樸實,憑著實在美味的好口碑在地經營超過20個年頭,即使隱身巷弄中,每到用餐時間總是座無虛席,還有滿滿排隊外帶人潮。 翻了翻市長的書,上面寫著這家店的老闆原是台中人,後來因嫁來的妹妹介紹之故在慶安宮賣起小吃,一開始賣的是跟外省師傅學的煎餃,後來因應基隆的飲食習慣改成了鍋貼,也慢慢有了穩定的熟客,而後更研發了同樣受歡迎的煎包,據說是基隆市長每次趕行程指定的車上美食。 基隆慶安宮旁的巷弄藏著一家基隆人從小吃到大的「脆皮鍋貼」,鍋貼表皮煎炸至金黃恰恰,內餡包入滿滿清甜高麗菜餡,每顆真材實料超飽滿,一咬外酥內香,美好滋味震撼味蕾,難怪能擄獲許多在地人的心。

慶安宮鍋貼

基隆最強鍋貼《曾家鍋貼店》位基隆忠二路上,就在慶安宮右手邊的巷子裡,《曾家鍋貼店》11點開始營業,我大概11點25分到,看店裡面還有座位,點完餐差不多11點30分,想說鍋貼一下就上來了吧! 結果我錯了,前面超多電話外帶的單,每個都是50顆、100顆的點,一路等25分鐘鍋貼才上桌,吃完要離開時,整個《曾家鍋貼店》店門口都是滿滿的人。 曾家的鍋貼相較於一般的鍋貼個頭更大一些,特別之處在於底部的金黃酥脆,咬來叭哩叭哩的,加上餡多且鍋貼皮有一定的厚度及嚼勁,要是食量不大,十個加一碗同樣料多味美的酸辣湯也是會飽的。 曾記鍋貼煎包會受歡迎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都是當天現包現煎的,不過必須老實說,在價位上,他價錢其實也漲得大啊,記得以前鍋貼一顆才$4,然後變$5,有陣子還$5.5,到現在一顆要6元阿。

慶安宮鍋貼: 看不見盡頭!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基隆通天樓梯」,網友:每個人必滾一次

招牌鍋貼現在漲到7元,煎包13元,酸辣湯35元,水餃10顆50元,另外還有小菜的部分,以基隆非廟口小吃來說不算便宜但可接受。 曾家鍋貼和謝家米漿所在的慶和宮,約莫在孝三路商圈過了孝二路的和晚上非常熱鬧的崁仔頂之間,要是真找不到google打「慶安宮」肯定能行。 早些年個人很愛的阿伯台灣漢堡和阿玲肉圓也都在廟的周邊,甚至是這幾年不少台北專程到基隆吃的大白鯊魚丸、崁仔頂紅燒鰻魚羹都在廟的對面。 鍋貼大概是不會有人專程跑到基隆去吃的美食,畢竟這一味那裡都有,但這家有那麼一點點不一樣,不一樣在於它的皮有一點算半煎炸,所以特別的酥脆,位置在基隆口中的媽祖宮口(慶安宮)一賣就是三十多年,據說還有人從員林專程來學回去開店。 但其實熟門熟路的基隆人就會知道,這家下午三點才開賣的煎包更不容錯過,配上對面六十年的米漿,便是基隆最精彩的下午茶。

曾家鍋貼店的鍋貼都是現點現包,半煎炸模式使鍋貼底部呈金黃恰恰超誘人,脆口帶嚼勁的麵皮包覆住滿滿高麗菜內餡,一口咬下菜的清甜味秒炸出太過癮! 常有人一次40個、60個在買的,一鍋起來幾乎去了一半,而且鍋貼就是要剛出爐時脆脆的才好吃,帶回家味道多少有差。 以小吃店來說,曾記鍋貼的用餐環境、整潔度都還算合格,外面廚房分為兩個部分,一側處理鍋貼和煎包,另一邊有水餃和湯品等等。 曾記鍋貼位於基隆媽祖廟「慶安宮」旁邊,只要找到「慶安宮」就可以找到曾記鍋貼,離基隆火車站不遠,若是開車前來建議停在東岸停車場,從火車站或是東岸停車場走路過來都只要約10分鐘左右。

曾記鍋貼是我剛搬來基隆時常吃的小店,猶記得第一次吃到他們家的鍋貼時驚為天人,鍋貼不僅個頭大,且外皮酥脆、內餡鮮美多汁,佐上他們家的帶點醋味的醬油真是人間天堂! 《曾家鍋貼店》整體用餐的感受是很棒的,如果以我原本最喜歡的中和珍香鍋貼來比較,《曾家鍋貼店》應該是算是底部的皮大勝,真的就是做法上不太一樣,吃以來那個酥脆感真的很棒,但內餡略輸一些些,酸辣湯的部份真的很強,是我喜歡的那種,如果喜歡吃鍋貼的朋友一定要來試試基隆最強的《曾家鍋貼店》。 說起基隆人口中的媽祖宮口,二三十年前熱鬧程度素有小基隆廟口之稱,最多曾有30多攤之多,後來隨著廟宇的整修及用地規劃,這些小吃攤結束營業的結束營業搬到別處的搬到別處,曾家鍋貼算是少數一直在附近經營的店家。 說到基隆鍋貼我吃較多的應該是愛三路全家福元宵旁的那一攤,至於曾家以前也吃過不少前,就是不知道有店名,直到早前翻了基隆市長林右昌的美食書時,才知道原來這家吃了那麼多年的店叫「曾家」。 其實有點猶豫要不要寫這篇,曾記鍋貼曾是我在基隆最喜歡的小吃店之一,如今一顆7元的鍋貼雖然不是天價,但也不是平價,至少要維持水平啊!

  • 除了金黃酥脆的皮外,曾家的鍋貼也很捨得放料,塞得滿而嘴的餡也有其特色,一般的煎餃或是鍋貼通常以高麗菜和肉未為主,曾加又加上韭菜和蔥花,讓整體的肉餡更有咀嚼的層次和味覺的節奏,滿足感也不是一般鍋貼能相較的。
  • 【曾記鍋貼煎包】位在忠二路上的慶安宮廣場,創始於1988年至今,也算得上是一間歷史蠻悠久的鍋貼店,也所以每到用時間,店門口總是會大排長龍。
  • 曾家鍋貼之所以好吃的祕訣還有店家自調的醬汁,是的,這裡的醬汁是店家調好直接上桌(也可以自己再添加),醬油、醋、香油、辣椒的比例讓煎到金黃難免的油膩和麵糰香、內餡甜有著完全的比例,吃過數十次從沒想過自己調整醬汁,真是好吃的亂七八糟。
  • 就連蘸醬的味道也不一樣了,以前最愛他們家的鍋貼和特調醬油的組合,輕柔酸味勾引出鍋貼的鮮香,搭襯起來真是完美絕配,現在的蘸醬雖然不至於不好,但就是少了一種合拍的感覺。

曾家鍋貼之所以好吃的祕訣還有店家自調的醬汁,是的,這裡的醬汁是店家調好直接上桌(也可以自己再添加),醬油、醋、香油、辣椒的比例讓煎到金黃難免的油膩和麵糰香、內餡甜有著完全的比例,吃過數十次從沒想過自己調整醬汁,真是好吃的亂七八糟。 除了金黃酥脆的皮外,曾家的鍋貼也很捨得放料,塞得滿而嘴的餡也有其特色,一般的煎餃或是鍋貼通常以高麗菜和肉未為主,曾加又加上韭菜和蔥花,讓整體的肉餡更有咀嚼的層次和味覺的節奏,滿足感也不是一般鍋貼能相較的。 而除了鍋貼與水煎包外,他也算是一間中式的麵食店,其他像牛肉麵、水餃、榨菜肉絲麵等都有提供,不過麵通常會等很久就是了,用餐可能要有點耐心。 【曾記鍋貼煎包】位在忠二路上的慶安宮廣場,創始於1988年至今,也算得上是一間歷史蠻悠久的鍋貼店,也所以每到用時間,店門口總是會大排長龍。 口味是很主觀的事情,我的味蕾不一定是你的味蕾,還是很多人覺得曾記鍋貼很好吃,如果還沒試過的朋友,順道路過不妨試試看,或許會有不同感受。 就連蘸醬的味道也不一樣了,以前最愛他們家的鍋貼和特調醬油的組合,輕柔酸味勾引出鍋貼的鮮香,搭襯起來真是完美絕配,現在的蘸醬雖然不至於不好,但就是少了一種合拍的感覺。

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