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一次重大車禍,身受重傷元魂出竅幸未罹難,至於瘧疾則已「常相左右」。 得瘧疾,肉體上的冰寒與燒熱交煎乃至於上吐下瀉,並沒驅退慧禮法師的信心與決心,反而謔稱自己已成為真正的非洲人,因非洲黑人都說沒得過瘧疾的不算真正的非洲人。 祖師大德為迎合眾生根器,開方便之門,以參話頭「念佛是誰」來對治我們散亂妄心,引導深徹思維宇宙人生真相,以密集的禪坐、跑香、開示、洗擦身心。 我們凡夫的色身,有業障果報,會痛會攰,祖師們設計跑香及垂手彎腰觸膝輕快跑的動作,讓我們舒展背腿筋骨,幫助克服老骨頭障礙。 第二天早上起來,猛然記起法師們的開示,記起以前讀過的禪語故事,坐禪不是為了端身正坐的結珈趺坐,無須執著。
1952 年,任寶蓮禪寺方丈達 23 年之久的筏可大和尚決意退居,在「如是室」清修。 增秀法師因齒德俱尊,戒律精嚴,而被寶蓮禪寺僧衆推舉為第三任住持。 1921 年,38 歲的增秀法師辭鼎湖各職,到香港新界淩雲寺淨修。
慧燈法師: 法會法務
可惜底子淺薄,靜坐時心念總擺脫不了小腿的不適,大概是早前小腿肌肉過度緊繃所致,以致妄念紛飛,久久不能定下來……
無論是在中國佛教協會,在《法音》雜誌社,還是在河北、湖北,長老之所以能夠把方方面面的關係處理得很好,事業幹得比較順利和成功,跟長老心量廣闊、處事圓融有極大的關係。 完善道場各種管理規約,堅持早晚課誦、二時齋供、坐香、初一十五誦戒、夏安居、冬禪七。 在此基礎上,長老又針對當時各地僧團建設當中所出現的諸多現實問題,如信仰淡化、戒律鬆弛、生活腐化、不學無術、得過且過的現象,特地提出了“四化建設”和“強化四種意識”的口號。 四化就是僧團道風要堅持傳統化,僧團管理要堅持律制化,僧團弘法要堅持大眾化,僧團生活要堅持平民化。 四種意識是不斷強化信仰意識,不斷強化歸屬意識,不斷強化神聖意識,不斷強化責任意識。 此四化建設和四種意識的提出,可謂高屋建瓴,直指僧團建設的要害,切中肯綮,堪為現時代中國大陸佛教僧團建設的指路明燈。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至法堂為淨慧長老主持封龕儀式併為封龕説法。 封龕説法後,諸山長老、護法居士等至遺體前問訊,依次告別,現場氣氛凝重。 念普周法界,究竟不離當處,透過本來一著,猶如月印三潭。 1996年7月26日,長老應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李木源居士邀請,赴新加坡弘法,在新加坡居士林作《六祖壇經》系列講座,從7月27日開始至8月2日結束,後由明堯居士整理成《壇經一滴》公開出版。 講座期間,有七十位居士在長老的證明下,皈依了佛教。
慧燈法師: 方丈的話
此後歷年佛聯舉辦法會籌募建院經費,均由老和尚下山主持。 1933 年,青山寺開山住持顯奇老和尚圓寂,監寺了幻法師及兩序大眾,禮請筏可法師出任青山寺住持。 至1930 年,寶蓮禪寺開山住持紀修老和尚,於秋期傳戒完滿後退居。 紀修老和尚與觀清、妙參、顯奇等諸山長老一道,恭請筏可法師出主寶蓮襌寺法席。 當新舊住持交接時,移交款項僅 22.4 元港幣,而當時寶蓮禪寺常住眾數十,僧多粥少,維護至為艱難。 至於因疫情加速學佛方式轉型,該如何讓正法永續、發揮佛教寺院存在的價值?
老和尚終生護法,經他修復的祖師道場,遍及全國,弘法足跡,遍佈海內外,是現代中國佛教復興發展的重要見證人和参與者。 聖一老和尚言語不多,但句句中肯,道風高尚,言行盡顯一代禪師風範。 在香港「茅蓬佛教」時期,紀修大和尚主要貢獻包括開啟寶蓮禪寺秋季傳戒法會的先河,續佛慧命;建「大圓滿覺」、五觀堂、方丈室和客房,使得禪寺初具規模。 分散的茅蓬以寶蓮禪寺為核心,漸漸形成了統一的「茅蓬佛教」中心;效法金山江天寺的清規制度,開山種地,自耕自食,坐禪跑香,常年不綴, 香港佛教向著以禪宗為主要流派的方向演化。 佛教初傳香江,建立清淨僧團,續佛慧命,成為佛教界的頭等大事。
慧燈法師: 香港ACC聯繫方式:
不過,那個時候我們也很少談論政治問題,只談念佛會。 當二十天《普門品》講完,我離開雷音寺,宜蘭的信徒們,可以說凡是我走到哪裡,他們就追到哪裡,希望我再回到宜蘭去,為他們講經說法。 宜蘭的信徒,人都非常老實、膽怯,不敢講話,跟你不熱烈,但心存恭敬,我覺得不用煩瑣的應酬、對話正合我意,我可以有多的時間好好寫文章、看書。 或許是機緣,我和宜蘭的佛教,近三十年的緣分,就從這樣的情況下開始。 解散後,已經九、十點鐘了,大家就想,法師房間沒有燈,大殿中間一個燈泡,用線把燈拉到我的房間,但是不夠長,只能拉到門口,我說:「好啦,不要緊。燈光一半照佛殿,一半照我的房間,兩邊都可以用。」我就這樣安住下來。
1964年,他在衆多護法及信衆熱心贊助下,辟地開山創建了香港湛山寺,並秉承倓老遺教,致力於教育及安老事業等社會工作。 1971年將自置校舍改建爲七層大樓,將佛教書院」易名爲「能仁書院」。 法師繼洗麈法師圓寂後接任香港佛教僧伽會會長,兼任能仁書院校監,開辦有慧文中學和慧遠中學。 此外,法師一生廣結善緣,在推動佛教發展方面亦不遺餘力。 1992年至1997年間,法師捐出一千萬元支援內地十三座寺廟重修;又支援中國佛學院復辦經費,以培養僧才,功德無量。
法師自幼聰穎,勤奮向學,高中就讀於台北建國中學,對於哲學與心理學相當感興趣。 一九七四年進入台中逢甲 大學就讀,進入了佛學社團普覺社,因此種下了日後出家的因緣。 不過,後來冷靜下來,想一想,一動不如一靜,在宜蘭只要能讓老中青三代各自安穩,還是可以協調的。
- 長老之著作已經公開出版的有《雙峯禪話》、《入禪之門》、《生活禪鑰》、《壇經一滴》、《中國佛教與生活禪》、《做人的佛法》、《心經禪解》、《何處青山不道場》、《經窗禪韻》、《禪在當下》、《生活禪語》等。
- 講座結束後,8月4日,又在居士林舉行“一日禪修”,對於居士林來説,這是有史一來的第一次禪修活動。
- 由於辦學成績優良,佛學院成為香港政府津貼經費的學校。
- 該庵現在已改為比丘尼道場,共住八人,由四十多歲的宏碧比丘尼監院當家,其他幾位年齡都在五十歲以上,她們都是祝聖寺寬仁老和尚的弟子。
1988年,長老應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務局之邀請,負責籌備組建河北省佛教協會,並在第一屆河北省佛代會上當選為會長,同時主持柏林禪寺的重建工作。 1989年,創辦《禪》刊,並主編《禪宗燈錄大全》。 1993年,在中國佛教協會第六屆代表會上當選為副會長。 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讓佛教本土化係慧禮法師一貫主張,1994年排除萬難成立的非洲佛學院就是本土化的第一步。
2002年4月中旬,在聯合國世界人權大會期間,以長老為團長的中國宗教代表團一行,對日內瓦進行了友好訪問。 期間,代表團通過舉辦記者招待會、報告會和圖片展等方式,向海外人士客觀公正地介紹了中國各大宗教的信仰情況和發展現狀。 在祖師和長老的道德感召之下,每年慕名前來趙州黃梅,禮祖、參學、訪問、視察的各界人士絡繹不絕,柏林禪寺和四祖寺已經成為中國大陸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據初步統計,柏林禪寺和四祖寺平均每年接待海內外各類參訪團有三十多個,除國內和港奧台之外,還包括韓國、日本、新加坡、緬甸、尼泊爾、泰國、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德國、法國、英國、奧地利、瑞士、美國、加拿大等四十多個國家。 從1988年開始,至2003年9月萬佛樓開光,長老不辭艱苦,宵旰用心,歷時十五年,趙州祖庭的復興工作始告大成。
- 更需要有學問,所以須由馬夫跟在旁邊,亦步亦趨,照顧著馬匹及馬上的乘客安全。
- 筏可大和尚於 1893 年 11 月 15 日出生,俗家姓李,名寶生,是廣東省南海縣人,出家後法名昌其,字印載,號筏可。
- 增秀法師因齒德俱尊,戒律精嚴,而被寶蓮禪寺僧衆推舉為第三任住持。
慧律法師表示,建立文殊講堂的 主要目的,是要舉辦出家眾的結夏及講經活動,以講述阿彌陀經、十四講表、楞嚴經、戒律….等。 一九八○年,法師於高雄龍泉寺受具足戒,戒畢入台中南普陀佛學院,三年畢業,復任錫高雄美濃雷音寺,時序 一九八三年三月至一九八四年七月,這段期間法師閉關修行,研讀經藏,頗有所悟。 這當中有一位林松年居士,是一個很有才華的地方仕紳,本是基督教徒,後改信佛教,對佛教有很多的理想,每次跟我談論,都有很多建議,例如:青年會、兒童班、歌詠隊,都是由於他信仰過基督教的因緣,鼓勵我設立。 我也覺得佛教需要創新、需要改革,可以說理念相同。 老是坐在房間裡,也不是辦法,只好走出房門,就看到幾十位信徒,李決和居士看到我,非常恭敬的說:「法師來了!」就禮拜下去。 這裡的環境、設備雖然沒有條件接待客人,但是他們的盛情、禮儀,讓我感動。
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