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得寺廟,當然少然不了佛像,慈山寺的三大寶殿:大雄寶殿、彌勒殿和地藏殿,均供奉著不同佛像,有宗教信仰的可以誠心參拜,沒有的也可參加導賞團,聽聽佛教故事。 通过对碑身的文字辨析,“慈源之图”碑刻于明弘治己酉年间(1489年)。 与今日寺院相比,慈源寺外围院落、钟鼓楼及塔院已经被毁,山门、大雄宝殿、三教堂及各厢房基本在明代原位,个别建筑有所增减和位移。 历经五百年,整个寺院的核心部分仍保留着明代的格局特点。
2018年12月11日,新北市市政會議中,市長朱立倫頒授證書給廟方「金包里二媽回野柳媽祖洞祭典」無形文化資產證書。 金山金包里老街是基隆北海岸最早開墾的地區,依文獻可追溯至乾隆年間的契約。 慈護宮監事李國昌表示,嘉慶初年,漁民在野柳海邊石洞內發現有一尊媽祖神像,地方百姓捐錢建廟,並塑造一尊媽祖做為紀念,將原先漂流而來的媽祖神像放於大尊神像腹內,俗稱「二媽」,石洞也被百姓尊稱為「媽祖洞」。
慈源禪寺: 歷史
這些精美的遺物出土於建築基礎內,層位明確、時代確鑿,為科學界確定建築物的年代提供了新的佐證。 現今新港廟方單方面宣稱1622年(天啟二年),船戶劉定國為祈求新船平安橫渡台灣海峽,至湄洲媽祖祖廟請求媽祖神像,供奉於船上,船隻行至笨港(今雲林縣北港鎮及嘉義縣新港鄉南港村一帶),神示永駐此地。 海商顏思齊率民來台墾拓笨港,十寨居民輪流奉祀聖像。 先民稱之「湄洲伍媽」、「船仔媽」,又因為笨港為台灣島最早開墾的地區,故又稱「開臺媽祖」。 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笨港居民集資合建天妃廟,後因天妃晉封而改稱為天后宮,乾隆年間,數次修建。
該廟會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當天依例舉行遶境活動,其出巡範圍為新港鄉市區四村。 出巡時隊伍最前方的「鑾駕旗」為1922年新港街四保所捐贈,為新港奉天宮的重要文物之一。 民國九十六年(2007年)有一棵位於三川殿前的大榕樹被發現罹患褐根病,雖進行了醫治措施,但在民國九十九年(2010年)4月10日時卻被人惡意破壞,拆掉引導氣根到地面的竹片與氣根。 同年5月18日文化界舉行為老樹祈福的活動,而成大歷史系教授林瑞明(詩人林梵)當天和忠義國小的學生一起在臺南市政府舉辦的「老樹千百歲‧台灣好蔭象」茶會祈福活動上朗誦他為老樹所寫的詩〈老樹之歌〉,不斷祈求「老樹、老樹,不要死」。 但在民國一百年(2011年)的3月7日被判定死亡,同年4月砍去枝條以防掉落砸傷遊客。 在2013年8月20日移除老樹工程時,壓垮古蹟磚牆。
慈源禪寺: 活動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為台灣臺中市廟宇大甲鎮瀾宮,於每年農曆三月間舉行、長達九天八夜的大甲媽出巡遶境,行經駐駕地點有(依時間排序)彰化南瑤宮、西螺福興宮,終點在新港奉天宮,返程則增加北斗奠安宮、彰化天后宮、清水朝興宮。 新港奉天宮是臺灣一座媽祖廟,位於嘉義縣新港鄉新民路53號,座落於新民路與中山路口,坐北朝南略為偏西,為嘉義縣縣定古蹟,主要奉祀天上聖母。 民國101年(2012年),文化部公告指定「麥寮拱範宮」為國定古蹟,範圍包括「三川殿、前過水廊、拜殿、正殿、後過水廊、後殿」。 日治臺灣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地圖靈泉禪寺,是位於臺灣基隆市信義區智誠里的曹洞宗佛寺,為臺灣佛教四大法脈的月眉山派本山,附屬建築列為基隆市文化資產歷史建築。 自2005年12月初开始,该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单位——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历经5个月的时间,于6月3日下午5时18分圆满完成整体移动。
为了让道安阳至林州高速公路建设,经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多次论证,2004年12月24日,省政府同意整体迁移慈源寺。 目前,平移工程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并于3月9日进入平移施工阶段。 慈源寺始建於唐代貞觀年間,是中國非常罕見的一處融儒、道、佛三教於一體的歷史文化遺存,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及中國古代宗教發展史不可多得的實證。
而在移除枯死老樹時,發現被包裹在樹中的櫺星門遺構。 佛教學者江燦騰在著作《二十世紀台灣佛教的轉型與發展中》,特別以靈泉寺的發展來說明日治時代的臺灣佛教。 日本統治臺灣後,希望以臺灣和日本共同的佛教信仰來進行民族聯誼,甚至希望扶持臺灣本土佛教來影響中國佛教。 當時臺灣的重心已轉移到北部,日本正也在興建基隆港以取代逐漸沒落的淡水港,混合中國叢林與日本寺院風格的靈泉禪寺就在此背景下興盛。 當時靈泉寺得到日本政府的贊助,與日本曹洞宗建立合作關係,善慧法師大弟子德融,還是第一位前往日本研習佛法的臺灣僧侶。
慈源禪寺: 歷史沿革
前身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建於海豐港街的廟宇;乾隆七年(1742年),遷建於麥寮街現址。 臺南孔廟占地9007平方公尺、建物面積2169.9平方公尺。 臺南孔廟的格局為標準的「左學右廟,前殿後閣」的三合院,有三進兩廂,也是全臺唯一有泮宮石坊的文廟。
前院則豎立一塊捐助1940年所立之「皇紀二千六百年紀念昭和庚辰秋献納造路信徒芳名」名冊石碑。 起初,該棟建築曾是地方文人雅士聚會之重要場所,日治後期則作為釋善慧居所使用,釋善慧圓寂後則改為主祀觀世音菩薩用途。 同時,也讓大眾認識更多佛教知識,例如觀音在印度時期的造相本為男相,所以傳入中國後直至唐朝末期其造像皆現男相。 只是由宋代初期開始,觀音像才開始現女相,所以大家會見到如公元十世紀出現的水月觀音像,原是真正具有中國本土特徵的觀音形像。 觀音從男性到女性的性別轉變,也見證出中國歷史,相當有趣。
此外,三座建築台基、牆體、屋面的垂脊、瓦壟及檐下的斗拱、枋木、殿內樑架都保持了原樣,未見變形,證明移動時的穩定性相當好,工程非常成功。 慈源寺移遷工程將為文物建築的保護提供新的實踐和理論經驗。 2017年7月14日至16日間則由臺中市政府與鹿港天后宮外之六間廟共同發起舉辦「台中百年媽祖會」,六廟之媽祖依照百年前座次駐駕於台灣體大體操館前行宮,鹿港天后宮之位置則空下。 期間並伴隨誦經祭祀、祈安遶境、文化嘉年華等活動,其中遶境係由行宮出發,行經萬春宮、台中火車站等地,約於中午抵達樂成宮,下午再由樂成宮出發返駕行宮;文化嘉年華則包含展覽、市集、戲劇及陣頭表演、媽祖電影放映等。
- 由此推斷,明弘治年間的慈源寺裏可能僅有佛道二教,在後來的文化融合中才逐漸加入儒教。
- 此外,施工过程中还出土了一件文物——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经幢,它为八面体,其中两面刻字,记述了制作经幢的原因,提到了“马店”、“西马店”等地名,而今慈源寺所在地仍作“马店村”,这为研究当地的历史沿革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 造像绝大部分为石质或汉白玉,面相慈祥、端庄,刻雕精美,代表着中国传统艺术中典型的造像风格。
- 置身慈山聖境,秋風送爽,更可借景調心,身心皆得自在。
- 但在民國一百年(2011年)的3月7日被判定死亡,同年4月砍去枝條以防掉落砸傷遊客。
林州慈源寺創建於唐代,是河南省罕見的融佛、道、儒三教為一體的文物建築羣。 寺院現由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關帝殿、祖師殿、文昌閣、三教堂等十餘座建築組成,其中大雄寶殿、文昌閣、三教堂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2004年,安林高速公路開工建設,擬從慈源寺中部穿過。 為使文物建築最大程度地得到保護,經過文物專家長達一年半的調研、論證,並報請省政府批准,決定對慈源寺中價值較高的大雄寶殿、文昌閣、三教堂三座建築進行整體遷移保護。 自2005年12月初開始,文物管理局組織設計和施工單位?? 河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歷經5個月的時間,於2006年6月3日下午5時18分圓滿完成整體移動,大雄寶殿、文昌閣、三教堂等三座文物建築均經過了400米左右的整體移動後,平安抵達新址既定位置。
民國八十六年(1997年)5月,《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法後不再區分為一至三級古蹟,而採用國定、直轄市定、縣市定三級。 6月6日的工程验收会一直持续到晚上,最后专家组一致认为该工程质量达到了优良。 河南省著名文物专家、古建筑专家杨焕成、张家泰告诉记者,工程结束后,三座建筑物总体布局结构保持了原貌,总体方向、水平、空间距离均保持未变。 两座建筑之间几十米的距离误差仅有2毫米,精确度相当高。 此外,三座建筑台基、墙体、屋面的垂脊、瓦垄及檐下的斗栱、枋木、殿内梁架都保持了原样,未见变形,证明移动时的稳定性相当好,工程非常成功。 在报告会上,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副局长孙英民介绍说,这些文物中,佛教造像全部出土于三教堂基础内,为唐、宋时期遗物,其中较完整的3尊、头部残破的4尊、残佛头等石质佛教造像残块9件、双面造像碑残块1块。
自2005年12月初開始,該工程的設計和施工單位——河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歷經5個月的時間,於6月3日下午5時18分圓滿完成整體移動。 在三教堂基礎內和文昌閣四周基礎開挖時,出土了大量瓷片有,器形有碟、碗、盆、罐、香爐等,這些遺物年代跨度較長,自五代一直延續至元代,特別是文昌閣出土的一批瓷片,為宋元時期窯系鈞、磁窯系的傳播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 所發現的北宋“大觀四年”(1110年)經幢出土於三教堂內,為八面形,其中兩面刻字,記述了製作經幢的原因,更提到了“馬店”、“西馬店”等地名,而今慈源寺所在地仍作“馬店村”,這為研究當地的歷史沿革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