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拜拜時間詳細資料

那些黏在物品上的湯圓在乾燥後會被收集起來,傳說煮熟後再給小孩吃,代表器物會保佑小孩平安長大。 冬至是一年之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在冬至過後白天漸長、夜晚漸短,因此冬至也代表了「陰消陽長」的初始。 於是,民間會在冬至這天舉辦慶祝活動,歡迎陽氣到來,早期冬至的禮俗甚至比過年還要隆重,「冬肥年瘦」的來源就是人們在冬至時大肆慶祝,導致春節時的飲食早已消耗不少,春節「肥」不如冬至。 從「拜拜基本款」首頁往下捲動會看到一整年度的拜拜節日,包括每個節日的國曆或農曆日期,點選後一樣能查詢相關資訊。 順帶一提,iPhone 也可顯示農曆,可參考我寫過的另一篇文章:開啟 iPhone、iPad 行事曆內建「農曆」顯示,免另外安裝 App 教學。

冬至拜拜時間

至於吃湯圓盡量「成雙成對」,是因湯圓象徵「團圓,」單數會增加落單的可能性。 圖片來源:pixabay_mickeyshih小時候是不是都聽長輩說,冬至吃湯圓就長一歲的習俗呢? 因為古代人視冬至為過年,那天吃下湯圓代表添一歲,流傳至今變化並不大,所以每逢冬至來臨,吃湯圓已經是大家過冬至的必備食物之一了! 各大甜食攤販都會湧入人潮,就是為了能帶熱呼呼的湯圓回家跟家人共享。 不過,也有另一種說法,湯圓象徵圓滿與團圓,吃湯圓有「取圓以達陽氣」之意,為了能使陽氣回復,以圓的象徵來迎接陽氣,有吉祥的意涵。

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 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所以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如果沒有的話,一般是在自己家的門口拜,但要多準備一杯米,用來插香,要不然到土地公廟拜也可以。 冬至是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大約下午5、6點天色就會變暗,陰氣也會隨之變重,避免遇到不好的事情或是煞到,所以盡量不要在外逗留。

冬至拜拜時間: 也有人說,冬至要拜「地基主」

冬至是天氣酷寒之時,冬至過後陽氣回歸,民間為了熬過寒冬,發明「數九」的傳統。 而在澎湖,冬至會捏「雞母狗仔」,用以代替真正的牲畜,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收。 我建議直接開啟拜拜基本款的「拜拜總表」查詢所有收錄的節日,目前收錄的拜拜節日包括:除夕、過年、接神、開工、天公生、元宵、頭牙、清明、端午、鬼門開、七娘媽生、中元、鬼門關、中秋、重陽、冬至、送神。

冬至拜拜時間

以下週一(21日)冬至為例,那前一天週日(20日)便是「離日」。 如果是在廟裡安太歲,那麼謝太歲的科儀就交由廟方進行,找時間到廟中像太歲星君道謝即可。 但你若是將太歲符供奉在家中,那就要準備簡單的供品,在家中進行謝太歲的儀式。

冬至拜拜時間: 冬至拜拜:神明、祖先、地基主

5、進補補足元氣,身體好、精神佳、好運氣自然會找上門來。 7.拜祖先擺上湯圓祭拜祖先,祈求保佑子孫平安順利。 拜月老冬至更是拜月老的好時機,「圓」即是「緣」,這天求姻緣最靈驗。 關於冬至是哪一天,其實每年都不太一樣,不過通常都是12月21日到12月23日之間,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什麼都是這兩天?

冬至拜拜時間

有說法表示,吃湯圓需「成雙成對」,因為湯圓象徵「團圓,」單數會增加落單的可能性。 同時也有說法認為應多吃紅白湯圓,吃紅色湯圓代表招來姻緣,白色湯圓代表人緣。 比起上述這些民俗傳說,關於冬至禁忌,醫茶道更偏向從中醫養生的觀念出發,什麼意思呢? 冬至是每年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在農曆並沒有固定的冬至日期,因為冬至是根據太陽運行而定,和農曆依照月亮圓缺制定不同。

2021年冬至的日期為12月21日,除了吃湯圓、吃餃子之外,也有不少家庭會在冬至當天拜拜、祭祀祖先,祈求接下來一整年的好運。 冬至又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用過年比喻冬至,因此在民間習俗上冬至和過年同樣重要,甚至有「冬肥年瘦」的說法,春節「肥」不如冬至。 冬至是一年之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日子,代表陰消陽長,也是一年的陽氣初始。

準備完畢後,就點香向太歲星君表達謝意,然後恭送太歲星君回天庭述職,再將太歲符撕下,與金紙一起焚化。 不過現在人大多居住在集合式住宅,並不是和焚燒金紙,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將舊太歲符與金紙一起送到附近的廟中,向主神稟報後,再委由廟方人員統一處理,是最好的方式。 在台灣的民間信仰中,每年都有一位值年太歲鎮守人間,在年末之時為了要感謝值年太歲的辛勞,就要進行謝太歲的儀式。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 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這也是為什麼去年和今年的冬至日期有所不同了,不只是一天的差異,有時冬至的日期還可能晚至國曆的12月23日;因為沒有固定在哪一天是冬至,所以如同清明節一樣被稱為「活節」。 直至今日,冬至吃湯圓漸漸脫離了冬至的節慶意涵,湯圓成為節日的特殊食品,發展出各種新吃法。 如今有許多廠商研發創意湯圓,包括抹茶湯圓、奶茶湯圓、雞蛋布丁湯圓等等,冬至祭祀的氛圍減少許多,反倒是湯圓的口味大戰成為了每年的矚目焦點。 流程:擺放供品後點香祭祀,稟告神明今天是冬至,祈求平安和保佑。

而因為古代盛行陰陽五行的觀念,在冬至之後白日漸長、夜晚漸短,因此冬至代表了陽氣的到來,被視為「一年之始」,同時也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一天。 供品準備好後,便可焚香稟告神明、祖先今天是冬至,特別準備了湯圓來敬奉眾神和祖先,希望神明和祖先可以護佑家中成員,並且賜福、招財;祭拜完畢後,時間到了就可焚燒金紙。 許多人會四處求神拜佛、祈求財運,卻忽略了自己家中便是最好的求財地,藉由感謝神明、祖先這一年來的照顧和庇佑,家神和祖先感受到家中成員的誠意,自然會為家中帶來好運和財富。 象徵團圓、圓滿,兩種顏色湯圓都要一起吃,願新的一年圓滿如意。 2.吃餛飩飩餛象徵所有壞運勢都可以順利轉運,展開新的運勢。 4.吃豬腳麵線買豬腳麵線給父母親吃,可以為父母延壽、除晦氣。

古代重視陰陽五行,認為冬至過後陽氣回歸,代表新的一年已經到來,所以吃完湯圓就帶表長了一歲,不需要等到過年。 中元普渡在台灣是重要的節日之一,農曆七月在各地都可以看到相關的民俗活動,像是宜蘭頭城的搶孤、基隆放水燈等。 (推薦閱讀:台灣中元節民俗活動介紹!恆春頭城搶孤、基隆放水燈、嘉義火燈夜巡… 拜拜順序:拜拜時要先把供品擺到神明供桌上,點上蠟燭,然後點三柱香,擲筊請神明降臨享用供品,同時向神明祈求平安。 之後等香燒到剩三分之一時,就可以捧著金紙,向神明拜拜,請神明笑納,接著將金紙拿到金爐化掉,再取一杯茶水,以繞圓圈的方式,倒在金爐周圍,但是不要倒完,最後將剩餘茶水倒在金爐中央。 則因為冬至是根據太陽的運行而定,與農曆月份、日期以月亮圓缺制定不同,因此冬至沒有固定的農曆日期。

每個家族對於不適合祭拜的供品及要拜幾樣東西、要祭拜哪些對象都有不同的定義,如果有前例可供依循,就依循慣例來祭拜即可。 據記載,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 《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 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 在冬至除了吃湯圓增添歲數之意,同時也要祭拜神明、祖先和地基主。

值得一提的是「拜拜基本款」網站設計精美,具有動態效果,瀏覽感覺很流暢,非常棒的使用者體驗! 而且沒有太多複雜難懂的民俗文化說明,將焦點集中在拜拜這件事情上,對於查資料來說非常有用。 在「擇日學」上,通常會盡量避免在「四離四絕日」置辦大事。 「四離」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前一天,而「四絕」指的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

本篇介紹2021年冬至拜拜流程、供品、禁忌等知識,在吃湯圓的同時也可以更了解節氣文化。 冬至,又稱冬節,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日,民間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用過年比喻冬至的重要性。 冬至是一年裡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若以陰陽五行來看,冬至過了之後白日漸長、夜晚漸短,因此冬至也代表了陰消陽長,民間常舉辦慶祝活動,迎接陽氣的到來。 在現代生活中,雖然已不像過往那麼重視冬至的慶典,但仍然保留了冬至吃湯圓、拜拜的習俗。 2020年的冬至在12月21日,本篇介紹冬至拜拜流程、供品、禁忌等知識,在吃湯圓的同時也可以更了解節氣文化。 每年的冬至許多家庭都會拜神、祭祖,希望神明和祖先能庇佑家人身體健康。

如果是按照農曆,不可能這麼剛好都落在這兩天吧,這是因為,二十四節氣是先人透過觀察正午時分太陽仰角高度而訂定的,換句話說,節氣它根據的是陽曆,也正是因為如此,由於地軸傾斜關係,每年節氣日期都會有1到2天的差異。 台灣的民間信仰非常興盛,每個家裡也應該都有信奉的宗教,台灣較常看到的寺廟多為拿香拜拜,我也從小就被教會敬鬼神,長大後養成初一十五拜拜的習慣。 如果家中平日有在祭祀的話,多半會耳濡目染也知道應該怎麼拜,當然問一下長輩也必定會知道祭拜的時間、準備供品和金紙等等,不然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找間寺廟固定時間去拜,尤其在煩亂心神不寧時宗教信仰確實能讓心靈更為平靜。 此外,「四離」這幾天五行無法流通生財氣,所以像是搬家入厝、開工開業或是動土興建都應盡量避免在這天開始。 雖然現在還知道「四離四絕日」的人已經不多了,但若是有請擇日館幫忙「看日子」的話,通常專家、老師們都會盡量避開這八個日子,避免觸犯禁忌導致不利。

冬至拜拜時間

在台灣與太歲星君有關的宗教儀式大略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當年度犯太歲的兩種生肖要到廟中安太歲,第二種是將太歲符貼在家中乾淨的牆上,請太歲星君守護這個家庭的平安。 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 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現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伏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古時流傳有向老人敬獻鞋襪的習俗,此習俗現代仍然十分流行。

流傳到明代,士紳階級發展出「畫九」、「寫九」習俗,作成「消寒圖」,主要是記錄數九後的天氣,占卜來年農作物豐收,還有消寒之意。

  • 此外,「四離」這幾天五行無法流通生財氣,所以像是搬家入厝、開工開業或是動土興建都應盡量避免在這天開始。
  • 在「擇日學」上,通常會盡量避免在「四離四絕日」置辦大事。
  • ▲冬至吃湯圓的習俗起源眾說紛紜,湯圓在早期也可以用來占卜,用來預測胎兒的性別,或是預測金錢等未來的運勢。
  • 在過年期間也是各種拜拜各種忙碌,從過年前開始的送神、除夕,到過年後的初一初四初五初九都有祭祀活動,每次過年回鄉下親戚們總是忙成一片,但也因此更增添年節氣氛。
  • 在台灣與太歲星君有關的宗教儀式大略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當年度犯太歲的兩種生肖要到廟中安太歲,第二種是將太歲符貼在家中乾淨的牆上,請太歲星君守護這個家庭的平安。
  • 而因為古代盛行陰陽五行的觀念,在冬至之後白日漸長、夜晚漸短,因此冬至代表了陽氣的到來,被視為「一年之始」,同時也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一天。

除此之外,北方有的人則是吃餛飩與水餃度過冬至,分別代表「增長智慧、能有好運氣」與「財運旺旺來(因為水餃形狀跟元寶相近)」。 點擊後會開啟側邊資訊欄,就能查看某個節日的祭拜順序、祭拜時間、準備供品、祝詞、準備紙錢等資訊,不過如同網站最底下寫的:每個地區的風俗信仰可能多少有些差異,網站內容僅供參考。 在傳統擇日學中認為,「四離」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將一個季節一分為二;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一天的「四絕」則是一個季節的最後一天。 以四絕為例,一個季節的結束代表另一個季節的開始,古人認為這個時候節令轉變,磁場陰陽混亂,全世界萬物最好都能順應天道,調整身性,維持穩定心境是最保險的,才會建議大家避免置辦大事。 冬至在周朝時已有專門的國家祀典,在《周禮.春官》有提到:「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後在漢代冬至成為通行節日,且衍生越來越多的習俗。

冬至拜拜時間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