紓緩治療2025懶人包!(震驚真相)

熱愛學習的江老師,對許多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從武術、跆拳道,到八字命理,甚至重型機車,在先生的鼓勵和支持下,江老師都有所涉獵。 紓緩治療(Palliative Care)並非完全是善終服務(Hospice),亦不是安樂死,安樂死是病人不願再受病魔折磨,經過醫生和病人雙方同意後,為減輕痛苦而進行的提前了結生命。 在紓緩治療中,工作人員會以同理心和同情心與病人(及其家人)建立融洽互信的關係,幫助病人作人生回顧、尋找意義和成就感;評估自己和所愛的人的關係。 如有需要的話,和有關的人修和 (reconcile)。 對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他們會從宗教角度追尋靈性,理解自己和他們信奉的神的關係。

  • 待病情發展到中期,病人易倦,外出意欲減低,才要增加覆診次數及讓醫護人員上門家訪,照顧病人及家人需要。
  • 「好生不如好死」,在香港,無論是老人或臨終病人,要安然地走完最後一程的確不容易。
  • 直至最後幾個月,病人或會因為某些急症必須入院,才是要上病床的時候,家屬可以在紓緩病房長時間陪伴患者。
  • 香港現時並沒有常規的生命教育課程,在課程設計上亦沒有完整框架,生命教育只是德育、公民與國民教育等科目的其中一小部分。
  • 醫管局於2020年起,推出為期4年的關節炎自療小組計劃,為膝關節炎患者、輪候關節置換手術的病人提供物理治療,紓緩膝蓋惡化情況。
  • 至於化療的副作用於何時開始,則視乎各種副作用而有所不同,例如噁心和嘔吐的反應一般會於患者接受化療數小時內至24小時後出現,而頭髮掉落的副作用則通常於化療開始後兩、三個星期發生。
  • 很多時候腦退化的病人都會在深夜裡突然睡醒,或會伴隨神智混亂甚至有暴力傾向的情況。

大多數人都忌諱直接談論死亡,尤其是家有癌症的親友,他們害怕談論到寧養或紓緩治療服務甚至死亡,因這些話題都會打擊病人心情而變得消極,這是由於大眾對紓緩治療的認識不深或有誤解。 當病情去到晚期階段,紓緩治療仍會給予病人適當的治療,讓一些可以逆轉的身體問題得到解決,對於不能逆轉的問題,我們會積極地協助病人控制不同的徵狀、紓緩不適,以提升病人的生活質素。 醫治疾病除了藥物外,心理及靈性的支援也可以幫助病人面對眼前的困難,我們關心及明白病人的需要,會給予心理輔導及支持,又會安排宗教活動或儀式以支持病人的信仰,從而讓病人可以勇敢面對死亡及作出預備。 亦會為病人回顧人生及完成心願,就好像為人生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更讓家人留下美好的回憶,而不是遺憾。

紓緩治療: 非傳統的醫學治療方法──「紓緩治療」與「寧養照顧」

台灣一名青年因喉嚨痛求醫,僅約2小時就轉去深切治療部。 經檢查後發現,該男子已屬深層感染,須插喉治療,若嚴重起來恐喪命。 近日 Netflix 韓國真人騷節目《體能之巔:百人大挑戰》一直處於香港版劇集榜首,節目邀請到來自各行各業的運動員參加,包括農民、奧運選手、健美運動員等。 而當中有一位參賽者登場後,就立即奪去全場目光,那就是綜合格鬥傳奇人物秋成勳。 雖然他的氣場非常強大,但其實面對自己的女兒時他就會化身為溫柔的父親。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

紓緩治療

(設計圖片,)然而,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病了1星期,傷風、感冒引發的連串病徵已陸續消失,唯獨咳嗽像沒完沒了,十分惱人。 顧德政說,那是因為身體仍在清理「戰場」,「有時傷風、感冒看似紓緩了,但其實免疫系統仍在發動攻勢,要通過咳嗽,把呼吸道的『垃圾』排出去」。 如協助病人與家人之間的溝通、協助家人取得應得的社會資源和政府資助等等。

紓緩治療: 相關文章:

護理由一組醫務人員及醫療輔助人員組成的醫療團隊提供,盡力減少病者的疼痛和各種肉體、心理、社交和靈性方面的病狀。 令他獲得足夠症狀處理和心靈安慰後安然離世,讓病人和家屬有時間彌補死別的創傷,告別過往和預備未來。 紓緩治療 給親友有意義和沒有遺憾的經驗,死亡的情影是正面的,不是痛苦和陰霾霾的。 服務團隊會按照病人的情況及需要,提供合適的紓緩治療服務。

透過全面的家居照顧服務,癌症患者可以得到家居護理照顧丶復康訓練丶心靈關懷及其他實務支援,從而提升生活質素。 現時香港的紓緩治療服務主要由醫院管理局(下稱醫管局)提供,醫管局轄下有16間醫院提供紓緩治療服務,旨在為末期病人提供全面的綜合專科治療護理。 醫管局透過跨專業團隊,包括醫生、護士、醫務社工、臨床心理學家、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等,採用綜合服務模式,為末期病人及其家人提供紓緩治療服務。 定期家訪的紓緩治療護士很多時扮演個案經理的角色,較熟悉個案主的情況,可以回答家屬的查詢。 病人的一些徵狀或情況照顧者未必懂得分辨,可向個案護士求助。 另外,提供此項服務的醫生需具備相關知識,例如清楚病人服用的藥物、在死亡前可能會出現的徵狀等,最好有相關專科醫生或醫療團隊作支援,因此,病人及家屬應考慮是否能獲得相關醫護人員的支援。

紓緩治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可是,即使制定了框架,但就人力資源方面,紓緩治療科與其他專科醫生的協作目前仍存在不少問題,《策略》亦無明確提及未來紓緩治療的人手比例,以及人才培訓數目的目標。 支援活動:教育家屬照顧病人的護理技巧,協助病人處理情緒困擾及紓緩壓力,透過參加中心活動與其他病友交流,彼此分享及支持。 參與整個紓緩治療方案的,除了相關的專科醫生及護士、藥劑師、營養師之外,更包括醫務社會工作者、臨床心理學家、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等,他們各自為患者提供廣泛而專業的支援服務。 紓緩治療 生離死別,對小朋友和家長來說,並非想像中遙遠。 我遇過至少10宗嬰兒猝死症個案,往往睡覺時突然停止呼吸,我急救了成個鐘,仍然救唔返。

  • 對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他們會從宗教角度追尋靈性,理解自己和他們信奉的神的關係。
  • Noradrenaline是抑制系統(inhibitory system)的遞子 。
  • 服務宗旨:透過中心提供的醫療護理服務和多元化的治療活動,為腫瘤病者及其家屬,提供綜合身、心、社、靈的優質醫療全人照顧。
  • 自確診到生命終結,接受紓緩治療的患者,可藉此緩解疾病帶來的疼痛及症狀,以及接受精神心理輔導服務。
  • 同時紓緩護理亦關顧病者家屬,早期的參與給家屬很大的支持。
  • 可惜,後來阿文病況轉差,再次入住葛量洪醫院紓緩治療病房。

除了是照顧者之外,他們可能還有其他角色,例如是母親,要照顧家中的子女,這更令他們百上加斤。 紓緩治療 如果需要因為照顧病人而辭掉本身的工作,照顧者更需要面對財政上的壓力。 預設晚期照顧計劃,或預設醫療指示,是當患者仍能清醒地與家人及醫護人員商討所訂下的意願書,以便日後一旦病情嚴重和失去個人意志後,仍可按照自己的意願接受和拒絕那些維生治療。 與家人及醫護人員達到共識後,病人須簽訂及保存預設醫療指示,日後有需要時亦應定期回顧及更新。

紓緩治療: 紓緩治療

一群大學生便在社區創辦了香港第一間專門談及生死的書店「義守書社」,定期邀請教授、醫生、護士,甚至是處理屍體的仵工與市民分享,舉辦與死亡議題有關的講座、寫遺書的工作坊等。 年僅20歲的創辦人阿祝發現,生死的討論只在醫院內發生,走不進家庭和同輩圈子,令這場對話和思考很快就消退。 他認為政府不應只將資源放於臨終關懷和哀傷輔導,還可資助舉辦更多「死亡對話」的項目,讓家庭成員、不同世代和不同專業間可以彼此了解,分享自己圈子所知的專業知識或個案。 治療經過:居於安老院舍的張婆婆,2015年經社區老人評估小組評估後,獲安排接受晚期服務。 有一日,當社區老人評估小組為張婆婆進行臨床治療時,發現小女兒(主要照顧者)情緒不穩。

紓緩治療

定期的見面減去孤獨感和恐懼感,有機會表達內心的感受或聽一聽別人的感受。 因為各人所患的疾病大致相同,特別容易引起共鳴和同感,特別容易得到支持。 營養師想辨法另病者從最少的食物內得到最多的合適營養。

紓緩治療: 社會工作者(有時簡稱「社工」,Social worker)

健明其後再經轉介,獲「慈惠病床計劃」全額資助,入住靈實司務道寧養院。 下半身癱瘓後,他的雙腳長期滲出體液發臭,醫生處方藥物以減輕其病痛,並作定期觀察。 他接受紓緩治療後,情況才得以改善,最終比起醫生預期壽命,多活了五個月才離世。 如果病徵反覆、複雜或病情發展急促,例如突然氣喘和嚴重痛症,需要頻密調配藥物及觀察,或突然大量出血等,便不宜留在家中照顧;如果病情較穩定,身體機能慢慢衰退而又不太痛苦,可能較大機會能讓病人在家中離世。

治療團隊約見女兒,讓她憶起梁婆婆兩年前決定不洗肚的原因,疏導了女兒的哀傷情緒,並教導她如何給予母親身心靈的照顧。 這不止是醫生或護士可做到,需要有物理治療師、營養師、社工、義工、宗教界人士等許多不同專業的人走在一起。 紓緩治療不需要等到臨終,病人在接受手術、化療等續命治療時,紓緩治療也可讓病人更有信心面對,並減少併發症。

紓緩治療: 香港老年學會Hong Kong Association of Gerontology

除關顧病者的身體舒適健康外,他們還是病者最重要的心靈支持者,是病者發洩情緒的對象。 因此,這些照顧者亦可能有身心靈的問題,他們亦同時是紓緩護理的接受者。 Hospice 一詞本意是譯站,是旅客獲得食物、休息庇護的地方。 現今用作讓病人前往下一個生命旅途的中途站,提供靈性、感情、社交及醫療照顧上的支援。

紓緩治療

現在不需要幫忙不等於今後不需要,有備總是無患。 在安排寧養服務及必要的支援及心理尚未作好準備之前,勿讓患者出院。 病人有更大的健康管理自主權,是體現對病人的尊嚴的重視,因為病人的需要不單是身體上的照顧,亦有心理上及社交上的需要。 治癒性治療的焦點在於疾病;紓緩治療的焦點在於病人。

紓緩治療: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 香港島 )

病人可於臨終前六至十二個月,將護理計劃轉到集中於包括紓緩治療與社福服務等綜合式護理,進入晚期照顧階段。 主要由個案經理、護士或社工等定期家訪照顧病人、教授照顧技巧、支援病人及家屬的情緒和靈性需要等,並協助病人及家屬商討預設照顧計劃,盡量令病人在家能獲得適切的照顧,減少不必要或反覆入院的次數。 時常有人問我,做兒童紓緩治療經常會接觸到好多生死,會否影響自己的情緒或工作? 佢個病係咪都會差、跟住死,會唔會覺得自己無咩幫到佢?

如果患者因嚴重疾病,如心臟病、肺病、多次中風、柏金遜症等,而引發不可承受的痛楚、壓力或其他症狀,也可以尋求專業的紓緩治療服務,及早減輕痛苦。 過程中,醫護人員仍會為病人提供跨專業的治療方案,包括藥物治療、物理治療、針灸等等,盡可能減輕疾病帶來的痛楚,達至「有尊嚴的死亡」。 肝癌分期:判斷肝癌有多嚴重 肝癌是嚴重疾病,必須謹慎對待。 為肝癌分期,既是量度病情有多嚴重,也旨在提供醫療指引,按照病情輕重,用適合的方法治療。

紓緩治療: 紓緩治療不等於「放棄」

總括而言,死亡並非維生儀器上的一條橫線,而是為生命畫上一個完整的句點。 我們未必能夠預視一生的終結,然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舒適並有尊嚴地走到生命的終點。 服務在1980年代逐步發展,其後又有四家醫院開展了紓緩治療服務(就是南朗醫院、律敦治醫院、基督教聯合醫院和靈實醫院)。

紓緩治療: 相關文章

除了生理上盡力減輕病人的不適,如何方便病人交流和傳遞訊息,亦是紓緩治療相當重視的一環。 美國的「互聯電子健康紀錄」(EHR)一方面給予病人傳達個人志願的渠道,另一方面,亦使親人可在病人失去決定能力時,得知其早前的決定,以便繼續施行病人屬意的護理方式。 紓緩治療 照顧病人心、身、社、靈各個層面,以達到完整的治療照顧。

紓緩治療: 香港的情況如何?

1999發表最新的理念,舒緩治療在整個治療過程中也是需要的。 嶺南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黃慧英一直推動香港的生死教育,更在大學教授「生與死」課程多年,她認為生死教育課程的設計應着重人自身存在的反省,繼而探討生命意義。 「生死教育在香港長期受到忽視,對大學來說只是一個科目,而且未必每年都會開設,中學更是沒有相應的科目。」然而,死亡隨時都可能發生,因此需要從小「作好準備」,從而幫助學童理解人生,思考日後的發展方向。 紓緩治療 紓緩治療 她坦言在家離世之所以難以實行,是因為病人及家屬往往太遲決定,家人難以在短時間內掌握如何照顧病人,亦未有心理準備接受現實。 若大家較早意識到「死亡」,願意坐下來商討插喉與否等問題,很多事也能迎刃而解。

這些寧養院既有住院設備,亦有家庭氣氛,病人接受充滿人道的照顧。 如中世紀的譯站一樣,目前大多數的寧養院是由宗教團體開設及管理的。 除了住院方式外,更利用團隊方式,幫助家屬在家中照顧病人,所謂居家寧養Home Hospice。 因某種原因病人不能再在家中療養時,才將病人轉送到寧養院。 以豁達、容讓的心談論及面對死亡,以致為自己作好心理準備。。 「你是重要的,因為你是你,你一直活到最後那一刻,仍然非常重要。我們會盡一切努力幫助你安詳逝去,但也盡一切努力令你活到最後一刻。」這是桑達斯醫生的說話,概括了舒緩治療的方向。

現時社會上很多人對紓緩治療有誤解,認為接受紓緩治療的病人是晚期病情,入住寧養院只是等待離世。 紓緩治療則可以在疾病的較早期介入,在有需要時為病人和家人提供額外的支援。 病人可同時接受針對疾病的治療(例如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和紓緩治療。 答:魚油omega-3不飽和脂肪酸中的EPA和DHA可以減少發炎的症狀,病人可從鯖魚、秋刀魚、三文魚、吞拿魚等魚類中多補充omega-3,有需要情況下亦可進食omega-3補充劑。 但要注意omega-3和omega-6的比例,omega-6的食物來源非常豐富,食物如豬肉、牛肉、羊肉或植物油等。 本人同意所提交之個人資料會交予香港綜合腫瘤中心作聯絡及跟進用途。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