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胰島素或口服藥時,記得搭配血糖量測,才能了解藥物的效果以及適合的劑量;並聽從醫師指示用藥、不自行調整劑量。 如果對藥物有任何疑問,也可以和醫護團隊討論,了解用藥狀況、幫助自己掌握健康。 腸胃在受到食物刺激後,會分泌一種名叫「腸泌素」的荷爾蒙,根據葡萄糖濃度促進胰島素分泌、抑制升糖素分泌。 不過第 2 型糖友的腸泌素分泌較少,因此透過這類藥物可以達到效果。 周院長跟大家說明,糖尿病患者必須非常注重生活品質,多攝取營養的食物,減少加工食品,妥善地休息、睡眠,其實糖尿病藥的副作用可以降低很多。
這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即很難完全基於馬鈴薯本身去下結論。 2018年發表的一項關於馬鈴薯消費和2型糖尿病風險的薈萃分析,綜合了迄今為止完成的所有6項前瞻性研究,他們發現每天攝取的每份馬鈴薯會增加約20%的糖尿病風險,他們得出結論,長期大量食用馬鈴薯可能與糖尿病風險增加密切相關。 具有速效和中長效的優點,起始作用時間短,分泌的高峰則按照混合的比例而不同。 無法持續一整天,因此需要一天施打兩到三次,目前也廣泛被使用。
糖尿病不吃藥: 糖尿病藥
這類藥物的學名為acarbose和miglitol,能抑制酵素,阻斷您所攝取的澱粉消化。 該作用可使全天的血糖較慢升高,且升高幅度較小,但大部分需於飯後立即服藥。 2011年,當時還是幼犬的「檸檬派」不小心跑進毒販的禁地,因為毒販有斬斷人質手指勒索家屬的惡習,可憐的「檸檬派」就被當成練習的對象,兩隻前腳的腳掌被砍斷,然後被丟棄在垃圾場裡,幸好有路人及時發現才保住性命。 研究人員試圖就這些飲食因素再進行調整,有效地觀察植物脂肪和動物脂肪之間的比例,以及包括計入吃馬鈴薯的人是否喝了更多的蘇打水,或者是否可能少吃了其它的蔬菜,似乎這種馬鈴薯與糖尿病的相關性仍然存在。 至於規律運動包括慢跑、快走、騎腳踏車、登山、游泳、打太極拳、跳舞等,一週至少150分鐘,並搭配一週兩次的肌力訓練。
- 甘誼文藥師,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畢業,正確用藥教育種子講師、績優教師,專長為藥物諮詢、日常保健用藥,亦有多場健康宣導講座經歷。
- SGLT-2抑制劑亦可減低腎病惡化40%至50%,減少因腎衰竭而洗腎。
- 視網膜遍布微血管,一旦這些微血管因糖尿病而受損,患者容易感到疲倦、眼部搔癢、視力模糊,嚴重時可能失明,或罹患青光眼、白內障等其他眼部疾病。
- 根據最新台灣痛風與高尿酸血症的診治指引,台灣痛風的盛行率約6.24%,等同全台痛風患者就有將近150萬人,其中 …
- 如果有一個國家的人能夠把吃馬鈴薯與健康飲食結合在一起就好了,這樣,如果馬鈴薯攝取仍然與糖尿病有關,那將是令人擔憂的。
- 糖尿病史伴隨一生的疾病,患者必須要學習糖尿病的相關知識,才不會在聽到一些偏方流言時,失去了自己的判斷能力。
他們找到 71 位定居奧克蘭市的婦女,年紀在 23 到 68 歲之間,將這些婦女隨機分成兩組,第一組 42 人,每日提供 4000 IU的維他命D,另一組則是 39 人,並未額外補充維他命D。 其實,糖尿病不是治不好,不要以為這是一種慢性病、遺傳疾病,就覺得自己一輩子都要當個藥罐子,這種心態太負面了。 五角大廈4日證實,在美國總統拜登的命令下,一架美軍F-22在當天下午已經擊落了來自中國的偵察氣球。 今年經濟衰退烏雲衝擊,沒人能預測金融危機何時結束! 今天邀請到理財專家馮志遠,教我們如何在經濟亂世下,靠三心法找出穩健佈局的好標的,… 自中國間諜氣球飛過美國本土上空遭擊落後,美國情報界發現,中國有個「氣球偵察大隊」以海南島為根據地,滿世界從事軍事偵搜活動。
糖尿病不吃藥: 維他命D幫助糖尿病患者穩定血糖
大多數藥物的服藥時間主要考量到腸胃的酸鹼值,因為腸胃在飯前、飯後或用餐時的酸鹼值略有不同,而不適當的酸鹼值可能影響藥物吸收,或是破壞藥物的成分。 Tricella 智慧藥盒 app,能幫助您解決忘記吃藥的問題,亦可搭配一般藥盒使用。 服藥者可以在 app 上設定服藥時間,到了該吃藥的時間就會收到提醒通知,確保您沒有忘記吃藥。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忘記吃藥的經驗,當下你可能會猶豫該立即補吃、跳過不吃、還是下次直接吃兩次的量? 若是選擇錯誤的應對方式,輕則藥效不彰,重則可能增強副作用、損害身體。
因為作用時間較長,所以比起長效胰島素更穩定,通常一天只需要注射一次。 又稱為「餐前胰島素」,因為高峰的時間正好符合人體進食後血糖上升的時間,所以主要在三餐飯前施打,且餐餐都需要注射。 此外,有些降血糖藥並不適合一般用藥原則,例如:速效胰島素、GLINIDE、AGI 這三類藥品,建議一定要隨餐服用,若忘記吃藥也不可補服,應依照隨餐服用原則下次再服藥即可。
糖尿病不吃藥: 糖尿病胰島素介紹-五種常見的胰島素
完全緩解持續達五年以上,雖然無法稱之為痊癒,但確實可達到不用藥的糖尿病緩解,也曾遇過初發現時糖化血色素11%,藉由生活型態調整與藥物,花不到半年時間,糖化血色素就已經降到6%以下。 指,糖尿病可引發慢性併發症,包括主要是血糖長期過高引致損壞心血管疾病,如心臟病和中風。 另外,亦有機會導致微血管和神經系統疾病,包括腎衰竭、視網膜病變、 白內障及青光眼引致失明;足部周邊血管病變及神經系統病變,引致感染、潰瘍、壞疽而導致截足(俗稱糖尿腳)。 黃峻偉表示,過去已有研究發現,飯後走路運動有改善飯後血糖的效果,本來就有運動習慣者,應該維持適當運動,有助血糖穩定,不需要特別把運動項目改成膝蓋抬升運動。 杜思德也提醒,糖尿病患仍應遵循醫囑用藥、均衡飲食,並保持運動;不能單靠網傳影片的小腿運動就不吃藥或控制飲食,以免發生危險。 黃峻偉表示,研究發現,受試者做了腳跟抬升運動後,飯後血糖升高可以減少約50%,但不是飯後血糖值下降50%。
「糖尿病會不會好、可不可以不用再吃藥?」在診間常常會聽到有人詢問這個問題,也是病友的期待目標,但慢性病不同於急性症狀,在臨床上,用「 緩解 糖尿病不吃藥 」比起「痊癒」更為貼切。 這類藥丸的銷售學名為pioglitazone和rosiglitazone,可提升體內細胞的胰島素敏感性。 胰島素即可將葡萄糖從血液中帶入細胞內做為能量來源。
糖尿病不吃藥: 健康網》每月「清槍」超過這個次數 美研究:可降低攝護腺癌風險
二型糖尿病人:視乎不同情況,需要服用一種或多種非胰島素藥物。 在以下情況亦會需要注射胰島素,如急性高血糖併發症、嚴重感染、腎功能衰竭、手術前後、懷孕期間或當非胰島素藥物未能有效控制血糖時等等。 稟賦不足(先天不足或遺傳)、五臟虛弱、精神刺激、情志失調、過食肥甘、形體肥胖與「消渴病」亦即糖尿病的發生有密切關係。 當中又以「陰虛」體質佔大多發病的內在因素,特別是脾、腎兩臟的虧損虛弱在消渴証的發病中起決定作用。 只要能調節飲食(最困難呢!)、多作運動,適當服用藥物,便可控制得宜,不會步入「截肢」、「上眼」的嚴重後果。
51歲張先生有20年高血壓和糖尿病病史,但崇尚自然療法,只看醫師不吃藥、不打胰島素,平常靠運動和飲食控制來降血糖,直到身體逐漸衰弱才願意服藥,卻已出現腎臟病變,且視網膜出血、視力模糊等不可逆的後遺症。 糖尿病患是否要服藥的關鍵在於,改變生活習慣後,仍無法控制血糖時,就必須使用藥物治療。 目前的藥物治療可以分口服的抗血糖藥物和皮下注射的胰島素。 周院長也跟我們分享,儘管注射胰島素低血糖的狀況是可以改善,但糖尿病患者如果有心血管疾病、免疫出問題,還是有可能會突發性低血糖,所以周院長提醒,有糖尿病且有定期注射胰島素的患者,應定期回診讓醫師檢查,並調整藥劑的劑量,避免發生意外。 糖尿病不吃藥 目前已有醫學研究證明,在糖尿病確診初期,血糖很高時施打兩週胰島素,不僅不會依賴,還可達到保護胰島細胞的效果。 研究顯示,注射組的胰島功能比口服藥組的控制得更好,注射組有一半的病患在一年之內都不需要吃藥打針,只需用飲食跟運動持續控制血糖。
糖尿病不吃藥: 糖尿病不按時吃藥的危害有多大?糖尿病神經病變症狀怎麼治療?
張慶名指出,開始服藥時,糖尿病患者藥先確認藥品一日吃幾次? 楊:不同糖尿藥有不同控糖效果,醫生需要根據病人身體狀况及藥物副作用等全面考量。 以常用糖尿藥二甲雙胍(metformin)為例,若用在晚期腎病病人上有可能有乳酸中毒風險,不宜使用。 另一類糖尿藥噻唑烷二酮(thiazolidinedione)會導致體重上升,肥胖病人未必適合使用。 邵時傑表示,傳言提到的研究假設比目魚肌有較佳效率的代謝,但其研究設計並未與其他肌肉相比,也沒有與其他運動項目相比。
如果您有任何肝病徵狀,請立即告訴醫師,包括:噁心、嘔吐、胃痛、食慾不振、疲勞、皮膚或眼白發黃,或尿液顏色深。 每天定時服用metformin二至三次,醫師會告訴您服用metformin的用餐時機;長效緩釋型metformin一天服用一次。 部分sulfonylurea可整天作用,因此一天只要服用一次,通常在早餐前服用。
糖尿病不吃藥: 糖尿病8種症狀,預防與控制飲食訣竅
民眾認為糖尿病藥物吃了會有依賴性,一旦吃藥就需一輩子吃藥,這是錯誤的迷思。 廖國盟醫師在相當多的臨床病例上採用此策略,病患的臨床治療成效都相當良好。 有一個病患於確診初期積極施打胰島素一個月,然後停藥,至今追蹤十年以上,仍然不須用藥打針,糖化血紅素都維持在正常範圍左右。 因此,醫師會鼓勵新確診病患直接施打胰島素,為的不僅是降血糖,更要保護胰島細胞。 意即問題越早處理,需要的成本越低,拖越久,反而需要越多藥物來調控。
女星麥美恩本月28日生日,笑言要展開報復式慶生活動,日前先與家人及緋聞男友許文軒、好友駱胤鳴、周奕瑋等食飯預祝生日。 手執鮮花的她笑到四萬咁口,其右手戴上戒指,惹來網友熱議,因為其單人照的玻璃倒影見到許文軒,疑向她求婚。 今晨(23日)7時36分,有駕駛人士途經灣仔摩理臣山道時,發現一輛的士停在路上,一名女子坐在車頂、狀似瘋迷,擔心發生意外,於是報案求助。 該名女子其後脫去上衣,半身赤裸在附近徘徊,更一度衝出行車線。
糖尿病不吃藥: 健康網》致命殺手! 專家示警:出現4種大便型態恐腸癌初期
78歲的張先生把體重由120 公斤降到82公斤後,糖化血色素一路降到6以下正常值,目前只需定期追蹤即可。 糖尿病不吃藥 所以藥師提醒民眾,即便是沒有症狀或是症狀不明顯(血糖飆高時自己可能沒有感覺),還是要按時吃血糖藥,因為當血糖沒有辦法被控制在正常的範圍內,就容易導致上述併發症,實在不宜輕忽。 臨床上,我們為了嚴格控制血糖,減少併發症發生的機會,會更積極提早讓病患使用胰島素。 胰島素是歷史最久、最安全的降血糖藥物,連糖尿病的孕婦都是使用胰島素來控制血糖的。 糖尿病並不可怕,只要積極治療,遵醫囑,血糖是可以很好控制的。
糖尿病不是絕症,只要控制得宜,生活品質絲毫不會受到影響,如果您家中也有糖尿病或是您本身罹患糖尿病,都歡迎與周孫立院長聯繫,我們始終與您站在一起。 能增加體內的氧化代謝能力來改善血糖調節,飯後血糖值的上升可降低5成,但並非飯後血糖下降5成。 有許多不同類別的糖尿病口服降血糖藥均可幫助第2型糖尿病患者降低血糖。 不同類別口服降血糖藥的降血糖作用各有不同,您應該知道您所服用口服降血糖藥的不同名稱。 洪建德表示,若醣化血紅素在8.0%以下的初期糖尿病,可以運動、飲食控制病情;但每位患者的病況與預後都不同,只吃某些食物,或不管熱量只是少量多餐,造成血糖高低起伏不定、營養不均衡,血糖控制不佳反而更傷身。
糖尿病不吃藥: 喝酒隔天狂拉肚子! 專家曝2原因:脂肪過剩了
其概念就和鼓勵糖尿病患餐後運動雷同,透過多運動平常不太使用的肌肉(如比目魚肌),觸發肌肉的代謝刺激,可能有助增加新陳代謝、改善胰島素的效率。 Repaglinide的作用快且身體的利用速度也很快。 大部分在服用repaglinide一小時後即可降低血糖,並於三至四小時後從血中代謝。 Repaglinide的作用速度快表示它比其他糖尿病藥丸的使用更加容易,可改變用餐時間和用餐次數。 糖尿病患往往同時伴隨有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必須同時服用許多藥物。
糖尿病不吃藥: 糖尿病藥要怎麼吃?糖尿病藥副作用有哪些?
不管最後有沒有停藥,都要在醫師的指示下才能進行,千萬不能自行停藥。 擅自停藥的結果,可能導致血糖大幅的波動,造成心血管更嚴重的傷害。 停藥後,還是要繼續維持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每 3 – 6 個月定期追蹤血糖狀況,避免血糖上升。 糖尿病不吃藥 杜思德表示,傳言提及的小腿運動,可作為平常保健養生之用,對於一些年紀較長、體力不佳、久坐習慣者,若依循傳言建議進行小腿運動,有助伸展小腿肌肉。 過去也有研究認為,活動小腿肌肉,增加血液循環,有助心血管健康,運動也有助下降胰島素抗性,讓胰島素效率變好,也有助平衡血糖,但不可能透過簡單的抬腳跟運動就讓高血糖病人的飯後血糖下降5成,傳言的說法過度誇張。 林嘉鴻說,網傳提到的研究發現,運動比目魚肌有助強化代謝,調控血糖、血脂的能力。
糖尿病不吃藥: 「醫師,我可以不吃藥嗎?」 糖尿病不治療 日子更難過
綜合以上,傳言提及的休士頓大學研究發現,與靜止不動者相比,運動比目魚肌有助調節血糖,但該研究受試者有限且非糖尿病患,也沒有比較運動比目魚肌與其他運動的血糖調節能力。 林嘉鴻表示,血糖控制很難單靠特定運動達成,糖尿病患者仍應執行有足夠強度和時間的運動,除了有氧運動也應加上肌力訓練。 黃峻偉說,研究內容是有做腳跟抬升運動與飯後「靜止」相比較,發現有做抬升運動者有助改善血糖,但此研究並沒有與其他運動相比,也沒有否認其他運動對改善血糖的幫助。 值得一提的是,據衛福部統計處死因統計顯示,國人自2014年開始,糖尿病連續4年蟬聯國人十大主要死因第五名2;且這4年間,每年因糖尿病死亡人數竟有近萬人3。 且依照2018年資料顯示,仍有近六成糖友糖化血色素未在標準值內(衛福部國健署建議糖化血色素需控制在7%以下)4。 此網站中的資訊並無法取代專業醫師的建議、診斷或治療。
壓力會使荷爾蒙分泌異常,導致體內的肝糖被分解為血糖,提高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因此要適時地用健康的方式紓解壓力,運動就是一個很好的選項,而大吃大喝只會帶來更高的糖尿病風險。 參考「333原則」,即每週運動3次以上,每次至少30分鐘,並達到每分鐘脈搏130下狀態。 你可以選擇散步、健走、慢跑、游泳、自行車等類型,且運動時間最好在飯後半小時左右,或在運動前吃些點心,切忌空腹運動,以免血糖不足反而產生低血糖症狀。 糖尿病藥物的服藥時機各有不同,有些須在飯中或飯後服用,或是餐前服用,亦有需空腹服用的藥物,應遵從醫生、藥師的指示服用,才能穩定控制血糖。 由於細胞無法獲得足夠能量,身體就認為應該製造更多的胰島素來搬運葡萄糖,所以日以繼夜地製造胰島素,但問題是細胞已經對胰島素反應低落,所以仍然無法獲得足夠的能量,最後身體會快速消瘦。
這類病人是產生了胰島素阻抗,比如說 1 單位的胰島素本來能降低 20 單位的血糖,但這類病人只能降低 糖尿病不吃藥 5 單位血糖,所以血糖容易高。 但只要注意飲食習慣、減肥和運動,通常就可以控制病情。 第一類型的糖尿病患者比較少見,大多數患者是兒童,除了先天遺傳的因素,大部分人是後天身體產生自體免疫抗體,導致胰臟無法正常運作。 患者的胰臟功能遭到破壞之後,身體無法製作足夠的胰島素來引導血液中的葡萄糖順利進入細胞中,因此血糖降不下來。
糖尿病不吃藥: 健康網》疫後恐增9%憂鬱症! 研究:3種人要擔心
但事實上,糖尿病引起的糖尿病腎病變是因為長期血糖控制不佳,而不是因為吃藥或是打胰島素所導。 所以控制良好血糖,愈快將血糖降到控制目標範圍,才是遠離併發症和洗腎的重要因素。 〔記者楊金城/台南報導〕血糖稍高於正常值的「糖尿病前期」病人,若無好好控制,罹患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但要不要吃藥控制血糖? 麻豆新樓醫院家醫科醫師劉如芳說,透過積極飲食、運動及體重控制,與定期監測,血糖有機會回復正常,是否藥物輔助則看患者狀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