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嶺聯和墟戲院6大優勢2024!內含粉嶺聯和墟戲院絕密資料

【明報專訊】以前聯和墟的地標除了聯和市場、天光墟,還有斜頂單幢建築粉嶺戲院。 它於2016年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略早於皇都戲院。 街坊最記得的,是它曾為皇后山啹喀兵提供周末特別場,放映印度電影,市區的印度軍人亦專程而來。 這體現了聯和墟多元開放的發展模式,隨皇后山邨落成、北區發展,粉嶺的外來人口增加,街坊寄望聯和墟能兼容原居民與「新居民」的生活習慣和步伐。 單幢式設計的粉嶺戲院經歷數次改動,50年代命名為「聯和墟戲院」,當時仍是露天戲院,50年代尾改建加上上蓋後正式改名為「粉嶺戲院」。

粉嶺聯和墟戲院

為便利需要上班的市民可於休息日或上班前後的時間進行檢測,社區檢測中心的開放時間為每天上午8時至下午1時30分及下午2時30分至晚上8時,並於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維持同樣的開放時間。 此外,佳明集團亦就粉嶺聯發街1號前粉嶺戲院地盤,向城規會申請重建成一幢16層高商住項目,提供120伙。 該項目位於粉嶺丈量約份第51約多個地段及毗連約3.68萬方呎政府土地,今年6月曾向城規會申請由「鄉村式發展」地帶改劃為「住宅(甲類)7」。 粉嶺聯和墟戲院 粉嶺聯和墟戲院 粉嶺聯和墟戲院 地盤約15.88萬方呎,以5倍地積比發展,擬建5幢樓高31層分層,提供1707伙,平均單位面積約431方呎,涉及可建約73.95萬方呎。 (星島日報報道)《施政報告》大力發展「北部都會區」,並銳意透過大規模改劃作房屋用途,以增加住宅供應;其中粉嶺北新發展區更率先起動,近年不少發展商包括新地、新世界、恒基及萊蒙等紛紛在區內「插旗」,部分更已搶先一步密密申請改劃旗下用地發展。

粉嶺聯和墟戲院: 嘉禾 粉嶺上映中的電影

老街坊憶述,那些年經常「逃票睇戲」,在露天戲院年代,他們會在對面大廈的天台「裝」戲;由於鄰近兵房,戲院曾每周抽一天專門放映印度電影。 粉嶺公屋皇后山邨及居屋山麗苑去年底起陸續入伙,惟區內交通配套仍未跟上,居民出入頗為不便,叫苦連天。 城巴本周五(30日)起將開設新巴士路線56A,由粉嶺皇后山往來屯門,途經聯和墟、天平、上水站,單程收費為14.6港元。 巴士公司指,正計劃按客量將該路線盡快提升為全日服務,以應付乘客需要及完善區內交通服務。 聯和墟於1949年10月由粉嶺、沙頭角、打鼓嶺和部分大埔區村民集資成立。 當時佔地61萬平方米,建築屋宇共220至240間,中央建有有蓋及露天的市場,有蓋市場為三合土建築,設有60個檔位,包括14個肉檯、12個魚檔、12個菜檔、14個鹹魚檔、2個雞鴨檔、2個牛肉檯及2個豆腐檔,而露天部分可容百餘個小販攤位。

據他所知,1960年代有過千人駐守皇后山軍營,以啹喀兵為主。 若在升職或服役滿9年後,家屬可以到軍營生活3年。 他們由軍地出來的第一個「市中心」就是聯和墟,故這裏變成他們的生活圈,提供一站式零售和娛樂:賣英軍衣飾用品的和豐百貨;玩樂的歌舞廳、冰室、戲院;在戲院旁的「紅燈區」。 據李浩暉〈新界墟市:粉嶺聯和墟〉一文所說,每當有軍機來港,他們就會在墟內購置大批物品寄回尼泊爾。 比起其他聲色犬馬場所,他說:「戲院算是聯和墟中,大眾都接受到的娛樂。」於1960年代,駐守粉嶺的巴基斯坦裔警員增加,住在聯和墟旁的已婚警察宿舍,他童年也曾和巴裔孩童踢球。 踏入廿一世紀,當北區各戲院相繼結業,粉嶺戲院成為最後一間碩果僅存位於新界北區的戲院,其間更轉型為專播放三級片的另類戲院。

粉嶺聯和墟戲院: 發展與變遷

而戰後建立的聯和墟由於鄰近英國騎兵隊駐紮的皇后山軍營,更曾出現英式酒吧街,亦開始有不少西餐廳開業,如雅士餐廳。 粉嶺聯和墟戲院 浸大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國成在粉嶺長大,曾研究聯和墟,認為這些建議都符合了聯和墟一直以來外向型的發展格局。 他指當年殖民地報告清晰寫到,政府不太滿意石湖墟的管理和衛生環境,認為那裏是「新界最不整潔和沒規劃的墟市」,故支持粉嶺另建一現代墟市。

粉嶺戲院被稱為新界最後一家「鄉村戲院」,在65歲的前街坊馮炳福記憶中,它屬墟市的周邊建築,鄰近菜田,雖然在1960年代已有冷氣,但不減簡樸:磚木結構、黑色瓦片金字頂、木座椅;門前有賣蔗、魷魚、東風螺等檔販,但戲院卻寫明「請勿攜蔗入場」。 上映的戲碼屬二輪電影,但算主流,他曾陪家人去看黑白片粵劇,如《鳳閣恩仇未了情》(1962)、《龍鳳爭掛帥》(1967),如電影不賣座,更可以試「掹衫尾」入場。 他印象最深的是,周末會有三五成群的啹喀兵拿着啤酒,在門口魚貫進場,有的帶着家眷。 據悉戲院應屬邵氏院線,但會特別放映印度電影,本地人則多數不會買票。 聯和墟服務的居民涵蓋沙頭角公路、上水、大埔,既有原居民和客家人,亦有1950年代來港、向原居民租田種菜為生的移民,以及在港駐守的外籍軍人。

粉嶺聯和墟戲院: 嘉禾 粉嶺

之後間公司分三次招股,夾埋成2萬1918股,集資219萬1800蚊。 粉嶺聯和墟戲院 粉嶺、打鼓嶺、沙頭角及大埔頭鄉村認購創辦股,而個人、祖堂或公司買普通股。 大樓內部的中庭大堂設有中央天井,以引入自然光線,兩旁附有一條設有裝飾鐵製扶手的樓梯,由地下大門直達上層的法庭。 法院採用當時較為經濟的裝修物料,例如馬賽克瓷磚、人造石磚、水磨石磚、塗漆等。

據陳國成〈聯和墟的建立、經營與發展〉所寫,聯和墟佔地約61萬平方米,以200萬元興建,於1951年啟用,在規劃之初已有戲院,墟期亦與石湖墟相同。 當時粉嶺區村民不滿由上水廖氏管理的石湖墟,希望另建新墟,鄉紳商賈組織了聯和置業有限公司管理墟市,並集資招股,由粉嶺及沙頭角居民以村落、祖堂、嘗產或個人名義認購,但並沒有上水廖氏的參與。 粉嶺戲院位於香港新界粉嶺聯和墟聯發街1號,於1959年9月11日開業,2010年1月6日結業,正式結束其半世紀的歷史使命。 粉嶺戲院曾是全港最舊、最後一間的鄉村戲院,亦為上水、粉嶺及大埔區唯一的戲院。 粉嶺戲院由粉嶺戲院有限公司經營,內設有兩間迷你戲院,合共721座位,主要放映首輪西片。

粉嶺聯和墟戲院: 商場

2017年1月21日,洲立影藝旗下MCL粉嶺戲院在商場地下開幕,設3個影院,以照顧粉嶺及鄰近新界東地區居民的娛樂需要,為北區自2009年後首家戲院。 正式開業,現時已進駐的主要商戶包括759阿信屋、佳宝超級市場、7-11便利店及薩莉亞意式餐廳等,不少商戶都在粉嶺中心設有分店。 商場設有行人天橋連接聯和墟市政大廈,經行人天橋網絡可前往聯和墟及鄰近建築。 城巴表示,56A號線將同時設有轉乘優惠,乘客可於菁田邨免費轉乘屯門市中心唯一的區內專營巴士50M號線,前往屯門醫院、建生邨、大興邨、良景邨、山景邨,以及屯門站等地,連接屯門核心地帶、上水、粉嶺聯和墟以及皇后山。

據本報統計,目前至少有8個項目將陸續上馬,涉及至少逾6000伙應市。 業界指,未來新界北大力拓展新興產業及新CBD,粉嶺北新發展區亦會受惠。 2005年2月,香港房屋委員會在北區區議會中,建議該地段興建單幢式的公屋,預計可興建1,000個單位,但因被綠悠軒、御庭軒及帝庭軒的居民強烈反對而擱置,最終一直用作為臨時停車場。

粉嶺聯和墟戲院: 嘉禾 粉嶺預售中電影

根據2014年審計署第62號報告,房署為此發展項目共損失超過400萬元。 由粉嶺皇后山開出的班次時間為星期一至五(公眾假期除外)上午6時45分及下午5時05分,由屯門菁田邨開出的班次時間為星期一至五(公眾假期除外)上午6時40分及下午5時45分。 2014年有政黨研究如何活化聯和墟、大埔墟和石湖墟;建議為活化聯和市場為文創產業展銷中心、在旁邊興建有蓋露天劇場為區內的新地標,後方則綠化為跳蚤市場。 在此以前,石湖墟是粉嶺及沙頭角、軍地、打鼓嶺一帶鄉民進行交易的市集,但因被墟主上水廖氏多收秤佣或公秤不準確等問題,驅使粉嶺區鄉民建立新墟以保障利益。

粉嶺聯和墟戲院

40多歲的黎先生為鞋舖店主,是鞋舖的第二代掌門人,他指六七十年代院內仍是硬椅,座位一級級斜落,但院內沒有冷氣,只有牛角扇。 當時戲院有有西片也有港產片,分早場、下午場和午夜場等,又指戲院常常爆滿,座無虛席,自己未曾逃過票,但曾聽聞不少人逃票進入。 黎先生提到,由於當時軍地附近有兵房,所以每星期均有一天會播放印度戲迎合印度和巴基斯坦藉士兵,市區的印度兵也會特意來看戲,印象非常深刻。 現年60多歲的林女士為附近報攤店員,她自13歲便開始到粉嶺戲院觀電影,晚上常跑來看夜晚場,當年看過粵語長片,看過陳寶珠丶余麗珍的電影,也看過熱門的西片,包括《畢業生》丶《魔鬼怪嬰》等。 她憶述,60年代,觀眾經常逃票,因當年並無太多人看管戲院,她常跟隨相熟的朋友竄入院內,「嗰時人搭人,嗰嗰都喺咁㗎啦」。 2015年12月,洲立影藝有限公司向東方日報證實,MCL院線正積極籌備於粉嶺逸峯廣場開設新戲院,於2017年1月21日開幕,並設3個影院。

粉嶺聯和墟戲院: 九龍…

「創辦股」由來自粉嶺、打鼓嶺、沙頭角及大埔頭的鄉村認購,而「普通股」則由個人、祖堂或公司購入。 聯和墟是戰後香港首個興建和規劃的發展工程,是一個現代化的有蓋墟市。 墟內有很多具有歷史的建築,包括聯和墟戲院、聯和市場, 雅士餐廳和畢打奧餐廳。 )位於香港新界北區粉嶺北部,是粉嶺發展的里程碑。 聯和墟(Luen Wo Market 或者 Luen Wo Hui)係香港西北一個墟,響粉嶺東面,龍躍頭西面,響通去沙頭角嘅沙頭角公路側邊。 個墟係1949年由粉嶺、沙頭角、打鼓嶺同埋大埔各鄉民夾份開。

粉嶺聯和墟戲院

圍繞市場四周全是新式兩層建築,設有舖位90間,主要為售賣洋貨及雜貨、米及米機、茶樓餐室、攝影沖曬、理髮廳及旅店,其後更加入跳舞學院及電影院等。 營業時間:1949年 前身:露天戲院,於1959年曾改建歷史:踏入廿一世紀,當北區各戲院相繼結業,粉嶺戲院成為最後一間碩果僅存位於新界北區的戲院,其間更轉型為專播放三級片的另類戲院。 可惜,粉嶺戲院最後亦不敵時代的變遷,於2010年1月10日悄悄地低調結業,無聲告別聯和墟的眾街坊。 住在粉嶺約40年的魏小姐憶述,1990年代的日場觀眾主要是游手好閒或來歎冷氣的叔父,席上只有她一個十來歲的女學生。 因為甚少觀眾,不喜歡看戲進食的她,可以專心坐在酒紅色的絨布椅上觀看電影。

粉嶺聯和墟戲院: 戲院沒變 觀眾變

聯和墟位於香港新界北區、粉嶺北部,是標誌著粉嶺的發展的里程碑。 聯和墟是戰後香港首個興建、具規劃、現代化的有蓋墟市及多座商住兩用建築的發展工程,是令墟內繁盛原因之一,墟內亦有很多具有歷史的建築。 聯和墟於1949年由粉嶺、沙頭角、打鼓嶺和部分大埔區村民集資成立,主要是與上水的石湖墟競爭。

  • 該項目位於粉嶺丈量約份第51約多個地段及毗連約3.68萬方呎政府土地,今年6月曾向城規會申請由「鄉村式發展」地帶改劃為「住宅(甲類)7」。
  • 法院設有數個入口通道,法官、犯人及公眾在法院內分別使用不同的入口,反映出香港重視司法獨立的制度。
  • 當時戲院有有西片也有港產片,分早場、下午場和午夜場等,又指戲院常常爆滿,座無虛席,自己未曾逃過票,但曾聽聞不少人逃票進入。
  • 但該區居民多為長者,她見過有滑板手從粉嶺火車站沿路及天橋滑下,不禁覺得危險。
  • 她明白玩滑板就是要「型」,躲在公園沒意思,所以建議增設小型滑板設施。
  • 此外,也可按新居民的生活作息,增設戶外活動設施:「現在粉嶺、上水主要有北區公園,較靜態和休閒。」魏小姐也有相近觀察,說留意到近來區內多了玩滑板、用滑板代步的十來歲年輕人,當中不乏少女,估計是受滑板運動潮流影響。
  • 昔日的兩層建築物亦重建為多層大廈,不同類型的商店陸續進駐。

他憶述小時候除了有戲院,亦有教堂、農具店、菜種行、書局、西醫、同鄉會、西餐廳、快餐店,切合不同居民需要,「也是附近村落蔬菜批發集散地,對外來者不見抗拒排斥,不像以血緣為基礎的祠堂建築較具排他性」。 1980年代未期,沿用了30多年的天光墟遷往鄰近龍躍頭的安居街農產批發市場。 1990年代聯和新村被收購及拆卸,重新發展為兩幢大廈及大型商場。 昔日的兩層建築物亦重建為多層大廈,不同類型的商店陸續進駐。 新街市於2002年7月1日投入服務,提供356個有空調的攤檔及熟食中心,舊街市於同年9月26日停止運作,結束長達50多年的歷史任務。 老街坊談到粉嶺戲院時,都會與同時期、上水石湖墟行樂戲院比較,見證了新界墟市之間,特別是上水與粉嶺的較勁。

粉嶺聯和墟戲院: 歷史

「劉德華那些海報都在那裏儲回來。」後來職員已認得她,會給她到倉庫拿全新、沒摺角的,甚至她沒買票也送。 「好重好大卷,在聯和墟拎住坐小巴返屋企,好威。」戲院拼湊她的成長片段:和家人在這看賀歲片;作文比賽寫了劉德華電影,之後得獎,領獎地恰巧是戲院旁的鄉事會;郭富城在附近拍戲,她和朋友等探班時順道去看齣戲。 粉嶺戲院現時已被理想集團收購,集團行政總裁鄧健明回覆香港01查詢時指,因地契用途所限,現時正與地政署方面將補地價,亦會開始拆卸工作,預計將會在三年後落成,該棟銀座綜合消費商廈屆時將樓高20層,並設有飲食及零食等商店。 戲院外的叫賣聲此起彼落,鍾伯指當時戲院門外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小販,有賣汽水也有賣雪條的,後來成了有蓋戲院後,戲院開始慢慢改變,院內有了小食亭,座位減少了,亦開始分等級,其後更變成迷你戲院。

粉嶺聯和墟戲院: MCL 粉嶺戲院 2023-02-24 電影場次

而戲院亦用了杜比7.1音響,因影院不算大,聲效不俗。 香港旅俠 –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領袖發展中心 2023. 後來上水、粉嶺和大埔區只剩粉嶺戲院,他指當時進入戲院的人流已不多,坦言「無辨法,(既然)執左好多年都要執(拆)咗佢」。

粉嶺聯和墟戲院: 發展與變遷

法院設有數個入口通道,法官、犯人及公眾在法院內分別使用不同的入口,反映出香港重視司法獨立的制度。 前粉嶺裁判法院大樓是典型50年代的政府建築,建築規模較小,大樓只有兩層高,內部則只設兩個法庭,正面外牆主要有稍微向外伸展的雙層簷篷及多層高的窄長型窗戶,展現出簡化的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突出法院莊嚴的本質。 新戲院設在聯和墟的逸峰廣場,與港鐵站有一段距離,但地鐵站有車可到,約六分鐘車程。。 以較新的無機房影院及Stadium seating座位設計,很有空間感。 現場有兩部自助售票機,趕買飛的話不用排餐死,十分方便。 大家更可先用手機App買飛,入場前再「嘟一嘟」QR Code即可。

粉嶺聯和墟戲院: MCL 粉嶺戲院 2023-02-24 電影場次

「學生覺得高級。它又是大銀幕,座位相對少,好開心。」舊戲院戲碼不多,放映期較長,她一齣戲可以重看幾次。 背景:1953年露天的聯和戲院開幕,共640個座位。 之後獲邱德根投資營運,於1959年加建上蓋,易名為粉嶺戲院,主禮嘉賓有新界副民政署長黎敦義及影星吳君麗和石英等,後來亦成為區內晚會和表演場地。 戲院於1991年分拆出兩個影廳,共有721個座位,最終於2010年結業。

粉嶺聯和墟戲院: 嘉禾 粉嶺上映中的電影

區內設有行人天橋網絡,以聯和墟巴士總站上蓋商場帝庭軒商場為中心,連接綠悠軒商場、聯和墟市政大廈、逸峯廣場及榮福商場。 1980年代尾,開咗30幾年個天光墟,搬到去附近龍躍頭安居街農產批發市場。 1990年代部份聯和新村畀人收購重拆來起兩幢樓同大型商場。 2002年7月1號,政府另外起好新街市,裏面有356個檔位同埋熟食中心,重有冷氣。 響1949年,粉嶺、沙頭角、打鼓嶺同埋大埔鄉民集資起聯和墟。

粉嶺聯和墟戲院: 商場

戲院經過歲月洗滌後盡顯老舊,灰黃色的外牆污跡斑斑,後期髹上的塗鴉亦已剝落掉漆,露出暗沉的混凝土底部。 記者穿過粉嶺舊墟熙來攘往的大街小巷,到達人煙罕至的聯發街1號,這裡是粉嶺戲院的舊址。 粉嶺聯和墟戲院 粉嶺聯和墟戲院 眼前陳舊的單幢式建築,被鐵馬圍起,旁邊張貼著工程告示。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