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嶺彭氏2024詳細懶人包!(小編貼心推薦)

當時的警方新界助理總監當奴寶靈翰(Donald Burlingham)聞訊後重組行動,並親自帶隊,圍捕老虎。 粉嶺彭氏 行動中,上水之虎反撲,印度裔警員 Rutaan Singh 當場死亡,上水之虎也被擊斃。 同年3月12日 Ernest Goucher 於當時稱為「國家醫院」(Civil Hospital)的西營盤醫院傷重不治,葬在跑馬地公墓。

請在本文下方空格內加上✓表示同意我們使用您的個人資料(如姓名及電郵)作直接促銷用途,例如向您發送有關我們舉辦或安排的活動的新聞及/或宣傳推廣通訊物料或促銷資訊。 粉嶺彭氏於宋朝在粉嶺立村,擁有七百多年曆史,之後更壙大成粉嶺圍,以圍村中的風水魚塘及古炮等最為著名,附近更建有的思德書室及彭氏宗祠。 建築方面依然保存清代風格,當中保存著極之豐富文物資源。 設立這些區域的目的是為地方行政計劃訂出分區及方便行政,並不設立「區政府」之類政權組織,無獨立立法權、司法權,政府部門也未必完全按照以上分區而分工。

粉嶺彭氏: 上水廖氏

尾下嶺咀、嶺皮村及南山,連接沙頭角,南面包括和合石、龍山及石坳山(部分),與大埔區為鄰,西面包括蝴蝶山、粉嶺圍、掃管埔、太平山、彬山及缸瓦甫,毗鄰上水,北面有恐龍坑、馬頭嶺、松山、橫嶺及大砍篤而與打鼓嶺相鄰。 政府亦計劃興建北環線接駁西鐵線與東鐵線以至建設支線到粉嶺北及坪輋∕打鼓嶺新發展區。 落馬洲支線亦已因應規劃預留位置,以便日後於古洞設站。

粉嶺彭氏

粉嶺與上水、沙頭角、打鼓嶺組成北區,其中上水和粉嶺已發展成為粉嶺/上水新市鎮,規劃上連成一片。 粉嶺位於中國香港新界東北部,與上水、打鼓嶺和沙頭角同屬於1979年成立的北區行政區。 新界五大族中的鄧氏及彭氏分別定居於粉嶺的龍躍頭、粉嶺樓、粉嶺圍及掃管埔等地。 戰後港英政府開始對新界進行深化管治,將新界分成27個鄉事委員會,粉嶺原來屬於大埔理民府管治,於1954年由彭富華(太平紳士、彭族原居民)、李昌(新界鄉議局創辦人李仲莊的兒子)、羅澤棠(客籍原居民)等創立粉嶺區鄉事委員會,管理轄下的29條鄉村及聯和舊墟。

粉嶺彭氏: 交通

揮別馬草壟鄉村車 情侶專程坐車影相 粉嶺彭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蘋果日報》,2015年3月24日。 漁業方面,沙頭角曾是漁業重鎮,為昔日「香港八大漁港」之一。 目前沙頭角、鴨洲、吉澳、澳背塘、西流江以及往灣州均為海魚魚類養殖區。 2012年2月16日,首階段縮減邊境禁區範圍,「米埔至落馬洲管制站段」及「蓮麻坑至沙頭角段」禁區解封,沙頭角塘肚、山咀、新村、担水坑、蕉坑及木棉頭六村剔出邊境禁區範圍。

粉嶺彭氏

古時彭族的封地在大彭,族人便按「以地命氏」或「以國為姓」的習慣,以彭為姓。 新界彭族的遠祖據說原居於甘肅隴西郡,唐玄宗時彭族族人彭雲因避天寶之亂遷居江西,至北宋年間彭雲的第十八代孫彭延年出任潮州知事,因而移居潮州揭陽浦口村。 彭延年生有六子,散居於潮陽一帶繁衍;其中一人名彭營(金旁)遷至東莞縣開村立業,彭營(金旁)次子彭桂攜子彭迪然從東莞遷居新安,定居於粉嶺龍山。 明朝萬曆年間因鄧族遷入龍山建村立圍,彭氏族人遂遷至粉壁嶺開村立圍定居,分別建立正圍、北圍及南圍三圍村,統稱粉嶺圍。 粉嶺正圍是最早建立的圍村,外貌呈方形,圍繞的圍牆高約二丈,以花崗石作牆基,覆以堅硬的青磚,圍牆上設有炮樓和炮孔。 原來的圍牆及壕溝已不留存,只剩下圍門、門樓、兩個碉堡及門前的風水魚塘。

粉嶺彭氏: 上水第27區及粉嶺和合石

安樂村也是著名地點,是文人道侶聚集及富人修建別墅的地區,例如:鏡湖別墅、西河別墅、瑞勝書室、軒轅祖祠(即黃帝祠)。 粉嶺彭氏 聯和墟是著名地點,於1951年正式建墟,具規劃及現代化的有蓋墟市和商住兩用建築物的發展地。 其後新街市落成,在2002年9月26日停止運作,舊街市亦在2007年關閉。 講得一口圍頭話的彭未齋,親身帶記者參觀粉嶺圍圍門上有風水之意的品字形的三個白圈。

相傳南宋初年,錦田鄧氏廣東七世祖鄧元亮公救了皇姑趙氏,其後皇姑嫁給其子鄧惟汲。 他在元末遷至龍躍頭,建立老圍村,後發展為現時的五圍六村。 粉嶺彭氏 1999 年,政府設立龍躍頭文物徑,開放予市民參觀。 總部設在美國紐約的大紀元媒體集團創辦於2000年,在全球30多個國家及地區設有分支機構,發行5大洲,網絡版本有21種語言,是海外最大的中文媒體。

粉嶺彭氏: 粉嶺 / 上水新市鎮

雖然政府在1988 年推出了農地復耕計劃,但新界的農地使用已不復當年。 今天,仍有少數人在粉嶺從事農業,其中大部分為有機耕作。 對本村傳統活動盡心盡力的青年村民彭宇溪表示,近年來的太平清醮都有錄影,現能翻查到1990年至2010年3屆打醮的錄影,但部份傳統儀式還需要與村中父老確認。 上屆粉嶺圍太平清醮醮務委員會總務彭焯然先生在平日會向熟諳村中習俗村中父老才叔討教,盼能準確記錄下儀式並傳承下去。 彭氏是新界鄧、廖、文、彭、侯五大望族之一,粉嶺圍的彭氏宗祠,更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每年粉嶺圍彭氏家族都會進行春秋二祭,以感恩祖先的庇護,不忘家族之根。

粉嶺位於新界的東北部,東面包括橫山腳新村、馬尾下、馬尾下嶺咀、嶺皮村及南山,連接沙頭角,南面包括和合石、龍山及石坳山(部分),與大埔區為鄰,西面包括蝴蝶山、粉嶺圍、掃管埔、太平山、彬山及缸瓦甫,毗鄰上水,北面有恐龍坑、馬頭嶺、松山、橫嶺及大砍篤而與打鼓嶺相鄰。 粉嶺與上水、沙頭角、打鼓嶺組成了北區,其中上水和粉嶺已發展成為粉嶺/上水新市鎮。 北區原屬大埔區,1980年才從大埔區分拆成北區。 1978年政府在北區發展第二代的香港新市鎮,名爲粉嶺/上水新市鎮。 從1980年代到2000年代的20年間,上水和粉嶺迅速建立起現代化的社區和商業中心,高樓林立,不過其建築密度和人口密度仍然較大部分新市鎮爲低。

粉嶺彭氏: 香港志

發展局表示,除了《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外,新界北部仍然有大片未被開發的土地(包括從邊境禁區釋放出來的土地)可以考慮作為應付香港土地供應需要;特首梁振英在《2013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中更提出,規劃署將會就新界北部的進一步發展進行規劃研究。 上水存在的矛盾也成爲2010年後越演越烈的香港與內地矛盾的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對水貨活動的不滿情緒引發了2012年的「光復上水站」事件,上水與元朗及屯門等地出現的性質相近的社會矛盾也是日後的「香港本土化運動」乃至「香港獨立運動」的一個社會背景因素。 由於英國接管新界時遇上抵抗,並擔心清朝會嘗試奪回新界, 因此政府在區內發展交通,以鞏固權力和作防衛考慮。 殖民地政府早於1899年已開始修建大埔道,由九龍至大埔段路在1902年完成,1913年延伸至粉嶺,粉嶺十字路與大埔交匯處則在1917年完成,而通往邊境的公路也在二十年代建成。

粉嶺彭氏

興建此管制站的主要目的是爲了舒緩文錦渡管制站與沙頭角管制站原已近飽和的車流量,連接深圳莲塘口岸以及多條高速公路直達惠州、汕頭等地,建成後與已有的深港西部通道及將來的港珠澳大橋分別成為香港連接粵東、粵北和粵西的三條主要通道。 現由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營運的東鐵綫前身為九廣鐵路英段,於1910年10月1日通車,當時已於粉嶺設站,而1930年於上水再設一站。 現時東鐵綫在上水/粉嶺新市鎮內設粉嶺站及上水站;而羅湖站同屬北區,但則為市民提供過境運輸的服務。

粉嶺彭氏: 粉嶺彭氏

由此可見,粉嶺曾是區內政治、經濟和社會組織的集中地。 現在,聯和市場早於2002 年停止運作,加上新街市大廈的成立,聯和墟不再是粉嶺的中心點。 但區內已經自給自足,聯和市場完成歷史 使命,舊址將有新的發展。

  • 他說,母親很辛苦養育他,稍大時便幫母親耕田種禾,沒有其他玩樂,1960年至1976年期間加入華籍英兵,駐守深水?
  • 1943年,夏天,蓮麻坑少年葉維里、葉盤嬌、葉煌青企圖炸毀蓮麻坑礦山,以摧毀日本在香港的軍備原料產地,事敗被新界沙頭角的日本憲兵逮捕,毆打及折磨,其後獲釋。
  • 祭祀儀式主要是身穿長衫的族人在墓前奠酒,儀式完結後將回彭氏宗祠旁「食盆」。
  • 至1970年代港英政府發展粉嶺/上水新市鎮,彭氏定居地位處新市鎮的中心點,使彭氏得以出售大量土地而迅速致富。
  • 先祖鄧漢黻四世孫鄧符協於北宋初年入元朗錦田,至今新界鄧氏子孫後代人數多達十萬人。
  • 新界五大氏族其中的上水侯氏、上水廖氏、粉嶺彭氏及龍躍頭鄧氏自公元10世紀起便陸續移居現時的北區。
  • 其中1962年5月一次大規模逃港潮中,曾有3萬多名難民聚集在新界上水華山,不少香港市民前往華山接濟。

粉嶺皇后山前軍營土地,原用作私立大學發展,後期港府將191萬平方呎改劃作房屋發展。 相關的工程還包括上水迴旋處、沙頭角公路與粉嶺樓路及馬適路的十字路口改建工程。 與上水相比,粉嶺在回歸後的發展較爲平穩,主要體現在居民人數的增長。 1999年至2003年間,粉嶺南牽晴間、昌盛苑、雍盛苑及聯和墟東北面三個私人住宅項目相繼入伙,粉嶺法院大樓及粉嶺健康中心亦於千禧年後於粉嶺站北面落成。 安樂村工業區則因香港工業北移大勢而多轉型爲貨倉。

粉嶺彭氏: 皇后山公營房屋發展區

上水和粉嶺現今是新市鎮,現在市中心一帶已發展為住宅區,農田地依然可在村落看見,例如:馬屎埔、坪輋等地。 據悉,大嶺山的山上有一塊石壁,雪白如粉,居於附近的鄉民,便稱之為「粉壁嶺」,附近的鄉村,名粉壁嶺村。 鄉民會在天旱時到這裏祈福,早降甘霖,解渴灌溉,後來稱「粉嶺村」,「粉嶺」就成為這一帶地方的名字。 隨著與地產業相關的各項條例的制定以及土地稅成為本港財政的主要及穩定收入來源,樓市買賣開始暢旺,卻不讓外籍地產發展商專美,華商亦開始崛起,並有後來居上之勢。

運輸署消息指,因車多關係,上水一帶的路段(如雞嶺迴旋處、大頭嶺迴旋處、掃管埔路、新運路、新豐路、寶石湖路、馬會道、馬適路、文錦渡路、彩園路及百和路)的交通已十分擠塞,該區的專營巴士及公共小巴的班次已經受到影響。 北區是香港最後一個仍有「鄉村車」營運的行政分區,分別是來往馬草壟至上水巡撫街的馬草壟鄉村車以及來往萬屋邊至粉嶺和豐街的萬屋邊鄉村車。 1990年,粉嶺中心、北區中央公園(今北區公園)及沙頭角公共圖書館啟用。 1971年2月5日,社會福利署上水社區中心舉辦第二屆香港節上水區兒童遊藝大會,共1600位兒童及65名義工參與。

粉嶺彭氏: 政府設施

1940年代末,爲了抗衡由上水廖氏控制的石湖墟定價不公的現象,彭氏聯合沙頭角、打鼓嶺和大埔一帶的村落於粉嶺樓東北面建立現代墟市聯和墟。 至1970年代港英政府發展粉嶺/上水新市鎮,彭氏定居地位處新市鎮的中心點,使彭氏得以出售大量土地而迅速致富。 現時北區居民主要依靠使用率高企的鐵路及新界環迴公路進出市區;如使用新界環迴公路進出市區,僅有兩條通道可以選擇 粉嶺彭氏 —— 雞嶺迴旋處或大頭嶺迴旋處,一旦該處或公路上發生交通意外,將可引致全區交通癱瘓。

粉嶺彭氏: 香港 村屋漫談(六) 粉嶺 歷史悠久的 「五圍六村」

安乐村是文人道侣聚集及富人修建别墅之区,有李园、本立园、镜湖别墅、瑞胜书室等,其中于1925年建成的轩辕祖祠最为著名。 讓各遊客在香港都可置身於紫色的薰衣草包圍內,就已經值回票價。 這個位於粉嶺鶴數的香薰園除了可欣賞薰衣草外,還可以燒烤、釣魚、喂錦鯉、睇山羊 、喂海龜和進行做香薰蠟美容活動,享受一下寧靜和諧大自然帶來的樂趣。 思德書室是粉嶺彭氏的一所家祠,是一座兩進式建築物,供奉彭族第六世祖思穩公以來至十六世的祖先神牌。 此外書室從前亦是彭族的一所私塾,為族中子弟提供教育,並是粉嶺公立學校的前身,直至1953年學校遷往新校舍才結束教育的功能。 東北農工商:古洞鄉村車歷久不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界東北區報》,2012年12月14日。

粉嶺彭氏: 安樂村

除此以外,六七暴動期間,因中國大陸民兵越過邊界攻擊新界沙頭角警崗,爆發沙頭角槍戰。 然則自1997年至2006年間開展的「深圳河治理工程」後,部分河道被拉直,雙方亦交換拉直後分別與香港和深圳靠近的新土地。 在1997年5月頒佈、提及香港特別行政區之行政區域界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21號》中,特有一段提及「深圳河治理後,以新河中心線作為區域界線。」在接近羅湖一段的拉直工程於2003年完成後,雙方在近羅湖的界線已依照新河道重新劃分。 然則在每四年一度更改的區議會劃界工作上,自工程完竣後一直未有隨着邊界的變更而作出修改,導致北區依舊以舊河道為界線,部分管轄的地方位於深圳市上,而港方新獲取的土地亦未被歸入北區範圍。

由於粉嶺距離深圳較遠,且區內的商業區並不集中,無論對內地旅客還是從事水貨活動人士而言,其便利程度都不及上水,故2003年後個人遊政策開放和水貨活動增長對粉嶺產生的影響遠較上水爲小。 受惠於區內居民增長,粉嶺聯和墟更有不少具有特色的餐館開業,甚至出現數間酒吧,其發展態勢與上水石湖墟截然不同,商業發展仍舊以滿足本地居民消費需求爲主,在2010年後甚至被譽爲「北區美食天堂」。 香港與中國大陸的邊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除少量哨崗外,基本上不設防,香港市民可以自由從北區出入邊界,文錦渡、羅湖和沙頭角為主要地點。 然而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及冷戰的開展,兩地政府開始在邊界設立關卡,香港於1951年設立邊境禁區。 時任警務處處長麥景陶自1948年於邊界建設了多座被稱為麥景陶碉堡的混凝土碉堡作為監察深圳河對岸用途。 戰後,香港政府把新界分成27個鄉事委員會,客家籍原居民羅澤棠,彭氏族人原居民彭富華等人,創立粉嶺區鄉事委員會,管理轄下的29條鄉村及北區粉嶺聯和墟舊墟。

粉嶺彭氏: 鄉村

粉岭名字的由来,与区内一座名叫大岭山的地方有关。 相传山上有一块石壁,雪白如粉,居于附近的乡民,便称之为“粉壁岭”,位于附近的乡村,便成为粉壁岭村。 在天旱时,乡民会带备三牲酒礼,跑到壁前祈求天降甘霖。

其中以中國古典式園林組成人工湖為中央部分,並有露天劇場及各類球類活動的運動場,更大型的兒童遊樂用的地和休息花園等。 龍躍頭是新界五大族之一鄧氏的聚居處,於元朝末年遷移到龍躍頭,開村(即老圍)立業至今歷800多年,因子孫繁衍而在附近另立村莊,成為現時的五圍六村。 2007年,落馬洲支線啟用,同年粉嶺女童院停止使用。

粉嶺彭氏: 歷史

今日粉嶺圍圍門前有對聯曰「前環鳳水,後擁龍山」,粉嶺既得鳳溪之水環繞,又有峰巒秀麗的龍山依靠,實是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 侯氏原籍廣東番禺,其先祖侯五郎為北宋進士,而六世孫侯卓峰則為河上鄉侯族始祖。 粉嶺彭氏 侯族在上水一帶人數近2000人,聚居地集中在上水古洞。

粉嶺彭氏: 政府宿舍

平日大門緊閉的宗祠,在二月初二上午熱鬧非常,彭氏族人紛紛回村祭拜祖先。 踏入宗祠,可見正廳設有上下共七層的壁龕,供奉粉嶺村始祖彭桂以後十六世八十八位祖先的神位。 正廳左側供奉烈士神位,村民俗稱為「英雄帳」,用以紀念為村事而犧牲和有貢獻的族人。 宗祠的中間為天階,兩旁為廂房和走廊,斗拱木刻十分精美,在屋脊上更有精緻的雕飾,祠堂內還保存著許多具歷史價值的物品。 安樂村於1915年由香港商人馮鏡湖等集資立村,是一條雜姓村落,包括李、鄧、馮等姓氏。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