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嶺天光墟8大著數2025!(小編貼心推薦)

彭氏宗祠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彭氏遷居粉壁嶺之後,並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 移位重建,咸豐四年(1854年)重建,光緒十年(1884年)祠堂再度重建。 宗祠是兩進式建築物,規模雖較其他新界大氏族的家祠為小,但建築相當精美。 屋簷前華麗的彩繪檐板,門前花崗石樑柱,門前樑上色彩斑爛雕刻精美的令栱科木刻、陶塑人物,外牆精緻的壁畫,都是難得的傳統藝術品。 祠內正廳設有一座壁龕,分上下共七層,供奉粉嶺圍開基祖彭桂以下至第十六世共八十八位祖先的神位。 右側奉祭「忠烈牌主」,村民稱之為「英雄帳」,是紀念為村事犧牲和有貢獻的鄉民。

但農業式微,目前北區共有約1861公頃荒廢農地。 粉嶺天光墟 1965年,賽馬會石湖墟醫療所,位於新界上水,由香港賽馬會捐款67萬港元興建。 粉嶺天光墟 醫療所樓高三層,設有藥房、產房、診所及員工宿舍,為北區的居民服務。 蓮麻坑昔日曾有鉛礦開採,蓮麻坑鉛礦場於19世紀末已有葡萄牙人經營開採,為香港最早採礦的地方,曾開採出產鉛、鋅、黃鐵礦、黃銅礦等礦產。

粉嶺天光墟: 發展與變遷

據説由於有求必應,村民漸漸稱這座山為“靈山”,現在香港的地圖也有顯示靈山的位置。 山既已改名,粉壁嶺村也被簡稱作“粉嶺村”,粉嶺也就逐漸成為附近一帶的名稱。 個墟同安樂村工業區隔個公園同沙頭角公路,即係村東南面。

粉嶺天光墟

此外書室從前亦是彭族的一所私塾,為族中子弟提供教育,並是粉嶺公立學校的前身,直至1953年學校遷往新校舍才結束教育的功能。 它1953年建成,2011年獲古諮會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聖堂門外有一道拱門,入內會看到一個鐘樓,令聖堂充滿歐洲風味,與外面嘅風景有很大的對比。 聖堂外圍由花崗石鋪砌,配上木製十字架,附近有一個水井,相當有文化價值。 天氣開始熱,行山又怕中暑,大家不妨考慮下去賞花。 粉嶺天光墟 今次介紹大家去粉嶺,除了為人熟悉嘅聯和墟雞髀包、腸粉,其實聯和墟還有其他十分吸引嘅美食!

粉嶺天光墟: 政府宿舍

聯和墟街市於2002年7月1日啟用,而聯和市場則於同年9月26日停止運作,結束長達50多年的歷史任務。 聯和墟(Luen Wo Hui),位於北區粉嶺新市鎮北部,沙頭角公路-龍躍頭段以西,是香港歷史悠久的墟市之一。 無論在面積上、設備上、以及管理上,這個新批發場比舊有的天光墟更為完善和具規模。 聯和墟的天光墟被政府的批發場(當地人仍稱之為天光墟)所取代,原因是該墟市因政府渠務改善工程影響而需要清拆。

批發市場由漁農自然護理署管理,佔地1.25公頃。 1980年代尾,開咗30幾年個天光墟,搬到去附近龍躍頭安居街農產批發市場。 1990年代部份聯和新村畀人收購重拆來起兩幢樓同大型商場。

粉嶺天光墟: 公共設施

而且館內的荷花池及冬季賞菊活動,每年都吸引不少遊人到場參觀。 龍躍頭是新界五大族之一鄧氏的聚居處,於元朝末年遷移到龍躍頭,開村(即老圍)立業至今歷800多年,因子孫繁衍而在附近另立村莊,成為現時的五圍六村。 龍躍頭的五圍是指老圍、麻笏圍、永寧圍、東閣圍(或稱嶺角圍)和新圍(或稱覲龍圍),六村則是麻笏村、永寧村(或稱大廳)、祠堂村、新屋村、小坑村和覲龍村,五圍六村給沙頭角公路從中分隔。

2007年,落馬洲支線啟用,同年粉嶺女童院停止使用。 行政長官曾蔭權於施政報告提出恢復進行粉嶺北新市鎮、古洞北新市鎮以及坪輋/打鼓嶺新市鎮的規劃及工程研究,此計劃屬十大建設計劃中的一部分。 1990年,粉嶺中心、北區中央公園(今北區公園)及沙頭角公共圖書館啟用。 政府亦落實在和滿街御庭軒基座興建全新三層空調街市,總面積約18,650平方米,設有330多個乾濕貨檔及22個熟食檔。

粉嶺天光墟: 主要私人屋苑

研究興趣為華南宗族社會與組織、財產管理和轉移、宗教旅遊與身份政治、抵押習俗,以及福利人類學。 粉嶺天光墟 墟內的舞院為了維持業務,曾嘗試更改營業時間,提早至下午3時開業,但前往消費的卻門可羅雀。 後來,隨著禁令的解除,上述商舖得以回復經營,而大型的建設亦陸續展開,奠下了聯和墟日漸繁盛的基礎。

粉嶺天光墟

安樂村於1915年立村,是一條雜姓村落,包括李、鄧、馮等姓氏。 安樂村是文人道侶聚集及富人修建別墅之區,有李園、本立園、鏡湖別墅、瑞勝書室等,其中於1925年建成的軒轅祖祠最為著名。 粉嶺早期不見經傳,直到清嘉慶編制的《新安縣誌》卷二收錄“粉壁嶺”。 粉嶺於1898年簽訂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隨新界一併割讓給英國。 1979年北區升格為18個地方行政區一員,而粉嶺是北區的四大分區之一。 香港旅俠 –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領袖發展中心 2023.

粉嶺天光墟: 社區環境

政府另外於1927年和1953年先後修築沙頭角公路和粉錦公路連接北區東北部的打鼓嶺和沙頭角和西南部營盤、蕉徑一帶的谷地,加上1959年前建成的馬會道和文錦渡路,上述六條道路構成北區早年的道路網絡。 第二階段是政府決定開發粉嶺/上水新市鎮後,在新市鎮範圍建設的大量社區道路,以及1991年建成的香港9號幹線粉嶺公路,使北區接入香港高速幹線網絡,成爲現今北區交通的大動脈。 粉嶺天光墟 1911年九廣鐵路落成,並先後設立粉嶺站、上水站和羅湖站,直到今天仍爲北區居民來往香港市區的最重要交通工具,同時也是香港市民經陸路進出內地的主要交通方法,並促成上水和粉嶺一帶發展成北區實質性的地區中心。 ),因其爲香港十八區中最北的區議會分區而得名,於1979年從大埔區拆分獨立成區,是香港兩個陸地連接中國大陸的區份之一(另一個為元朗區)。 北面與廣東省深圳市以深圳河、沙頭角河及中英街作邊界,香港和內地的其中三條邊境過境通道(文錦渡、羅湖、沙頭角)都位於北區,西面與新界元朗區,南面和大埔區相連。

粉嶺天光墟

批發場的營業時間由清晨2時至上午8時為止,而在場內由公正人負責秤驗農產品的重量的經營權仍為聯和置業公司所管轄及批出。 這個轉變,反映了昔日完全由私人經營管理的農產品販賣市場,開始納入政府的統籌架構之下(漁農處)來運作,意味著政府對該區的農產品批發販賣有著更多的管理與配合。 聯和墟的另一個重大轉變,就是沿用了30多年的天光墟,於1980年代末期遷往附近耗資逾300萬元興建的農產批發場,它位於粉嶺的安居街,鄰近龍躍頭鄉,佔地12,500平方米,設施包括1個3,600平方米的擺賣場,上落貨區,辦公室及1個可容納160多輛貨車的停車場。 幸禁令其後解除,商店回復生機,大型建設亦陸續展開,令聯和墟日漸繁盛。

粉嶺天光墟: 社區設施

聯和墟於1949年由粉嶺、沙頭角、打鼓嶺和部分大埔區村民集資成立。 粉嶺天光墟 聯和墟未起之前,粉嶺及沙頭角、軍地、打鼓嶺一帶鄉民都會去石湖墟買賣。 但係墟主上水廖氏成日收多人秤佣,同埋個公秤又唔準,因為咁粉嶺鄉民唔係好妥佢。

  • 除日間的活動,在凌晨時分,有農民在市場對出的空地出售新鮮收割的蔬菜,是為“天光墟”。
  • 墟內的舞院為了維持業務,曾嘗試更改營業時間,提早至下午3時開業,但前往消費的卻門可羅雀。
  • 事隔一小時後,在打鼓嶺坪輋禾徑山路,一輛紅色私家車被發現着火焚燒,村民報警求助,消防員趕至拖喉撲熄,全車嚴重燒毀,消防發現車頭乘客位有易燃液體,車內亦檢獲一把牛肉刀,起火原因有可疑,懷疑燒車與斬人案有關,大埔警區反黑組將兩案合併調查,及通緝兇徒歸案。
  • 1989年,沿用了30多年的天光墟遷往安樂村安居街、毗鄰龍躍頭的北區臨時農產品批發市場,而聯和新村在90年代被收購及重建為現今的海聯廣場。
  • 響1949年,粉嶺、沙頭角、打鼓嶺同埋大埔鄉民集資起聯和墟。

隨著新街市在2002年7月1日正式啟用,舊有的有蓋市場在該年的9月26日便停止使用,正式結束了長達50多年的歷史任務。 由於新街市檔位是以公開競投形式招租,而編配競投事項的不是聯和置業公司而是食環署,再加上街市已歸入該署的管理之下,可見創辦及經營市場的聯和置業公司,正逐漸淡出作為該區的街市及農產品批發市場上的主導角色,取而代之的是政府的官僚組織。 除了作為粉嶺及沙頭角區的貨物集散及消閒地方,聯和墟在1980年代開始成為外國旅客到訪的其中一站。 由於當時全球經濟衰退,各國的旅遊業均承受了一定的打擊,例如在法國,出外旅遊人數減少了30%之多,而西德到外地的遠途旅遊人士亦下降了12%。 當時香港政府為了吸引更多旅客到港,於是發展了一些暢遊新界鄉村及離島的觀光團,而1982年旅遊協會於是嘗試開辦名為“遨遊新界東北線”的全日觀光團,暢遊大帽山、石崗、竹林禪院、聯和墟、鹿頸(可眺望中港邊境)等地。 至1996年年底,累積超過30多萬遊客曾參加過這個觀光團,他們主要來自英國、美國及澳洲。

粉嶺天光墟: 巴士

香港蔬菜同業聯會會長黃祥漢對今次血腥事件表示強烈譴責,盧最近致力為菜販爭取福利,半個月前曾在批發市場被恐嚇,已報案。 黃對漁護署未能有效協助引致連串不快事件,深表遺憾。 粉嶺天光墟 思德書室是粉嶺彭氏的一所家祠,是一座兩進式建築物,供奉彭族第六世祖思穩公以來至十六世的祖先神牌。

粉嶺天光墟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