筲箕灣吊橋2025詳解!(小編推薦)

升降機雖然A3、B及D出口皆分別以輪椅升降台和斜道進出車站,但使用上並不方便。 港鐵便決定於B1出入口前,瓊山里旁加設站外升降機連接地面及車站大堂,為有需要的乘客提供一個便捷和舒適的無障礙通道進出車站。 工程於2014年4月展開,新升降機已於2016年12月21日啟用。 所有合資格學生使用「學生身分」個人八達通,可於港鐵本地服務(包括輕鐵及港鐵巴士(新界西北))全綫享有特惠車費,但不包括機場快綫、港鐵接駁巴士、往返羅湖站或落馬洲站的車程及東鐵綫頭等額外費。 筲箕灣吊橋 合資格學生如使用單程票或二維碼乘搭港鐵,需支付成人車費。 愛蝶灣行人隧道港府於九十年代於愛秩序灣填海興建房屋,並在1998年向立法會申請撥款施行一系列基礎建設工程,其中一環是斥資七千六百萬元興建行人隧道,連接新發展區與筲箕灣地鐵站的大堂和B出口。

有關行人隧道後來歸入地鐵公司管理,是為筲箕灣站的D1、D2出口,於2002年4月30日啟用。 )是一個位於香港香港島東區筲箕灣愛秩序灣填海區近東區走廊地底,屬於港鐵港島綫的鐵路車站,於1985年5月31日啟用。 根據2007年的審計報告,這條天橋在1985年建成。 筲箕灣吊橋 除了西灣河筲箕灣道天橋之外,位於北角模範邨附近橫跨英皇道的天橋和北角糖水道附近橫跨英皇道的天橋使用率同樣偏低。 筲箕灣吊橋 根據報告,運輸署指在80年代初東區走廊和港鐵線仍未落成時,港島東區英皇道一帶交通擠塞;因車流量高而不能在地面設過路處。

筲箕灣吊橋: 筲箕灣鐵橋棧道

其後海盜問題嚴重,1860年,香港總督麥當奴決定整頓該區,拆毀凌亂蓋搭的房屋,重新建屋辟路,是為筲箕灣東大街,並設立派出所方便警察打擊海盜。 月台幕門2000年6月,地鐵公司宣布在當時3條營運中路線的地底車站加裝月台幕門。 此站的月台幕門於2005年11月完成安裝,成為前地鐵最後一個在營運時期安裝月台幕門的車站。 筲箕灣吊橋 筲箕灣站於首份提議香港興建地鐵的報告《香港集體運輸研究》(1967年發表)中已建議設置,其後於1970年發表的《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亦有提及。

報告指西灣河的天橋若加設電梯,市民會非常樂意使用;而民政署於2007年表示基於實地環境限制,以及橋齡和橋身狀況欠佳,進行大型改善工程不符合成本效益。 這條天橋沒有加設電梯,在成安街的橋墩旁設有兩個方向的樓梯,街坊通過成安街需要穿過樓梯底;該處令有一間豆腐檔和一間菜檔。 居住在西灣河20年的陳先生認為橋墩「好阻住」,指「啲人買餸會堆晒係度,買芽菜嗰啲;有時橋底仲有一兩個人坐係度,仲逼」。

筲箕灣吊橋: 筲箕灣

兩者中建議車站興建之位置與現時筲箕灣站的相同,唯當時建議採用架空車站形式興建。 筲箕灣吊橋 本站設有7間商店/自助商店/自動售賣機(截至2020年2月),最新商店資訊可瀏覽港鐵網站「商店搜尋器」。 A3出口於2022年4月7日起暫時封閉直至2024年中,以便改建後可容納兩條全新的扶手電梯及出口頂蓋,封閉期間乘客需改為使用A2出口出入。

  • 月台幕門2000年6月,地鐵公司宣布在當時3條營運中路線的地底車站加裝月台幕門。
  • 筲箕灣站的B、D出口是連接行人隧道的出入口,但行人隧道僅以斜道連接地面,使用上並不方便,故港鐵公司於2014年4月展開工程,於B1出口增設一部升降機,方便有需要的乘客以新的無障礙通道往返車站。
  • 筲箕灣站共有A-D四個出口(細分為九個出口)。
  • 乘客請緊記於出閘及再入閘期間不得使用該八達通乘搭其他交通工具(包括輕鐵、港鐵巴士(新界西北)及港鐵接駁巴士),或繳付多於9次非乘搭交通工具的交易,否則將被視作兩程獨立車程計算並分別收費。

筲箕灣站B、D出口係連接行人隧道嘅出入口,但行人隧道僅以斜道連接地面,使用上並唔方便,故港鐵公司喺2014年4月展開工程,於B1出口增設一部升降機,方便有需要嘅乘客以新嘅無障礙通道往返車站。 乘客只須以同一張備有可用票值之八達通,並於1小時內於香港站、九龍站或青衣站轉乘至機場快綫或任何港鐵之車程,即可享免費港鐵接駁服務(如途經尖沙咀站或尖東站轉綫,必須於30分鐘內完成)。 免費港鐵接駁服務包括羅湖站及落馬洲站,但不適用於輕鐵、港鐵巴士、港鐵接駁巴士)及東鐵綫頭等額外費。 如使用市區預辦登機服務,免費港鐵接駁服務只適用於前往市區預辦登機服務之前一程港鐵車程。 免費港鐵接駁服務並不適用於單程票及二維碼。 筲箕灣站的B、D出口是連接行人隧道的出入口,但行人隧道僅以斜道連接地面,使用上並不方便,故港鐵公司於2014年4月展開工程,於B1出口增設一部升降機,方便有需要的乘客以新的無障礙通道往返車站。

筲箕灣吊橋: 月台

然而,隨著其他運輸基建落成,英皇道的車流量已相應減少。 筲箕灣站是一個2層深的地底車站,大堂層為售票大堂、商舖及車站控制室;下層為2個月台、機房及員工設施;上方為東區走廊及峻峰花園;而大堂和月台也有結構為東區走廊及峻峰花園提供支承,而為遷就位於地面彎曲的道路,故此車站站體並是彎曲的。 港島綫通車初期,因為當時筲箕灣站唔近筲箕灣嘅主要地區,因此客量偏低;直至該站側邊嘅新屋苑入伙,加上中巴服務質素欠佳,因此筲箕灣居民逐漸改用地鐵(家下港鐵)出入市區,而且暑假有唔少市民利用該站轉巴士去石澳泳灘,客量一直保持平穩。

  • 免費港鐵接駁服務並不適用於單程票及二維碼。
  • 因此昔日有一句俗語說,「英雄被困筲箕灣,不知何日到中環」來形容當時的交通不便;但亦有傳此乃當時黑社會分子的「背語」,自嘲落泊此地,未能一朝飛黃騰達;在舊日此語不能公開隨便亂說,有會被警方拘捕之嫌。
  • 除了赤柱古道有宏偉的石拱橋外,由石澳至筲箕灣還有另一條古道,只是筲箕灣古道就更加難行,古道被樹林覆蓋,要跨過一個又一個水坑,之後再走一段水管路,沿路只靠行山人士留下的繩索扶手,十分考驗平衡力。
  • 升降機雖然A3、B及D出口皆分別以輪椅升降台和斜道進出車站,但使用上並不方便。
  • 65歲或以上長者使用長者八達通或個人八達通(包括「樂悠咭」)及合資格殘疾人士使用「殘疾人士身分」個人八達通乘搭機場快綫,有關車程將收取成人八達通車費;而往返羅湖站及落馬洲站的車程及東鐵綫頭等額外費。

直至2000年,愛秩序灣新填海區嘅新屋苑陸續入伙,加上東區區議會致力推廣東區旅遊徑同埋香港海防博物館等旅遊景點,令該站人流不斷增加。 筲箕灣站由金門建築承建,於1982年5月動工。 由於車站建於愛秩序灣填海區的港島東區走廊下,七十年代末期因應東區走廊的施工而填海,因此採用明挖回填(鑽孔樁以及板樁圍堰)的方式來興建,而非鑽挖隧道建造方法(同樣情況於堅尼地城出現)。 車站與東區走廊屬同期設計與施工,因此車站與鄰接隧道的結構,亦同時為附近一段東區走廊以及上蓋物業峻峰花園提供支承。 直至2000年代,位於愛秩序灣新填海區陸續有新屋苑落成,加上東區區議會並致力推廣東區旅遊徑及香港海防博物館等旅遊景點,使車站的客流量不斷增加。 西灣河橫跨筲箕灣道的行人天橋,接駁太安街和成安街。

筲箕灣吊橋: 週四隊探路:筲箕灣吊橋、海龜石、密碼洞

他形容天橋設計「怪怪地」,覺得「多餘」;他指自己平時甚少使用天橋,「唔會無啦啦行走上去」,只有在下雨時才會間中行天橋;在未有斑馬線之前都是「行路面多過天橋」。 傳說明朝時期,有一隊商船因颱風而被逼於現時的筲箕灣登陸。 當他們找尋食物時,但卻無法找到,連當地居民也無法找到。 結果他們在離開前都無法充饑,因此而戲謔這個海灣為餓人灣。 但比較有根據的說法是香港開埠初年,筲箕灣一帶對外交通十分落後,只靠班次極疏的舢舨聯繫中環。 當時有一句俗語:「英雄被困筲箕灣,不知何日到中環」,就是形容筲箕灣交通落後的情況。

筲箕灣吊橋

而筲箕灣古道或為19世紀建設大潭水塘時開發。 地下鐵路公司,《地下鐵路港島綫首日通車紀念特刋》(香港:地下鐵路公司,1985年),第70-71頁。 小童八達通特惠車費只適用於3-11歲的小童;而特惠單程票或二維碼車費則只適用於3-11歲的小童及65歲或以上長者。

筲箕灣吊橋: 接駁公共交通

1960年代政府大規模開發筲箕灣,興建大量公共房屋(如1962年落成的明華大廈等),並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 地政及路政署回覆《香港01》查詢表示,石拱橋非由相關部門管理及維修,古蹟辦表示,會對上述石拱橋和被指稱的「古道」作初步研究,考慮將其分別納入「須進行評級的新項目」名單和「香港具考古研究價值的地點清單」內的可行性,藉以確保具文物價值的項目得到妥善的保護。 除了赤柱古道有宏偉的石拱橋外,由石澳至筲箕灣還有另一條古道,只是筲箕灣古道就更加難行,古道被樹林覆蓋,要跨過一個又一個水坑,之後再走一段水管路,沿路只靠行山人士留下的繩索扶手,十分考驗平衡力。 由赤柱古道前往石拱橋的路並不簡單,膽量和體力缺些少都未必行到,沿途有不少碎石和矮樹,又要爬陡坡、落山溝,大約15分鐘,就來到第一條石拱橋「獅子坑」。 「獅子坑」深約3米,石拱橋身保存得十分完整,坑內鑲有螺絲,相信是防洪工程的痕跡。

但早在天橋下方的行人過路處未建成時,行人大多以對角斜過十字路口的馬路。 當區區議員麥德正指路面過路處在2016年中建成後,天橋就更少人使用。 記者於平日下午3時多進行街頭訪問,1小時只有1人行經天橋。

筲箕灣吊橋: 筲箕灣站

車票二維碼(下稱「二維碼」)成人(12-64歲,包括學生及殘疾人士)車費與成人八達通相同;二維碼特惠車費(小童及長者)則與小童八達通相同。 筲箕灣站設有1組島式月台,兩個月台均已裝設月台幕門。 另外,月台牆身的焗漆板印有由前地鐵公司退休建築師區傑棠書寫的站名書法字。 記者採訪當日,未落雨時每小時只有1人行經天橋;到落雨時,天橋使用人數隨即翻了5倍。

於1982年首季興建地鐵港島綫時尤為惡劣。 當時小輪公司甚至要開辦渡輪,由筲箕灣開往中環疏導人潮。 這個情況直至1985至1989年港島綫及東區走廊相繼建成後,才得以大大改善。 赤柱古道位於赤柱佳美道,懲教署體育會會所旁,香港在1841年開埠,而1845年已有地圖記載,這條連接赤柱至淺水灣的主要道路,至1881年,這條路發展完整最遠接駁至今日的中環一帶,但隨着赤柱峽道及淺水灣道建成,古道部份路段荒廢,地圖亦無再顯示。

筲箕灣吊橋: 歷史

直到1904年,電車才將筲箕灣與當時香港政府的行政中心維多利亞城連繫起來。 因此昔日有一句俗語說,「英雄被困筲箕灣,不知何日到中環」來形容當時的交通不便;但亦有傳此乃當時黑社會分子的「背語」,自嘲落泊此地,未能一朝飛黃騰達;在舊日此語不能公開隨便亂說,有會被警方拘捕之嫌。 2019年9月30號下晝3點幾,港鐵指有示威者喺筲箕灣站進入一列正喺2號月台(往堅尼地城)上落客嘅列車嘅後駕駛室打開連接緊急出口同軌道嘅斜道,柴灣站至太古站列車服務一度暫停近30分鐘。 持有二維碼的乘客如欲經尖沙咀站或尖東站轉綫,將被視作兩程車程。 須先於尖沙咀站或尖東站出閘時掃瞄二維碼支付轉綫前車費,然後在另一車站(尖沙咀站或尖東站)再掃瞄二維碼入閘繼續餘下車程,並於目的地出閘時支付這第二程的車費。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