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10大分析2025!內含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絕密資料

自從醫學界發現越來越多肺癌個案與基因突變有關,檢測病人是否帶基因突變成為治療新方向。 最常見是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令細胞不斷自我分裂及生長,形成腫瘤,約50%非小細胞肺癌個案出現EGFR基因突變。 另一種常見的基因突變是ALK(間變性淋巴瘤激酶),當ALK與另一種基因EML4出現染色體易位,剌激癌細胞生長,形成肺癌。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此外,藥物的發展日新月異,標靶藥為肺癌的治療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免疫療法亦為肺癌的治療樹立了新的里程碑,預料未來將會有更多有效的藥物和治療選擇,肺癌再也不是一種絕望的病症。 早期肺癌無明顯病徵,部分患者僅在入職或例行身體檢查中發現肺癌悄悄來襲。 當癌細胞侵蝕鄰近組織,患者或會出現咳嗽和咳血等病徵;當癌細胞出現遠端轉移,患者便會出現與轉移部位相對應的症狀,例如骨轉移引起的骨痛,或腦轉移引起的活動能力和感覺障礙等。 確診癌症需要進行一系列的綜合評估,從病人的疾病史、家族史、症狀與生活習慣,加上醫學儀器、細胞學檢查或組織切片的輔助診斷,過程是相當嚴謹的。 另外,部分肺腺癌患者中也出現間變性淋巴瘤激酶 基因錯位的情況,此基因錯位會促使正常細胞發生癌變、細胞增生及轉移。 目前健保署已給付針對 ALK 基因錯位的標靶藥物,提供給 ALK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基因檢測為陽性者使用。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化療:與免疫治療雙管齊下

民國98年,國人共39,917人死於癌症,其中20%(7,951人)是因肺癌死亡,平均每日有22人死於肺癌。 這幾年來,國人肺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並沒有下降的趨勢,歐洲國家也沒有減少,中國大陸問題比我們嚴重,美國則是男性肺癌發生率開始有下降趨勢。 相信由於肺癌的早期預防診斷與現代治療的進步,肺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也可以慢慢下降才對。 治療肺癌的方法主要有三種,包括外科手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及其他紓緩症狀的方法。

  • 常見的症狀包括咳嗽、氣喘或呼吸困難、胸痛、咳血、聲音沙啞、背痛等,甚至頭痛、頸痛、中風症狀等,均有可能是肺癌造成。
  • 然而,大多數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病患,在接受一段時間的化療合併放射線治療控制病情後,都很擔心某一日可能被宣判「疾病復發或遠端轉移」。
  • 一般術後需要輔以1年免疫治療或者3年標靶治療,由於藥費昂貴,癌症資訊網希望政府可將相關藥物納入藥物名冊和關愛基金資助項目,應用於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作一線治療,讓更多病人受惠。
  • 大約有10-15%的肺癌屬於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又稱為燕麥細胞癌和小細胞非分化癌。
  • 但由於小細胞肺癌復發時,癌細胞有一半機會擴散至腦部,故兩者均會加入預防性的全腦放射治療,劑量較治療性治療少一半,副作用較輕微,希望減低癌細胞擴散至腦部的風險。

當有症狀產生時,7成的病患已是局部晚期(Ⅲ期)或已轉移(Ⅳ期)的病患。 肺癌的症狀並沒有特異性,也就是其他疾病也會有類似的症狀。 常見的症狀包括咳嗽、氣喘或呼吸困難、胸痛、咳血、聲音沙啞、背痛等,甚至頭痛、頸痛、中風症狀等,均有可能是肺癌造成。 氣喘或呼吸困難也有可能是心臟不好、貧血、氣喘病或氣胸等等。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肺癌成因、症狀及治療方法

目前,醫學界正在研究免疫療法與化療的聯合治療效果會否進一步提升。 既然免疫療法不再局限於治療第四期肺癌,那麼對於早期的肺癌患者,在接受手術和放射治療後,再配合免疫療法,存活時間會否進一步延長? 一名第3C期肺癌患者,由於不適合進行手術和根治性放射治療,故治療以紓緩性質為主。

對比只採用同步放化療(即同時使用放射治療或稱電療加化療),三期肺癌患者在使用放化療後配合免疫治療藥物 PD-L1抑制劑,可延長肺癌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期達17個月以上,為患者和家人帶來新曙光。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王金洲主任建議,針對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應盡量開刀治療,若不能開刀做完標準放、化療後,經醫師評估,可使用免疫療法,以盡可能延長患者壽命。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有一名醫師的家屬,罹患第三期肺癌,因年紀太大且肺功能不佳,在施行完成術前輔助放療、化療合併治療後,仍不能開刀根除腫瘤。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免疫治療藥物選擇

免疫療法的副作用比傳統化療少,大部分病人只會感到輕微疲倦。 但由於免疫系統得到激活,有些時候病人會遭自身免疫系統攻擊自己身體,常見有輕微皮疹,或甲狀腺等內分泌器官功能失常,另外約5%至10%病人的免疫系統會攻擊自身器官,造成嚴重的自身免疫反應,導致肺炎、肝炎、腎炎等。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因此,醫生用藥後需密切監察,若發現早期副作用出現,要馬上採取應對措施,確保免疫療法安全。

  • 而且,一定要記住的是戒菸前幾年肺癌危險性並不會明顯降低,須到5年後才開始下降,戒菸20年以後,危險性還是比不吸菸的人高1到2倍。
  • 現在,「免疫治療」這種創新的治療方法為病人帶來了希望。
  • 衛福部公布最新癌症死亡人數統計,2016年肺癌死亡人數將近九千人,已成為十大癌症死因之冠,儼然成為新國病。
  • 另外,聖雅各福群會亦設立惠澤社區藥房,為有需要要的癌症病人提供藥物援助,病人可以在社區藥房以免費或較低的價錢購買藥物。
  • 「全面癌症基因檢測」計劃於2021年6月開始,至今年6月已在醫管局轄下7間癌症中心推行,招募1800名18歲以上、合資格的第四期非小細胞肺癌病人。
  • 第 4 期(Stage IV):這一時期意味著癌症已經擴散到身體的其他器官或部位,有時被稱為「晚期」或末期。

就第三期肺癌而言,由於癌細胞尚未擴散至身體其他器官,治療目標以根治為主,方案包括(1)同步放化療(Chemoradiotherapy);及(2)手術為主,放化療為輔。 然而,這些患者當中只有15%至20%獲得根治,存活期中位數約28至30個月。 鄭志堅補充,肺癌根治率始終愈早期愈高,建議高風險人士可尋求醫護意見參與篩查,有助及早發現和治愈。 一般術後需要輔以1年免疫治療或者3年標靶治療,由於藥費昂貴,癌症資訊網希望政府可將相關藥物納入藥物名冊和關愛基金資助項目,應用於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作一線治療,讓更多病人受惠。 癌細胞表面的PD-L1蛋白,猶如面具般,讓免疫T細胞以為癌細胞是正常細胞;而免疫治療的作用就是「撕破」假面具,使T細胞殺滅癌細胞。 最新的國際治療指引建議,不適合外科手術的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應使用同步電療和化療,再加上12個月免疫治療作鞏固治療,讓患者得到最大益處。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肺癌3大原因:抽菸、空氣汙染、遺傳和病史

儘管積極的反吸煙運動已經進行了幾十年,肺癌仍高居香港癌症死亡統計排行之首。 有部分在一二線治療使用口服標靶藥的病人,當藥失效後,同時使用化療和免疫療法,療效亦相當顯著,更勝過往單純使用化療。 香港大學做了一個二期臨牀測試,結果將在國際會議中發表。

每一期別的肺癌治療目標不同,但三期仍有治癒的機會,建議患者應積極治療。 張晃智醫師說明,肺癌分成「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其中高達90%台灣肺癌患者都屬於非小細胞肺癌,包含常見的肺腺癌,其他則有大細胞癌、鱗狀細胞癌等。 患者接受治療後,可能出現疲倦、脫髮、嘔吐等情況;在治療後數月甚至數年後,患者亦有可能出現吞嚥困難、容易氣哽、胸骨變幼等問題,應盡早求醫,避免情況進一步惡化。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健康醫療網

第四期病人約4成屬EGFR基因突變,相比只接受化療,使用第三代標靶藥後存活期中位數可由13個月延至38個月,即近2倍。 然而,大多數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病患,在接受一段時間的化療合併放射線治療控制病情後,都很擔心某一日可能被宣判「疾病復發或遠端轉移」。 有別於晚期肺癌,被診斷為非小細胞肺癌第三期的患者,常因無法手術切除腫瘤,選擇化療合併放射治療,希望能根治肺癌。 然而,一般在接受完化療合併放射治療後,病患只能定期回診,聽候「宣判疾病進展」的結果。 所幸目前已有研究顯示,非小細胞肺癌第三期患者,在標準化學治療合併放射線治療後,銜接免疫治療,可提高根治率,顯示該類免疫治療有較長的存活期。 近年,小細胞肺癌患者有新選擇,患者在接受同步化療及免疫治療,然後持續使用免疫治療,重新激發免疫系統細胞對抗癌細胞。

萬一患者是先接受了手術,在手術取下的淋巴結裡發現有縱膈腔淋巴結的轉移,而發現為N2的狀況,就需在術後追加做化療與電療。 轉移性癌症(Metastatic Cancer)是指,癌症從發病部位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 而且治療困難的原因之一在於,早期癌症形成後就有機會轉移,而肺癌最常見的轉移部位是腎上腺(Adrenal Gland)、肝臟、腦部與骨頭,另外,肺部則是其他癌症的常見轉移部位。 五年存活率方面,早期小細胞肺癌約20%,第三、四期只有5%。 不少病人吸煙多年,本身肺部及心臟有問題,影響治療效果。 有約三分之二病人確診時已屬於擴散階段,腫瘤很大及受影響的淋巴組織範圍大,需電療範圍大至會令病人有嚴重副作用,未必能電療。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免疫治療成近年新突破

腫瘤大於5厘米,肺部可能已塌陷,或者同一肺葉有多於一個腫瘤。 癌細胞可能波及附近結構,或已經擴散到橫隔膜,甚至波及鄰近的淋巴結。 但快速生長的正常細胞,如骨髓、腸胃道、生殖系統和毛囊等,也會同時受到影響,但只要停止接受化療,受影響的細胞就會回歸正常。 但快速生長的正常細胞,如骨髓、腸胃道、生殖系統和毛囊等,也會同時受到影響,只要停止接受化療,受影響的細胞就會回歸正常。 希望患者和家屬以勇敢的態度面對疾病,積極配合治療,勇闖癌關。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目前,他病情受控、精神狀態良好,並已投入新工作,展開人生新篇章。 四十九歲的徐先生(化名)因情緒病離開職場已久,經過一段治療後,他的情緒有所改善,並計劃重返職場。 好景不常,他在入職身體檢查期間,發現肺部存在陰影,其後確診患上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情況亦不宜接受手術。 有研究指出可以利用低劑量電腦掃描作肺癌篩查找出早期患者。 很多病人都會聽說化療所帶來的副作用,例如嘔吐、腹瀉、脫髮、疲倦等等,而抗拒接受化療,不過各種治療方案都有機會引起不同的副作用,而且副作用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病人在接受化療之前可以向醫生了解清楚有機會出現的副作用和應對方法。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肺癌確診 7成4已是晚期

此外,在2019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上發表的最新數據顯示,接受PD-L1抑制劑治療,患者3年的整體存活率為57%,而安慰劑組為43.5%。 在過去20年,早期肺癌以手術切除為主導,再採用化療作術後輔助治療,卻只能提高患者五年存活率約4-5%。 現在,有藥廠研發出新式免疫治療技術,對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病人來說絕對是佳音。 然而,新藥物一般價格相當高昂,一般癌症病人未必能負擔得起,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希望政府可以盡快把藥物納入藥物名冊和關愛基金的資助項目範圍,用於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病人身上,讓更多肺癌病人可以此作為第一線治療方法,減低復發風險。 至於免疫治療與傳統癌症治療的分別,重點在於傳統治療(如放射治療加化療),都是直接針對癌症,消滅或破壞癌細胞。

有機構早前研發出新式免疫治療技術作為輔助治療,將可刺激自身免疫系統消除「漏網」的癌細胞,從而降低復發風險,對早期肺癌治療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突破。 病人組織促當局盡快將新藥納入名冊,助病人減低復發風險。 現時60多歲的盧先生(化名)是一名吸煙者,他早前因咳血及感到氣喘而求醫。 經過檢查後,他確診患上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位於肺葉的腫瘤直徑已有12厘米,並已擴散至淋巴核,所以不能進行手術。 醫生後來為他進行化療及電療,治療約兩星期後其症狀已大有改善,而且腫瘤反應率非常理想。 療程完成後,他再接受正電子掃描及氣管道檢查,都無發現殘留腫瘤的情況。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基因測試(Genetic Testing)

所謂免疫療法,張晃智醫師解釋,人體的免疫系統本身就能抵抗外來侵犯,包含細胞、細菌、病毒等,不過癌細胞擅長「偽裝」,癌細胞透過PD-L1與細胞上的PD-1接觸,傳遞抑制訊號,使免疫細胞無法辨認它,躲過免疫系統的攻擊。 ▲所謂免疫療法,張晃智醫師解釋,人體的免疫系統本身就能抵抗外來侵犯,包含細胞、細菌、病毒等,不過癌細胞擅長「偽裝」,癌細胞透過PD-L1與細胞上的PD-1接觸,傳遞抑制訊號,使免疫細胞無法辨認它,躲過免疫系統的攻擊。 希愈腫瘤中心隸屬新風天域集團,秉持最新的臨床概念專注於癌症的診斷,治療和研究。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肺癌併發症及擴散風險

患者初次應診時,可能需要照X光,或兼用電腦掃描儀攝取癌腫部位的照片,以選定射線進入皮膚的靶點和角度,然後治療師或會在患者的皮膚,劃上臨時的小印記,其後每次治療都會用到,完成療程後即可擦掉。 網紅凱莉哥捐血拋磚引玉 捐血後血液需經多少關卡才可使用? 民主黨表示,原定今晚舉辦春茗晚宴,但酒樓在下午通知,指有突發工程而無法提供場地,春茗晚宴無法如期舉行。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肺癌潛在症狀有哪些?

當病灶位置不易利用支氣管鏡或其他方式採集檢體,此時可先藉由電腦斷層掃描或超音波偵測,引導病灶的所在位置,再以細針穿刺皮膚,取出病灶的組織細胞或做組織切片加以檢驗。 長期暴露於重金屬物質下的工作者、在釋放鉻、鎘與砷環境下工作的族群、製造石綿或在石綿環境工作的建築工人、油漆工人、工作時需接觸高度放射線、長期接觸油煙的廚師等等,這些高危險群須特別留意肺部健康,並且定期檢查。 長時間暴露在放射線、砷、鎳、鉻、石棉之下,會增加患上肺癌的風險,另外經常接觸煤炭或木材所釋出的火焰,以及柴油或焊接金屬所產生的煙霧,也會增加患肺癌的風險。

免疫治療的原理是重啟自身免疫系統,重新辨識並殺死癌細胞。 免疫治療主要使用PD-1抑製劑和PD-L1抑製劑,令免疫系統可以重新殺死癌細胞或者令癌細胞不能再擾亂免疫系統中的白血球。 以肺癌檢查為例,液體活檢可以在癌細胞出現在一些難以抽取組織的器官或部位時派上用場,例如當肺癌擴散至腦部時,就能夠以液體活檢代替抽取腦部癌細胞作化驗。 除了透過上述提及的活組織檢查,基因測試亦可透過液體活檢的形式進行。 健康醫療網是以健康新聞、治療新知為主的全方位健康網站。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秉持關心國人健康的理念,致力於提供最專業、最即時、最樂活的多元化資訊。

標靶治療是利用靶向藥物,針對腫瘤中的基因突變,透過截斷癌細胞的生長信號,或者營養供應,從而令癌細胞無法自主繁殖,並逐漸凋亡。 現時亦有一種「抗血管新生治療」(Anti-angiogenesis)的標靶治療方案,方式是將癌細胞內的內皮細胞作為標靶,以藥物抑制內皮細胞的增生,令血管無法生成,從而達到抑制癌細胞生長的目的。 標靶治療所造成的副作用較化療少,對骨髓造血細胞或免疫系統的影響亦較低。 液體活檢是一種快速的癌症基因檢測方法,能夠讓醫生得知患者的肺癌細胞是否存在基因突變,以判別患者是否適合接受標靶治療,並為患者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因為癌細胞的DNA會進入人體的血液中,通過進行血液化驗,能夠簡便地獲取腫瘤DNA,判斷癌症病人所患的癌症基因類型。 有見及此,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希望政府可以盡快將治療早期肺癌病人的免疫治療藥物納入藥物名冊和關愛基金的資助項目範圍,使它可以用於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病人身上,作為第一線治療方法,減低復發風險,讓更多肺癌病人受惠。

幸而,近年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面世,可應用於接受同步放化療後情況穩定的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有望打破以上困局。 PD-L1抑制劑幫助免疫系統的T細胞辨認和殺死癌細胞,重啟免疫系統抵抗外敵的功能。 「根據大型國際研究數據,使用同步放化療後加PD-L1抑制劑的三期患者,存活期中位數接近四年,更有約四成三患者可存活五年,結果令人鼓舞。」同步放化療加PD-L1抑制劑提高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可為患者帶來「根治」的希望。 癌復發的機會取決於肺癌種類、期數、治療方式等不同因素,而晚期病人的復發風險一般較高。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健康小工具

李醫師專長於胸腔疾病與一般內科疾病照護,如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結核與肺炎,另外同時從事於肺癌與高壓氧治療,提供一氧化碳中毒,慢性傷口的輔助治療。 他待人親切,解釋病情亦十分詳盡,是一位讓病人及家屬稱讚的好醫師。 然而,癌細胞有機會在體內擴散,屆時患者除了上述病徵外,還可能出現頸部淋巴核腫脹、腹脹、骨痛、頭痛,或者頸、面及手部腫脹;嚴重者甚至出現局部腦癇或半身不遂。 因此,一旦發現身體有上述病徵,應盡早求醫,診斷是否患有肺癌。 不過,有醫生指近年發展出的免疫治療有助突破三期肺癌治療的局限,療效理想;香港藥學服務基金最近亦推出相關資助計劃,期望更多患者得以受惠。

柯文思

柯文思

Eric 於國立臺灣大學的中文系畢業,擅長寫不同臺灣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不同範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