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为什么索尼手机在别的国家渐渐衰落,在本国依旧有受众群体,也是一样的道理。 因此个人推断,作为一款符合现代标准、完全由本国设计生产的监听耳机,肯定是会受到录音室的追捧的。 不同於高頻明亮、低頻力道強烈的 MDR-1A 與舞台般的空間感, MDR-M1ST 給人一種聲音完整而柔和的舒適聆聽感,潮見俊輔表示,由於錄音室使用的耳機需要長時間聆聽,故需要的是能夠正確的呈現應該有的細節,且不能在短時間就出現聽覺疲倦,故 MDR-M1ST 並非如 MDR-1A 鑑賞耳機刻意將高頻延伸感與低頻力道強化,反而是將兩端打磨變的圓潤。 而我的用途算是真正贴合耳机的定位,我并不用它来听音乐,只为满足对人声的录音监听需求。
如果要能取樣到 40kHz 的頻率, 只少要 80kHz 以上的取樣頻率, 但所以就算 96kHz 取樣, 對人耳能聽到的 20kHz 音頻, 也只能用不到 5 個點去記錄, 仍然離理想正弦波差異很大… 同一個道理,舞臺上用的入耳式耳機,會比較少低頻,因為當你站在舞臺上,你已經被過多的低頻徹底包圍著。 不,網路上的評價很高的,你可以估狗看看,居然還有人說這對耳機是女毒….居然在鐵三角控的鼴鼠面前談女毒…. 个人去秋叶原的时候买了一支CD900ST,先简单说说这个监听吧。 引用某论坛的网友的评论——第一印象就是怎么一个千元级的监听听起来像一个20块的地摊耳机?
你用雙手掩著雙耳唱歌,會聽到聲音很糟糕,把這頻率響應特性反過來造一個耳機,就是這個sony-mdr了。 2、佩戴不舒适,虽然这支监听设计出来并非给普通消费者长时间使用,而是录音室工作用的,但对于我自己来说,佩戴舒适度还是太过偏低,耳罩就跟电脑城里20块钱随便买的一副头戴式一样简陋,原本头戴式就存在的戴久了头疼的问题在这支监听上体现得依旧淋漓尽致,并没有给人一种高端的形象。 如果擔心是支監聽耳機,而無法好好享受音樂就錯了,CD900ST給我一種自然的感覺,不會過於渲染聲音。 在樂曲方面,我推薦聆聽帶有人聲的歌曲,特別是女聲的抒情曲或是中板速度的曲子;若是想聽大規模的交響樂或是管絃樂,那還是選別支耳機吧。 其實這也透露 MDR-M1ST 調音最重要的環節:類似 MDR-CD900ST 的中頻與人聲呈現方式、但與當前錄音、母帶規格與時俱進的表現, MDR-M1ST 可在呈現與 MDR-CD900ST 近似的聲音之下,除了更豐富的細節,還有更顯著的高、低頻延伸性。 耳罩的設計則是相較 MDR-CD900ST 採用新世代的 3D 縫紉耳罩,據稱有相當好的耐久性,不過與著重包覆性的 MDR-1A 比較, MDR-M1ST 的耳罩顯得相當薄,若考慮到 MDR-M1ST 設定為一款可以長時間配戴的耳機似乎是很怪的,畢竟一般人會認為耳罩厚一點有助配戴舒適感,然而 MDR-M1ST 採用薄耳罩是事出有因的。
所以其实换个角度也可以说是这支耳机对其他部分是带有一定修饰的,或者说有一定“味道”的。 线缆是三米长的不可拆换6.35线,也符合其录音室监听的定位,插头的分量非常足,金属的,非常沉,然后这里因为我没有相应接口的设备,所以用了一个铁三角的转插(颜色还挺搭)。 后来遇到了ex90,才开始慢慢了解CD900漫长的历史变迁。 而CD900ST则是其中活的最久的一代,就算是继任者MDR-M1ST正式发布,索尼官方也没有宣布停产。 CD900ST也是现今各大录音棚里出镜率比较高的机型之一。
cd900st: 鼴鼠的個人惡趣味日誌
这支监听在日本的录音室里有相当长的历史渊源,几乎所有录音室都对这支监听掌握得炉火纯青(主观臆断),因为无论是前期录音还是后期混音,监听耳机的效果影响着方方面面的事情,而不只是调调EQ那么简单。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录音室突然改用MDR-7510甚至AKG等其他品牌的监听,那么原本积攒的技术经验和调音习惯都将被彻底颠覆,几乎需要花费更长时间重新学习才能掌握一款新监听的特性。 而日本企业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不愿去颠覆和改变,害怕风险。 日本甚至连给车站装屏蔽门都不敢随便做,因为怕耽误明天上班族的时间。 就是这样一种大背景下,而MDR-CD900ST又是一支依旧在售的监听并未停产,企求他们换的可能性也很小。 但正因為如此,才能聽見每個聲音的細節,作為一支監聽耳機,狹窄的音場才方便音樂製作人聽出瑕疵處。
虽然拿它听其他国家的歌可能会显得人声太过空洞,因为原本正常的中频被进一步突出了,但认真分析下来还是能察觉得到它的素质依旧出色的。 因为人声好听很关键,尤其是在当今日本一首歌就能出一张CD的快餐文化之下,动漫的主题曲、角色歌等也不停出新,声优、偶像的声音多如牛毛,不仅需要快速完工而不能多花时间在学习一副新耳机上,同时也很需要一支能适当美化人声的耳机。 并且它理论上说应该是模拟了大众的耳机效果,尤其是几十块到一两百块钱的低端耳机,而不是动辄数千元的高端平台,比较接地气,这样一来在它上面调出来的音效也能为普通消费者接受,比如在EarPods等普通的动圈上也能有不错的效果,那么对于他们自己来说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比如今天我听不爽OPA2604运放的声音了,明天换个MUSE02吧;今天我听不爽XBA300了,明天换个Z5吧……之类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cd900st: 日本 SONY – MDR-NC500D 數碼降噪頭戴式耳機
雖然這支在入手上要有點門路,畢竟這支日本SONY是沒有做外銷的。 在《m.o.v.e – Blazin’ Beat》可以感受到低音節拍,不過鋒頭卻幾乎被主唱給搶走;《m.o.v.e – Gamble Rumble》的節拍較前一首為重,這首的低音感受也比較沉,不過仍然缺乏延伸感;在《澤野弘之 – army⇒G♂》快速打擊的低音節拍回收速度足夠,不至於干擾到後續的聲音,與背景的提琴和和聲也能配合。 从内侧看过去,我们可以看到由薄薄的织物隔着的耳机单元,目视估计是40mm的动圈单元,耳罩是原装耳罩,深度较浅,戴上肯定不能完全包裹耳朵,耳罩外层包裹的材质看上去也不是太耐用,感觉用个四五年就会掉落,露出内部。 信用卡付款:帶我們收到退貨商品後約 5 至 7 個工作天,款項將會退至您信用卡帳戶。 請依信用卡結帳日判斷,刷退款項可能列於本月或次月帳單,退款進程請向信用卡發卡銀行確認。
评价极高的CD900目前为止我还没接触过,这里也不多说。 人聲的解析度很高,唇音、齒音可以清楚聽見;歌曲當中的轉音以及抖音也能在第一時間就感受到。 不過缺點在於背景聲音解析頗差,整個糊在一團的感覺,又被壓得扁扁的失去立體感,完完全全被人聲壓制。 乐器方面只能说她并不擅长,声场较小限制了交响乐的效果,在单个或者较少乐器的歌曲时,cd900st她并不擅长高频乐器的表达,虽然不粗糙,但就像被虚化了一样”锐度”不足。 也正因为这样对渣录音和原来就有的音染都非常友好,基本都不会让你感到难受。 中频的管乐表达也并不适合,结像较大,形体感较弱,金属感也几乎等于没有,不过音色意外的有些好听,听个大感觉还是可以的。
以上純屬個人見解,本人的觀點也絕非正確,理性討論大家學習進步。 这支耳机甚至比部分耳塞还容易驱动,试过拿cd900st上台,然后推炸了。 没什么潜力,对推力也几乎没什么很大的要求,所以这边就拿手边驱动力比较合适的前端。 63歐姆的阻抗也不用太擔心推不動,電腦直推不會感到音質太差或是無力;不過用手機直推那種無力感就出現了,但我想也不會有人把這支耳機當作外出用耳機,2.5m的線長、6.3mm的線頭對於外出來說實在是太不方便。
而不是特別好聽,而是讓大家有一致的參考標準,不然大家用不同的耳機,結果聽起來都不一樣,這算是比較讓鼴鼠能接受的說法。 大發現:測試時,我主要是聽一些HD/DSD音軌,可能不太合這付耳機的特性,因此我去找了一些老歌(張雨生之類的),確實有表現得比較好一些! 可能要測一些跟耳機同年代的音樂會比較合乎其特性(音場,定位等等都會恢復,但很多細節還是都消失了)。
像yamaha ns-10就是一對你製作人聲音沒處理好,聽起來就是不會好聽的喇叭,但即使有處理好,也無法好聽到類比其他的主流監聽喇叭,我再猜你手上這支耳機應該也是有這樣的特性,所以要真的要懂它的特性,還有監聽其實不是真的用來享受音樂的,主要目的就是監聽。 您好,以下是我的個人見解,小弟是音樂相關的業界從業人員。 監聽耳機幾乎沒有一支是好聽的,他們的設計都是為了,錄音方便而存在。 歌手以及錄音師需要聽到清楚的instrumental還有歌手的聲音,監聽情緒、唱腔、發音及音準,這些不入耳的音場正是需求。 MDR-M1ST 不會是一款一開聲就令人驚豔的鑑賞型耳機,但做為以新一代錄音室監聽需求開發的 MDR-M1ST ,除了足以提供專業工作人員所需的聲音與耐聽性,亦可呈現宛若進場監聽級二聲道揚聲器的特性, MDR-M1ST 可說是對於喜愛 MDR-CD900ST ,同時希冀有新世代耳機的資訊細節表現的玩家提供更進階的選擇。 不過 MDR-M1ST 最令人讚賞的不光只是符合新世代錄音的高資訊量,能夠久聽、耐聽更是 MDR-M1ST 的優點,在原廠線匹配之下, MDR-M1ST 的聲音相當柔和,不易產生疲憊感,很難想像是有著大量細節耳機的表現,原本擔心較扁平的耳罩會有舒適性的疑慮,不過實際使用卻不會造成壓耳的問題,不過對需要高度密閉隔音的使用者效果就比較不理想。
- 耳罩上方有垂直转轴,支持小幅度水平转动耳罩以贴合头部(目测是正负十五度的样子)。
- 1、声场偏窄,这点在索尼自家的其他耳机上都能产生明显的对比。
- 所以为什么索尼手机在别的国家渐渐衰落,在本国依旧有受众群体,也是一样的道理。
- 雖然這支在入手上要有點門路,畢竟這支日本SONY是沒有做外銷的。
- 从内侧看过去,我们可以看到由薄薄的织物隔着的耳机单元,目视估计是40mm的动圈单元,耳罩是原装耳罩,深度较浅,戴上肯定不能完全包裹耳朵,耳罩外层包裹的材质看上去也不是太耐用,感觉用个四五年就会掉落,露出内部。
鼴鼠算是個"音響器材愛好者",喜歡玩音響器材(價錢能負擔的起的範圍),喜歡逛音響展,僅此而已。 因此對這隻耳機的聽感只是單純的"個人喜好跟感受"而已,很多留言者認為鼴鼠根本就搞錯了這支耳機的定位和用處,這當然是鼴鼠的錯。 有幸听过或者已经拥有MDR-CD900ST的同学就会知道,得益于这支监听的特性,原本缺失的细节在它上面能够得以补足,原本过分突出的部分能够在它上面得到缓和。 35插头处细节做工总结:日本录音室大量标配的耳返,声音上可以说是人声特化,不过更惊喜的是低频和高频的处理也非常好,在一众监听耳机中声音算是很正常,也最适合聆听歌曲。 從許多日本訪談,日本 Sony 錄音室在 MDR-M1ST 發表之際就全面性將耳機更換為 MDR-M1ST , 不少主要以人聲監聽為主的錄音師甚至並未察覺耳機已經悄悄被換上不一樣的新品,只覺得聲音細節資訊豐富許多,然而較為重視整體性的錄音工作者則馬上發現與原先耳機的顯著差異性。
因为是借的所以包装什么的就略过吧,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无比熟悉的外观,椭圆形造型,在索尼监听耳机系列中标志性的纯黑配色,以及代表cd900这个型号的红底标签,标签上红底衬出印有“for DIGITAL”翻译:“用于数字”的字样,其中“DIGITAL”还是由正方形小方块堆积而成(高贵),下面的图片会展示。 匯款:請聯絡 service digilog.tw 並提供您的完整匯款資料(銀行、分行名稱、銀行代號、戶名、帳號),我們將派快遞公司前去取回您的退換貨商品,並於 5 至 7 個工作天,將款項匯還至您所指定的帳戶。 請於鑑賞期內來電或來信,詳細告知我們欲退換貨之原因、商品現況、電話,及取件的地址,我們將於 個工作天內安拍退貨事宜。 不過仔細想想這理論怪怪的,因為諧振也會被20KHz以下的取樣收錄。 很多反Hi-Res的工程師也有提出各種44.1LHz以上取樣率無用的理論。
根據開發負責人潮見俊輔的說法, MDR-M1ST 的其中一項調音需求,是營造宛如 Sony 錄音室使用的二聲道監聽揚聲器特質;不同於一般家用揚聲器會將音場與震撼力視為優先要求,用於監聽的專業二聲道揚聲器能夠最大限度使呈現人聲的中頻前靠,若要在耳機呈現近似的特質,則需要將單體與耳朵位置盡可能貼近,這也是 MDR-M1ST 使用薄耳罩的主因。 雖然我沒有這支耳機,但有他們的經典款7506,外加我是專職音樂製作人,靠音樂吃飯@@”,其實樓主文章的最後一段話,就已經把監聽耳機或喇叭的最主要用途說完了,變成文章會有本末倒置的感覺,其實監聽設備除了評估聲響,還要了解該設備的特性,其實是更重要的。 像我用監聽耳機或喇叭混音完,我還會用一般hifi設備去大略的聆聽,這樣做也能有效的去認識你目前手上的監聽設備的各種特性。 现在去日本尤其是秋叶原的e-Earphones店铺询问,依旧能买到全新的MDR-CD900ST。 日本人其实对Made in Japan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结,尤其是在涉及到一些比较敏感的、轻工业、高技术、与生活或健康息息相关等内容的商品时,总是喜欢优先考虑本土生产的货。 比如食品、药品、衣服(尽管大多数都是Made in China了,但还是有人不知情)、健康用品、电子产品等等……甚至我们偶尔会在一些商品的宣传上看到类似于“完全采用日本国内材料生产”或者“完全由日本本土生产出售”之类的标语,以突出他们对自己设计生产的商品的质量、性能等方面的自信。
附帶一提,目前 MDR-M1ST 即便在日本價格也相當穩定,零售通路與亞馬遜沒有明顯的價格差異,筆者目前找到比較划算的購買方式應該是透過 Bic Camera 搭配退稅、折價券與信用卡或是提款卡刷卡優惠。 当然它并非只能听ACG歌曲,事实上由于很多日本录音室都在用CD900(6.5mm接头版的CD900,非烤漆表面,从900系列最早先的金刚石振膜转用PET振膜,后更名为CD900ST并优化单元并发售至今)或CD900ST,所以大多数日本歌曲都能够用这支监听获得良好的听感。 总而言之,我可能还是不大推荐去以听歌为目的去购入CD900ST,更何貌似现在市场价格都在1000上下浮动。 不过如果对这种风格的声音比较感兴趣,或者恰巧缺一支干活用的小罩子,那个人觉得还是可以尝试购买的。
也就是說,聽音樂都要以這付耳機當作"標準",之後不論是堆料或改善,都以這付耳機為低標! 如果要大家用一樣的耳機來評論特定一首歌,那就必須優先使用這支大家都有的參考耳機。 此時,不論是倫敦,東京,北京,或是台北的錄音室或製作人,都可以聽到一致基礎撥放的效果,這也是CD900ST最大的價值。
中频突出,高低频表现都与好耳机的概念相去甚远,声场窄等等……当初我在纠结是买二手还是全新(二手99新12480日元,全新15800日元)的时候去试听了一下,当时第一反应就是“就这音质,还是买二手得了”……但后来才发现,只有你细细品味才会发现它的特点。 总的声音偏暖,背景比较暗,高频明亮度适中,有一定延伸,低频量略多,有一定下潜。 耳罩是合成材质,叫啥我也不清楚,可拆卸,拆开可以看见这样的结构,也可以看出CD900ST并没有斜置单元,腔体后部各有一个出气孔。 耳罩是倾斜的椭圆形,外耳罩For Digital红标,银色浮雕,刻着SONY以及DYNAMIC STEREO HEADPHONES(动圈立体声耳机)的字样,有一圈镜面处理的外周,很漂亮。 这是原套下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cd900st在100k到1k,极其平坦,极其符合标准,说是参考级也完全没问题,同时也能够看到低频完全没有隆起,高频3k后衰减很快。
- 耳罩的設計則是相較 MDR-CD900ST 採用新世代的 3D 縫紉耳罩,據稱有相當好的耐久性,不過與著重包覆性的 MDR-1A 比較, MDR-M1ST 的耳罩顯得相當薄,若考慮到 MDR-M1ST 設定為一款可以長時間配戴的耳機似乎是很怪的,畢竟一般人會認為耳罩厚一點有助配戴舒適感,然而 MDR-M1ST 採用薄耳罩是事出有因的。
- ,鑑賞期目的為提供您檢視、參考,並非提供您商品的試用,若您收到商品經檢視後有任何不合意之處,請勿拆封使用,並立即依照退貨規定辦理退貨。
- 2、佩戴不舒适,虽然这支监听设计出来并非给普通消费者长时间使用,而是录音室工作用的,但对于我自己来说,佩戴舒适度还是太过偏低,耳罩就跟电脑城里20块钱随便买的一副头戴式一样简陋,原本头戴式就存在的戴久了头疼的问题在这支监听上体现得依旧淋漓尽致,并没有给人一种高端的形象。
- MDR-M1ST 不會是一款一開聲就令人驚豔的鑑賞型耳機,但做為以新一代錄音室監聽需求開發的 MDR-M1ST ,除了足以提供專業工作人員所需的聲音與耐聽性,亦可呈現宛若進場監聽級二聲道揚聲器的特性, MDR-M1ST 可說是對於喜愛 MDR-CD900ST ,同時希冀有新世代耳機的資訊細節表現的玩家提供更進階的選擇。
- 歌手以及錄音師需要聽到清楚的instrumental還有歌手的聲音,監聽情緒、唱腔、發音及音準,這些不入耳的音場正是需求。
收纳折叠可以这样,小小个挺不错的,折叠处的阻尼感很好,不会一下子就折好,而是带了点阻力,挺舒服的,但耳机单元不能像m50x那样180°翻转,不过考虑到这是演播室专供,貌似也用不上。
小弟也認同你的說法,會漏音的耳機並不適合讓歌手錄音時拿來用。 不過小弟個人覺得7506/CD900ST調整EQ後,聲音其實滿平衡好聽的,雖然少了些"調味",但中性的聲音很適合當作參考耳機用。 小弟在Youtube上有看到一些所謂的金牌混音師/錄音師對監聽的一些理解與建議,他們會有一套自己的SOP,針對耳機,書架監聽喇叭,跟落地式監聽喇叭,都會交互測試調整,並不會只用單一種設備做聆聽比較。
适当的分离度恰好让这支耳机在精确体现人声特点的同时又不会觉得突兀。 耳罩上方有垂直转轴,支持小幅度水平转动耳罩以贴合头部(目测是正负十五度的样子)。 顶部由仿皮质材料包覆(估计会掉皮),正上方有着STUDIO MONITOR(录音室监听)字样,内侧可以看到产地。 Face基於日前微軟官方表示 Internet Explorer 不再支援新的網路標準,可能無法使用新的應用程式來呈現網站內容,在瀏覽器支援度及網站安全性的雙重考量下,為了讓巴友們有更好的使用體驗,巴哈姆特即將於 2019年9月2日 停止支援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的頁面呈現和功能。 如果存了一點點錢,想要從1、2000左右的耳機往上升級,平時又特別喜愛聽人聲的話,我想這支耳機是個不錯的選擇。
一个非常非常非常朴素的纸箱,由于不日本国外发售,同时定位也是专业领域,所以产品省去了一切不需要的成本,包括包装印刷等等,产品包装就是这样一个纸盒子。 这款Sony MDR-CD900ST耳机在国内的讨论较少,一直是耳机发烧友们的收藏利器,但是在国内褒贬不一,有夸上天的,也有贬到地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发烧友买来还是把它作为一款音乐耳机来使用,每个人的口味不同,有人喜欢听人声,有人喜欢听摇滚,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不奇怪了。 其實這叫做香農取樣定律(Nyquist–Shannon sampling theorem),有一種發燒友間的說法是:雖然人耳聽不到20KHz以上的聲音,但可以聽到20KHz以上聲音造成的諧振,所以SACD的100KHz取向或是DVD-Audio的192KHz取樣率是有用的。 1、声场偏窄,这点在索尼自家的其他耳机上都能产生明显的对比。
乍看下 MDR-M1ST 並未採用 Sony 近年引以自豪的液晶分子振膜令人意外,不過從海外的產品開發訪談當中,直白的透露使用 PET 振膜的目的仍是在於產品定位, MDR-M1ST 被設定在一款將會持續長久銷售(至少將銷售週期超過 10 年)的專業級產品,使用穩定、更不易劣化、容易生產的 PET 振膜比使用需要特殊的液晶分子振膜來的更為實在。 MDR-M1ST 在外型設計有些融合 MDR-1A 與 MDR-CD900ST 的特質,一方面 MDR-M1ST 需要考慮到錄音室重視耐用、舒適勝於外型、並需要與 MDR-CD900ST 維持容易維護特性,但又得在技術性配合新單體設計等需求,也造就這一款有點像 MDR-1A 、又有點像 MDR-CD-900ST 的新耳機設計。 新專業耳機的開發由 Sony 第六代耳型職人潮見俊輔負責產品技術與調音,配合 Sony Music Solutions 與日本 Sony Studio 專業錄音室著手進行新世代商用監聽耳機的開發計畫,最終歷經約四年半的成果,就是這款 MDR-M1ST 專業監聽耳機。
,鑑賞期目的為提供您檢視、參考,並非提供您商品的試用,若您收到商品經檢視後有任何不合意之處,請勿拆封使用,並立即依照退貨規定辦理退貨。 商品退換貨必須是完整包裝,且勿缺漏各項配件及贈品,或自行拆損原廠包裝與外盒。 若有任何遺失、損毀或是缺件,可能會引響到您的退換貨權益,也可能依照損毀狀況扣除復原之相關費用。 與同樣來自 MDR 系列,常駐於各大人聲錄音室的 MDR 7506 一樣,MDR-CD900ST 是一支時常出現於錄音室的監聽耳機,擁有平穩、完整的頻率響應。 在 MDR-CD900ST 推出的時間點,適逢 CD 剛問世,音樂產業正從類比邁向數位之路,當時名稱所冠上的 CD ,指的就是能夠呈現 CD 的音質表現,從當時的規格來看,可表現 5Hz-30kHz 的 MDR-CD900ST 也是相當充裕,即便至今若只求人聲中頻區塊的監聽, MDR-CD900ST 也仍舊夠用。 至於人耳只能聽到 20kHz 音頻, 但取樣或播音的裝置規格上卻要提升到更高頻率, 主要是要確保在 20kHz 以下聲音重現的完整性, 而不是為了要發出超音波.
被奉为ACG神器的MDR-CD900ST之所以被冠以这个名号,是因为这支监听本身的调音所带来的巧合。 MDR-M1ST 具備與 MDR-CD900ST 同樣前靠、綿延的中頻人聲密度,並且受到新世代單體技術加持,細節遠勝過 30 年前設計的 MDR-CD900ST ,不過更重要的是在濃郁的低頻外,還可聽到人聲之外的各式背景,雖然 MDR-M1ST 並不刻意營造遼闊的空間感,不過對比 MDR-CD900ST ,能夠藉由解析、分離呈現人聲與多元樂器的相對位置。 在真正聽到 MDR-M1ST 之前,都會先在腦中把同為潮見俊輔操刀設計的 MDR-1A 的聲音特質視為 MDR-M1ST 可能的方向,然而這種刻板印象絕對是錯誤的,潮見俊輔直接擺明, MDR-M1ST 風格走向並不是屬於他的聲音,而是屬於 Sony 錄音室所追求的聲音。
如果你不知道cd900st是什么,但一定知道索尼MDR-7506,这款经典耳机也是我使用了很多年的比较满意的监听耳机。 根據潮見俊輔的說法, MDR-M1ST 的承受功率與阻抗規格設定是以搭配錄音室設備為優先考慮進行設定,搭配錄音室的監聽設備可呈現最原始規畫的效果,同時也直接使用 6.3mm 與 2.5 公尺的線材符合錄音室環境需求,然而採用可換線設計與預留平衡連接機制,消費者亦可在家享受 MDR-M1ST 。 此外, MDR-M1ST 也在許多細節針對錄音室特性與需求進行調整,比如在耳機的轉軸加入矽膠環,降低佩戴耳機移動產生的噪音,同時較一般消費級耳機使用更高強度的關節機構,如頭帶拉伸的部分使用金屬材質補強,避免在工作室環境因意外掉落而毀損,不過即便是可靠性擺第一,比起 MDR-CD900ST , MDR-M1ST 外觀也是精緻許多了。 3、MDR-CD900ST有一个特点刚才也稍微提到,就是人声很优美动听。
畢竟事隔 30 年, MDR-M1ST 在單體技術部分大量導入同為潮見俊輔所開發的 MDR-1A 到 MDR-Z1R 的技術與概念,基於液 40mm 單體乍看之下也相當類似 MDR-1A ,但由於需求不同、產品定位不同, MDR-M1ST 的單體是完全新設計,且甚至並未使用鍍鋁液晶分子材料作為振膜,反而是傳統的 PET 材質。 自 MDR-CD900ST 之後到 MDR-M1ST 之間, Sony 也並非沒有專業監聽耳機,不過如 2010 年推出的 MDR-Z1000 ,由於市場戰略考量,是以專業監聽與消費級兩者兼具開發,除特性並非完全針對專業監聽外,也因為上市時零售價偏高與總總因素,並未廣泛受到錄音室採用,故提供錄音室能接受的價格與特質,成了 MDR-M1ST 的優先課題。 對於專業音樂工作者與耳罩耳機愛好者,無論喜不喜歡,肯定聽過或看過已有超過 30 年歷史的 Sony 經典款監聽耳機 MDR-CD900ST ,即便沒聽過它的型號,也在歌唱類節目或是歌手 MV 的錄音片段看過這款側面有著 Sony 字樣、貼有紅標籤的監聽耳機,雖然仍為全球許多錄音室指定監聽耳機。